中东铁路:百年东北起点站|中东铁路路线图
1952年,前苏联正式将中东铁路(当时称中长铁路)的管理权交还中国政府。移交仪式在哈尔滨举行,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亲自出席了仪式。移交仪式所在地,就是今天的哈尔滨铁路局办公大楼(原中东铁路管理局大楼)。这座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51号,俯视形状如俄文字母“Ж”字型的大楼,作为中东铁路最重要的工业遗产之一,完整地承载了哈尔滨百年的历史。
“大石头房子”
19世纪末,横贯欧亚大陆的俄国西伯利亚铁路已经修到了后贝加尔湖,原计划绕黑龙江北线与乌苏里铁路相接。但1894年,俄国人经过勘测发现,如果铁路能横穿当时中国的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则比原方案缩短1039公里。
于是在甲午战争之后,俄国向清政府要求取得在中国东北的铁路筑路权。1896年5月,李鸿章作为钦差大臣,赴圣彼得堡参加俄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仪式。
俄国财政大臣维特在与李鸿章谈判时,明确表示,修筑中东铁路,一是使得俄国能够在军事上保护中国,二能促进铁路沿线生产的发展。
他说:“要使我们能支持中国的完整性,首先需要铁路,需要一条通往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捷径,为此,它得要通过蒙古和满洲北部,此外,这铁路在经济方面也是必需的,因为它能提高沿路我们俄国地区的生产力,也能提高沿线中国地区的生产力。”
随即,中俄双方签署了《中俄密约》。密约中明确规定:为将来决速运送俄军及军需物资,清政府允许沙俄修筑中东铁路以承接西伯利亚铁路,直达海参崴。
1897年3月,中东铁路公司正式成立,总部设在圣彼得堡,分公司设在北京东交民巷华俄道胜银行内。8月,干线工程正式开工,且进展迅速。
为管理中东铁路全部事宜,1902年,俄国人开始在哈尔滨修建中东铁路管理局大楼,两年后,大楼落成。以这幢大楼为核心,中东铁路管理局正式全面管理俄国在中国东北的事务。
事实上,早在两年前,中东铁路工程局派A?K?列夫捷耶夫为首任工程师,对哈尔滨新市街(今南岗区)进行规划设计。列夫捷耶夫的设计,完全出自现代西方城市的设计理念,在城市规划上具有通盘全局的考虑,利用铁路和河流进行了合理的区域分割。
这一切的中心,都是中东铁路。中东铁路管理局大楼,则是中东铁路的心脏所在。它是当时哈尔滨最大的一栋建筑,因为建筑的外立面全部由方石贴成,被当时的百姓称为“大石头房子”。
围绕着“大石头房子”,一幢幢楼屋拔地而起。据1908-1922年的不完全统计,俄国人在道里、南岗二区修筑房屋2322所,其中一层砖房551所,二层砖楼42所,三层以上砖楼78所,其他各类建筑1151所。
1900年,一名捷克移民在哈尔滨开办了乌鲁布列夫斯基啤酒厂,这是当地第一个啤酒厂。1902年,俄国随军摄影师考布切夫在哈尔滨中央大街(当时叫中国大街)创办了考布切夫电影院,这是中国第一家电影院。1903年,波兰籍犹太人老巴夺兄弟在哈尔滨宽街开办了第一个卷烟厂,这就是后来的哈尔滨卷烟厂。
哈尔滨在短短几年的时间中,从一个百余村屯的农村,呼啸着开始了它独特的城市化脚步。“强行介入的西方文明从一开始就把哈尔滨推上了高起点的发展之路,中东铁路的中心枢纽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哈尔滨与附近地区经济社会的原有格局。”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地方史研究所的石方,曾如是描述。
上世纪90年代,黑龙江省档案馆的石岩和黑龙江省虎林发电厂办公室的孙广梅,专门研究过中东铁路管理局的机构设置,“中东铁路管理局是中东铁路的行政总机关,管理局内设局长1名,由俄人担任,副局长2人,由华人和俄人各1人担任,管理铁路一切事务。管理局先后曾设置过21个处,此外,还有经济调查局、印刷所两处”。他们发现,如此繁杂的机构设置和齐全的职能安排,已经远远超过一个现代意义上的铁路管理部门,也远远超过了当时铁路运营的管理范围,包括警察权、司法权、市政管理权,统统被其囊括其中。
事实上,“大石头房子”曾经是一个“国中之国”的所在。
中东铁路通车后不久,沙俄外交部在致美国驻俄大使洛克希尔的备忘录中,毫不隐讳地说:“满洲的发展及东北富源的开发,并非中东铁路唯一的目的。这条铁路有关俄国头等重要的公共利益在于它是俄国远东领地与帝国其他部分的主要交通线,同时也是向这些领地运输俄国商品的大动脉。”
俄国人的如意算盘,终究没能如愿。洛克希尔的话说对了一半,作为一条铁路,运送物资和人员才是它永恒的使命,无论历史是怎样写就。
火车拉来了人口,拉来了城市,改写了东北近代史。
到今天,这条铁路依然在跑火车。T字型的干线支线在中国地图上十分明显。近代东北的历史,就是火车拉来的历史。
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
1898年的一天,一群俄罗斯铁路勘察队员来到松花江岸边,他们相中了一个名叫“田家烧锅”的地方,用8000两白银在这里买下了一个规模很大的院子住了下来。“田家烧锅”是一对山东黄县兄弟1805年在松花江边创办的白酒坊,到19世纪末已形成了“田家烧锅镇”。镇里的人称这些俄罗斯人为“老毛子”。
在“老毛子”进入东北平原之前,铁岭以北的广袤地区仅有渔猎人、游牧人、流放犯人和少量驻屯清兵。这个号称“满清后院”的地方长期是“封禁地”,内地人严禁移入。光绪年间清廷开始打破“封禁”,但移民的人口增长却并不明显。
然而,1901年中东铁路正式开工修建后,短短几年就使东北人口激增。为了满足多达19个工区的开工任务,铁路局多次到关内招工。据1915年的报纸说:“自年初至本月底,俄国在中国山东、河北等地招募华工达25万人之多。将其运往中东铁路沿线各站和哈尔滨、海参崴等地,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统计数字显示,当年直接受雇于铁路局的华工人数高峰期有17万之多。
修路工人和他们的家属、提供生活保障的商贩和农民,以及无数间接为中东铁路效力的“中国苦力”,使河北、山东真正涌现了“闯关东”的移民景象。而铁路修成后,更多人从山东威海、烟台过海,沿铁路线投亲靠友、闯荡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