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论文 合同 演讲 心得

《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优秀4篇)

篇一:《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 篇一

一、揭题导入

1、读题。

2、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注意这双眼睛,你想说什么?

3、学生质疑,这是你想“问”的!看着这双眼睛你还想说什么?

4、“漂流”如何理解?

(流浪,会遇到困难,四海为家,没有亲人,孤独……)

书上还有一个词“流落”。

5、梳理问题,可以先解决一部分,是一个怎样的人?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第一自然段,你对哪个词最感兴趣?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

二、自读课文

1、同学们都说的很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2、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看一下,哪些问题能自己解决了,还有哪些问题?

3、学生自读。

三、交流收获

1、老师在你们自读过程中数了一下,全文大概有一千二百多字,在这一千二百多字里,你收到了哪些信息?

2、根据学生回答整理:把很多话整理成一句话,再概括成一个词,意思要表达清楚。

⑴ 流落荒岛:

你是怎么知道这是一个荒岛的?读,你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和一般人住的?与世隔绝,流落到了这样一座荒岛。

出示:

他又冷又饿,流落到了这种地方,怎样才能活下去呢?读,你是用怎样的语气来读的(可怜、着急、担心……)再读。你还收到了哪些信息?

⑵ 建房定居。

⑶ 养畜种粮:

多音字注意。

⑷ 解救“星期五”。

⑸ 回到英国。

4、把小标题插到文中的空档,不仅要会整理,还要把整理的东西表达出来!

四、“抓”抓住你觉得重要的,对解决问题有帮助的信息

1、现在还有三个问题:

碰到了哪些困难?如何解决?收获?

2、学生概括:

住、吃、安全、还有隐性的困难!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提炼:寂寞,是如何解决的?

3、从文中找信息:

⑴ 住:

出示1:

这段文字很平常。你能看出什么?这么一个居处,他是怎样得来的?“走 ”看出了什么?信心、耐心变成了什么?

(毅力。)

⑵ 吃:

出示2:

抓住什么?从打猎到捕鱼到畜养,你看出了什么?

(眼前利益到长远打算。)

出示3:

注意“种”读音,看出了什么?很有毅力……

出示4:

“圈养”看出了什么?从打猎到捕鱼到畜养,你发现了什么?

(进步,改进,想办法,动脑,聪明才干。)

⑶ 安全,解救“星期五”一举两得。

4、获得了什么?

五、拓展延伸

1、师:鲁滨孙从遇险上岛到回到故土,想尽办法,积极改善生存环境,全是靠了这种生存的勇气和经历,这对于处于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2、还记得在1992年的8月,77名日本孩子来到了中国的内蒙古草原,与其说30名中国孩子一起举行了一次草原较量探险夏令营,他们年龄在某些方面11岁至于16岁之间,在夏令营中他们进行了一场较量,请一位学生来介绍一下。

3、师:文章最后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思考:中国的孩子应该如何“学会生存”?从鲁滨孙身上你们受到了什么启发?

4、是呀,在当今的社会,只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掌握的知识,不向恶势力低头,不轻言放弃,就能克服任何困难。

六、向你推荐

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的长篇小说,原著的内容更丰富、更精彩,看后一定会收益更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上网阅读,也可以去阅览室借阅!

【板书设计】

鲁滨孙漂流记

说 孤 流落荒岛

问 住 建房定居 勇敢、毅力、聪明才干

理 吃 畜养种粮

抓 安全 解救“星期五”

篇二:《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文章第二至八自然段。

【教学准备】

《鲁滨孙漂流记》原著、《夏令营的较量》、其他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

鲁滨孙漂流记

鲁滨孙漂流记。同学们,你们看过《鲁滨孙漂流记》吗?有谁能告诉大家这篇长篇小说的作者是谁?

板书:

英、笛福

2、解题:

“漂流”什么意思?

(随着水浮动。)

3、这部长篇写的是一位叫鲁滨孙的英国人,在一次航海中船翻漂流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战胜种种困难,历尽磨难,生活了二十多年之久,最后终于获救回到英国的一件事。本课是该书的缩写,所谓缩写就是略去具体情节及细节描写,留下主干部分。

4、鲁滨孙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居然生活了二十八年。

你能想像一下荒无人烟的小岛是怎样的吗?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下。

5、刚才同学们通过想象,自己描绘了一幅荒岛风景图,真的是很荒凉,很艰苦。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鲁滨孙来到的是一个怎样的荒岛(引读第二自然段) 。

6、课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荒岛:

没有名字、没有人居住,到处都是乱石野草。如果是你在这样一个荒岛上,你会怎样?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那么,鲁滨孙又是怎样在这一个小岛上活下去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把课文中描写鲁滨孙在岛上惊险经历的部分找出来。

2、思考并交流:

鲁滨孙在荒岛上生活碰到了哪些困难?

交流时随机板书:

住、吃、安全、孤独

3、这些困难都是常人难以想像的,这关系到他的生死存亡,要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而且生存了28年,需要怎样的意志和创造力啊!这简直就是一个生命的奇迹!让我们细读课文第4~8自然段说说鲁滨孙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

板书:

搭起帐篷、打猎捕鱼、养羊种麦。住所前空地插树桩,羊群分养,救下“星期五”为伴。

三、围绕重点,读书讨论

1、鲁滨孙在岛上的经历艰难、惊险,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困难,“难”中处处透着“险”,而鲁滨孙面对困难毫不畏惧,想尽办法,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历尽艰难,勇敢地活着,对于这样的鲁滨孙你佩服吗?请同学们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读给你的同桌听,说一说:你佩服鲁滨孙的什么?为什么佩服?而同桌在听完后对其进行评价。

2、指名朗读,并谈感受。

3、鲁滨孙孤身一人在岛上历尽千难万险,除了书上讲到的这些困难,肯定还有其它困难,请你想像一下鲁滨孙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请学生讲讲原著中的故事。

(种麦子、做陶器、做独木舟。)

4、通过学习,同学们对鲁滨孙的了解更深了,那么他究竟是靠什么在荒岛上生活了这么多年?

(坚韧不拔的意志、丰富的知识技能。)

5、鲁滨孙从遇险上岛到回到故土,想尽办法,积极改善生存环境,全是靠了这种生存的勇气和经历。这对于处于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1992年的8月,77名日本孩子来到了中国的内蒙古,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参加了一次草原探险夏令营,他们年龄在11岁至16岁之间,在夏令营中他们进行了一场较量,是一场怎样的较量呢?请看《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文章最后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思考:

中国的孩子应该如何“学会生存”?中国怎样才能不落伍?

阅读资料后四人小组讨论。

派代表总结发言。

6、教师总结:

在当今的社会中,只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掌握的知识,不向恶劣的环境低头,不轻言放弃,就能克服任何困难。

四、课外拓展

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或《世界名著历险故事大观》。

篇三:《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阅读 篇三

课文分析:

《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长篇小说,鲁滨孙是书中的主人公,本课是该书的缩写。鲁滨孙因乘船遭遇暴风失事,漂流到荒岛,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战胜了种。种困难,生活了二十多年,最后回到英国。

本课是人教版教材十二册第五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作为一篇略读课文,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即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接触,突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因为课文是原著的缩写,所以要对《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进行充分的阅读。把握正确的思想内容,从而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课文按鲁滨孙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鲁滨孙“遇险上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这些故事情节,处处紧扣“险”,塑造了一位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主人公。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复述故事。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鲁滨孙在荒岛上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4、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5、运用掌握的读书方法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

学习重难点:

1、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种。种困难的经历。

2、感悟鲁滨孙面对困难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进程:

1、设疑谈话、导出新课。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一个人要活着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如果一个人失去这个最基本的条件,还能生存下去吗?但是就有一个人在一个荒岛上,没有吃的、住的、又有野兽出没,却生活了二十几年,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鲁滨孙去体验一下那惊险的荒岛生涯,一同走进《鲁滨孙漂流记》。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学生快速引入课文情境。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默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完请同学来描述一下文章中鲁滨孙的经历。

鲁滨孙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人物整体把握,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细读课文,品读感悟

课文是需要细细品味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去品读,去感悟鲁滨孙的精神。下面再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语段,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感受。在这里,老师要提醒大家,注意在理解中要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课外查阅到的资料,结合生活实际去体会,去感悟。

4、交流成果,共享收获

(1)同桌交流感受

刚才老师在下面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大家都学得很认真,现在请同学们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随机点拨

把自己的成果与大伙分享是的快乐,下面谁先来谈谈,注意汇报时,其他的同学也可以进行补充。

(重点段落2-8自然段)(把握住所、食物、安全、孤独问题及解决 板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基于这理念,本设计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体现在阅读实践中自读、自疑、自悟、互评、合作、探索的学习过程。

这样设计实施了开放式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与感悟,他们的自主精神和创造才能得到发展,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更受到了人文精神的熏陶。

5、拓展思维,深化主题

老师讲故事:没有开启冷冻功能的冷藏车冻死工人的故事。

对比质疑:同样是身处险境,为什么鲁滨孙能活下来?而工人却在一夜间丢了性命?

抛出中心议题:“是什么让鲁滨孙活了下来?”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思考讨论。

小结:

阅读教学重要的不是让学生获得一个阅读的结果,而是经历一次阅读的过程。通过课外故事的引入,在两则故事结果的悬殊对比中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让鲁滨孙在孤岛上活了下来?”这个问题问域宽,答距长,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很有思维训练的价值。学生开始认真解读文本,自己思考得出结论。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对鲁滨孙的认识是自己发现的,是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得出的结果。阅读的过程是一个探究的学习过程,充满了学习发现的无穷乐趣。更重要的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现、自己的体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独立解读文本,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并自己获得真理。课堂上真正呈现了学情,展示出学生的学习过程。

六、作业处理、板书设计

作业:

如果你像鲁滨孙一样被弃荒岛,你会怎样想?将怎样做?发挥想象,写一篇短文。

课外阅读英国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原著,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布置此项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并将学生已调动起来的生活体验深化,通过写短文,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让课内外结合,将课内延伸到课外,也就是使深入探究不断延续。

篇四:《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一、 让学生概括《鲁滨孙漂流记》的主要情节,并谈谈读后的感想。

二、 反复品读本文,把握作者伍尔夫解读《鲁滨孙漂流记》的基本切入点--“小说家的透视法”。

三、 对比分析作家的透视法和读者的透视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目标二

教学难点:

目标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大家有过出外遨游,探险漂泊的梦想吗?那么试想一下,你们都会有哪些经历呢?(学生自由发言)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因不满于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动荡,假想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尽管它与世隔绝,但居住其间的人却“怡然自乐”。英国小说家笛福的名作《鲁滨孙漂流记》中主人公鲁滨孙因着一心要遨游探险的想法,几次出海,最终流落荒岛,关在那里经历了长达20多年的孤独生活。如何来解读这篇小说呢?英国意识流小说家、小说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伍尔夫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板书课题)

二、 重温原作,引入课文

1、 请学生概述《鲁滨孙漂流记》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2、 (多媒体播放鲁滨孙航船触礁这一情节)如果写到鲁滨孙九死一生、爬上荒岛这一情节时,笛福请你为他往下续写,你会如何写下去?(请两三名学生简述续写思路)

3、 思考:为会么以上同学的续写各不相同?为会么他们与作笛福的思路也完全不同呢?

4、 我们能从今天要学的伍尔夫的文章里找到上面这一问题的答案吗?(将问题引向本文)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 课文第3段中说“《鲁滨孙漂流记》是一个恰切的例证”,作者要用这部小说证明什么呢?

2、 “小说家的透视法”指什么?它对我们解读小说有什么作用?

四、 课堂小结

《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小说经典之作。有着丰富创作经验和崭新的小说创作理念的小说家伍尔夫对其进行了了独具慧眼的解读和评论。她告诉我们全面掌握小说家的透视法是我们解读小说的良法之一。课下让我们再读课文,进一步了解作者是如何分析笛福的透视法的。

五、 布置作业

反复研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题一、二。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说由于读者的经验和思维方式不同,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对小说情节及人物的理解都是独一无二的。而我们要深入解读一部文学名作,就必须爬到小说家的肩上,通过他的眼睛观察。本节课,让我们借助伍尔夫的慧眼来分析一下笛福的透视法。

二、 深入分析,攻破难点

1、 请一位学生朗读第1段,其他学生思考:作者让我们在探讨作品的过程中,要有一场“孤独的战斗”,这场“战斗”指什么?

2、 作者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取得这场“战斗”的胜利呢?

3、 集体朗读课文第2段,说说作者在这里举哈代和普鲁斯特要引出哪个概念?

4、 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作者是如何分析笛福的透视法的?

三、 比较分析,加深理解

请找出文中关于作家透视法和读者透视法的分析,谈谈两种透视法的关系。

四、 拓展运用

1、 未学本文时,大家是怎么解读《鲁滨孙漂流记》这部作品的?学了本文之后,作者的解读对你有哪些启示?对作者的解读,你有哪些看法或补充意见?

2、 试着运用作者的解读法来解读你们熟悉的文学名作。

五、 小结全文

虽然这篇文艺评论行文较为含蓄,多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曲折地表达观点,但透过作者伍尔夫的深入分析,我们知道了掌握“小说家的透视法”是解读文学名作的一条良好途径,今后同学们不妨一试。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