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论文 合同 演讲 心得

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优秀7篇)

篇一:富贵不能淫教案 篇一

一、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字词了解文化常识。

2、用“三看”法理解文章内容及写法特点。

3、体会大丈夫的精神内涵与现实意义。

二、学习过程:

第一环节:课前热身——

了解文学文化常识:孟子与《孟子》。

孟子:孟子,名______,_______时期思想家,______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继孔子之后又一位思想家,被尊称为”________“。

《孟子》:《孟子》是记录_______________言行的著作,共______篇,一般人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读懂大意。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懂大意读出感情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并提醒学生注意加粗黑体字读音和加粗红体字的意思。

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yǎn)、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guàn)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rǔ)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指导学生按要求朗读课文,指名朗读,分组朗读与齐读课文。

3、正音正义。(根据课下注释解释重点词语含义及重点句子翻译。)

1、重点词语解释:诚:熄:正:广居:正位:大道:淫:移:屈:

2、重点句子解释: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4、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时注意人物的语气:诚焉得。读出景春对公孙衍、张仪的崇敬之情,读出孟子对公孙衍、张仪的不屑之情。

5、第三环节:赏读文章——“三看”赏读知晓写法

(一)看篇——宏观看结构

活动一:从文中找出景春的观点并说出理由。

提问学生并明确:景春观点: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

理由: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活动二:从文中找出孟子批驳的观点并找出理由。

提问学生并明确:孟子批驳: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而是妾妇之道。

理由: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提问: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两种:立论与驳论,本文用的是哪一种?

明确:驳论

总结:由此可以看,明确了景春的观点与孟子批驳的方式之后,行文完成了观点的——破。

活动三:从文中分别找出孟子的观点并找出理由。

孟子观点: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明确:这一层是讲一个人的修身问题。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明确:这一层是讲一个人的修行问题。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一层是讲一个人的修心问题。

此之谓大丈夫。观点由此得出。

总结:孟子把景春的观点批驳到倒之后,从三个层面树立“大丈夫”的观点。到这里,孟子很好地树立了自己的观点。从而做到有“破”有“立”,结构严谨,一气呵成。以诗小结:

一、看篇

宏观梳理看结构,观点相对立意高。

景春眼中大丈夫,孟子认为妾妇道。

先破后立思路谨,层层推理起高潮。

守仁知礼行大义,恪守准则竖风标。

(二)看句——微观赏语言

活动一:细读第二段,从中分别找出运用“比”手法的句子进行赏析。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第一种“比”——类比句: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教师讲解:孟子用“妾妇之道”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指出公孙衍、张仪的本质:就像顺父的男子,顺夫的女子一样,他们只不过是顺从君王的意志。

在孟子眼里,他们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

学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不能称之为大丈夫。

2、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第二种“比”——对比句: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讲解:通过不同境遇的对比,写出了大丈夫做事的原则。这是大丈夫坚守行为准则具有独立人格的体现。

3、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第三“比”——排比句: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这是大丈夫应坚持的根本原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真正的大丈夫不因外因的变化而改变内心的意志。

教师总结:孟子文章善于说理,孟子的语言更是气势磅礴,读起来十分有力量,我们会从孟子语言中感受到他身上那股浩然之气,原因就在于他善用排比,读起来势如破竹,酣畅淋漓。我们也可以用诗句进行“看句”小结:

二、看句

微观看句赏语言,三比手法运用妙。

以顺为正迎喜好,类比生动关联巧。

坚守理想志不改,对比气节不动摇。

外因难抵内因强,排比铿锵气势高。

(三)看意——大观悟情怀

过渡:读完这一课之后,我们再向前走一步,思考文章中心内容:大丈夫的精神内涵是什么?

思考后回答,教师明确:

大丈夫的精神内涵第一层:首先要懂得“修身”:居广居、立正位、行大道。即要讲仁德,明礼仪,做事要合胡道义。

大丈夫的精神内涵第二层:其次要坚持“修行”: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即坚守自己的独立人格。

大丈夫的精神内涵第三层:最后还要做到“修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即真正的大丈夫能够做到坚守初心不忘根本。

过渡:大丈夫的精神内涵给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孟子以后的很多有志之士身体力行,甚至用生命践行着孟子“大丈夫”的精神。思考一下,从古至今,有哪些人物的行为体现“大丈夫”精神?

学生回答,明确:

富贵不能淫:苏武、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嗟来之食,陶渊明,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文天祥、刘胡兰、闻一多……

过渡:同学们,历朝历代的“大丈夫”们用生命和献血践行着孟子的崇高理想,这种精神血脉流传至今。同学们思考一下,在当今时代,大丈夫的精神内涵已不局限于性别了。无论男子与女子,都有可能做出“大丈夫”的英雄举动。想想看,当今时代,有哪些“大丈夫”的事迹在感动着我们,在激励着我们?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事例: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19岁的陈详榕等五位戍边英雄的动人事迹。

“禾下乘凉梦”——90岁的科学家袁隆平。

“素心托高洁”——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

“生命的摆渡人”——汪勇。

播放其中一个视频,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大丈夫”在当今时代的意义。

学生活动:请写一句话表达你对”大丈夫“精神的理解。

预设:爱国、梦想、责任、担当……

教师总结:借用吴中胜教授的评价来总结大丈夫的精神意义:孟子的“大丈夫”精神,以“仁心”为根本,以“大道”为正路,仕途穷达不离道,富贵贫贱甚至生死都不改操守,极大地挺立了中国士人的精神品格,提升了中国文化包括文论的精神境界。——吴中胜(赣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小诗总结“看意”环节——

三、看意

大观看意悟情怀,竖德知礼大义清。

恪守本心理想正,坚守道德人格明。

富贵不淫追梦路,贫贱不移亮心灯。

仁者无惧大丈夫,浩然正气千古颂。

全课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富贵不能淫》,从“看篇”“看句”“看意”三个方面学习了这篇文章,了解了这篇文章的论证方式,用“三比”方法,品味了孟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色,又领悟到孟子“大丈夫”精神的一脉传承。正所谓:一身浩然气,三比大丈夫,希望每个同学都能用实际行动践行“大丈夫”精神。

四:作业布置

积累孟子名言佳句濡染心灵。

篇二:富贵不能淫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现象;

3、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研读课文;

4、品味本文的论证方法,感受大丈夫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和论证方法;

2、感受并理解大丈夫的君子美德和高尚人格。

三、教学方法:

教法:问题导入法、串讲法、评点法、研读法;

学法:情感体验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运用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一言九鼎”、“大丈夫能屈能伸”、“大丈夫有泪不轻弹”、“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大丈夫顶天立地”、“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同学们眼中什么样的男子,才算得上大丈夫?

两千年前的孟子又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今天,就让我们去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这篇文章中寻找答案。

(二)、作家作品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杰出的散文著作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三)、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2、齐读下面两句。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读准节奏)

b、往之女家(读准字音)

3、全班齐读课文。

(四)、译读课文

1、同桌合作,参照注释翻译课文,有疑难的地方想教师求助。

2、教师点拨重点字词、句子。

3、选派代表翻译课文。

(五)、情读课文

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怎样的?

像公孙衍和张仪那样的人

2、景春如何评价公孙衍和张仪的,对二人持怎样的态度?

位高权重、令人敬畏,持肯定、赞赏、钦佩、羡慕

3、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和情感读好下面这段课文?

读法指导:以肯定、赞赏、钦佩、羡慕的语气读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4、孟子对二人又是持怎样的态度?又是怎样评价公孙衍和张仪的?

否定、鄙视、强烈的质疑。

不是大丈夫,不走正道,像小妾妇一样行妾妇之道。

5、又用怎样的语气和情感读好下面这段课文?

读法指导:以否定、鄙视、强烈的质疑的语气读。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6、如何理解文中的妾妇之道?

a、在我国古代,奉行的是家天下的治世原则,君臣关系就像夫妻关系一样,臣子必须要服从君王,但也要敢于直谏君王的过失,就像家中的妻子,在服从丈夫的同时,也要规劝自己的丈夫,做到相夫教子,行好正妻之道。

b、权贵之家往往会蓄养姬妾,身份等同于奴隶,必须绝对服从于丈夫、活得低三下四。为了在家中立足,往往要小心谨慎、巴结讨好、曲意奉承,投其所好,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没有原则也没有底线,奉行的是妾妇的歪门邪道。

7、因而关于妾妇之道这几句,应该如何读?

读法指导:应读出声音略低一些,读出小心谨慎、地位卑微的感觉。

(六)、研读课文

1、孟子为何将公孙衍、张仪之流等同于小妾妇呢?

在孟子眼中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君主,行事并不光明磊落,像小妾妇一样,奉行的是没有原则和底线的小人、妾妇之道。

2、在孟子看来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大丈夫?

富贵不会淫,贫贱不会移,威武不会屈,能坚守“仁、义、礼”的正人君子,能才算得上大丈夫。

3、关于课文关于大丈夫论述这一段应该如何读?

读法指导:应该读出由衷的可定和赞美,语气应该铿锵有力、理直气壮、大气磅礴。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形成一种怎样的关系?文章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何效果?

对比、反衬关系;

对比论证;通过用妾妇小人的曲意顺从、人性卑劣来反衬君子的坚守原则、品行端正的高尚人格。

6、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心存仁爱

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有礼有节

行走在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上,坚守道义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七)、综合运用

1、说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今天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这句话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2、学习了这篇课文,知道了什么的人才是大丈夫。如今“大丈夫”一词其实已经超越了男女性别划分,成为了一种君子美德和高尚人格的象征。

结合自己的理想,说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八)、作业布置

1、翻译课文,写在作业本上;

2、完成教辅《富贵不能淫》部分。

(九)、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一)优点:

1、教学目标具体明确,符合学情,容易实现并且也基本实现了,而且开始就交代了展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有目的性的进行课文学习。

2、在读法指导上做了突破,情读环节的设置比较合理,要求学生在读出情感的过程,弄明白了语句的感情色彩,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和对主题的把握。

3、重视学生思维培养,联系历史背景让学生理解“妾妇之道”的深层含义,让学生明白了“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对比反衬关系,分析了文章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和论证方法。

4、综合运用环节,注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独立思考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二)、缺点:

篇三:富贵不能淫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篇三

目标定向:

1、熟读本文,争取背过。

2、讲解本文。

3、深入讨论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并举例说明。

教学过程:

一、导语: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读诵本文。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三、解释本文。

【注释】

广居、正位、大道: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译文】

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1

四、讲解本文。

篇四:富贵不能淫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准确翻译和背诵全文。

2、品味孟子的论辩艺术,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课前预习】

1、根据课下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

2、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孟子的思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能用普通话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准确翻译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国威;然而在此之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最终还是重蹈了吴王的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起去探究其中的原因吧。

二、朗读课文

正音释义:

畎(quǎn)亩:田地。

曾(zēng)益:增加。

拂(bì)士:辅佐君王的贤士。

三、读出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四、理解词义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圈点勾画出应该重点理解的词语,然后学生之间自由讨论,共同解决。

借助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自主解释文中不理解的词语。

(1)常见实词

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任用、选拔;捣土用的杵。

②孙叔敖举于士:狱官。

(2)常用虚词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②而后作:表承接。

③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

④征于色:在。

(3)一词多义

发: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

发于声(表现)

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4)词类活用

①劳其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②饿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③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贫困)

④所以动心忍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

⑤所以动心忍性(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忍)

⑥行拂乱其所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五、疏通全文

先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说说课文的大意,之后同桌之间可以互相合作,一个同学朗读原文,另一个同学翻译意思,这样,逐句说一遍。之后,我们请出一组同桌在全班读一读,说一说。注意下列要求:

读:读准字音,流畅自然,节奏合理。

说:意思明确,条理清晰,语言通顺。

组织学生说课文大意:

第一段:舜本来在历山耕田,后来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傅说本来在傅岩替人筑墙,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胶鬲本来以贩卖鱼盐为生,后受到周文王的举荐,做了纣王的大臣。管夷吾被囚禁在监狱里,得到鲍叔牙的推荐,被齐桓公任用为相。孙叔敖在海滨隐居,被楚庄王任用为相。百里奚身为奴隶,被秦穆公赎回来用为大夫。所以,上天要降下重大责任给这个人的时候,必定使他的心志困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在他做事的时候,又使他的所作所为受到阻挠,以上那些遭遇,都是用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本来所欠缺的能力。

第二段: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知道改过。内心困苦,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的威胁和外来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招致灭亡。由此可知,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六、诵读课文

请同学们再听一遍课文的录音,听完后,根据感受反复诵读课文。

七、背诵全文

反复朗读直至能背课文,要求准确、熟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思路,品味孟子的论辩艺术。

2、客观评价,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理解了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并在这个基础上翻译了全文,还朗读并背诵了全文。这节课,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了解本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议论的,并从中去品味、欣赏孟子文章的风格。

二、理清思路

1、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列举了六个人物: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他们虽然出身卑微,历经了苦难的磨炼,但都被提拔任用,有了一番作为。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为论点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使文章富有气势,增强说服力。

2、第一段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明确: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是人”指文章开头所列举的六个人及与之相类似的其他人或能担负重任、有所作为的人。作者认为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须经受苦难的磨炼。这一段中有振聋发聩的名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几句话告诉人们: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各方面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炼,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以后再碰到类似的困难和挫折,便能处变不惊,临危不乱。

3、第二段论证的是什么?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

明确:论证了经受磨炼的益处。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的。正面:个人作为——人处困境才能奋发有为。反面:治理国家——国无忧患易遭灭亡。

4、文章最后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是全文的总结,揭示了中心论点。

三、梳理全文

1、这篇短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这篇短文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罗列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等等。

2、简述作者的论证思路。

明确:第一段首先用排比句式列举六位历人物的事例,说明担负重任并作出了成绩的人物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经过一番艰苦磨炼的,为下文得出结论提供了充足的事实论据。之后论述了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须先在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受一番艰苦磨炼的道理。第二段论述了人处于困境中才能奋发,无忧惧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最后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探讨交流

1、你认为孟子这篇文章的思想对我们仍有什么可贵的启发意义?

明确:孟子文中所说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他指出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在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2、以“我心目中的孟子”为话题来探究一下孟子究竟是怎样的人。

明确:孟子本人是个讲大义、有气节的人。他履行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原则,从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表明了他的处世态度。

孟子是个仁义之人。“仁政”是他一生不懈的追求。有仁义,相关者都会受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受益。“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约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体、民众的大利。他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民同乐”等民本思想。

孟子是一个心怀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遭遇挫折而矢志不渝,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辩论家。他义正词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无私无畏的辩论家的形象。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

五、迁移延伸

请同学们联系现实生活,联系实际,谈谈对艰苦奋斗、忧患意识的认识,搜集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全班交流,并积累在摘抄本上。

篇五:富贵不能淫教案 篇五

知识能力:

1、熟读文本,能划出重点字词。

2、识记重点字词并翻译文章

过程方法:

3、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熟读文本,能划出重点字词。

2、识记重点字词并翻译文章。

3、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校园中孔子的展板,让学生猜一猜,再展示孟子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我们伟大的思想家孟子究竟有怎样的观点。今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他的看法。我们一起进入到21课《孟子》二则的学习。

二、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东南)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三、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自由谈谈在预习过程中遇到朗读困难的字词。

四、小组合作交流并展示

1、小组代表展示。(形式:以学生为主解答,老师适时更正)

2、老师提出重点字词句,要求学生作答。

3、学生结合所讲再次翻译文章。

五、课文分析

1、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

答: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

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

2、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用原文回答)

答: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

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作为一名中学生怎么坚持大丈夫之道?

六、练一练

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释。

1、于民由之()

2、岂不诚大丈夫()

3、以顺为正()

4、丈夫之冠()

5、戒之曰()

6、必敬必戒()

七、小结

1、掌握重点字词,并能够翻译句子。

2、要做一个无论身处什么境遇,做事都要合乎礼义,不失节操。

八、作业

1、背诵全文。

2、综合作业①(资料书62页)

九、板书设计

23、《孟子》二则

篇六:富贵不能淫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识记重点字词并翻译文章

3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一、导入

复习孟子相关常识

出示学习目标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对照朗读和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注意: 断句、正音)

2、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四、小组合作交流并展示

1、小组代表展示。(形式:以学生为主解答,老师适时更正)

2、老师提出重点字词句,要求学生作答。

3、学生结合所讲再次翻译文章。

五、课文分析(具体见ppt)

篇七:富贵不能淫教案 篇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读准字音,熟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理清文章大意,体会何谓“大丈夫”。

3、情感与态度:体会文言文的美,喜爱文言文。

二、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大意,体会何谓“大丈夫”。

三、教学难点

体会文言文的美,喜爱文言文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古诗、文言反应着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2、情景导入,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美。

(二)孟子知多少?

《孟子》是记录____________的著作。

孟子,____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____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有“____”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三)故事背景

1、写作背景介绍

2、原文呈现

(四)疏通文意

小组合作讨论:

找出文章的重点词语,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大意。

(五)探讨“大丈夫”

1、景春和孟子各是如何看待公孙衍、张仪这类人的?

2、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3、如何做到“大丈夫”?

(六)巩固检测

(七)拓展延伸

情感熏陶,为何学习经典?

(八)板书

富贵不能淫

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

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