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古诗词名句总结2篇
古诗词中的端午节,既是一幅内容丰富的民俗图,又是一曲悼念屈子千古亡灵的哀歌;品读端午节诗词,既让人感受到浓浓的节日喜庆氛围,又让人沉浸在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深深缅怀之中;它给你一份欢喜雀跃,也给你一种深沉静穆。牛牛范文网为朋友们整理了2篇端午节的古诗词名句总结,可以帮助到您,就是牛牛范文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篇一:端午节的古诗词名句总结 篇一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后来秦国攻破楚都郢,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楚国百姓为祭奠屈原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张耒的《和端午》“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一诗,先从端午竞渡写起,由竞渡引出对屈原的深切悲悼之情。首句是说,千百年来人们龙舟竞渡,为屈原悲悼,可是“忠魂一去讵能还”,无论如何,屈原的忠烈之魂是回不来了。此二句含有无限的悲哀与无奈,却又分明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它使得全诗的意境直转而上、宏阔高远。后两句突然一转,感慨屈原虽然“国亡身殒”,但那光照后人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却永远不会消亡。凄清悲切,情意深沉。
诗人贝琼处于元朝末世,元朝科举考试被废,汉族知识分子受到严重的歧视和压迫,诗人和当时大多数的汉族文人一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心中郁结。端午时节,风雨如晦,诗人不禁想起了当年投汨罗而死的屈原,屈原忠心为国却屡遭贬谪,不被重用。千百年后的今日,风吹雨暗,仿佛也是对屈子的祭奠和缅怀。此时整个汨罗江上空空荡荡,屈子似乎已经被人们遗忘,联想到自己所处的当世及堪忧的前途,诗人心中不由得满腹的伤感和悲痛,于是写下了《己酉端午》这首诗——“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诗人将“榴花”拟人化,一个“笑”字赋予榴花以人的情感,使得全诗生动而蕴含趣味,借榴花之“笑”流露出自己虽有才华但是不得志的情感。“无酒渊明亦独醒”,晋陶渊明喜饮酒,为人清高守节,不与时同流,就是他不再饮酒,不能给人们留下锦绣的诗篇,他的高风亮节也是名垂不朽。在诗人的眼里,陶渊明和屈原是一样的人,他们拥有铮铮的铁骨,永不迷失自我,是中国真正的文人,他们是最能代表中国的脊梁。诗人引用了陶渊明的典故,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对陶渊明屈子精神风格的赞扬和追求,具有自警的作用。一个“醒”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思想深刻,余味无穷。
篇二:端午节的古诗词名句总结 篇二
《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是作者陈与义流寓湖南、湖北一带时所作,写的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在端午节凭吊屈原,借此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起句“高咏楚词酬午日”,一开头便透露出一种惆怅于愤懑。“高咏楚词”体现了作者对爱国诗人屈原的追悼之情。陈与义敬重屈原的忠义,然而屈原虽有报国之心,却不被君王所倚重,屡遭贬谪,这种遭际亦是陈与义感同身受的。因此,作者“高咏楚词”,首先是因为屈原的高洁品格给词人以激励,更加坚定了他的报国意志;其次,作者高昂地吟诵楚辞,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苦闷之情。“天涯节序匆匆”句,写作者漂泊流离之苦,而“节序匆匆”则更加强化了那种壮志未酬的愤懑与悲哀。“榴花不似舞裙红”句,回忆过去春风得意、声名籍籍时的情景。然而“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他的心情无人理解,高歌《楚辞》又有什么意义呢?
词的下阕,情感更为深沉。作者本想承担北伐中原、匡扶宋室的大任,却终究无法实现。他只有借酒浇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后两句写作者对屈原深深的哀悼,希望杯中酒会流到汨罗江,与屈原的亡灵沟通。全词悲壮深沉,从高歌辞赋到酹酒江水,表达出对屈原的悼念以及对国家的深深热爱之情。
文秀《端午》诗比较有新意,作者不写端午节的习俗,只讨论其起源——“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意思是说,端午节大概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是为什么而设立的?据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首二句用半信半疑的语气,描述了民间传说中端午节的起源。相传此日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投江之日,后人伤其冤屈,便以粽投江祭祀并划船捞救,遂成端午节食粽和龙舟竞渡的风俗。很明显作者对此风俗是不屑一顾的,他更感兴趣的是屈原冤死的事实。“堪笑楚江空渺渺”,汨罗江是值得嘲笑的,它尽管江波浩淼,却“不能洗得直臣冤”。作者在这首绝句中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尽管后人百般歌颂、祭祀屈原,然而像屈原沉江这样的悲剧毕竟发生了,千百年后,如此冤屈还是不能简单地洗刷干净。这首诗言近旨远,见解独特,表情达意很有力量。
古诗词中的端午节,既是一幅内容丰富的民俗图,又是一曲悼念屈子千古亡灵的哀歌;品读端午节诗词,既让人感受到浓浓的节日喜庆氛围,又让人沉浸在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深深缅怀之中;它给你一份欢喜雀跃,也给你一种深沉静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