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关于全市建筑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2022年关于全市建筑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为更好的了解x市建筑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近期,市统计局对x家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和x家资质外建筑业企业采取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结果显示:疫情过后,呼市建筑业市场正在有序恢复,企业生产经营平稳,但盈利能力有所下降。
一、调研企业基本情况
1、2022年1-6月建筑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不容乐观。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调查问卷显示:x%的企业经营状况好于去年同期;x%的企业与去年同期相差不多;x%的企业经营情况差于去年同期。资质外建筑业企业调查问卷显示:x%的企业经营状况好于去年同期;x%的企业与去年同期相差不多;x%的企业经营情况差于去年同期。
2、新签顶合同额和新开工进度减少。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调查问卷显示:x%的调查企业1-6月份新签订的合同额“高于正常水平”;x%的调查企业新签订的合同额“处于正常水平”;x%的调查企业新签订的合同额“低于正常水平”。x%的调查企业新开工进度与去年同期相比“处于正常水平”;x%的调查企业新开工进度与去年相比“低于正常水平”。资质外建筑业企业调查问卷显示:x%的调查企业1-6月份新签订的合同额“高于正常水平”;x%的调查企业新签订的合同额“处于正常水平”;x%的调查企业新签订的合同额“低于正常水平”。x%的调查企业新开工进度与去年同期相比“处于正常水平”;x%的调查企业新开工进度与去年相比“低于正常水平”。
3、企业利润空间收窄。调查问卷显示: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营业利润与去年同期相比,x%的调查企业盈利;x%的企业持平;x%的企业亏损。资质外建筑业企业的调查企业的亏损比例更大,x%的企业盈利;x%的企业持平;x%的企业亏损。
4、企业对后半年经营状态持保守的态度。调查问卷显示: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对后半年生产经营状态x%的企业表示会“有所加快”;x%的企业表示会“基本持平”;x%的企业表示会“有所放缓”。资质以外建筑业企业x%的企业表示会“有所加快”;x%的企业表示会“基本持平”;x%的企业表示会“有所放缓”。
二、建筑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问题
1、企业资质偏低,缺乏技术创新。呼市x家资质以上建筑企业中,三级及以下资质企业占全部资质以上建筑企业总数的x%;二级资质建筑企业x%;一级资质企业占x%;而具有特级资质的仅x家,占全部企业的x%。特级资质企业的缺乏和一级资质总量的不高,使我市建筑业行业缺少知名度高、综合实力强的龙头企业。目前我市建筑企业仍处在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上,缺少技术创新,通过降低成本承揽工程的发展空间在逐渐缩小。调查问卷显示:六成以上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市场竞争激烈,很难揽到工程。
2、承建领域狭窄,受房地产行业景气度的影响。呼市建筑业生产活动主要集中在房屋建筑业和土木工程建筑业。从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数量来看,房屋建筑业占x%,土木工程建筑业占x%,建筑安装业、建筑装饰装修及其他建筑业分别占x%、x%。超七成企业集中在房屋建筑业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受房地产项目投资建设进度放缓的影响较大,在桥梁、水利、电力、化工等领域企业较少,承建能力大大较低,承建领域相对狭窄。
3、企业负担较重,盈利能力下降。一是企业周转资金压力大。建筑企业垫资承揽工程较为普遍,工程款回收周期长,行业资产负债率持续偏高。调查问卷显示:在资金紧张的企业里x%的资质内建筑企业和x%的资质外建筑企业货款回笼慢。二是工程成本不断提高,如用工成本、原材料成本的不断上涨,是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只要因素。部分小微企业反映,由于工程成本的上涨,承接工程将面临亏损,不主动承接工程又难以维持运营,面临两难境地。三是融资成本不断加大,受房地产企业信用风险的传导影响,建筑施工企业的融资缺口不断扩大,融资成本逐渐提高。
4、企业管理模式落后,员工整理素质不高。我市低等级资质企业偏多,企业管理模式比较落后,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导致企业运营效率不高,施工力量薄弱,很难在大项目竞标中与外省建筑业企业相抗衡。
三、为企业纾难解困的几点建议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大企业战略。加速建筑企业改革,突破以房屋建筑业为主的局限,横向拓宽产业领域,向市政、交通、水利、电力等工程领域拓展。实施大企业战略,以优势企业为依托,以资本和专业协作为纽带,市场培育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推进企业膨胀与联合重组,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综合实力和融资能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
2、加强政策保障,减轻企业经营压力。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还款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在清理拖欠款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缩短工程款回笼周期,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出台相关贷款帮扶优惠政策,加强融资平台建设,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成本高等问题,从而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
3、加大科技投入,提升产业内在素质。加大科技注入建筑业力度,推动传统建筑业向现代化建筑业转变,提高绿色建筑面积占比。全面加强建筑业从业人员的队伍培训,多渠道、多层次引进人才,大力提高农民工的业务技能,培育“小、精、专”的施工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