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论文 合同 演讲 心得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简短_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优秀9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贴心为您带来了9篇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贴心给您的好友哦。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一

这篇阅读课文是以一首诗歌的形式出现。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强烈。作者把他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让学生领悟“三分诗,七分读”的读书之法:

一、自读阅读链接,理解课文题目。

首先,我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自读阅读链接,自己理解“最后一分钟”是指哪一分钟?然后指名回答,最后一分钟是指1997年6月30日23点59分—1997年7月1日0时0分,这一分钟。这一分钟有着什么特殊的意义?指名生答:这是香港回归的最后一分钟。此时此刻,中国人的有着什么样的特殊的情感?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

二、了解目标,明确学习目的。

学生自读学习目标,弄清本课的意图。

三、自学课文,尽量完成目标。

学生自读,标画,尽量完成目标,把不懂的地方标出来。

我采用播放相关的课件,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1)抓住作者直抒胸怀的诗句体会情感。透过这些诗句,读出那激动、自豪的感情和热切欢迎之情。

(2)联系所搜集的历史背景资料理解诗句,进一步体会情感。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课文中有一幅插图,描述的是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情景。让学生深入体验:(如果你是参加政权交接仪式中的一员,或者你在街道上、在电视机前、亲眼目睹了这一过程,你最想说什么?)

(4)引导学生运用多种不同的朗读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最后,两课时虽然把课文学完了,但课堂作业还没能在课堂上完成,这样就势必要压缩每节课的时间。减少一些无病呻吟似的朗读交流,把时间用到练习上,也许教学更高效更好些。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二

上午第一节课,我们就到操场集合,校长先说了几句话,又说:“我宣布,英华小学六一游园开始!”

随着校长的声音,六一有缘开始了!

我现在我们班玩,终于轮到我了,我知道,我肯定套不中的,所以我也就是玩玩而已。果然,三个圈都扔了过去,我一个瓶子都没套中。

我玩完之后,就去找我弟弟了,可是找了好几圈都找不着,我就跟李兴哲、刘垚和王子豪一块儿玩了。

我们到了一个名叫投飞机的游戏。可我刚排队,弟弟就来了,我见弟弟来了,就和弟弟去别的地方玩了。

我们来到了双龙戏珠这个游戏,就是两个人用头夹住一个足球,绕着队伍转一圈就行了,而且是两张券。

我和弟弟见这个游戏很简单,就在着玩了起来。

最终,六一游园结束了,我和弟弟一共挣了四张券,这对于别人能玩的人来说,可能太少了,但是对于我和弟弟来说,这时我们六一游园中挣得最多的!

这次六一游园真高兴,挣了四张券,可惜是最后一次了!

最后教学反思 篇三

课文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2《最后一头战象》是第七单元的第三课,这一单元讲述的都是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这篇课文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重点是让学生把握故事内容,体会嘎唆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难点是通过朗读感悟,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前几天,我们听了谈老师执教的《最后一头战象》一课,我认为:谈老师的课扎实、充实、丰实、、真实。他做到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1、精选切入口。在执教本课时,谈老师从第一自然段切入,让学生谈谈嘎唆给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从而揭示课题,了解战象的特点。

2、以事件为抓手。从整体到部分进行教学。先让学生自由读文,说说课文写了嘎唆临死前的哪些事情?再让学生学着用四字词概括各件事情。这既让学生理清了课文的条理,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理解能力。

3、用沈石溪的名言贯穿全文的学习。谈老师出示名言让学生朗读,其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巧妙地突破教学难点,灵活地渗透经典诗文。接下来重点学习了“披挂象鞍”和“重回战场”两部分。课中让学生抓住最能体现嘎唆内心情感的句子谈体会,并抓住动作、神态描写的词语让学生充分想象嘎唆的内心世界,在学生理解事件内容后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从而感受到嘎唆对辉煌的过去深深的留恋与回味,感悟嘎唆的善良与忠诚的高尚情怀。学生从嘎羧行为、神态的具体描写中感悟到具体、生动的描写是本文一个重要的表达特点。

4、注重学法的指导。《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的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谈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先重点指导学生对“重披战甲”这个故事片段的理解感悟,让学生找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在书上作批注,在此基础上,引导归纳出学习方法,并以此方法为迁移,自学“重回战场”部分,真正地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我解读文本的能力。

课文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3教完这一课,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被课文的内容深深地陶醉了,同时被嘎羧的真情震撼了。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四

最后的姿势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资源:

1、“5.12”大地震的概况,学生当时了解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教学过程:

一、出示颁奖词,质疑

他以师者的本色展示了一位平凡普通人民教师的职业操守,以自己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他那张开的双臂,是一双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当大灾到来时,那双手臂不是急于寻求自身的安命,而是坚强不屈地担负起保护学生的职责。

1、这是一位学生为老师撰就的颁奖词,这里的他是谁?(谭千秋)

2、他在孩子们的眼里是位怎样的老师?(板书:横着写 平凡普通、爱与责任)

3、谭千秋老师的平凡普通体现在哪里?爱与责任又集中表现在哪里?

二、学习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平凡普通

1、从文章的那些地方能读出谭老师的平凡普通?

关键词:第一小节中 平常给小女儿早早

2、教师小结: 这一天是那样的正常,是那样的平静,是那样的自然。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地降临,却打破了今日的宁静。

三、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播放地震的视频

2、灾难从天而降,谭老师表现的怎样?

3、默读课文2—7自然段,要求:

(1)画出描写谭老师语言、行动的句子;

(2)联系上下文,反复揣摩,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4、组织学生交流思考(1)语言

揭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1)、指名读。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2)、谈感受(在危急时刻,谭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同学们的安危,他拼命呼喊自己的学生快速离开,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在灾难面前,谭老师一心想到学生,想到孩子们的安危,惟独没有自己的得失。谭老师很焦急,想到让更多孩子的脱离险境)

(3)、两个“快”意思完全一样吗?(前面一个强调对孩子们动作的要求,后一个强调对孩子们动作的指导)

(4)、指导朗读 要声音响亮、语)贴心●(速急促。

5、组织学生交流思考(2)动作

揭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倒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这句话中刻画了谭老师救助受困学生的一系列动作,哪个动作深深打动了你?(撑)

“撑”字一方面说明谭老师的力量大,另一反面说明课桌被稳稳的压在那儿,给孩子们增加了一份安全感。

(2)“撑”字可以换成“伏”“放”吗?组织学生对这三个动作进行演示。

(3)小结:这段细节描写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写出了在危难时刻,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场景,谭老师在短暂的时刻那种以生命来换取学生生存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五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诉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继续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这又是一篇略读课文,接受上节上节课的教训,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搜集了香港回归交接仪式视频,并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预习要求:认真读课文,查找关于“虎门硝烟”以及《南京条约》的签定等历史知识,去过香港的同学找当时的图片。

回顾整个课堂教学,有以下几点感受:

1、课前准备充分,课堂轻松驾驭。有了历史资料和写作背景的铺垫,学生课上学习兴趣浓厚,对诗歌中理解感悟轻松又有激情。特别去过香港的同学,对香港的感情似乎更深厚,从他们充满感情的朗读中能感受到。

2、以读为主,让生自我感知每个段落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感知每一段落时,读完一个小节想想你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获得知识,从而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3、采用多种手段,令学生情感升华。通过交接仪式视频、中英谈判图片及历史资料,让学生感受祖国飞速发展以及民族强大的自豪,提升学生感情。

在情感升华的基础上,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划,通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最后让学生熟读成诵,鼓励他们背下来。

《最后一分钟》的教学反思 篇六

《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歌。作者倾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国人们积蓄心中的强烈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鉴于此,在教学中我采用朗读为主的教学方式。

在授课前我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香港被割让的屈辱历史以及割让后香港人民的苦难生活。课程伊始,先介绍现本诗的格局,首节为引子,将香港拟人化。接着,让学生快速读文概括后三节的内容,并结合自己对历史的了解讲讲诗句“我看见,虎门上空最后一缕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应该怎么理解。然后,分小组自由读诗,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之后,朗读汇报,教师评价并指导。这个环节我根据学生的朗读适时指导感情的处理——第一节应读出激动的心情,第二节要的读要配合内容的“慢镜头”描述,但不是单纯的缓、慢,而是有层次有节奏的读。第三节要读出百年的沧桑,声音要沉缓,但在结尾“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穿过这一滴泪珠使大海沸腾”要读出屈辱散尽后的激动。第四节要读出盼望香港回归的急切以及香港回归后对她的无限期望。这一环节的教学方式是:学生汇报一段,教师指导一段,然后练读。最后,让学生分小组练读全诗,然后比赛。

我觉得,用朗读去调动学生的情绪比单纯的说教要好的多。况且这篇诗歌叙述的历史事件对学生来说很遥远,很难在短时间内了解透历史。因此,在大致了解历史的基础上用朗读引出感情我认为是比较适合这篇课文的。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七

《最后姿势》评课稿

《最后姿势》评课稿1

听了陈老师所教学的《最后的姿势》一课,我的收获很多。陈老师教学风格沉稳,胸有成竹,课堂重点突出,收放自如,有着浓浓的语文味。她的课堂上没有华丽的语言,学生们得到的更多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课文中有三处描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陈老师不但让学生勾画出,并且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

<>对关键词句的朗读、想象、体验,唤醒了学生头脑中相关的画面,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地震的突如其来和可怕。有效的情境创设,训练了学生读中想象的能力,使谭老师的临危不惧、大爱无私的形象更加清晰、高大。

<>本节课陈老师重点在对学生进行侧面描写烘托的指导上。又通过两篇文章的训练阅读,再次感受侧面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品质的"作用。

<>通过反复朗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让学生不但将谭老师的形象与精神印在心中,而且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洗涤,为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指明了航向。

《最后姿势》评课稿2

昨天参加了学校六年级同课异构活动课,六年级的郭老师与麦老师上的《最后的姿势》,让我看到了两位不同风格的老师的教学风采。

两位教师都能认真地研读教材,认真地备课,都能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两位教师都充分地利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一张张形象生动的幻灯片,烘托出了地震的可怕,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灾难的无情,凸显了人间的真情,谭老师的大爱无私。两位教师都注重朗读,通过朗读重点语句来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麦老师注重学生个体的朗读感悟,而郭老师则注重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两位老师都能运用自身的语言魅力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他们都注重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写作的技巧。同一堂课,同一个教学内容,让我们看到的是不同的教材处理,折射的是教师本人的教学风采。

针于这两堂课我有两点思考:1、为什么不同的班级,学生的朗读技巧、朗读的语气、语调差异这么大。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从哪方面去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应怎样做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应怎样引导学生才能形成自身良好的语感?2、这课书让我们感受到了谭老师舍身救人的高尚品质,我们敬佩他、怀念他,逝者已矣,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那么我们在学习课文时,能否联系生活让学生谈谈身边为了学生默默奉献的老师们,能否引导学生具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我们的老师,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呢?

《最后姿势》评课稿3

按照学校的安排部署,我承担了对张老师执教的《最后的姿势》的评课任务。

首先,我在听课之前解读了教材。《最后的姿势》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xxxx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卫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赞颂了谭千秋老师的高尚的师德和他对学生的无私大爱。

在听了张老师的课后,我思考很多:

<>

张老师大胆尝试,长文短教,紧紧围绕“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组织教学,对教材内容、重难点的把握准确。

<>

1.情境创设到位,奠定了课堂的感情基调。

课前的真心话大冒险让学生说出真实的反应及选择。面对危险时,我们必然会做出选择,这时的选择也许不理性,也许不高尚,但都是本心的体现。看似不经意的游戏为学生理解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做了情感铺垫。而后播放地震视频,将学生带入到了震撼、恐怖的地震氛围中去,已深深触动了学生的神经。这比老师任何语言都具有表现力。

2.品词析句有板有眼,真切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中,张老师悉心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句子,进行圈点批注。抓环境描写,抓侧面烘托,引导学生感悟谭千秋老师的光辉形象和伟大人格,深刻领悟“最后的姿势”对“爱与责任”的生动诠释。

3.读写结合,大量阅读,落实“语文主题学习”。

紧紧承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阅读地震中那些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再次感受谭老师的光辉形象。接着又进行拓展阅读《懒爸爸》《顶碗少年》,领会侧面描写的写法。最后落实读写结合——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一位熟悉的人。

<>

1.语文主题学习落实“一课一得”,要把握两条主线:一是思想内容(写了什么),一是表达方法(怎么写的)。但我们更侧重于思想内容,轻视了表达方法。

2.拓展内容的选择处理。拓展内容的选择,难易程度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拓展内容的选择,应紧紧围绕“一课一得”的训练点;拓展内容的选择,应与课文内容从思想内容上有内在的关联,这样便于融会贯通。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八

这次有幸参加了月北片的教研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执教了一节五年级语文课,是一首充满激情的现代诗歌《最后一分钟》,作者倾诉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强烈。后顾整个课堂教学,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1、要关注学情。

成功的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在课堂上一定要根据学情,顺学而导,以学定教,而不是心中只有教案,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在课开始,由于天气原因,上课时间推迟了,听课老师不清楚这点,早早地就进入了教室的听课区,足足等了二十多分钟才上课,学生们也就在紧张的状态下进入这节课的学习,所以当我提出第一个问题时,学生的回答声音的确很小,而我对于这点根本没引起关注,只是抓住学生的答案马上进行下一步的学习,所以在课堂的前段时间学生们并没有在老师的引导下消除紧张的心理,这是我课堂中的缺失。这节课的教学,我很少关注学生们的感受和体验,没能很好地在学生的情感上进行关怀。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体验语文中蕴涵的美,从而感悟语文的无穷魅力。

2、要注意学法

我们古人有句名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更不如授之以鱼塘”。这是用比喻的说法来表达“学法指导”的道理,也就是叶圣陶说的“教是为了不用教”的思想。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不可能是机械地、独立地灌输,只能是自然地渗透。渗透学法的过程是学生参与语言训练的过程,是学生展示思维的过程,是学生感知的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齐读的方式,很少指导学生个体读。然而只有让学生从自我情感出发,去理解、去发现,这些都需要从学生的发言和个体朗读中去发现,只有这样,你才知道学生懂得了什么、需要什么,从而根据这些去引导、去发现。我在这节课上总是想让齐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体验,过多的铺垫掩盖了学生的方法收获感受,要知道齐读是渲染,个体读才有个性化的体验。在以后的教学上我一定要注意。让学生掌握学法,教师必须做有心人,注意教学过程中的及时点拔和引导,这对学生学法的形成至关重要。

3、要把握好各环节的“度”

教师作为对话教学中的引导者、激发者,应该把握好“度”的问题。随着语文教改的深入,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性地位越来越凸显出来,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如何拿捏好分寸,把握住课堂教学的轻重缓急,控制好课堂教学节奏,在教学各环节上做到操之有度是一个语文教师教学功底和教学智慧的重要体现。在课堂上的写诗环节,我是安排在学习第二节诗歌后,根据理解的意象来模仿诗歌的语言写一写,此时诗歌的学习才进行一半,这时让学生写诗有些仓促和操之过急,如果安排在后面环节可能会好些。另外在第四节诗歌的学习中,我用课件出示了这样两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自己解决这两个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是:“最后一分钟具体指哪一分钟?”这个问题放在此处似乎不太妥,因为前面我在写诗环节上就是让学生写写自己眼中的最后一分钟,现在又来问这最后一分钟具体指哪一分钟,让学生感到很迷糊。所以课堂上各个环节的度的确要把控好,有时来得早不如来得巧,适时把控效果会更好。语文课堂教学和其它学科教学一样“教无定法”,我们一定要尊重教学规律,合理安排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到“行之有度”,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一定是教学效果好、教学效率高。

一次经历,一次成长,每次的公开课都会让我看到自己身上许多的不足,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不断总结、不断反思,让我的课堂越来越完善。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九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曾经让千万中国人激情澎湃。作者用这首充满激情的诗,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作者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促进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手段。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我把握住这几个要点进行教学设计。

说实话,选择这样一首诗歌进行公开课,是对自己的挑战。学生缺乏体验,其教学的难度,我也考虑到了。可自己教学完本课后,觉得非常不尽人意,暴露出了自己准备不充分。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好,前松后紧,对于第四小节的处理有些简单。拓展阅读《香港回归诗歌》已经没有时间来处理。课后仔细想想,可能是因为导入新课时,学生的情绪没有被调动起来,看来采取的方式不好,应该用歌曲或是其他的,这是自己的失误。学生也因此受到了影响,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对于朗读的指导,我几乎没有做,我觉着学生可以体会到,我不想统一一个模式,读出自己的感受即可。学生自己读的较多,但是展示的机会较少,主要是自己感觉时间紧张。总之,自己的教学仍有不少弱点,以后要注意。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