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论文 合同 演讲 心得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及分析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及分析


  小学数学是当前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一门重要科目,做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不仅仅有利于学生整体成绩的提高,还有助于其优良的逻辑思维的培养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结合浙江省中小学教学改革工作工程推进以来的工作经验与认识,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立足于自身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从实效出发,先后针对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了创新式教学,总结、梳理、完善的多项教学方式均取得了优异的效果。

  本案例共分为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况、XXX小学实际教学案例、小学数学教学分析三个方面。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况

  纵观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虽然教学形式和手段日益丰富,课堂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比如多数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课堂讨论不断,气氛热闹非凡,可是学生整节课下来收获甚微。教师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性作用也发挥的不甚明显,小学数学课堂是否有效很难判断,学生真正将课堂上所学知识转化为可以操作的能力还值得进一步商榷。

  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应该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过于重视知识与能力,淡化过程与方法,忽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三维目标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彼此不可分割,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中亦是如此,因为对于学生而言,只有三维目标做到了,才能让学生对数学课程有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他们就能以极大的热情去学习数学,这样无形中就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XXX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实际案例

  立足于对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情况的理解,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中,我立足于“学为中心”的基本理念,进行了一定的课堂改革,并且进行了分析。

  课程名称:圆柱与圆锥。

  改革目的:让每一名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去发现和发掘圆柱与圆柱等特定形状之间的体积、表面积关系,并且通过简单地讲解和实际的计算延伸学生的知识面,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成效的目的。

  教育宗旨:

  (1)采用立体化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于圆柱、圆锥有更加直观和生动的认识;

  (2)采用亲自动手的方式,使得学生对于圆柱、圆锥的体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更加清晰,并且提升器空间想象能力;

  (3)采用比对的方式,使得学生可以熟练引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圆柱、圆锥方面应用的问题。

  实践方式:

  (1)课前准备:结合课程的实际内容,使用自主设计的方式分别设计了圆柱、圆锥表面积的形状。在班级学生45人的情况下,打印了十五张圆柱外表面积的硬纸板、十五张圆锥外表面积的硬纸板、其他十五人则使用实体的圆柱教具,该教具圆柱可以分成10等份。

  (2)教学实践:

  第一,上课前将班级学生分为十五个小组,每一个小组将获得一张圆锥设计图、圆柱设计图和一个实体的圆柱教具;

  第二,正常授课时:

  引入教学课题:首先利用实体圆柱,向在座的学生介绍圆柱的定义、圆柱的特点,并且在黑板上书写下圆柱的相关特点,藉此机会发问,在生活中有些物体属于圆柱?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与其他学生一起进行判断学生回答的正确与否。如果存在争议,那么带领学生根据黑板上的定义进行一个个对比,利用此,给予学生对于圆柱概念的正确认识。

  在该过程中,我还让各个小组采用已经设计好的硬纸板进行了圆柱、圆锥制作,并且藉学生手中实体,对圆柱、圆锥底面、侧面和高的定义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譬如对于上下圆直径特别大但是圆柱高特别小的情况、圆锥底面直径特别大、但是高特别小的情况,让学生深刻的认识了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的定义。

  引入教学知识:根据教学要求,学生需要对于圆柱的表面积进行计算,首先我利用圆柱实体让学生来确定圆柱的表面积都包含什么样的信息,最后引入“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圆柱的底面积”的公式,利用该公式,我让各个小组的学生打开手中的硬纸板组成圆柱,让学生观察实体圆柱“分解”后,表面积是由什么样的形状组成(长方形+两个圆形)。

  此时,采用提问的方式来问学生,圆柱的表面是应该怎么计算,并且根据1-2名学生的回答来公布正确答案,这时候,我让学生来用手中尺子来测量手中圆柱体“分解”后纸板的长、宽和圆形的直径,然后根据实际的直径来计算各个形状的面积,最后算出圆柱体的表面积。

  为了更好地巩固学生的知识,利用此间隙,我设计了一道“陷阱”题目让学生来做,该题目来自于课本中的一道例题:一顶厨师帽,高28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制作一定这样的帽子需要多少面料?首先跟学生分析,将整个问题进行简化,然后向学生点明,这是一个计算表面积的问题,最后由学生进行当场计算。在该问题中,厨师帽子只有一个底面是本题的一个陷阱,现场计算旨在发动学生思考的能力。

  在学生对圆柱体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然后引入圆柱体积的计算,让学生思考,圆柱的体积应该怎么去计算?然后此时让学生看自己手中的实体模型,如果将一个圆柱十等分之后,每一份圆柱的底面积都是一样的,唯一不一样的只有他们的高,换句话说,原本大圆柱的体积等于现在的每一个小圆柱的体积乘以10。这时候,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试想,如果每一个圆柱体都被分成无数等份,那么每一个圆柱的体积就等于这么多等份圆柱体积的和,如果每一个小圆柱的高的单位为1的话,难么圆柱的体积就等于底面积乘以所分的的份数,换句话说,圆柱体的体积就等于底面积乘以高。

  这时,我让学生根据前期自己测量数据来计算自己收中圆柱体的体积,并且让两名学生来黑板上进行现场计算。

  讲到这里,基本整节课就到了尾声,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对学生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

  引入课后作业:课后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巩固个人所学到的知识,作为教师我根据学生在课上的反馈情况进行作业的布置,对于整体水平较高的班级,则比常规布置多2-3道题目,对于整体理解能力不足的班级,则尽可能的少布置课后作业。在布置作业过程中,我坚持秉承记忆题和应用题并做的的基本原则,使得学生一方面可以记住课本中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应用题的锻炼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育案例实践分析

  针对自己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取得的成效,自己也对如何做好小学数学教育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1、钻研教材,立足教学改革做好准备

  数学教学比其他学科的教学更具复杂性,所以备课尤其重要。备课是教师运用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对课本中的知识需要再次创造,因此,对于教师而言,不但需要教师按照课程标准设计教学目标,更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

  整体把握教材。数学教师要有声有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上游刃有余,重要的一点就是能从整体上对教材进行深入而全面地钻研。整体把握教材主要包括对全套教材的整体掌握,对每一学年教材的整体把握,对每一册教材的整体把握,对每一单元教材的整体把握和对每一章节内容的整体把握。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时做到重点难点突出,这样就能全面又准确地把握好每个单元和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走进教材,走出教材。新课标倡导的数学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但是师生互动的前提是教师对章节内容的深度把握。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有两个层面,一是走进教材。就是教师专心研读教材本身,以读者的身份潜心阅读教材,形成自己对教材独到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查阅资料和参考教辅等进行补充。二是走出教材。以教材为中心进行拓展和延伸,包括数学学科内部知识点的相互渗透,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转换。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前提下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个性化解读。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整合多种信息,学习多种资源,在备课时有开阔的思维,有自己独到的数学视角。数学教师在备课时要以教材作为出发点,走出教材,走近生活,将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

  备活教材,并且进行个性化解读。数学学习来源于生活现实,学习数学也是为了将其更好地运用到生活中,因此数学教师一定要在备课的过程中备活教材。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注意其工具性,将数学与其他学科以及现实生活相互渗透,开拓学生的数学视野,为学生提供多种数学学习的方式。除此之外,作为数学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还需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学习,实现对教材的个性化解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独到的观点,才能达到老师在课堂上讲的眉飞凤舞,学生听的津津乐道的卓越目的。

  2、走近学生,依据学请指定教学方案

  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开展中,立足于教学改革的要求,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认为还要切实依据学情指定教育方案,而所指定的教学方案必须要遵守三个原则。

  一是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数学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主动探究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备课,设计适合不同学生的问题,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能够有所收获。

  二是要针对具体章节分析学情。数学是一门内容丰富、包含面较广的学科,教材中所选内容也涉及多个领域和层面。教师在讲授知识点之前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在充足的做好这些准备工作的基础上,让学生的预习更有方向性,进而达到提高学生预习质量的优质目的。

  三是要关注学生对科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态度是学习动机的反应,动机有来自内部和外部两种,只有内部动机才是学习的推动力。不同的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截然不同,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对学习的态度也大有差异。因而在备课时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个体差异有着深入系统的了解,在课堂中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以适应学生的学习。

  不断地分析与思考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果只实践不思考和总结,那么好的方法永远无法变成优质的教学模式,但是如果只思考不实践,那么永远无法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纰漏和缺点,因此,作为本教学案例,我将两者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在下一步工作的开展中,我将会再接再厉,发挥两者的优质作用,提高教学成效,同时也为我浙江省教学改革工程的推进提供更大的促动作用。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