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面积教学设计】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优秀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贴心的小编为您带来的5篇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角形面积计算数学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正确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类推迁移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小节内容是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运用转化思想和方法来学习的。牢固掌握这种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是将来学习数学的一条捷径。
本小节教材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三角形面积。通过数三个不同类型三角形的面积,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易数对,盟生一种探求更好、更简捷的计算公式,进一步调动学生继续探索的积极性。第二部分是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通过平移、旋转分别拼摆成平行四边形,通过发现每个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正方形)的面积关系,从而渗透“三角形面积=底×高÷2”的计算公式。第三部分是应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及面积计算公式的应用。难点是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法建议
教师要先复习三角形的特征,能画出并指出各种不同类型三角形的底和高,再复习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为解决三角形面积公式做铺垫。
在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之前,先用数方格求面积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联想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启发提问:能不能也把今天学习的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其它图形?首先利用书后材料剪下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按照书中安排的层次,先研究把两个直角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不同图形,重点解决为什么不把它们转化成三角形的道理。这样在研“两个锐角三角形”时,就不会转化成没学过面积公式的图形,第二层中要注意解决旋转的问题,为了便于理解,可借助课件,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第三层次则由学生自主探索完成,通过以上(三种不同情况)转化前后的对比,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重点提问为什么要除以2?由于已有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关于三角形面积公式和字母公式就可由学生自己解决了。
本节课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操作中学会新知。
五年级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猜想、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
2、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探究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2个完全一样的钝角、锐角、直角三角形,剪刀。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穿着统一的校服,戴着鲜艳的红领巾,真精神。做这样一条红领巾需要多少布料呢?需要我们计算红领巾的什么?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图形的面积?
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
会求三角形的面积吗?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三角形的面积。
二、合作探究、汇报交流
1、猜测:
你想用什么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能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求面积,三角形能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求面积吗?
用桌子上的材料(每人一个钝角三角形、每组一把剪刀)试试吧。
转化成学过的图形了吗?有难度吧。我们能不能换个思路、换种方法用两个三角形来拼呢?
2、同桌合作动手操作。
用两个同样的钝角三角形拼一拼。展示作品。
3、小组合作。
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能拼成学过的图形吗?
同学们想试试吗?根据提示板上的提示研究吧。
提示:
做一做:想办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找一找:转化成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想一想:三角形的面积该怎么求呢?
4、学生汇报。
5、归纳小结。
转化后的图形用一个名字概括,哪个比较合适?
三、推导公式
1、回顾
课件演示:两个同样的三角形旋转、平移拼成了平行四边形。
每个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2、得出结论
三角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
为什么要除以2?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该怎样计算?
3、小结方法
刚才我们的研究过程正好体现了数学上常用的一种方法——转化法。
4、拓展延伸
介绍刘徽用一个三角形推导出了面积公式。
四、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解决红领巾的问题。
2、解决底是8厘米、10厘米,高是6厘米的三角形的面积。
体会底和高的对应性。
3、三角形的面积是25平方厘米,底是10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收获吗?一起来分享吧!
追问:
三角形的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怎样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只要大家勤动手、勤思考,就一定能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底×高÷2
S=ah÷2
五年级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
教材第9—10页例4、例5及“练一练”、“试一试”、“练习二”第6-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自己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自己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材第115页的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提问: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你知道今天的学习内容吗?(揭示课题)你认为本节课应学会什么?
二、交流提升
1.出示例4的方格图及其中的平行四边形。
(1)全班交流:每个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
(2)小组交流:你是怎么得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的?说说你的想法。
(3)全班交流:有人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出三角形面积,也有同学先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除以2得出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会有什么联系呢?
2.交流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究情况。
(1)出示例5:展台出示各组的表格填写情况,各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拼的过程。
小组讨论:你剪下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面积是多少?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2)全班交流:你有什么发现?(即例5下面的问题)
(3)梳理、明确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无论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因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用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积公式:S = a h÷2
3.交流“试一试”
(1)全班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2)学生订正。
三、巩固提升
1.完成“练一练”的1、2两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讨论交流: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弄清谁是谁的2倍,谁是谁的一半。)
2.练习二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组织校对。
3.练习二第7题。
(1)多媒体出示第7题的方格图及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2)独立思考:你认为图中哪几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为什么?
(3)小组交流:分别是怎么想的。
(4)全班交流、总结
可以通过计算,判断三角形的面积是不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也可以把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逐一比较,很快作出判断。
4.练习二第8、9题。
(1)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想法。
(2)学生订正。
四、总结延伸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2倍一半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 2
角形面积计算数学教案 篇四
教学内容:
人教版9册 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部分
教学目的:
1、通过让学生主动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进一步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使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3、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阅读质疑。
先请同学们自己阅读以下材料,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并把问题随手记录下来。
1厘米
学生阅读后首先回顾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地面积公式及推导过程。然后学生提出了质疑,主要问题有:
(1)数方格怎么求三角形的面积?
(2)不数方格怎么求三角形的面积?有没有一个通用公式?
(3)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求面积吗?
(4)转化成的这些图形跟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吗?
(析:孔子曾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这里老师打破了学生等待老师提问的常规,要求学生把阅读材料作为学习主题,通过阅读提出问题,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
二、点拨激思
1、数方格的问题
学生根据学习材料可以解答用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积。
老师接着问:有一个很大的三角形池塘,你来用数方格求它的面积。
学生小声笑了起来。为什么笑?老师问到。学生说数方格太麻烦了,池塘也不好划分方格。
嗯,看来数方格求面积是有一定局限性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
(析: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由数方格方法的局限性这一认识的困惑与冲突,有效地引发了学生探究面积计算公式的生长点,使学生有了探究发现的空间。)
2、转化的问题
你想把三角形转化成什么图形?学生会转化成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行吗?这时学生会有两种答案,有的说行,有的说不行,为什么不行?老师追问,学生在讨论中达成共识:必须转化成学过的,可以计算面积的图形。
师:三角形怎样才能转化成这些图形?请同学们利用手中学具,通过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利用转化成这些图形来解决下面的几个问题。
(析:这里把“新”问题转化成了“老”问题来解决,有效地把学法指导融入到了教学中,给学生创造了更广阔、更真实的自主空间,无疑有利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三、探索解疑
学生操作,讨论,汇报。
1、转化的图形
学生的答案有很多种,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还有把一个三角形沿高剪下拼成了正方形、长方形,还有把一个三角形沿中位线对折,两边也折转化成了2层的长方形。
2、解决转化前后图形间的关系
(1)大小的关系
通过比较学生们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图形跟三角形关系是S=S÷2。一个三角形转化成的图形跟三角形关系是S =S
(2)底和高的关系
拼割前后各部分有什么关系?(指底和高)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
生1: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三角形的底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高,它是由两个三角形拼成的,所以三角形的面积是底×高÷2
师:思路真清晰,为什么÷2,谁还想说。
(学生依次讲拼成的长方形,正方形这两种情况)
(3)公式推导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好方法推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那谁能给大家说说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什么?
生:底×高÷2
师:如果我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该怎么表示呢?
生:S=a×h÷2
(4)推导拓展
师:我们再来看第二组,你能通过一个三角形的转化来推导它的面积公式吗?
学生1:我是把一个等腰三角形对折,然后从中间剪开拼成了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底是三角形的底的一半,高是三角形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是长×宽,长方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的面积,所以三角形的面积是底×高÷2。
学生2:我是把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上面对折下来,然后剪开,把它补在一边,拼成了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三角形的底,高是三角形高的一半,所以也能推出三角形的面积是底×高÷2。
生3:我是把一个三角形沿着两边的重点对折,然后又把底边的重点这样对折,折成了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底是三角形底的一半,宽是三角形高的一半,再乘以2,也可以推出三角形的面积是底×高÷2
师:这个方法怎样,谁来评价一下。学生评价,太棒了。
生4:我还有一种办法。把一个长方形沿对角线折叠,因为长方形的面积是长×宽,长方形是两个三角形拼成的,所以,三角形的面积是底×高÷2
(析:把探究的权利充分的交给学生,学生自由组合,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折、移、拼、剪,得到了不同的图形,虽然是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手段、不同的方法,但达到了同一目的,得到了正确的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更重要的是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了拓展,思维个性得到了发挥。)
归纳小结
出示学习材料2,学生阅读后谈感想。体会祖国的古代科学家得了不起,2000多年前就推导出了这个公式。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研究也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说明同学们也很聪明,相信将来你们还会有更多更大的发现,到那时你们的名字也将载如史册,大家有信心吗?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三角形的面积,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回去继续反思整理,写出你们的反思报告。
(析:课堂总结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会了什么,更要关注用什么方法学,学后有什么感想,要有意识的促进学生反思:我还有什么疑问?打算怎么办?,把课后反思纳入到学习的系统连续的过程中。)
总析:本节课有以下两个特点
1、充分体现了“问题意识的培养”。
老师用了一种新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即以“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当一个问题得到解决后,新的问题接着出现,学生始终处于“愤”和“悱”及对问题的探究中,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奋点,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发展。
2、重视研究问题的过程。
这节课以思维训练代替了重复练习,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为重点,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转化,然后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归纳、抽象概括推导出公式,没有通过太多的练习却获得了超常规的解题能力。这个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过程。
角形面积计算数学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的:
(一)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通过学生动手拼摆,渗透旋转、平移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推导公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用纸皮剪好的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谁能说说它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你知道它是通过什么方法推导出来的?
二、导入新课:
你们看,(屏幕出示三个三角形)这些是什么图形?那谁来说说看,哪个三角大?哪个三角小?(到底哪个大,哪个小呢?)要比较它们的大小,必须要知道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那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呢?
三、新课:
(一)好,我们就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同样每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
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方格纸,请你数出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看谁数的又对又快。
小结:通过数方格,我们得到了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都是12平方厘米,因此,它们的面积是相等的。
那你们觉得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方便吗?既不方便,又不精确。
像一块大的三角形土地,你能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它们的面积吗?那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把三角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你真聪明
师:这才是最科学的方法。今天,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板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师:在研究之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张老师把这一张长方形纸这样对折,对折出来的是什么图形?那么,折出的其中一个直角三角形是不是这张长方形纸的一半呢?(老师把它剪开,重叠)我们会发现这2个直角三角形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其中一个直角三角形就是这张长方形纸的一半。
(二)下面老师就请同学们拿出给你们准备的2个直角三角形、2个钝角三角形,请分别把它们叠起来,发现什么?(重合)说明了什么?(2个直角三角形完全一样的,2个……)
那就请同学们想一想:用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哪些已学过的图形?
1、先用2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拼看?
(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的面积我们会计算吗?我们只会计算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那我们就请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同学来演示,说说你是怎样拼的?(同学演示)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电脑是怎样清楚地操作的?
2、看清楚了吗?好,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想一想,能把2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开始操作,同桌可互相说说我是怎样拼的?分别请2个同学上台演示。(能吗?)说得真好
3、小结: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把2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谁能把这句话再概括一下,也就是,只要是(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齐读回答真好
4、接下来,老师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们用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一个平行四边形。
想一想:1、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开始观察,观察好,同桌互相交流,后回答,屏幕演示。
反馈提问:“为什么要除以2?”
5、翻书P76,填充,齐读,同样我们也可以用字母面积公式
板书:
等底等高
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表示什么意思=底×高÷2s=ah÷2
(三)要求三角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几个条件?然后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计算,注意千万不能忘记÷2,下面就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1、出示“想一想”:学生读要求,个别回答,校正,一样的举手,不一样的举手。
2、同样我们还可以利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来计算物体表面是三角形的面积。
出示例:求的是什么?我们应根据什么?请同学们做在自备本上。
3、同学们做得真认真,下面老师就要考考同学们有没有掌握今天所学的知识。
请看第1个题目:
1、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求出涂黄色部分的面积。
2、判断,说明理由:(请用手势表示)
2个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底是6cm,高是3cm,面积是18cm。
三角形底是8分米,高是40cm,面积是16平方分米。
三角形底是9米,高是4米,面积是18米。
从以上练习,你认为我们在计算三角形面积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1、÷2
2、单位统一
3、面积单位
3、选择:
下列哪个三角形是4×3÷2=6平方cm。
单位:厘米
3 3
4 4
小结:我们在做求三角形面积时一定要注意……
一个三角形的底是20厘米,高是2.5分米,它的面积是( )
1、20×2.5÷2
2、20×2.5
3、20×25÷2
小结:你认为在做作业时注意( )
4、求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只列式不计算)
底是4.2米,高是2米。
底是3分米,高是20厘米。
高是6米,高比底短2米。
底是12米,高是底的一半。
四、总结:今天,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谁来说说看,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它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我们在计算它的面积时一定要注意别忘了÷2。
你们知道吗,大约在2000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术》就论述了“圭田术日,半广的乘正从”我们的祖先老早就研究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你们说,他们是不是很了不起呀。
三角形的土地 一半 底 高
学了这些知识,有没有不懂的问题问老师了?或有什么想法问老师的?
出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