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峰教案设计优秀|爬天都峰教案(优秀4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4篇爬天都峰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爬天都峰》教案 篇一
爬天都峰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
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第二自然段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第三、四、五自然段讲“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遇,并约定一起爬天都峰。第六、七自然段,写“我”与老爷爷,还有爸爸,一起奋力向上爬,终于爬上了天都峰顶。第八、九自然段,写“我”与老爷爷登上天都峰以后,相互道谢。第十自然段,讲爸爸总结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少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课文最后以爸爸的话结尾,发人深思。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鼓励,相互学习。这就是“真有意思”的“意思”。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掌握多音字“都”、“假”在语句中的正确读音;理解“犹豫、奋力、终于、居然、汲取”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会用“终于”写一段话。
2、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讨论、品味重点词句,体会其中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懂得只要有勇气、奋发努力,就能不怕困难;知道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舞自己,是一种可贵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2、读懂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爸爸说的话的含义。
教法与学法:
师:品析重点词句法。
生:读议法、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师生交流有关天都峰的资料。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大约有1.5公里长。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范文大全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拿出生字、词语卡片,小组内互相认读、正音。
2.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3.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4.理解重点词语。
犹豫:拿不定主意。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本课指努力向上攀登。
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情况。本来是指“我”、爸爸和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
汲取:吸取。
四、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1.自由读,标出自然段,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分小组互相交流。
3.全班交流。
(课文主要讲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
五、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指名分读每个自然段,并说说各写了什么?
2.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
爬天都峰之前——爬天都峰——爬天都峰之后
3.分角色朗读课文。
《爬天都峰》教案 篇二
教学目的要求:
1.教育学生懂得: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犹豫、奋力、终于、居然、汲取”等词语的意思,掌握“都、颤”两多音字的正确读音。会用“终于、纪念、鼓舞”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的问题,并会用“比”和“一会儿……一会儿……”说或写一句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
2.理解“我”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尤其是最后一次对话。
3.准确掌握“居然”、“终于”、“汲取”等较抽象词语的意思。
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依照登山的顺序:“在天都峰脚下”“向顶峰爬去”“爬上天都峰顶”记叙了“我”同爸爸以及一位不相识的爷爷,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
课后的思考,练习向我们提示了阅读的重点,阅读时应引导学生先认识天都峰的“高”和“陡”,然后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让学生认识到爬山过程的艰难,特别要抓住“我”和“爷爷”的两次对话,前后联系起来理解,才能真正体会对话中所包含的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黄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区,每年夏天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天都峰是黄山的一个山峰,这里山高路陡,风光无限好,只有勇于攀登的人,才能到达顶峰。今天让我们随同作者一同感受一下攀登的滋味。
板书课题:爬天都峰
二、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
2.理解带生字的词。
重点理解:
似乎:好像。
犹豫:拿不定主意。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
攀登:抓住东西往上爬。
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后出现的情况。
汲取:吸取。
居然:出乎意料。
3.质疑问难。
4.试读课文,纠正字音。
文中除“发”是多音字外,另外注意读准“天都峰”中的“都”念(dū)不念(dōu);“发颤”的“颤”读(chàn)不读(zhàn);“似乎”的“似”读(sì)不读(shì)。5.分段读课文,概括段意。
第一自然段: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
第二自然段:天都峰既高又陡。
第三至五自然段:讲“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遇并约定一起爬天都峰。
第六至八自然段:讲“我”与老爷爷、爸爸一起奋力向上爬,终于爬上了天都峰。
第九、十自然段:讲“我”与老爷爷爬上天都峰以后,相互道谢。
第十一自然段:讲爸爸总结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中描写天都峰山势部分。
1.默读课文。
思考:这段话有几句?突出了天都峰的什么特点?
2.指名读第一句,说说你从哪儿看出天都峰的高。
3.指名读第二句,理解天都峰的陡。
4.小结。
这一段作者对天都峰高和陡的描写,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同时也暗示了我们爬天都峰非常不容易,没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是不行的。
二、讲读课文3—5自然段。
1.指名读“我”和爷爷的对话。
2.从“我”和爷爷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通过对“也”字的理解,我们不难看出:这一老一小都对对方能爬上天都峰持怀疑态度;但是我们仔细一想,这个“也”字还含有“羡慕”和“敬佩”的意思。
3.从文中的两个“点点头”中你又体会到什么?(都从双方身上汲取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4.小结。这一老一小在相互精神鼓舞下,约定一起爬天都峰。
三、讲读6—7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画出表明爬山艰难的词语。
(“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
通过这些词语体会爬山过程的艰难,尽管山势又高又陡,但他们不怕困难,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凭着努力向上攀登的精神,“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天都峰。
2.指导朗读。
3.小结。三代人战胜各种困难,终于爬上了天都峰。
四、讲读8—9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老爷爷说的话里包含几个意思?
(两个意思:一是表示感谢,二是讲感谢的原因。)
3.理解“居然”“鼓舞”的意思。
“居然”是出乎意料的意思,文中是讲“老爷爷”爬上天都峰出乎人的意料之中。但是也在意料之中。(联系第一次对话可以看出。)
4.小妹妹说的话里又讲了哪些内容?
(也是两个意思:先讲了“我”为什么能爬上山,再讲对老爷爷的感谢。)
5.“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以后,为什么要互相道谢?提示:两个人的对话中为什么都有“勇气”一词?两人的话中都有“勇气”一词,从他们的第一次谈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如果没有勇气他们怎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他们又怎能爬上天都峰?这个勇气来自对方的鼓舞,使他们增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奋力向上勇攀高峰。
6.感情朗读(注意对话部分,要读好语气语调。)
7.小结。“我”和老爷爷在峰顶互相道谢,感谢对方对自己的鼓励,给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五、讲读最后一段。
1.齐读课文。
2.“真有意思”是什么意思?
指的是“我”和老爷爷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鼓舞,相互学习。
3.理解“汲取”和“力量”。
“汲取”就是吸取,“力量”这里指勇气。
4.说说爸爸这番话的意思?你从中明白了什么?(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舞,才能取得进步。)
六、总结。
1.简要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读了这篇文章后,你受到什么启发?(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同时,我们在与同学的相处中,也要注意相互学习,相互鼓励,这样我们的进步会更大一些。)
七、重点指导学生完成课后2、3、4题的练习。
八、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爬天都峰》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积累文中出现的四个字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感受钱塘江大潮来时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光秀丽,你一定去过许多旅游胜地、大山名川,今天,老师将带大家一起去欣赏一下自古以来被誉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板书:
观潮
(齐读课题)
二、预习入手,了解学情
1、昨天回家都预习了吗?读课文了吗?老师把检查的权力交给大家:
⑴ 同桌互读互查:
同桌互相读课文,每人读一段,合作将这篇文章读完,看是否读正确、流利了;如果你的同桌读得好,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扬他,如果你的同桌在朗读时遇到了困难,也请你帮帮他,好吗?
(反馈情况:获得表扬的同学请举手。)
⑵ 检查生字读音情况:
课文读过了,生字词语一定难不倒大家。
课件依次出示词语:
据说 笼罩 薄雾 犹如 霎时 余波 恢复 涨高
闷雷滚动 人声鼎沸 踮着脚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风号浪吼
(开火车读,齐读。)
⑶ 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吗?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教案 篇四
教材简析
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课文开头简单地交代了“我”和爸爸去黄山爬天都峰这件事;接着围绕着爬天都峰,按事情发展顺序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是作者站在天都峰脚下看到的情景。讲了两点:一是山峰的“高”,二是山峰的“陡”。第二层讲爬天都峰前的情况。先讲“我”担心能否爬上,接着讲“我”和老爷爷相互鼓励下一起爬。第三层讲“我”和老爷爷、爸爸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讲了爬上天都峰之后的情况。先讲在鲫鱼背前“我”和老爷爷照相留念,接着“我们”互相道谢,最后课文用爸爸的话对“我”和老爷爷讲的话进行总结。
教学方法
1.依据本单元组的训练重点和讲读课文的要求,通过课后思考题,逐段读议,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3.通过完成教师设计的综合练习,把握课文要领,深化记忆,并促成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与迁移能力。
教学环节
拿到教材后,我仔细地阅读了教材的内容,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理解词语以及文中的长句。
⑵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⑴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人物语气和感情。
⑵能够通过网络收集图片,并对所选图片进行复制、粘贴。
3、情感目标:
⑴教育学生学会从别人的身上汲取力量。
⑵培养学生从小就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风格。
教学重难点:体会句子的含义,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我是如何把教学目标与制作的网页结合在一起的呢?我把这堂课分成分成三个环节:
一、图片欣赏,分析题眼
课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观看天都峰的介绍,然后让他们交流,说说:你收集到什么资料?引出天都峰的高和陡。
然后通过比较“登山“与“爬山”,让他们体会到“爬山”说明是要手脚并用的。这为后面的体会思想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二、说演结合,培养能力
课文的分析,我主要抓住了课文中的一句话,展开教学。首先,我向学生提供了理解这句话的方法,……学生可根据这三步来学习,学生可定会问“汲取”是什么意思?于是我引导他们利用”金山词霸‘来理解。联系上下文照相关的句子,我为学生提供了bbs的交流平台,学生可以把找到的句子,复制粘贴下来。通过公告板,学生之间可以阅读到自己的、别人的,教师也可以轻松地掌握每个学生的反馈情况,便于加以指导。学生还可以通过阅读,把自己推荐给同学,大家一起来评一评、议一议,这样,交流面大大地扩大了。便于学生理解内容,我还提供了一个短篇,学生再次感受到天都峰的“高”和“陡”。图片欣赏中,鲫鱼背的照片解决了一个难点内容。学生还可以通过……
三、拓展阅读,培养能力
在理解了重点内容以后,我让学生发挥想象,把老爷爷和小女孩的对话演一演,再次体会到他们身上克服困难的精神。并且,让他们收集黄山的图片。拓宽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