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类教学理论的技能性知识的习得方法
摘要:知识分类教学理论是皮连生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的, 他认为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技能性知识。本文以《沁园春·长沙》为例, 对技能性知识教学进行了尝试。
关键词:知识分类; 技能性知识教学; 《沁园春·长沙》;
一.知识分类的概念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 知识是通过人脑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存留在记忆中的信息, 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前者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 它相当于我们平常所说的“知识” (狭义的知识) 。后者回答“怎么办”的问题。相当于我们平常说的技能”【1】皮连生在认知心理的基础上把程序性知识细分为对内调控的能力, 即认知策略以及对外办事的能力, 即智慧技能。也就是说语文知识可分为三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技能性知识 (内、外) 。本文重点阐述的是技能性知识的习得。
二.技能性知识及教学设计
技能性知识是“运用习得的概念和规则来调节、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 策略性知识也是一种特殊的程序性知识。主要涉及到解决问题的办法。”【2】概念、规则的获取主要是通过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技能教学主要是以获取某种办做事情的方法为目的的教学活动, 通过课堂训练, 学生能掌握并运用某类学习方法来进行自主学习。由此可见, 技能性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基础上的。因而在教学设计中, 要注意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它们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 而是水乳交融的状态。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离不开技能性知识, 技能性知识的学习也需要陈述性、程序性的知识支撑。
三.技能性知识教学设计要注意的问题
1.学而有法。笔者认为, 要使技能性的知识成为指导学生学习的指导性方法, 就得让知识看得见, 摸得着, 并不是说学生把知识学完就丢了, 而是要使知识成为能够指导学生学习的一项技能和可靠抓手。就好比在教授一首古诗时, 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诗歌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还要让学生知道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描写手法或表达方式来传达他的情感的, 也就是说, 要教给学生一套鉴赏这一类古诗词的方法, 日后学生在遇到同类的古诗时, 才能够在大脑中抽取解读此类古诗文的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堂。
2.知识的呈现要有技巧。教师在教学设计时, 要注意知识的呈现顺序以及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皮连生在“知识分类教学理论”指出, 知识的呈现必须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 从而不断地重构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其次, 知识的呈现还必须具有条理性, 这样学生在大脑中搜寻信息的时候才有线索可寻;最后, 规则、技能类的知识要经过一定的变形练习, 才能使学生在陌生环境下以不变应万变。
3.摸清学情, 对症下药。教师要充分把握学情, 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可以跳过, 对于学生遗忘的或者还不懂的知识点, 老师要进行“铺路搭桥”, 一步步引导学生, 最后才能地达成教学目标。比如在一节以技能教学为主的数学课堂中, 教学目标是:学生会运用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那么老师不是直接摆出例题, 告知学生这条公式是怎么运用, 而是首先要对学生的基础进行摸底, 看他们是否掌握了周长、圆周率、直径、半径这些概念, 如果没有, 老师则要告知他们这些概念是什么, 在掌握了基本的概念后,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例题进行一步步地演算, 最后共同推导出公式, 如果课堂有时间, 教师可以接着提供给学生适当的变式练习, 以巩固学生对这条公式的掌握, 如若课堂时间不够, 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课后练习。
四.技能性知识教学的运用
基于皮连生的“知识分类教学理论”, 笔者围绕技能性知识教学, 设计了以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为例的教案, 旨在通过课堂的学习, 学生能够掌握“如何赏析写景的古诗词”的步骤、方法。
《沁园春·长沙》上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分析诗歌的意象特点, 建立意象与诗人情感的联系
2.能够归纳赏析写景的古诗词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师:同学们, 上周我们学习了《雨巷》和《康桥》这两首诗, 你们还记得赏析现代诗可以从哪几方面入手吗?
生 (1) :赏析现代诗歌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 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 (2) 品析诗歌的内容, 把握主旨; (3) 抓住诗中描写的意象, 体会作者的情感。
师:回答得很全面, 这位同学提到了“意象”这一词语, 老师想问你们还记得意象是指什么吗?
生 (2) :指具有作者主观情感的物象。比如《雨巷》中的“丁香”就是一个意象。
二.整体感知
师:回答得很好。这节课, 我们来学习如何赏析写景的古诗词, 看看它们是否和赏析现代诗一样呢?让我们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赏析文中上片描绘的景物, 体会作者的伟人情怀。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师:这首词的上片写了哪几幅画面呢?作者由此生发了什么样的疑问?
生 (3) 上片描写了两幅画面:山水之景的静态画面、水中和空中的动态画面, 作者由此发出了“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的疑问。
师:这位同学能从景物描写的角度来进行概括, 这一点非常值得大家学习, 但对画面的概括还不够精炼。谁能用文中的词语来说说上片描写了什么图?
生 (4) :独立寒秋图、万类霜天图。作者由此发了“谁主沉浮”的疑问。
三.品读画面
师:很好, 现在请同学们朗读上阙中描写景物的句子, 思考文中写了哪些景物?
生 (5) :山、林、江、舸、鹰、鱼
师:我们现在对所描写的景物按宏观与微观的角度分一下类。从宏观层面看, 作者写了哪些景物?那从具体的一个点来看呢?
生 (6) :宏观上写了:万山、层林、漫江、百舸;从具体的一个点看写了:鹰、鱼。
师:很好, 现在同学们分成两个小组, 每个小组抓住一个角度分析:作者写这些景物的共同点是什么?分析的时候, 同学们可以抓住词中的一些关键字眼, 从而找到景物的共同特征。
生 (7) :宏观层面上, “万山”“层林”“漫江”“百舸”说明了作者看到的山林江河遍布之广, 江面上的船数量之多, 这些都体现了此时湘江及两岸风光的壮阔, 磅礴, 恢弘。“红遍”“尽染”“碧透”, 写出了秋天的山满布红叶, 山下的江水又是如此的碧绿清澈, 这些都说明了此时的湘江两岸处处散发着秋天绚丽的色彩, 是如此的热烈。
生 (8) :具体到点上, “击”说明天上的雄鹰是如此的矫健勇猛, 自由自在地在天空翱翔, “翔”字则体现了鱼儿在清澈江水中遨游时的欢愉自在。这两个字表达出了雄鹰和游鱼的生机勃勃, 自由自在。
师:非常不错, 大家都能注意抓住数量词、范围词及色彩词、动作词来找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如果请同学们用词中的一个字来概括秋, 该是哪个字?词中秋天的整体特点是什么?
生 (9) :竞。秋的整体特点是:绚丽多彩, 昂扬奋进, 万物都散发着磅礴旺盛的生命力。
师:面对如此昂扬旺盛富有生机的秋天, 作者此时却话锋一转, 以“怅”字起头, 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用对应的词句来回答。
生 (10) :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师:那么作者为什么会生发出这种“怅”的情绪呢?
生 (11) :作者俯看游鱼, 仰看飞鹰, 身旁是绚丽磅礴的山河美景, 他纳闷地寻思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由此, 作者联系到了我们这壮美辽阔的中国, 又是谁在主宰着它的命运呢?这恰恰体现了作者内心心怀天下, 立志振兴中华的远大的抱负及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四.方法总结
师:回答得非常好!同学们, 描写景物的文章, 一般都寄托了作者的某种特殊的体验或情感。刚才我们以《沁园春·长沙》为例, 学习了如何去赏析带有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的诗词, 请大家说说赏析写景的古诗词有哪几个步骤?
生 (12) :要先看看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这些景物的, 然后再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点, 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最后再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大家回答得非常好, 经过大家的努力, 我们创建了“赏析写景的古诗词的方法”。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一般的思路:首先, 先指出所描写的景物;然后, 找到这些景物的共同特征;最后, 由景物的共同特征去感悟作者抒发的情感。
五.作业布置
请大家依据我们刚才所学的分析方法, 对毛主席的《沁园春·雪》进行赏析, 赏析时, 要注意分析景物的共同特征, 正确把握住作者表达的情感。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附板书
参考文献
[1]皮连生.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09.
[2]张晓旭.基于知识分类理论的教学设计[J].滁州学院学报, 2009, 11.
[3]皮连生.基于科学取向教学论的教学设计与评析[J].当代教育科学, 2014 (12) .
注释
1皮连生.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09.
2张晓旭.基于知识分类理论的教学设计[J].滁州学院学报, 2009,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