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论文 合同 演讲 心得

死亡实验观后感

死亡实验观后感

  《死亡实验》观后感(一):这是我们的战争
  
  拍摄于2001年的老电影《死亡试验》改编自上世纪70年代著名的斯坦福监狱试验,这是一部看完绝不后悔的电影,如果把电影作为一面镜子,过激的剧情是悲观的,如果电影在试图诠释什么,我们可以去刻意去不听到,不看到,可是留在心里的震撼是长时间的;每个人从这幕电影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参照物,自己的观点。
  
  观点A:扭曲,压抑是本能与本性的两个极端
  
  西方哲学相信:人之初,性本恶。这个哲学命题可以解释任何分歧。
  
  20个普通的小市民参与了科学试验,他们当中有出租车司机,个体户,企业中层,歌手,军人……为了4000马克。亦或是为了体验监狱里的刺激新生活,一部分人愿意放弃作为人的基本权利,沦为囚徒,只有上校知道,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试验,这将是一场人性的较量,囚犯一方,代表了人性中的本能对自由的向往。
  
  12个囚徒初期表现:未进入角色和状态,逆性,游戏人生,说笑,讲成人笑话,对监视器做鬼脸,他们是典型的生活中的小市民原型,这不正像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们,抱着游戏人生,介入拿钱的态度,没有人较真,没有人把自己定位于岗位角色的扮演,男主角77号,是一个彻头彻尾不称职的员工原型,藐视权力,挑战秩序,他身上有人性中最可爱也最纯粹的本能,一个出租车司机的生活,给自己打工,付出努力,得到酬报,这是最简单的生活态度,也是最美好的生活愿望。77号,是好朋友,好哥么,却不是个好职员。他是整个试验过程中的刺头,害群之马,却也是试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元素,瑞恩教授也一直坚持这个观点。使整个试验过程加剧,场面不可控制。
  
  如果没有77号,是否冲突就不会加剧?答案是否定的。
  
  8个狱卒初期表现:未进入角色和状态,尴尬,不被尊重,我们只能从服装上辨别他们的身份,试验初始,囚徒和狱卒都很清楚自己的身份,社会地位,只不过是一群体验刺激,获得酬金的良民,在试验过程中履行维护秩序的工作,并且不得使用暴力,每个人都相信,这只是一场游戏,只要彼此配合,度过两个星期,就可以拿到钱,每个人的身份都是临时的,正像一些企业单位里的中层管理者,或者是一些拥有权力的执法者,他们的身份也是临时的,随时会遭到高层的调离,解聘,他们和囚徒一样,都是参与者,打工者,只要与被管理者彼此配合默契,就可以圆满完成工作,获得酬劳。
  
  随着第一次虐囚事件的发生,小市民伯瑞斯成为了狱卒一方的领导人物,这个角色是塑造得极为成功的,伯瑞斯是个在生活中极其失败的人,他没有家庭,没有朋友,没有成就感,或许还是个性无能,带着难闻的体味,长期的压抑,长期的不满,虽然他一直在极力掩饰着自己,可内心的自我,存在感,嫉妒和不满在这个猫和老鼠的游戏平台疯狂的膨胀,当所有扮演狱卒的小市民在讨论自己的家庭,儿女,孤独的伯瑞斯说出"我是个好父亲"的时候,我相信他的心里带着愤恨和愿望,这种复杂的情感纠结在一起,有本性的,也有本能的。伯瑞斯放大了人本性中的恶性,权力的赋予让他拥有了忿恨的子弹,把自己人生种种的不满与失落感强加于别人,并且持续升级,愈演越烈,在第一次维持监狱秩序的时候,伯瑞斯首先说出了"要控制局面,就要使他们感到羞辱。"也是他首先想到了灭火器,和扒光所有扮演囚犯一方群众的衣服,其实那哪是伯瑞斯在书上看到了,而是伯瑞斯心理的真实写照,长期在生活中感受到羞辱,挫败。他比谁都清楚想要使人感到失落,变得安静,自卑和沉默,羞辱和挫败是最好的办法,这个办法是奏效的,伯瑞斯很快成为了扮演狱卒一方的领导者,这又是多么熟悉的情景,我们的真实生活中,真实工作环境中,又有多少伯瑞斯这样的实际临时掌权者,小到一个保安,执法人员,在滥用放大的权力,把自己的不欲强加给无辜的受害者,我们又何尝不是77号,我们又何尝不是伯瑞斯。
  
  而伯瑞斯,一开始想得到的,仅仅只是想被尊重和重视而已。这是每个人被赋予权力之后最原始的本性,可是伯瑞斯内心渴望得到这种感觉的需求高于其它人,终于,他疯狂了,小丑成为了暴君,秩序成为了暴力,伯瑞斯成为了纳粹,魔鬼。忘记了这只是一场游戏,一个试验,人与人本是平等的。伯瑞斯穿上制服,带上手铐和棍子,还有瑞恩博士赋予的权力犹如枪械,他很快进入了角色并且不愿意出来,不愿意再成为生活中那个失意的小市民,他内心激烈的感情色彩,在影片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在77号与伯瑞斯的对抗和较量中,被赋予了力量的本性一次又一次压倒了本能,一边是人性的大恶,一边是人性的小恶,在大恶面前,小恶成为了纯善,被欺压者,被剥削者永远都将受到同情,无人理会77号也曾是个泼皮无赖的小市民,不遵守秩序的违规者。
  
  男主角身上也有许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在被众狱卒侮辱,剃头,冲尿,裸体擦厕所,关黑箱子,殴打的时候,他还能保持乐观的平常心,这是一个拥有强大心理素质的小市民。他有很多缺点,但他却是一个健康的人,尤其在面对情人的时候,更显得成熟,这是一个很有性格很有魅力的男主角,但却是模仿不得的,如果他不是电影主角,这个"出头鸟"很有可能成为第一个死亡牺牲品。
  
  观点B:良知的底线
  
  不用电影写照,我们也该知道,在真实生活中,一个权威的怒斥就能使百分60的人良心退缩,一次不可抗力的惩罚,体罚,施暴,就能使百分之90的人变得顺从,盲目。良知在生存的本能前显得那么的惨白,我们为什么要去崇敬那些为了真理而可以放弃本能的先贤,因为那确实是一种神性,当一个人愿意为他人的利益放弃自己的欲望,当一个人可以为善良泯灭自己的本能,他就超越了人,我们的社会从来没有过这样的科学与哲学,有时候我觉得,随着我们在生活中的成长,只是智力的增长,而不是情商的增值,人的情商其实和低级动物一样,停留在本能阶段,而影片里也一直穿插着性的片段,似乎在间接强调这个观点,只是我们不愿意说出来亦或承认罢了。
  
  以伯瑞斯为首的狱卒扮演者一方,完全进入了角色,随着电影剧情的发展,我们只能看到囚徒扮演者一方一直在强调,这只是一场游戏,一个试验。再没有看到狱卒扮演者一方说过类似的话,拥有权力者已经把自己当成了真实的狱警,甚至上瘾了,从单纯的维护秩序施暴到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施暴,并且从侮辱升级到施加拳脚,虐待,滥用权力,甚至变得无法控制,伯瑞斯彻底的丧心病狂,彻底迷失了自己,在瑞恩教授外出时,伯瑞斯一伙控制了试验室,绑架了其它科研人员,成功阻止了在恶化中将要停止的试验,并且从对囚徒监禁和施暴升级到对管理高层的监禁和施暴,权力欲望的膨胀使单纯的科学角色扮演试验,成为了一场寄托于警方介入的刑事犯罪案件,终于两死三伤,发生越狱,酿成过激荒诞的悲剧。
  
  观点C:百分之十的人
  
  影片中唯一的希望,唯一的温暖,是一些琐碎的剧情,虽然短小,却很震撼,两名囚徒不堪忍受失去人格,失去人权的侮辱,殴打,虐待,放弃了酬金,退出了这场游戏,他们的决定或许脆弱,却是智慧的,在强大的权力机器鞭打下,拥有最终退出,放弃的权力,暗示着人性中最慈悲也最基本的权利,自由,人的自由是放弃,是退出,是失败。啊,多么残酷的哲学,多么真实的哲学。
  
  男主角77号和女主角的爱情片段,则显得粗糙,以传统撞车小说式的开篇,邂逅,以性的主轴为发展,影片中一再出现性爱,自慰的片段,他们更像是余温尚存的情人,德国 人确实不善于拍感情片段,但这部影片本身就不是情感生活片,我之前也写道,性的描写更像是暗示这部影片是纯粹描写本能的,女主角的安排只是在影片的结尾时,海滩,香槟酒,海浪,天空,用温馨的爱情画面来安慰观众压抑,扭曲的视觉冲击。告诉我们,生活中,依然有许多美好的东西。
  
  扮演狱警中的一位胖子成员因为反对同伙的行为,同情囚徒的遭遇,暗中帮助囚徒,被发现后遭到了其它成员殴打,并贬为囚徒,最终沦为选择良知的背叛者,杀人犯,他是百分之十最有力的代表者,选择良知不止需要勇气,还需要付出惨烈的代价,我觉得他是本片中真正的英雄,而不是男主角,可贵的不是被剥削被压迫者奋起反抗,而是身处权力和欲望的迷境里仍然保持着超越人的情商,我们不能模仿二战片剧情式的希望这位良知崇高的小市民退出游戏,退出试验,因为他毕竟还是一个小市民,需要获得酬金,如果说本片中要评选出一个最善良的人,我会毫不犹豫的投他一票,而不是女医生,上校,或者男主角,他是不起眼的,影片中给予他的篇幅和镜头很少,我甚至不能记住他的角色名,而懦弱却又清醒的表演让观众看到,至少还有一个人,至少还有百分之十的人,可以比其它人少罪恶一些,更善良一些,而在生活中,这样的人,确实已经很少了,在拳脚相加的惩罚中,他的良知渐渐扭曲,成为了一种求生的本能,并为此杀死了一位狱卒扮演者,他没有做错什么,只是不适合这场游戏,他是更善良一些的小市民原型,在社会和生活中,更容易遭受孤立,排挤和欺压。
  
  上校这个角色,其实可有可无,或许他的出场是为了给男主角一个有力的帮手,他一出场,就表现出一个职业军人应有的性格素质和高度的冷静,以及服从纪律性,没有人能像上校那样坦然的脱光衣服,接受体罚,对一群愚蠢的统治者,管理者表示绝对的服从,也只有上校知道,这绝对不是一场游戏,作为职业军人,他只是把这样的试验当作一堂面对险境的训练课,并且从一开始就非常的认真,所以他吃的苦头是最少的,他是囚徒扮演者中最低调,最理性的一个,如果不是电影刻意给他镜头,这样的角色很容易失去存在感,被人们忽略,忘记,我想导演给予了上校这么多剧情,是有用意的,他是职场中的精英,社会中的成熟者,不再为种种谋杀人权的不公行为表态,做出过激举动,一却都是为了生存,坚定的意志和冷静的判断使他拒绝了男主角数次叛逆的行为邀请,可在同伴被虐待至死的关头,他打破了沉默,失去了冷静,终于选择了防抗,并且首先动手反抗,是生存的本能发出了预警,还是良知战胜了理性,不得而知,可最后上校想掐死伯瑞斯的时候愤怒喊着"你杀死了舒特,你这死猪"的时候,他的感情色彩明显压倒了职业理性,这不再是一场试验,一场游戏,一次训练,而是战争,而是仇恨,而是人性……
  
  影片中最感人的角色应该是舒特,他有一个报刊亭,是一个小个体户,有一颗浪漫童心和幸福的梦想,他是一个让人感到温暖的人,也像一个大孩子,顽皮而乐观,为了买一辆二手的法拉利跑车停在他的报亭旁边,他参加了这个可以获得4000马克的科学试验,他胆小却善良,他的生活其实也是一团糟,也许和伯瑞斯类似,可是和伯瑞斯不同的是,他非常的乐观,心理非常的健康,当狱卒吩咐每个人写信的时候,舒特有些悲伤的说,自己没有朋友,也没有家人可以写。男主角告诉舒特可以把自己当朋友,写给自己,舒特快乐的接受了,并且对自己生命中唯一的朋友推心置腹,什么都说,互相鼓励,安慰,变得坚强。最后更是为了朋友出头被虐待至死,当胆小的舒特做出反抗狱卒的举动时,他的生命里不再只有孩子般梦想,还有了坚强的信念,其实舒特隐隐告诉我们,他参加这样一个试验所要表达的并不是梦想,而是面对生活,面对孤独的乐观,如果舒特活下来,他会因为这样一场经历拥有很好的朋友,可是导演却残酷的让他死了,用他的死,来让所有人爆发,来让所有人觉悟,这不仅仅是一场游戏,影片中舒特与男主角的对话更是感人,两个男人大孩子般的友情赚足了观众的眼泪,至少我是落泪了。
  
  生活的不幸者可以成为伯瑞斯,也可以成为舒特,要看你所在的位置,处于权力者地位则放大了心理的阴暗,处于弱势者地位则放大了内心的纯真,无辜和善良。
  
  观点D:这是一部值得收藏的好电影
  
  看完了影片,我最想说一句话,我看了,我绝不后悔。
  
  在商业烂片成灾的今天,我们每天在浮华浮躁的生活可以选择的精神食量都是被动甚至强制接受的,里面又将有多少毒奶粉,没有价值的东西,或许只是为了放松一下自己疲劳的神经,没有感觉的嬉笑怒骂,许多国产大片不是演员不够实力,不够花瓶,不是资金不够雄厚,不是画面不够视觉冲击,而是没有电影的灵魂,没有多少有艺术价值的电影,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有这样一部老电影,值得我们去看,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收获。
  
  死亡实验观后感(二)
  
  刚看完一部叫做《死亡实验》的电影,虽然结局有些仓促,但是回头想想整个过程,不由得打起寒战:人性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电影讲述的是心理学家为了研究人类心理,公开召集几十名志愿者参加实验。实验场所是一所监狱,监狱里面布满了摄像头和红色的警报器。志愿者被分成狱卒和罪犯,并以不同身份生活2个星期,最终能够赢得一定的报酬。在实验开始之前,所有的志愿者都被告知,任何一个人退出比赛或者没有按照预定身份的规则行事,警报器就会想起,预示着试验失败,并且所有人得不到任何报酬。此外,这些被挑选出来的人还被告知所有的人都不会有人身安全的问题。因此,两个星期的监狱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看似十分简单的生活却并不像想象中那样顺其自然。无论是"狱警"还是"罪犯"都是不曾相识的陌生人,可是,当他们真正踏上这样一条路之后,人的本性就开始显露出来:由于为了能够得到那些报酬,"罪犯"必须按照"狱警"的条规生活,如果他们不遵守,"狱警"可以采"适当的"惩罚。可是,那些"罪犯们"根本就不知道这样的规则存在,于是矛盾产生了。
  
  "狱警们"开始慢慢地站在警察的位置来对待那些"犯人"了,由于法规和报酬的诱惑,他们把报警器供奉成了唯一断定行为正确与否的标准:只要红灯不亮,就代表他们对了,就代表他们可以变本加厉,以致最后有一名"罪犯"被打死。可惜的是,他们没有想到,同为受试者的"罪犯们"也有尊严,也有不被压迫的权利;他们一忍再忍,最终爆发进行反抗……
  
  电影终归是电影,添加了很多感情色彩,但艺术永远是高于生活,却源于生活。想想现在的社会,不就是这样吗?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处在这个星球上的,要不然法律为什么要挂上天平而不用建筑吊车呢?可是偏偏有很多人,当被赋予了某种职位之后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什么事情都要求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摆出一种俯视的架子,以求他人臣服。殊不知这样反而更增加了他人的反感,甚至于反抗心理。
  
  说到这我不得不提到前几天看到的一个视频,是某省的一个类似于才华展示的评选:一个从小学习舞蹈的女生在大舞台上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舞台下坐着不知道哪里请来的非知名评委。舞蹈结束后,一个男评委问演员:你小时候是不是补钙补多了?(这里有必要解释下,评委问这个问题的用以是想说演员的动作比较僵硬,但说实话,作为一个观众,我觉得演员的动作很好!)
  
  这是个什么问题?跳舞跟补钙有什么直接的关系,我真的是不愿意爆粗口,但那个评委真的是TMD的`NC!自己感觉自己是个东西吧?有本事你来跳一段啊,嫌别人僵硬,你就来一段不僵硬的,让大家都看看。是个什么东西!作为评委,你们就是给演员或者说参赛手的缺点加以点评,对他们的有点给予赞扬的人。不说别的,你觉得演员动作僵硬,直接说出来不会有任何人怪你,你却在那说别人是不是小时候补钙补多了?可想而知现在的选秀评委都是些什么玩意?(当然这里也有好的评委。)投资商给了你们这个权利不是要你们用这个身份去欺压爱好艺术的人们的,学会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这就是个人内在人性的体现。
  
  都好好想想自己现在的位置吧,看看自己身边的人是怎么看待自己的?结婚的时候发了邀请函却没人去,难道都是人心冷漠吗?相信在给予他人尊重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同等的尊重!
  
  《死亡实验》观后感(三)
  
  昨晚看了电影《死亡实验》,进而有幸了解到作为该片创作来源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的一些情况,脑子里久久不能平静,胡思乱想到天色发白才迷迷糊糊睡着。非常棒的体验,在这里要感谢津巴多教授和他的实验组,感谢影片的主创人员,感谢这些思想领域的探索者和传播者们,为人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向他们致敬(注意,"他们"不包含CCTV、MTV、CHANNALV、SUV……等等)!
  
  影片对真实事件本身作了不小的改动,重设实验参与者的社会背景并围绕之做了大量铺垫,使人物形象更接近我们的时代且人物性格更具典型性。这些艺术处理对于商业片的运作来说是必须的,但也使影片与原本严谨的科学实验产生了相当大的差距,以至于很多看完后来不及深入背景的朋友感到无法理解,甚至认为看了部情节完全反常完全不符合逻辑的大烂片。这种观点阻止了大家对事件做进一步的思考,让我觉得非常的可惜,于是有了写这篇东西的想法。相信大家只要看一看相关资料,就能更清晰的把握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就能和我一样受益匪浅。
  
  影片所要表达的,正是津巴多教授斯坦福监狱实验及后续实验所揭示的: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力,比多数人想象中要大得多;而集人类智慧与力量之大成的制度,作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背景,更是一种决定性的因素。也即人、环境和制度三要素说。(先容我做个小小猜测,本片应该和最近奥斯卡奖提名呼声很高的电影《阅读者》存在某种联系,就像当年的米尔格拉姆实验和耶路撒冷审判。这也客观证明了哪怕再丑的失败,只要我们正视,那都是成功它妈,至不济也是个后妈。)到这里我们会给自己提出些问题:第一,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制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相对分歧较小,能达到目的才是好制度,站在整个人类社会的角度这个目的可以简单概括为生存与发展两大主题(个人和团体的情况过于复杂,在此不做为重点讨论,下同)。第二,如何甄别好坏?即当制度驱使人与环境发生什么样互动关系的时候,我们认为它是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终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了,谈谈我所理解的先贤们的各种答案。
  
  在被普遍认为东方文化中更纯粹更具哲学思辨性的道家学说中,老子根据"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的观点,提出了"小国寡民"的政治主张,认为人与环境是对立的,只有尽量减少活动或仅顺应环境而动才能达到长治久安(请参考电影《阿凡达》中的潘多拉星球人)。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把"无为"发展到"无用".老子说吃饱了没事做就上山捡捡废柴吧,庄子说忒麻烦直接把自己当废柴不完了么,"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在思维所能达到的终极尺度上,事物起于0和1,归于0和1,其中变化的过程不可琢磨且不必琢磨。道家以简明的世界观最先吸引了我,又以同样简明的方法论最早让我感觉无以为继。因为这种望天收混吃等死的论调存在明显的悖论:假如不能甚至不想去突破0和1及藏在后面的"道",哥整天活得像个鹌鹑似的鸟人又是何苦来哉?再假如,有一天外星人来侵略,难道我们就拿着条草绳结站在家门口喊老婆和牛魔王出来看上帝(同样参考潘多拉星人的遭遇,但保留达叔的配音)?对照三要素说,道家基本无视人与制度的积极作用。那"经世致用"的儒学呢?
  
  孔子看着他老师挖个坑把自己埋进去,他退学了。这位聪明人从此再没望坑里看一眼,甚至都不打坑边过,走完全相反的方向(也怪坑挖得太大太深了)。别人问起他,他说:我想象不出龙是个什么东西,我看我的老师,就像龙一样……别跟我提0和1,子不语怪力乱神,哥忌讳这个!出世不行是吧?咱就来入世!小国寡民不行是吧?咱就来大国众民!可怎么把人都变成一条绳上的蚂蚱,让他们不各走各路呢?好办,先来个"仁"管上自己,再来个"礼"管上别人!啥叫"仁"?忠恕。拳头比你大的你要服气,心服口服谓之忠;拳头比你小的你要大气,他们都没了,你就变最小的了,得饶人处且饶人谓之恕。啥叫"礼"?光自己"仁"不行,还得教化别人也"仁",都带3000学生极限了,老湿我实在不给力啊,得让他们一个管上一个。天下是国,国下是家,家里是老子和儿子,老子要能管住儿子必须要提倡孝顺,等儿子管儿子的儿子的时候就好办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加上后来大儒们的润色修补,老湿也功成名就得其所哉了,天地君亲师,貌似真的河蟹了耶!可惜孔子聪明,其他人也不是笨蛋,"刚、毅、木、讷,近仁",不就是傻老冒麽?各自揣着各自的小九九,不遗余力的让别人行仁给别人教礼,教来教去就成了礼教,盛产冒充傻老冒的暴君、骗子、强盗和真正的傻老冒,偶有几个脱俗的,也难免沦为大暴君、大骗子、大强盗的陪衬。就这一群的真假傻老冒每每和真正凭拳头说话的少数民族兄弟交流感情,每每弄得满脸桃花开,只是少数民族兄弟终于弄明白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不知道怎么已经混成这个群里的领军人物了。到了宋朝的时候,实在罩不住了,怎么办?不能砸自己招牌,老湿说的必须是有道理的,不仅有道理,必须更系统以提高公信力。于是存天理,去人欲,结果更是去了弱势者的尿性,却依然存不了强势者的人性,后几百年更是惨不忍睹。对照三要素说,儒家刻意回避人的恶的特质论,是遗老遗少们悲剧的根源。
  
  其他诸子及后来东方文化中出现的一些政治、宗教思想,应该也可以用三要素说的尺度来做衡量,在此不做赘述。西方文化更是我所不熟悉的,从这个主义到那个主义,从这个论到那个观……在我看来,哲学对他们是只合在学院里研究的一门学科,对政治经济层面的影响远不如自然科学,甚至不如宗教神学。尤其在《进化论》出现之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便成了金科玉律,所以他们的生产力总是比在我们这儿更能决定生产关系。即使后来大放异彩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其光芒也仅限制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大的制度没有什么影响。不可否认人类物质文明在现行西方文化的带领下取得了很大发展,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进化论》的副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人们变得更加崇尚力量的同时失去了替他们承担原罪的信仰。而且不管其最终是否科学,如果"适者"所考量的不是整个人类社会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那必将导致更多反人类的暴行。这应该说是人们忽视了制度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
  
  纵观这些答案,总是离不开一个问题:人性到底是善的还是恶的?很多人各执一端,很多人认为人具有两面性,我同意后一种说法。就像事物存在引力和斥力,善恶应该可以被认为是人对不同外部变化结合自身情况后所做反应的两种不同倾向。善属于分享、合作、创造之类的反应,它的美好体验经过反复强化,形成包括爱情、亲情、友情在内的各种爱与情感。恶属于占有、对立、毁灭之类的反应,如在面对不可化解的危险时的反应,我认为这里所说的恶并不是邪恶,正如武力并不等同暴力,只是因为对力量、速度、掌控力的追求容易使人陷入狂暴,沦为邪恶。对善和恶的体验都会使人过度沉迷,造成行为的偏差。如果有一种制度充分尊重并发展这两种能力,又设限制使人不会沉溺其中,大抵能称为是好制度了吧。
  
  积累不够,知识结构也有问题,难免错漏和词不达意,算是抛泥坯引砖和玉吧。相信有一天,我们能不恐惧不狂躁,不卑不亢的走向充满未知的无限永恒。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