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读书感悟1500字
渐行渐悟,我的读书感悟(黄春丽)
马克思说:“人不是一件东西,他是置身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生命体,在生命的每一时刻,他都正在成为,却又永远尚未成为能够成为的那个人。”
人生像一本书,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厚书。每个人都是一本书、一个故事、一个惊心动魄的传奇、一部脍炙人口的小说……肖川教授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中这样写道:“只有用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事业,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是呀,一个有思想的人,才知“天道酬勤”,“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或许昨天的成绩是辉煌的,但明天的路依然漫长。
暑假里,时间是充裕的,心灵是安静的,读书是最容易深刻的。放假不知不觉已经过去20多天了,回顾自己在这些天里读到的一些书,读到的一个个优秀数学名师的成长故事,对我的触动真的很大。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坚韧、坚持、努力、拼搏的精神,他们在成长中都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支撑着自己,要不断地努力向前,骄不傲,败不羸。还有一点他们的共性都是非常喜欢读书,读名师大家的专业著作,同时也读一些人文素养方面的书。从书本中提升自己,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然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现在很多电子产品的冲击,快餐文化占据了很多人大部分的休闲时间,特别是智能手机更是占据了很多年轻人的宝贵时间,每天手机不离手,从手机上学不来经典,智能读到一些浅显易懂的网络小说,快餐文化产品,小资情调的文章,虽然占用了一个人很多宝贵的时间,但是对于个人文化素养的提升不是很大。
读书是个人的事情,关键要靠自觉。如果不想读书总能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如果想读书总会挤出一些时间。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告诉我们,物质主义和享受主义联姻打造出来的时尚与潮流正有意无意地支配着人们的行动,一个人要想从日常周遭无所不在的庸俗之气中站出来,实在是比面对千军万马面不改色心不跳还难。如果老师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专家型教师,一定要有自己成长的目标和计划,要克制自己的一些欲望,保持一颗清净的心,才能真正读进去,读出来。
那么教师该怎样读书?一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要找到一个阅读点或突破口,像打井一样深入下去。二是倡导以写促读,鼓励教师勤动笔,勤写作,当写作艰难之时,自然是向书本汲取养料之日。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当写作遇到瓶颈,感到没啥可写,感觉自己进步不大的时候,就是自己精神养料空虚之时,这时候就该用读书补充自己的精神营养了。面对这样的困惑,我也曾经迷茫过,也曾经为时间不够用而苦恼着,平时上班非常想读书,但是就是时间抽不出来,工作一天,晚上拿起书本读不了几页,就会感到非常困倦。第二天早晨要做饭,还要晨练,等这些工作结束之后,就该上班了。我的很多读书时间都是在单位里挤出来的。当我上完课静下心来歇一歇的时候,我都会拿起一本书读几页,虽然读得很慢,但是每天挤出一点点时间去读,一周还是能够读完一本书的。我每周都会挑选一本书放到包里从家里带到学校,从学校带到家里,只要有空就随手拿出来读一点,我读书很慢,因为我喜欢一边读一边摘抄。
今天我参加了读书交流群,在这里我也渴望能够和大家一起分享读书心得,但是往往因工作很忙,一周还不能坚持读完一本书。有时候买不到本周要阅读的书,写不出读书心得,不能和大家一起交流,也会感到非常遗憾。所以我尽量控制自己的读书时间,让自己跟上大家读书的节奏,让读书成为一种惯性。在这个读书群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有很多书友很热情地与大家分享电子版的书,当我为买不到书而发愁的时候,就能从群里看到书友发送的电子版书,于是就赶紧下载来阅读。虽然电子版书读起来很快,但是效果却不是很好,我还是喜欢纸质的书,因为有的环节可以反复读,重点记忆。但是还是依然感谢各位书友的分享,大家的读书热情时刻鼓励着我,让我感受到了友情的温暖和读书带来的充实和惬意。
假期里每当我拿起一本书,感觉就特别亲切,假期真是读书的好时节。各位书友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多读书,多写作,多积累,多交流,逐步提升自己,过一个充实又有意义的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