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论文 合同 演讲 心得

黄力民:“五马进京”之说并不准确

  

   “五马进京”之说见于许多文史资料,《国家人文历史》2015年第5期李响文章称“五马进京”即五大行政区首脑调入中央任职,“包括西南局书记邓小平、西北局书记习仲勋、东北局书记高岗、中南局书记邓子恢、华东局书记饶漱石,尤以高岗位高权重,故时人称为‘五马进京,一马当先’。”

  

   该文所说职务多有错误。实际上“五马进京”之前已有林彪、彭德怀、刘伯承进京,“五马进京”期间还有贺龙进京,紧接“五马进京”之后(邓子恢1953年1月进京),还有叶剑英10月从武汉调北京,其职务是中南局代第一书记、中南行政委员会代主席、中南军区代司令,为何不是“十马进京”或“七马进京”?

  

   而且1954年又有一起集体的“五马进京”。至于五大区主官之外的进京者就更多了。

  

   若单论大军区司令与野战军司令,则“五马进京”期间全部7位司令都进京或转任:中南军区兼四野司令林彪、西北军区兼一野司令彭德怀、二野司令刘伯承、东北军区司令高岗、西南军区司令贺龙5人相继调北京,华北军区司令聂荣臻代理总参谋长,华东军区兼三野司令陈毅专心上海地方事务。文革期间揭发贺龙的材料有称贺龙奉命赴北京任职时,对人说这是“毛大帅杯酒释兵权”,这则史实可能比较靠谱,新政权成立之初通常面临将帅拥兵自重的问题,历史上“杯酒释兵权”一再上演。1952年末贺龙奉调北京时,掰着指头数一数,自己就是最后一位了。贺龙同时也是大行政区首脑(邓小平先于贺龙进京),却没有包括在“五马进京”之内!

  

   李响文章所谓“时人”是什么人?高层?或媒体?或民间?该文或许自己也不清楚。“五马进京”之说好似民间说书人的口气,一定不是出自要人,否则必定会指名道姓而不是泛称“时人”,甚至是当时人还是现在人也不一定。文章称“五马进京”为“政坛盛事”,但“盛事”之说显然难以解释为何“五马进京”会带出高岗、饶漱石两匹“坏马”呢。

  

   “五马进京”之说辗转传抄已久,对于历史研究而言,至少应当将情况搞得更清楚一些。

  

   六大区始末

  

   1949年11月西南局在湖南常德成立,1950年2月西南军区在重庆成立,至此形成六大中央局、六大军区。

  

   1949年12月2日决定成立东北人民政府、华东军政委员会、中南军政委员会、西北军政委员会、西南军政委员会,中央人民政府华北事务部管辖华北地区。1953年1月这些机构全部撤销,设六大区行政委员会作为中央派出的工作机构,其成员承袭原军政委员会。

  

   六大区初始状态的中央局书记或第一书记,军政委员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大军区司令、政委如下:

  

   东北局书记高岗,东北人民政府/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高岗,东北军区司令兼政委高岗;

  

   华东局第一书记饶漱石、第二书记陈毅,华东军政委员会/华东行政委员会主席饶漱石,华东军区司令陈毅,政委饶漱石;

  

   中南局第一书记林彪、第二书记罗荣桓(未到职)、第三书记邓子恢,中南军政委员会/中南行政委员会主席林彪,中南军区司令林彪、第一政委罗荣桓(未到职)、第二政委邓子恢;

  

   西北局第一书记彭德怀、第二书记习仲勋、第三书记马明方,西北军政委员会/西北行政委员会主席彭德怀,西北军区司令彭德怀、政委习仲勋;

  

   西南局第一书记邓小平、第二书记刘伯承、第三书记贺龙,西南军政委员会/西南行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西南军区司令贺龙、政委邓小平;

  

   华北局第一书记薄一波、第二书记聂荣臻、第三书记刘澜涛,华北事务部长/华北行政委员会主席刘澜涛,华北军区司令聂荣臻、政委薄一波。

  

   以上人员职务持续到1954年、1955年相应机构撤销时(除高岗、饶漱石的军区职务,因罗荣桓未到职邓子恢实即第二书记),期间有的人还有其他兼职未及列出,例如彭德怀1950年10月进京,8日任志愿军司令兼政委到1954年9月,1952年7月回国主持军委,另兼新疆军区司令、政委(1949.11-1951.4)。

  

   西北军区、西南军区、华东军区、中南军区分别兼一野、二野、三野、四野,除刘伯承任二野司令、贺龙任西南军区司令外,主官亦是兼任。1950年4月全国军队整编,决定撤销野战军和兵团番号,各部队执行时间不一,野战军番号亦有习惯性使用,本文对军区与野战军一般不加区别。

  

   高岗、饶漱石事件发生后,1954年4月决定撤销各中央局(山东分局、华南分局亦于稍迟撤销),各大区行政委员会一并撤销。

  

   1955年2月决定重新划分军区,三级军区制改为军区-省军区两级制,从此六大军区消失,整合为新的12个大军区。

  

   中南地区主政者沿革

  

   六大区第一个离开岗位的是林彪。

  

   中南局存在于1949年5月~1954年4月 ,曾称华中局,林彪第一书记、罗荣桓第二书记、邓子恢第三书记。

  

   罗荣桓实未到职:四野南下时就因病未行,1949年9月任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1950年4月又任总政主任。1951年11月中南局正式改为邓子恢第二书记、叶剑英第三书记。叶剑英兼华南分局第一书记,管辖两广、港澳。

  

   林彪于1949年底从衡阳前线回到武汉,次年2月出席中南军政委员会成立大会,3月13日林彪赴北京,其在中南所有职务保持到机构撤销时。林彪在北京名为养病,曾参与入朝作战准备,几度参加赴苏会谈,短期主持中央军委。

  

   邓子恢作为中南局第三书记、中南军政委员会排第一位的副主席、中南军区第二政委(第一政委未到职),当然是中南局、中南军政委员会、中南军区主持者。中南军区没有副司令,林彪离开武汉时第一参谋长肖克调任军委训练部长,谭政升任中南军区第三政委,陶铸升任政治部主任,军区日常事务由谭政、陶铸与参谋长赵尔陆处理。中南局增加第一副书记谭政、第二副书记李雪峰(1952年9月增加李先念为第三副书记)。

  

   1951年5月成立华南军区,叶剑英任司令,谭政兼任政委,陶铸因一度代理广西省委书记亦于11月加入华南分局任第四书记。

  

   1952年6月12日毛泽东召见华南分局负责人,指责广东工作失误,华南分局第三书记方方因此降职。本月中南军区领导机关奉命迁广州,合并华南军区,叶剑英任中南军区副司令、代司令。叶剑英看似晋升,但华南分局错误的沉重责任难以释怀,不久即赴北京养病,中南军区由第三政委谭政主持,又以谭政任华南分局第三书记主持华南分局(第二书记张云逸专任广西省)。同年9月中南军区参谋长赵尔陆赴北京任二机部长,黄永胜接任。

  

   1953年5月陶铸任华南分局代理书记(从此华南地区进入为期13年的陶铸时期),谭政专主持中南军区,此期间黄永胜入朝任19兵团司令。

  

   武汉方面,邓子恢1953年1月赴北京任中央农村工作部长,中南地区四大主官全部不在位。中南局第二副书记李雪峰已于上年10月升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遂填补空缺,主持中南局、中南军政委员会。武汉已没有大军区机关,李雪峰也没有中南军区的职务。

  

   1953年5月叶剑英出任中南局代第一书记、中南行政委员会代主席,林彪三个职务罕见地完全由叶剑英代理。

  

   当年10月叶剑英又返回北京,但未宣布免职,李雪峰再度看守中南局、中南行政委员会。叶剑英在武汉的执政情况资料中少见,如《叶剑英传》“5月,他被调到中共中央中南局任代第一书记、中南军政委员会代主席。在此之前,他已被任命为中南军区代司令员。10月,中共中央又调他回中央军委工作。”李雪峰回忆录称“1952年邓子恢从中南局到中央农村工作部,叶剑英从华南分局调来(注:实际从北京调来),不久也调中央工作,直到大区解散之前由我在中南局守摊子。”(《中共党史研究》1996年第4期)。“守摊子”之说的背后是职、责、权的严重模糊。

  

   广州方面,1954年黄永胜回国后任中南军区副司令兼参谋长,9月谭政离开广州任国防部副部长兼总政治部副主任,中南军区即以黄永胜、陶铸为首,于1955年3月过渡到广州军区。

  

   1955年4月,中南军区改为广州军区,中南军区原辖湖北军区改编为武汉军区兼湖北省军区。

  

   西北地区主政者沿革

  

   西北局由来已久,1949年夏西北局改组时第一书记彭德怀、第二书记贺龙、第三书记习仲勋。年底贺龙率第18兵团从北路进军四川,西北局遂调整为第二书记习仲勋、第三书记马明方(1952年11月增加副书记马文瑞)。

  

   彭德怀1950年10月进京、入朝,西北地区由第二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北军区政委习仲勋全面主持,军区日常事务方面有副司令张宗逊、副政委甘泗淇负责。

  

   1952年9月习仲勋赴北京任中央宣传部长,西北地区四大主官全部不在位。第三书记马明方由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升任副主席,并兼军区副政委,从而全面主持西北工作(马明方原任陕西省委书记一职由潘自力接替)。西北军区方面,甘泗淇1951年8月入朝,张宗逊1952年11月升任副总参谋长,除马明方外只有政治部主任廖汉生主持工作,直到1954年3月才有副司令兼参谋长彭绍辉到职,廖汉生升任副政委,冼恒汉接任政治部主任。

  

1954年4月大区撤销,马明方调中央,(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专题: 五马进京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