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中风筝的多重象征意义,外国文学论文
一、引言
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是现今一位用英文写作的阿富汗作家,他的第一部小说《追风筝的人》(The Kite Runner)于 2003 年 6 月在美国出版后,备受读者青睐,得到了美国《华盛顿邮报》
《纽约时报》《出版商周刊》等新闻媒体和杂志的高度评价,并获 2006 年度联合国人道主义奖。作者以风筝为主线,以阿富汗和丰富的穆斯林文化为背景,通过阿米尔的成长经历,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全然不同的阿富汗,在剧烈的社会动荡中,阿富汗人命运无常,生活艰辛,但他们始终坚持对人性的永恒追求。小说中反复出现风筝、石榴树和兔唇等象征意象,前后呼应,深化了主人公阿米尔从怯懦到煎熬,然后勇敢地踏上“再次成为好人的路”的成长主题。
二、小说主要人物介绍
故事的主人公有阿米尔、阿米尔的父亲、哈桑。
阿米尔本是一位富家小少爷,出生时失去了母亲,没有母爱的他生性怯懦,非常敏感,总害怕得不到父亲的赏识,但他很好学,擅长写作,他也是斗风筝的好手。在一次斗风筝比赛中,为了赢得父亲的认可,阿米尔在仆人哈桑的帮助下,割断了最后一只蓝色风筝的线,让自己的风筝独翱蓝天,哈桑奋力追赶那只被最后割断的蓝风筝,途中遭到阿塞夫恶少的奸辱,可哈桑忍受欺辱,保住了那只蓝风筝,为阿米尔赢得了比赛。阿米尔目睹了哈桑受到奸辱的一幕,却因为怯懦没有挺身而出。随后,战争爆发,他随父亲逃离阿富汗前往美国,阿米尔通过自身的努力,在美国获得成功,实现了成为一名作家的梦,可他儿时的怯懦让他充满罪恶感。阿米尔的父亲善良、勇敢、富裕,曾是斗风筝的好手,有着一天割断 14 只风筝的记录,但他对阿米尔的懦弱感到失望,对小仆人哈桑却赞赏有加。哈桑是阿米尔儿时的仆人和玩伴,他生下来就是一个兔唇和塌鼻子的哈扎拉人,在阿米尔的心里,哈桑是个异族人,阿米尔只有在没有别的玩伴时,才和哈桑一起玩,哈桑饱受同伴的歧视和欺凌,但他始终对阿米尔忠诚,哈桑是个追风筝的能手,每次斗风筝,他都要为阿米尔追到风筝,总是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哈桑从小被母亲遗弃,由阿米尔父亲的仆人哈里抚养,实际上他是阿米尔的父亲与哈扎拉女仆的私生子,可是直到死亡的那天,他也没有知道自己的身世秘密。
三、象征意象对小说主题的深化
“意象是关于感官印象、情感以及思想的具体代表。”意象的反复出现使其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小说中的有些意象诸如风筝、石榴树、兔唇等反复出现,且前后呼应,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深化了阿米尔从怯懦到勇敢,从背叛到救赎的成长主题。
(一) 风筝的多重意象——阿米尔的成长
在小说《追风筝的人》中,风筝的意象是多重的,它可以象征勇敢、正直、尊严,也可以象征希望、救赎和命运等。正如 The Kite Runner 的译者李继宏所言:“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
在阿富汗传统文化中,斗风筝是冬日里一项古老的习俗。人们从清早开始比赛,努力割断他人的风筝线,直到胜出的最后一只风筝在空中翱翔才结束。如果有风筝被割断,人们会蜂拥着跑过大街小巷,推挤着去追逐被割断的风筝。阿富汗人非常勇敢,对风筝有着特别的钟爱。可是阿米尔虽然出生于阿富汗,是喀布尔的贵族普什图人,但他生性怯懦,亲眼目睹哈桑被奸辱的一幕,却没有挺身而出,懦弱的阿米尔从此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后来阿米尔错上加错,诬陷哈桑偷走了他 12 岁时的生日礼物手表,把仆人哈桑和哈里赶出了家门。随后阿米尔在父亲的陪伴下,逃离了战乱的阿富汗到了美国,在美国的新生活里,阿米尔生活上虽然艰辛,但令他更痛苦的却是他对童年时所犯错误的负罪感。虽远离阿富汗,他却没法成为自己心目中的好人。
直到父亲去世后,他得知哈桑是父亲与女仆哈扎拉人的私生子,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战乱的阿富汗加上种族间的冲突,使哈桑和他的妻子丧生,他们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虽然活了下来,但深受塔利班的虐待。阿米尔在得知索拉博是他的侄子后,他勇敢地踏上了重回喀布尔的路,历经磨难,险些丢了性命,与奸辱过哈桑的阿塞夫进行了生死搏斗后,他救出了索拉博,带着索拉博辗转回到美国。
直到索拉博慢慢融入他的家庭,阿米尔才开始原谅自己儿时对哈桑做的一切,他教会索拉博放风筝,像儿时的哈桑为自己追风筝一样,他也勇敢地为索拉博追风筝,并且总是说着哈桑对自己说过的话:“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为你,千千万万遍)通过再次放飞风筝,阿米尔终于原谅了自己,成为了他自我期许的好人:一个正直勇敢的人。
(二) 石榴树——阿米尔对哈桑的罪与背叛
小说中的主人公阿米尔和哈桑儿时经常在一颗石榴树前玩耍、读书、讲故事,他们甚至在石榴树上刻上了他们两人的名字“阿米尔和哈桑,喀布尔的苏丹”。难忘的岁月在石榴树前慢慢流逝,他们的友谊也一天天加深,石榴树是他们友谊的象征。后来,因为战乱,石榴树从繁茂的枝叶变成了朽木,仿佛他们的友谊一般,从融洽、和谐到最后的荡然无存。在石榴树前,阿米尔曾经要求哈桑对他报复,可是哈桑只是用石榴砸在自己的脸上,没有向阿米尔动手,这让阿米尔内心的负疚感进一步加深,以至于最后他诬陷哈桑偷了他的手表,把哈桑赶出了家门,阿米尔最终还是背叛了哈桑,背叛了他们的友谊。直到阿米尔在美国获得成功之后,得知哈桑是他父亲的私生子,也得知哈桑已在战乱中为了保护阿米尔父亲的房子而死,得知哈桑还有一个儿子落入了塔利班的手中,阿米尔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重回阿富汗的路。在去寻找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的路上,阿米尔找到了他和哈桑常去的那棵石榴树,他们儿时刻在树上的字迹还依稀可见,可是石榴树已经成为了一棵朽木,仿佛死去的哈桑,再无生气。阿米尔再次坚定了一定要救出侄子的决心,以减轻自己对哈桑的罪恶,并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一点点释放。
(三) 兔唇——阿米尔的救赎和心灵释放
兔唇的意象对小说主题的深化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儿时的哈桑给人的印象是“永远微笑着的兔唇”,并深得阿米尔父亲的喜爱,阿米尔甚至嫉妒哈桑的兔唇,希望自己也有类似的身体残疾而博得父亲的喜爱。在救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的过程中,阿米尔历尽艰难险阻,险些丧命,在和恶棍搏斗时,身上多处受伤,上嘴唇受到伤害并裂开成为两半,就像哈桑小时候的兔唇一样。阿米尔在肉体上感受到了哈桑儿时的痛,使他的负罪心灵得到了彻底释放,最后阿米尔把索拉博带到美国,使他过上了快乐、有尊严的生活。在经历了漫长的寻找,惨烈的搏斗,遍体鳞伤,上嘴唇也裂成两半,最终救出了索拉博,让整部小说达到了高潮。
四、结语
在整部小说中,作者以多重象征意义的风筝为主线,通过阿米尔的成长经历,从怯懦到煎熬再到勇敢的成长历程,向读者展示了三十多年历经社会动荡的阿富汗人的生活,文中多处出现风筝、石榴树和兔唇等象征意象,并且前后呼应,深化了阿米尔从怯懦到勇敢,从背叛到救赎的成长主题,让读者回味无穷,可见象征意象在小说创作中别出心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2][4][6]卡勒德·胡塞尼着.追风筝的人[M]. 李继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黄莹.《追风筝的人》中的意象呼应及其文化隐喻[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1,(4).
[5] Khaled Hosseini. The Kite Runner[M]. New York:Riverhead Books,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