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On the use of mathematics in life
Wu Yifang
【Abstract】Mathematics from life, but also applied to life.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mathematics and to enable students to experience real-life contact. Initially learn to use mathematical knowledge to solve everyday problems, and enhance awareness of applied mathematics; mathematics and real life experience in close contact to understand the practical value of mathematics to enhance understanding of mathematical knowledge and confidence to learn mathematics, to stimulate students to learn interest in mathematics.
【Key words】Mathematics; life; Interest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要求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方法结合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实用价值,增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让数学教学活起来。教法要活,学法更要活。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构建开放的数学学习模式,让“生活中的数学”走进课堂,让数学课堂真正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
1.用生活事例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出说明课题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可以通过事例,让学生知道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我在教学一年级的“加减混合运算”时就用这样的生活情景描述并加以表演:“教室里本来有5个学生,现在进来4个,又走出去1个,现在有几个学生?来解决“5+4?C1=?”的问题,通过情景描述,学生很容易地就掌握了运算过程。又如:我在教学“元、角、分”时,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汶川地震过后,小红想给灾区的小朋友捐款,把自己攒的零花钱都拿出来,她一数有50个1角的硬币,拿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就找邻居的阿姨来帮忙想办法,阿姨收了小红的50个1角硬币后给了小红5张1元钱纸币,小红有点不高兴,觉得自己有点吃亏。你们说小红用50个1角钱硬币换5张1元钱纸币亏不亏?为什么?首先组织学生讨论,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1角就是1元,5个10个一角就是5元,所以50个一角和5元是相等的,然后根据学生的分析,再组织学生观察已分好的硬币,从中找规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元和10角相等”,“10个1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个1角”,所以“1元=10角”。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教师通常在教学计算题时,只注重教会方法,然后让学生不断地练,反复地练,以求计算正确。这样不仅枯燥乏味,也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这时老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模仿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例如我在上“小数加减法”这一课时,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乐趣:一个小顾客买一根火腿肠1.8元,一个面包1.5元,于是老师提出问题,小朋友你们说他该付多少钱呢?被情景吸引的学生都能列出加法算式1.8+1.5=?,可是等于几呢?这时不仅把小顾客和售货员愣住了,也给所有的学生设了个悬念.于是大家一起交流、讨论、争辩,终于找到答案。这样富有情趣的模拟生活情境,走入数学课堂,学生对学习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就能保持积极的态度。
3.加强实践活动,体会数学生活的乐趣
3.1课堂上的实践活动;《数学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体验和理解数学”。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主要还停留在“直观形象水平”上。如我在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把准备好的一千克盐、一千克米、一千克豆、一千克沙等给学生掂一掂、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试一试,让他们感知一千克到底有多重。那么就让学生亲自对实际事物进行实践操作。然后再将学生分成小组,把带来的橘子、香蕉、梨、黄豆、米等称一称。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3.2课外实践活动;生活中的数学总是与社会生活实践相联系,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能直接应用数学知识、技能,尽可能地创造实际应用机会,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如:学了“分一分”后,安排学生在家里把自己的小柜子、书包、小抽屉等动手分类整理,从中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师可以把数学融入生活之中,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把已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总之,教师要积极地创造条件,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Wu Yifang
【Abstract】Mathematics from life, but also applied to life.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mathematics and to enable students to experience real-life contact. Initially learn to use mathematical knowledge to solve everyday problems, and enhance awareness of applied mathematics; mathematics and real life experience in close contact to understand the practical value of mathematics to enhance understanding of mathematical knowledge and confidence to learn mathematics, to stimulate students to learn interest in mathematics.
【Key words】Mathematics; life; Interest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要求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方法结合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实用价值,增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让数学教学活起来。教法要活,学法更要活。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构建开放的数学学习模式,让“生活中的数学”走进课堂,让数学课堂真正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
1.用生活事例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出说明课题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可以通过事例,让学生知道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我在教学一年级的“加减混合运算”时就用这样的生活情景描述并加以表演:“教室里本来有5个学生,现在进来4个,又走出去1个,现在有几个学生?来解决“5+4?C1=?”的问题,通过情景描述,学生很容易地就掌握了运算过程。又如:我在教学“元、角、分”时,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汶川地震过后,小红想给灾区的小朋友捐款,把自己攒的零花钱都拿出来,她一数有50个1角的硬币,拿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就找邻居的阿姨来帮忙想办法,阿姨收了小红的50个1角硬币后给了小红5张1元钱纸币,小红有点不高兴,觉得自己有点吃亏。你们说小红用50个1角钱硬币换5张1元钱纸币亏不亏?为什么?首先组织学生讨论,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1角就是1元,5个10个一角就是5元,所以50个一角和5元是相等的,然后根据学生的分析,再组织学生观察已分好的硬币,从中找规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元和10角相等”,“10个1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个1角”,所以“1元=10角”。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教师通常在教学计算题时,只注重教会方法,然后让学生不断地练,反复地练,以求计算正确。这样不仅枯燥乏味,也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这时老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模仿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例如我在上“小数加减法”这一课时,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乐趣:一个小顾客买一根火腿肠1.8元,一个面包1.5元,于是老师提出问题,小朋友你们说他该付多少钱呢?被情景吸引的学生都能列出加法算式1.8+1.5=?,可是等于几呢?这时不仅把小顾客和售货员愣住了,也给所有的学生设了个悬念.于是大家一起交流、讨论、争辩,终于找到答案。这样富有情趣的模拟生活情境,走入数学课堂,学生对学习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就能保持积极的态度。
3.加强实践活动,体会数学生活的乐趣
3.1课堂上的实践活动;《数学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体验和理解数学”。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主要还停留在“直观形象水平”上。如我在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把准备好的一千克盐、一千克米、一千克豆、一千克沙等给学生掂一掂、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试一试,让他们感知一千克到底有多重。那么就让学生亲自对实际事物进行实践操作。然后再将学生分成小组,把带来的橘子、香蕉、梨、黄豆、米等称一称。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3.2课外实践活动;生活中的数学总是与社会生活实践相联系,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能直接应用数学知识、技能,尽可能地创造实际应用机会,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如:学了“分一分”后,安排学生在家里把自己的小柜子、书包、小抽屉等动手分类整理,从中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师可以把数学融入生活之中,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把已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总之,教师要积极地创造条件,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上一篇:论美国电影中的女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