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霉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西药鉴定论文】青霉素是一种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菌的抗生素,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而产生较强的杀菌作用,是临床治疗中较为常用的广谱抗生素之一。近年来,临床上滥用和不合理使用青霉素导致耐药性增加,应用剂量不断增大,其毒性反应亦相应增多,所以医护人员在给患者使用青霉素时,对
青霉素是一种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菌的抗生素,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而产生较强的杀菌作用,是临床治疗中较为常用的广谱抗生素之一。近年来,临床上滥用和不合理使用青霉素导致耐药性增加,应用剂量不断增大,其毒性反应亦相应增多,所以医护人员在给患者使用青霉素时,对其引起变态反应较为重视,但往往忽视某些因素,如放置时间、环境、温度、pH值、溶媒、联合用药等对药效的影响。为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本文就青霉素临床应用有关问题作简要探讨。
1本类药物种类
1.1天然青霉素:包括青霉素G、青霉素V,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球菌、和某些革兰阴性杆菌如嗜血杆菌属。
1.2氨基青霉素类:包括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巴氨西林、匹氨西林等。这一组主要用于对青霉素敏感的革兰阳性菌以及部分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和流感杆菌等。
1.3抗葡萄球菌青霉素类:包括氯唑西林、双氯西林、苯唑西林、氟氯西林、甲氧西林、萘夫西林等。本组青霉素对产β-内酰胺酶葡萄球菌属亦有良好作用。
1.4抗假单胞菌青霉素类:包括羧苄西林、美洛西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等。本组药物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较天然青霉素或氨基青霉素为差,但对某些革兰阴性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有抗菌活性。
2细菌对青霉素类产生耐药性机制
细菌对青霉素类产生耐药性有三种主要机制:①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使青霉素类水解灭活;②细菌体内青霉素作用靶位——青霉素结合蛋白发生改变;③细胞壁对青霉素类的渗透性减低。其中以第一种机制最为常见,也最重要。
青霉素类抗生素水溶性好,半衰期大多不超过2h,主要经肾排出,多数品种可经血液透析清除。各种品种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对于制订合理的给药方案有重要参考价值[2]。按我国卫生部规定,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前均需做青霉素皮肤试验,阳性反应者禁用。
3放置时间对药物的影响
青霉素类抗生素应现配现用。青霉素类在不稳定的水溶液中可加速分解,放置时间过久,还易产生致敏物质,导致变态反应,是极不安全的[3]。另外有许多微生物对青霉素类不敏感,并产生青霉素酶破坏青霉素,导致药效降低。故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污染,要现用现配。
4青霉素类做到分次配制,分次输入
青霉素类抗生素是杀菌性抗生素,它在细菌细胞分裂后期,细胞壁形成的短时间内有效,对繁殖期的细菌作用较明显,而对静止期的细菌作用较小,所以应用时要求快速进入体内,在短时间内形成高血药浓度,对于这类药物,长时间维持一定药浓度是不必要的,而短时间内有较高的血药浓度则对治疗有利,使用时,应将日用量分3~4次加入少量液体中做间歇快速滴注。但临床上仍为每日1次,将1日用量溶于较多量的液体中做缓慢滴注。
5溶媒的选择
青霉素G最适pH值是6.0~6.5。5%或10%葡萄糖溶液pH为3.2~5.5;0.9%氯化钠或林格液pH为4.7~7.0。实验证明,将1g氨苄青霉素分别溶于500ml的5%葡萄糖溶液、0.9%氯化钠溶液中,在同样条件下测得残存效价分别为86.5%、99.6%。故青霉素溶于0.9%氯化钠溶液中较稳定,有效期大于8h,可见0.9%氯化钠溶液应为首选溶媒。
6与其他药物的不合理联用
6.1与氨基糖苷类联用:青霉素类与庆大霉素虽在药物上是协同作用,但青霉素类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与庆大霉素分子中的糖氨基发生联系,生成无活性的氨基酰胺化合物,使庆大霉素的半衰期缩短和血药浓度降低[4],而在更多情况下,青霉素所致的过敏性休克,则由于不必要地联用链霉素引起。此外青霉素类与庆大霉素、链霉素联用,还可增加其毒性,故在临床上一般不宜联用。
6.2与碱性药物合用:因为青霉素为不稳定的酸,在碱性溶液中可加速其分解,致使药效减弱或消失。
6.3与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麦迪霉素及磺胺类等抑菌药同用:因青霉素是杀菌剂,与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麦迪霉素及磺胺类合用会降低药效甚至无效。
6.4与维生素C配用:因维生素C是还原剂,易将青霉素分解而致失效。
7不良反应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毒性很小,是化疗指数最大的抗生素,但其变态反应在各种药物中居首位,发生率最高可达5%~10%。常见者为皮肤反应,表现皮疹、血管性水肿,最严重者为过敏性休克,多在注射后数分钟内发生,症状为呼吸困难、发绀、血压下降、昏迷、肢体强直,最后惊厥,抢救不及时可造成死亡。
综上所述,只有合理用药,才能达到应有的治疗效果,才能实现用药的真正目的,使药物发挥其最大的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52.
[2]李多,邓述恺,陈思宇.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7,11(8):656.
[3]刘艳军,刘素文,李俊.头孢哌酮致消化道出血1例[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2,4(1):44.
[4]延永.头孢曲松钠致婴儿颅内压增高[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2,2(1):122.
[5]陈祝群.3例青霉素Ⅰ型超敏迟缓相反应的临床报告[J].中国医药导报,2006,3(17):70.
作者单位:110015沈翔705医院
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1年11期
作者:张汉道 黄艳艳 荆可辉
青霉素是一种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菌的抗生素,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而产生较强的杀菌作用,是临床治疗中较为常用的广谱抗生素之一。近年来,临床上滥用和不合理使用青霉素导致耐药性增加,应用剂量不断增大,其毒性反应亦相应增多,所以医护人员在给患者使用青霉素时,对其引起变态反应较为重视,但往往忽视某些因素,如放置时间、环境、温度、pH值、溶媒、联合用药等对药效的影响。为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本文就青霉素临床应用有关问题作简要探讨。
1本类药物种类
1.1天然青霉素:包括青霉素G、青霉素V,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球菌、和某些革兰阴性杆菌如嗜血杆菌属。
1.2氨基青霉素类:包括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巴氨西林、匹氨西林等。这一组主要用于对青霉素敏感的革兰阳性菌以及部分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和流感杆菌等。
1.3抗葡萄球菌青霉素类:包括氯唑西林、双氯西林、苯唑西林、氟氯西林、甲氧西林、萘夫西林等。本组青霉素对产β-内酰胺酶葡萄球菌属亦有良好作用。
1.4抗假单胞菌青霉素类:包括羧苄西林、美洛西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等。本组药物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较天然青霉素或氨基青霉素为差,但对某些革兰阴性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有抗菌活性。
2细菌对青霉素类产生耐药性机制
细菌对青霉素类产生耐药性有三种主要机制:①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使青霉素类水解灭活;②细菌体内青霉素作用靶位——青霉素结合蛋白发生改变;③细胞壁对青霉素类的渗透性减低。其中以第一种机制最为常见,也最重要。
青霉素类抗生素水溶性好,半衰期大多不超过2h,主要经肾排出,多数品种可经血液透析清除。各种品种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对于制订合理的给药方案有重要参考价值[2]。按我国卫生部规定,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前均需做青霉素皮肤试验,阳性反应者禁用。
3放置时间对药物的影响
青霉素类抗生素应现配现用。青霉素类在不稳定的水溶液中可加速分解,放置时间过久,还易产生致敏物质,导致变态反应,是极不安全的[3]。另外有许多微生物对青霉素类不敏感,并产生青霉素酶破坏青霉素,导致药效降低。故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污染,要现用现配。
4青霉素类做到分次配制,分次输入
青霉素类抗生素是杀菌性抗生素,它在细菌细胞分裂后期,细胞壁形成的短时间内有效,对繁殖期的细菌作用较明显,而对静止期的细菌作用较小,所以应用时要求快速进入体内,在短时间内形成高血药浓度,对于这类药物,长时间维持一定药浓度是不必要的,而短时间内有较高的血药浓度则对治疗有利,使用时,应将日用量分3~4次加入少量液体中做间歇快速滴注。但临床上仍为每日1次,将1日用量溶于较多量的液体中做缓慢滴注。
5溶媒的选择
青霉素G最适pH值是6.0~6.5。5%或10%葡萄糖溶液pH为3.2~5.5;0.9%氯化钠或林格液pH为4.7~7.0。实验证明,将1g氨苄青霉素分别溶于500ml的5%葡萄糖溶液、0.9%氯化钠溶液中,在同样条件下测得残存效价分别为86.5%、99.6%。故青霉素溶于0.9%氯化钠溶液中较稳定,有效期大于8h,可见0.9%氯化钠溶液应为首选溶媒。
6与其他药物的不合理联用
6.1与氨基糖苷类联用:青霉素类与庆大霉素虽在药物上是协同作用,但青霉素类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与庆大霉素分子中的糖氨基发生联系,生成无活性的氨基酰胺化合物,使庆大霉素的半衰期缩短和血药浓度降低[4],而在更多情况下,青霉素所致的过敏性休克,则由于不必要地联用链霉素引起。此外青霉素类与庆大霉素、链霉素联用,还可增加其毒性,故在临床上一般不宜联用。
6.2与碱性药物合用:因为青霉素为不稳定的酸,在碱性溶液中可加速其分解,致使药效减弱或消失。
6.3与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麦迪霉素及磺胺类等抑菌药同用:因青霉素是杀菌剂,与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麦迪霉素及磺胺类合用会降低药效甚至无效。
6.4与维生素C配用:因维生素C是还原剂,易将青霉素分解而致失效。
7不良反应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毒性很小,是化疗指数最大的抗生素,但其变态反应在各种药物中居首位,发生率最高可达5%~10%。常见者为皮肤反应,表现皮疹、血管性水肿,最严重者为过敏性休克,多在注射后数分钟内发生,症状为呼吸困难、发绀、血压下降、昏迷、肢体强直,最后惊厥,抢救不及时可造成死亡。
综上所述,只有合理用药,才能达到应有的治疗效果,才能实现用药的真正目的,使药物发挥其最大的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52.
[2]李多,邓述恺,陈思宇.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7,11(8):656.
[3]刘艳军,刘素文,李俊.头孢哌酮致消化道出血1例[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2,4(1):44.
[4]延永.头孢曲松钠致婴儿颅内压增高[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2,2(1):122.
[5]陈祝群.3例青霉素Ⅰ型超敏迟缓相反应的临床报告[J].中国医药导报,2006,3(17):70.
作者单位:110015沈翔705医院
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1年11期
作者:张汉道 黄艳艳 荆可辉
上一篇:财务风险广义和狭义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