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论文 合同 演讲 心得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

  引言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个人人格、语言、行为习惯、为人处世方式等诸多方面,都是在这里养成的。当个人出现问题时,其根源也往往在于此。因此,要了解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导他们就业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必须先了解大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这尤为重要。
  一、家长期望值过高
  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一直都深入人心。而现如今,这种观念更是造成就业难这一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绝大多数家长依旧抱着老观念不放,“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把自己此生未完成的愿望和整个家族的荣辱全部寄托在子女身上。某些父母认为既然子女读了大学,就理所当然地当一名国家干部,要找到一份既轻松体面又待遇好的稳定工作。然而,父母对子女的这种过高期望无形中给子女的心理造成极大压力,让他们无法坦然面对现状,接受现实。
  二、教育投入与期待成正比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为了让子女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某些家庭不惜花大量金钱让子女上重点小学、初中,随后,尽最大可能让子女接受最好的高等教育。而目前,接受大学教育一般的花销都在四万元左右。有些家庭甚至是省吃俭用、借钱送子女读书,这些大学生在毕业后要面临的不仅是就业的压力,还要面对巨额的债务压力。因此,大学生在做就业抉择时,无意中就会对成本收益进行仔细权衡。他们深深地意识到,自主创业对于家庭条件一般的大学生来讲,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他们花在教育上的投资只能通过工作的收入来回收。工作越好,收入也就越高,那么回收得也就越快。自古就有“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的俗话,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投入更是与期待成正比,这就导致大学生在择业时慎之又慎,心理压力也愈来愈大。
  三、家庭经济状况
  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严重影响他们现代就业意识的生成。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大学生在就业观念、就业压力、就业能力等问题上均显著优于经济状况中等或者较差的大学生。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在我国一千多所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约二百四十万人,贫困生的比例为20%,特困生的比例在5%~10%之间,且二者还有上升的趋势。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里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学校和生活上的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绝大部分,有的甚至支付不起。贫困大学生生活窘迫,同时处在一个对外界新事物充满欲望的年龄,飞速发展的物质化社会让他们深深体会到了囊中羞涩的痛苦与焦虑,这种焦虑及经济的恐慌严重影响到他们就业心理的健康发展。在择业的时候,家庭贫困的学生对职业的经济收入问题更关注,他们考虑的不只是专业对口或者是兴趣爱好问题。而家庭经济较好的学生在择业标准上会比贫困学生对职业的轻松程度关注得略多一些,更注重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大多数会选择自主创业,或者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而选择出国学习。这进一步说明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水平对毕业生择业标准是有一定影响的。
  四、父母受教育程度及职业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会对子女的就业心理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大多数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父母,对职业的选择并不太懂,但往往最看重目前经济收益高的职业。而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往往更看中孩子职业选择的舒适度、前景及孩子个性和潜能的发展。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对社会现状、教育活动、就业机会等的信息掌握得就越全面,因而子女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定位的准确率就越强。金克斯等人的研究表明,家庭文化资本极大地影响子女的教育和职业成就。而文化资本主要体现在父母受教育的程度上,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文化资本就越雄厚。
  另外,受家庭环境的熏陶,某些学生往往会选择与父母相同或相近的职业,所谓“子承父业”。而有时,由于从小受父母从事职业的影响,他们会坚决拒绝父母的职业道路。同时,家庭父母的职业层次越高,就业中依赖父母解决就业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家庭父母职业层次较低的大学生,就业途径则较单一,就业面较窄,这与家庭的社会资源匮乏有极大关系。这种家庭父母职业层次的差别,对大学生就业心理也造成不同影响。
  五、家庭关系
  家是个温暖的港湾,是每个人的避风港。因此,家庭关系直接给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睦的家庭关系能够给每个人带来解压的空间,让人们在人生选择的岔路口更平静、理智地做出抉择。而家庭关系不和睦,或者父母离异都会给正处于压力状态下的大学毕业生带来更多困惑和困难。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外界的诱惑,以及家庭观念的转变,家庭不和或者离异的比例逐年增加。据《2012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共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有310.4万对,增长8.0%,粗离婚率为2.3‰,比上年增加0.2个千分点。依法办理结婚登记1323.6万对,粗结婚率为9.8‰,比上年上升0.1个千分点。2012年离婚率的增幅超过结婚率增幅。家庭破裂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情绪,更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发展方向。有的大学生甚至为了逃离事端多发的家庭而想选择距家很远的不合适的工作。
  六、姊妹多寡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数量越来越多,这些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家长的百般呵护,独立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同时具有很强的享受心理,团队意识较差,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找工作的时候会对父母有强烈的依赖心理。而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精神恰恰是众多用人单位的重要标准,是高校毕生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独生子女在我国的这种特殊的社会显现,严重影响大学生就业趋向和心理。相反,家里兄弟姐妹较多的大学生,却具有很强的思想和生活的独立性,团队意识较强,能够吃苦耐劳,因而他们在职业选择上更多元化。
  结语
  家长希望值过高、教育投入与期待成正比、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及职业、家庭关系、姊妹多寡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重要家庭因素。只有了解这些反面,才能更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从而及时解决其中出现的问题,使大学生就业心理朝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