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关于县域高质量发展工作汇报范文
2022年关于县域高质量发展工作汇报范文
中部地区各县域禀赋不同、基础不一、特色各异,面对新一轮区域竞争加剧的态势,如何走出一条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成为中部各县同题作答的重大考题。为此,应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放大自身优势,着力破解制约因素,做实产业转型升级、城乡融合共进、“两山”双向转化三篇文章,走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赶考路,努力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进。
做实产业转型升级文章,打造现代县域特色产业体系。相较于东部沿海,中部地区大部分县域以传统产业为主,门类小、产业链条较为单一,科技型企业相对较少,亩均税收偏低。要在这种产业基础上加快高质量发展,不应追求大而全,而应推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一是刷新产业存量。转型升级不是把原有产业“一棍子打死”,而是全方位全链条提升“家底”,让“老树发新芽”。重点围绕现有优势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加快企业集聚、生产集约,形成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如有的县多年来形成了铅蓄电池的传统产业,引进相关领域的成熟大企业,推动铅蓄电池企业靠大联强、兼并重组、技术提升,实现产业闭环发展,转型成为新能源电池首位产业。二是做优经济增量。提质增量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这种“增量”不是简单地追求数量增长,更不是增加落后产能的低效扩张,而是提高质效基础上的“增量”。应以新理念、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来推动经济量质并举,把增量做新做优做强。三是强化科技含量。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转型升级应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智能制造、数字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推动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等行动,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形成更多的“单项冠军”“配套专家”。当前,中部县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创新人才引进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短板,如果能从国家层面优化这方面的政策举措,将有力提升科创水平,加速县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
做实城乡融合共进文章,加快县域新型城镇化进程。从去年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百强榜来看,大多为区域中心城市或省会城市周边县域,大中城市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辐射效应依然显著。因此,只有加快以县域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内聚外联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融合中竞合竞跑,才能充分激发县域经济活力,真正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支点。一是深度融入区域发展战略。县域新型城镇化不能画地为牢、自我设限,必须积极对接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战略,做到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民生同保,实现区域间融合互动、融通补充。对于因交通问题导致区位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发挥的地方,建议国家加快高速路网、高铁网、城际铁路网布局,使中部县域更好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区域,为县域经济释能赋能。二是全面提升县域承载能级。中部地区县域面积大、人口多,以县域为单元增强承载功能至关重要。当前,既需在产城融合上下功夫,推动城区、园区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保等方面一体化建设,实现城区功能与产业功能有机融合;也需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住房、教育、医疗、养老、就业需求,补齐公共服务的短板,加速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增强县域的吸附力,避免大中城市的“虹吸效应”。三是着力释放乡村振兴能量。乡村振兴蕴含巨大能量,是县域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动力。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要让农村的各类生产要素充分流动起来、利用起来,促进农村变城镇、农业变产业、农民变市民,实现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城乡要素互动中的融合重组,为县域新型城镇化注入强大动能。
做实“两山”双向转化文章,争当县域绿色发展先行者。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应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端好生态“金饭碗”,念好绿色“致富经”,在绿色低碳发展上勇争先。一是持续增强碳汇功能。自然碳汇作为最经济且副作用最少的方法,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应增进“生态容量”,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持续巩固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增强森林、湿地等的碳贮存和碳吸收能力。应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坚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二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良好生态的价值最终要靠优质生态产品来实现。应把“生态+”理念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加快促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培育壮大低碳、零碳、负碳绿色产业体系,把生态经济价值充分激发出来。三是完善“两山”转换机制。好的体制机制是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有力保障。当前,需加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生态配额交易等机制的顶层设计,推动“生态资源”向“生态资产”高效率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