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故事片《钱学森》观后感4篇
电影故事片《钱学森》观后感
看完影片,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在观影的过程中,一些情节的设计让人看了不仅浑身振奋,而且还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些情节片段,引人深思,给人反思,对主人公钱学森也更是由衷的崇拜与敬佩。
钱学森被称为科学的伟人,时代的伟人。他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在科学上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在“两弹一星”发展上的功绩,更可贵的是他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为了祖国自强不息,耿耿忠心。这部作品展示了钱学森在多种时态下的爱国情怀。
在20世纪中叶,钱学森在美国科学领域已取得杰出成就,蜚声世界。他在异国他乡苦苦求索是为了报效祖国,当他学有所成,身处异国而羁縻难归时,他是何等大义凛然。他冲破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回到祖国,在生存条件十分恶劣的戈壁边上自主研究,不辱使命,为祖国的国防打造了一把利剑,以赤子之心为我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钱老既是一位卓越的科技帅才,也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钱学森》观后感
观看《钱学森》这部电影前,对钱学森的印象似乎只停留在“两弹一星”的丰功伟绩上,通过这次观影使我进一步了解到了钱学森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科研精神和创新精神。
出生在动荡不安的年代,眼看着自己的国土战火纷飞,任人践踏,钱学森看到了中国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外来侵略国家,于是他毅然决定出国留学学习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报效我们的祖国。身处异乡的钱学森深刻体会到没有受到尊重的滋味,活在屈辱中是痛苦的。他化悲愤为力量,努力学习。当钱学森在美国工作步入正轨的时候,新中国的成立使他盼望回国的心激动不已,他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历尽千辛万苦回到祖国的怀抱,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中,并和中国拥有专业知识的武器制造者开始了研制“两弹一星”的伟大事业。当时苏联科学家走了,中国只有简陋的科技设备,但经过中国科学家废寝忘食的工作和钱学森一丝不苟的研究,加上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终于在1966年10月27日进行了中国自己发明的原子弹、导弹两弹合一的试射,并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次成功是中国在世界上崛起,在美国人面前挺直了腰板。
他将毕生所学贡献给祖国。“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这是钱学森说的话。现在中国的军事如此成功,绝离不开哪些中国科学家和钱学森的付出如果没有他们,就不会有现在繁荣富强的中国!钱学森,是我们中国的骄傲,一个中国不能忘记的名字。
《钱学森》观后感
今天下午三点,院工会组织大家观看了红色电影——《钱学森》。时值建国70周年,影片中的情节充满了各种感动,各种鼓舞,使我心潮澎湃。电影最后放映厅各处不约而同地响起热烈的掌声,同时也让我们对两弹元勋钱学森肃然起敬。
在美国,钱学森有车有房,可爱的孩子,幸福的家庭,他的生活是那么的优裕。更重要的是那里有他的事业,上门的宾客都是在军界、科学界举足轻重的人物,自己已是名动世界的火箭专家。当得知他回国的讯息,他的老师冯·卡门先生,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杜布里奇先生极力恳请他留下为美国的航天事业做出贡献。杜布里奇把形式分析的一清二楚,言辞恳切。说回到中国能做什么,当时的中国航天科技一片空白,在刚刚诞生不久的建立在农耕社会基础的新中国,他没有施展才华的舞台。“你在那儿种苹果吗?”这一个看似幽默的诘问其实何尝不是当时的事实,相信勤于了解祖国新闻的钱学森不会不知道。他的回答很平淡:“如果我什么也做不了,愿意种苹果树。”钱学森的报国情怀是多么的真挚,他回国的决心是多么的坚决,哪怕是忍痛割爱离开了他挚爱的科技事业,被美国移民局软禁了五年之后,都没有动摇回国的信念。
“我一定要让中国人拥有自己的原子弹和导弹,哪怕它的存在带来质疑和争论!”在刚刚建立的新中国,一切都需要重新开始。没有实验数据,他们就自己计算;没有实验器材,他们就自己造;没有科技人才,他们就自己培养,总而言之,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全国人民上下一心,齐心协力搞建设,团结一致创辉煌。
在导弹的研究建设当中,不仅钱学森,还有很多科技工作者也付出了自己的毕生的精力。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半路出家的张工农。军人出身的张工农,勤奋刻苦,通过自己的努力也成为了一名科技工作者。张工农作为工农阶级的代表,象征着为了祖国的腾飞,无数人都在积极向上的努力着。有这样的干劲,让人对新中国的导弹事业的腾飞,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看完《钱学森》这部电影,我深深的感受到祖国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勤劳朴实、艰苦奋斗的作风,他们用自己的辛劳和汗水,托起了一个泱泱大国的形象。
在他心里,国家为重,家庭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钱老去矣。人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悼念这位曾改变中国科技命运的大家。
愿我们在怀念他的离去时,接棒他的精神境界,同感于他的激动,同化于他的境界。
《钱学森》观后感
2019年7月2日,我参加了院工会组织的观看红色电影《钱学森》的集体活动,重温了老一辈科学家钱学森艰苦奋斗报效祖国的感人事迹。
钱学森,是我国最著名的科学家。他的一生都奉献在科学实验的征程中,创造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果。这部电影如实再现了钱学森意味深长的故事。
钱学森年轻时在美国加州的一个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她的妻子当时是一名西洋歌手,二人在美国都有着很高的地位,一次科学成就的荣誉金钱就足够于他们生活一辈子。他们本可以在美国过上好日子,而他却淡泊名利心系祖国。他常说:“我愿意回我的祖国,哪怕是种苹果也好。”这体现了他无论如何都要回祖国和拯救祖国的坚定决心。钱学森在美国的特殊工作与身份,让其归国之旅面临重重困难,美国当局对其夫妇几经审问、监视与软禁,一度失去自由、尊重与信任。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双方进行了持久战,终于在1955年辗转回到自己的祖国——中国。钱学森的这种爱国精神,既是建国初期一名普通中国人本能的爱国,也是一名高级知识分子理性的爱国。从他的身上,我深切感受到老一辈中国人对于一穷二白、千疮百孔的新中国发自肺腑的热爱,对这片远离故土的赤子真情。
钱学森回国后,更加了解了当时中国科技的落后。为了国家,他总是废寝忘食、勇于奉献,潜心贯注地研究。他根据当时的客观条件,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克服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他及一大批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终于在1960年发射了中国的第一颗导弹“东风一号”,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两弹合一”顺利完成,种种科技头衔的背后都倾注着了钱老的呕心沥血。钱老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祖国的科研事业,他用毕生精力谱写了热爱祖国的英雄篇章!
通过这次红色观影教育,我从老一辈科学家钱学森的身上汲取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深受其无私的奉献精神、真挚的赤子之情、不息的拼搏精神所激励。我要把这次学习体会与目前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向结合,进一步凝聚干事创业担当、锐意拼搏进取的强大动力,进一步坚定立足岗位做奉献、不畏艰险肯登攀的决心,为医院更好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