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的教案优秀7篇
《六国论》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文的阅读积累,全套教材编排的古代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宋代散文继承唐古文运动的传统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深远的影响。下面是牛牛范文整理的7篇《六国论》的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牛牛范文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篇一:课时 篇一
教学要点:
1、掌握苏洵有关知识与背景;
2、学习一二自然段;
篇二:教学难点: 篇二
1、文言词语的比较运用,翻译语句;
2、从理解背诵中学会议论文的论证结论。
教学方法:
诵读、点拨法、自主学习攻克难点、练习法巩固
教学安排:三课时
篇三:国论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作者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
2.掌握率、厥、弥、判、速、洎、殆等字的意义。
3.品味文中的句子。
4.能结合现实对国家大事进行评论。
教学重点:
熟悉全文并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
文中词类活用现象。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简介相关知识,熟读课文,翻译课文第一段。
一、导入新课: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国、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篇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它不足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兼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苏洵家有老人泉,梅尧臣曾为之作诗,故自号),眉州眉山(现在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祐五年,授职秘书省校书朗,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参与修纂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洵为文,学《孟子》、《荀子》、贾谊、司马迁诸家,尤以《战国策》为主要楷模。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长“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来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并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著有《嘉祐集》十五卷。《六国论》是《权书》十篇的第八篇,原题为《六国》,课文从通行选本标题为《六国论》。
2.背景材料: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来强盛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又各有自已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不从其他方面去论证,而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归中央。为了防范武将军军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军事上的衰颓。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到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实行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的专制,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3.解题:
“六国论”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上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者播放录音,学生对照书本划出自己仍不会的地方。
2.学生自由阅读,力求不犯错误并试着理解读出感情。
3.学生试读,师生共同订正错误。
四、翻译课文
1.学生试译第一段:
2.提名翻译重点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继续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一、文言知识点:
1.一词多义
非兵不利(兵器,武器,名词)斯用兵之效也(战争,名词)而秦兵又至矣(军队,名词)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形容词)
故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所以,因此,连词)此言得之(对,说得对,动词)
得诚不得已(能够,动词)较秦之所得(得到、获得,动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丧失、丢失,动词)
亡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动词)暴秦之欲无厌(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
暴暴霜露(暴露,动词,读pù)终继五国迁灭(终于,副词)
终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前“为”意为“治理”,动词;后“为”是“被”,介词)
为以荆卿为计(作为,动词)邯郸为郡(成为,动词)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起初,副词)
始始速祸焉(才,副词)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如果,连词)
向并力西向(对着,这里有“对付”的意思,动词)
2.古今异义
率赂秦耶(古义:一概,全都。今义:率领;不慎重)
至于颠覆(古义:终究,到……结局,今义:表示另提一事,连词)
其实百倍(古义:那实际情况。今义:实在的,事实上)
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表示又一次)
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理解事物的能力)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3.词类活用
李牧连却之(却: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始速祸焉(速:形容词用作动词,招致)
早割月削(日,月;时间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动词,礼遇)
4.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②被动句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洎牧以谗诛。
③倒装句赵尝五战于秦。(介词结构后置)
5.通假字:厌、当
二、参考译文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
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象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形势。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分析文章论点论证。
一、课文分析:
1.本文一共5段,可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明确: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二部分为2、3段,围绕中心论点,提出两个分论点——“赂秦而丧”、“不赂者以赂者丧”——分别论证;第三部分为4、5两段,总结六国破灭之教训,劝谕当朝统治者“无使为积威所劫”。
2.课文最后一段,也用了比较法,请问比较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课文第5段也有两组比较,一组是明比,将“六国”与“秦”比,结果是秦强而六国弱,但六国当有不赂秦而战胜秦的可能。第二组比较是将“宋朝”与“契丹、西夏”比,是暗比。作者所处的宋代,正逢契丹、西夏等外患骚扰,宋朝统治者不是坚决抵御,而是割地赔款,然而从力量的比较上,统一的大宋远远强于边境小国的契丹、西夏,宋朝就更有战而胜之的可能。
3.宋与契丹、西夏比,为何要暗比而不明说?
明确:这正是苏洵散文的长处,行文至此,作者观点已十分明确,用旧事来讽喻今事,含蓄而又明晰,这是其散文具有《战国策》风格的体现。
4.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本文的大致内容,文章抓住那一个中心内容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的?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讨论、交流)明确:课文围绕一个“赂”字展开论证。
开篇一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好一个“赂”字!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也开门见山道出了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作者先以秦受赂所得土地与侵占所得土地的事实和六国赂秦割地的事实作了鲜明比较对照,让读者进—步明白,六国因赂秦而力亏。又由于六国赂秦频繁无度,使秦变成了一只饿虎,所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对于野心勃勃的侵略者来说,“以土地换和平”只是—种海市蜃楼式的美景。有趣的是,作者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在这些问题上纠缠,笔峰一转,重点剖析“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这个问题。很显然,六国并没有都在“用土地换和平”。比如齐国“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这恐怕更令读者感兴趣。作者首先肯定,齐、燕、赵的灭亡固然是由于用武不终”,但更重要的是由于楚、韩、魏永无休止的割地,而使齐、燕、赵失去强有力的外援,致使其势单力孤而亡,这种祸根仍然是由于‘赂秦’所致。作者接着进—步假定,“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真是发人深思。可是历史没有照着这个假定去走,却上演了一出悲剧。所以作者叹道,“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所以作者在反复说明—个“赂”字是六国灭亡的道理之后,联系现实,“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读者不难理解作者发自肺腑的警示:若不以六国灭亡为训,历史还将重演—出悲剧。可是苏洵哪里知道,一篇文章怎能唤醒根探蒂固、堕落成性的统治阶级呢?事隔几十年后,宋王朝不但贿赂了半壁河山,连东京也贿赂给了金人。历史真是给他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二、品味句子。
1.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问:这几句话是怎样形象地说明割地赂秦是自欺欺人的?明确:模拟状貌、意图和现实的巨大反差、时间(数字)的对比]
2.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问:句中“苟”相当于“如果”,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指出批评的对象?明确:要结合背景,当时的形势非常严峻。
三、拓展思维:
你赞同作者对六国破亡原因的看法吗?你还有补充意见吗?
明确:战国时代,七雄争霸。为了独占天下,各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最后六国被秦国逐个击破而灭亡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确立了先进的生产关系,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军事实力超过了六国。同时,秦灭六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走向统一的大势,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苏洵仅从斗争策略方面论六国之过,未从政治、经济、历史的发展等方面考察,结论是偏颇的。
但我们知道作者写此文,并非旨在全面探求六国破灭的原因,而是为了“讽今”,因此便从某一角度着眼分析历史,总结教训,告诫北宋统治者。作者这种针砭时弊,关心国家前途的精神应予肯定。
四、相关资料
1.有关兴亡治国的言论:《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记身
《谏太宗十思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出师表》:广开言路、亲贤远佞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阿房宫赋》:戒奢以俭《邹忌讽齐王纳谏》:广开言路
《勾践灭吴》:励精图治,心忧天下,尊贤重士,法纪严明
《我们对于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针锋相对,寸利必争,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决不搞屈辱
2.外交
《触龙说赵太后》:磨炼国君意志,培养能君主《季氏将划颛臾》:君贤臣能且上下精诚团结
《寡人之于国也》:使百姓不饥不寒且得庠序之教,明孝悌之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方面都得到发展
《六国论》(苏辙):六国相互背盟败约而失韩魏之天下要冲
五、作业:
1.本文的写作方法是借古讽今,试着写或者改编一篇历史小故事,反映出社会现实。
2.熟读成诵
篇四:《六国论》教案 篇四
六国论
[教学目标]:
一.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二.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
三.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
1、实词,如:弊(名)赂(动)亏(动)与(动)判(形)
数(名)事(动)道(名)厥(代)速(动)等。
2、虚词,如:率 盖 始 然则 向使 至于等。
3、古今义容易弄混的词,如:其实祖父 故事 至于等
4、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省略句、被动句的翻译等。
[教学难点]
一.在阅读方面,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体会其严密的逻辑性是要点。
二.在基础知识方面,对一些句子的翻译是难点。
[教学步骤]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
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
“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采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
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嬴政并吞六国)
二、解题
1、六国: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占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
《六国论》的“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六国论》既是谈谈六国灭亡的道理。
2、作者简介(见《三维设计》P58)
三、写作背景 (见《三维设计》P58)
四、学生齐读课文并正音:
1、容易读错的字
弊在赂(lù)秦 思厥(jué)先祖父 暴(pù)霜露
如弃草芥(jiè) 洎(jì)牧以谗诛 革灭殆(dài)尽
2、多音字
暴 bào 暴露 pù 暴晒 与 yǔ 与其 yù 参与
为 wéi 行为 wèi 为了 燕 yàn 燕子 yān 燕国
五、整体把握文章论证结构
1.第1、2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本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弊在赂秦”,接着从正反两个不同的角度,即“赂者”和“不赂者”,均受赂秦之害进行论证。“赂秦”的国家因“赂秦”而“力亏”;不赂秦的国家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不赂者以赂者丧”。最后总结,重申论点,“弊在赂秦”。
2.第3段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
紧承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写韩、赵、魏三国把祖先艰难得到的土地轻易拱手送给秦国,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从而论证“弊在赂秦”的论点。
3.第4段,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事实,进一步论证“弊在赂秦”。
紧承第2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文中写齐、赵、燕三国虽“义不赂秦”,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而论证“弊在路秦”的中心论点。
4.第5段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 “积威之所劫”的劝告。
5.第6段,借时讽世,借古喻今,讽谏北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
将六国的情况与北宋情况作对比,证明六国力量远弱于北宋,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点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六、布置作业
第 二课 时
一、课前检测
二、研习课文
(一)研习第一、二段:
1、小组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2、落实重要词句: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互(交互,引申为相伴)丧,率(全,都,一概)赂秦也
盖(副词,表猜测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3、问题
提问: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问: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
A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 不赂者以赂者丧。
问:第一、二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4、熟读第一、二自然段。
(二)、研习第三段:
1、小组朗读第三段。
2、重点词语
秦以(相当于“于”,在)攻取之外
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这)/实(实际上)百倍
思厥(其)先祖(祖辈)/父(父辈) 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篇五:《六国论》教案 篇五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3、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过、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
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但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的剖析:在六国,“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
历史的年轮又增加了一千二百余年,北宋策论大师苏洵注目这个历史课题了,于是有《六国论》出。
《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偏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为安的悲剧结局,乃是有感而发,它具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课文中会进一步认识)。
二、作者简介
(学生自读注释一)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三、阅读课文
学生先初读,扫清语音障碍。再齐读。
四、疏通字词
学生自译。补充(板书)。
重要字词:率、厥、弥、判、速、洎、殆。
词类活用:小/大则……、义不赂秦、却、礼、西向、日削月割。
古今异义:其实、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
通假字:厌、当
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
一词多义:暴、与、犹、亡、始。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完成练习二——四
二、分析课文
1、齐读课文。
2、思考练习一。
3、提名思考回答:
4、教师简析(参教师用书)
5、简介,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爱国之情。
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其时,宋王朝虽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辽),西有西夏,它们不断骚扰,国家不得安宁。1004年,大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辽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形势如此有利,真踪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只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应答。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是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以为这和战国六国以地赂秦相比,有国之而无不及,下场更加不堪设想,于是写下了这偏醒世文章。所以,结合背景,我们能够更加体察到作者的一片爱国之情。
三、小结
本文立论鲜明,论证严密,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语言上,长短相间、整散交错。确如王安石云:“苏明允有战国纵横之学”。
文章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这样感情强烈的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洋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赂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
四、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比较阅读《过秦论》
学习苏辙《六国论》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背诵中心论点句、。写作意图句。
二、比较《过秦论》
1、都是史论文。
2、都借古讽今,以史致用,都得源于作者的忧国情怀。
《过》讽谏汉武帝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朝施行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六》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奋起抵御外侮。
3、论证方法:都云对比论证方法。
4、中心论点的提出:《过》卒章显志,《六》开门见山。
5、语言:同:多排偶句,句式整齐。长短相间,错落有致。
不同:《过》词采华丽,《六》浅显易懂。
三、学习另二篇《六国论》
一是苏辙的,见教材。一是李桢的(节选)。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作文,题目是“从历史看天下兴亡”。
篇六:《六国论》教案 篇六
【学习目标】
1、了解苏洵,积累、梳理并归纳文言知识。
2、理解并掌握本文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严密的论证及借古讽今的写法。
3、了解六国灭亡的原因、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及本文的现实意义。
4、比较《六国论》《过秦论》的异同。
【学习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体会作者缜密的构思和对比手法。
2、学习文言字词和固定句式。
【学习难点】
1、提高学生对古今异义词语的准确识别,运用的能力。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论证方法逐层论证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
特色。
3、比较《六国论》《过秦论》的异同。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阅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清句意,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基础知识,提出疑难问题。
2、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简介,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3、朗读课文,注意读正字音、读清文意、读出感情。
一、激趣导入,培养兴趣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
“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原来苏轼行的酒令是(嬴政并吞六国)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第一个大动荡、大碰撞,也是大融合时期七雄争霸并于秦,后世英杰多扼腕对这段历史,后人多有评说宋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苏轼和苏辙之父)就曾有过十分精辟的论述那就是《六国论》今天,就让我与大家一起来领略苏洵精辟与广博的分析。
二、知人论世
(一)学生眼中的作者
请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及相关资料进行回答,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课前预习中的疑问。
(二)老师眼中的作者(老师ppt小结,给大家一张苏洵的名片)
1、作者简介:
苏洵(1000─1066)字明允,号老泉,宋朝眉山人。与他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成为文学史上著名人物,“唐宋八大家”中他一门就占了三人。朱德老总曾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苏洵长于散文,善用比喻。他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切中时弊,说服力强,著作有《嘉佑集》。据说苏洵27岁因应试不中,焚去以前所写文章,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文章的风格。由于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深得欧阳修的赏识。嘉年间,欧阳修把苏洵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师,文人竟相模仿。因此,他命名自己的文集为《嘉佑集》。本文选自《嘉佑集》中的《权书》,原题为《六国》,一般选本改作《六国论》。
2、解题
(1)。六国: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占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
(2)。“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散文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一般有两种,即政论文和史论文,政论文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史论文主要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提问:本文属于政论文还是史论文?
(史论文)
三、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句子,并说出句子的意思。
率赂秦耶()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抱薪救火()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燕赵之君()
洎牧()以谗诛()革灭殆尽()
2、对掌握的文言知识进行汇报,师生共同点评,教师在ppt中展示
3、质疑环节,鼓励学生找茬质疑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四、整体把握(导、思、议、展、评)
1、出示“战国七雄形势图”补充讲解史实: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外交上,秦采取“连横”这一有针对性的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
2、对于如此历史事实,苏洵有着怎样的见解,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那么苏洵指出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3、文章是以怎样的论述结构这个中心论点的。(各小组进行讨论,小组汇总讨论结果。)
明确(2、3):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提出论点,并作理性分析,从“不赂者”和“赂者”两方面论证论点。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以历史事实论证中心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述。
第三部分(第五、六段)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目的。
总结:(思考后回答,幻灯片)
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点:。第二段是以作为论据,论证。第三段再从的具体事实来论述第一段中提出的“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授,不能独完”这一道理。第四段提出的看法。最后一段借古讽今,。
4、本文既是一篇有见地的史论,也是一篇典范的文言文。请从文章的论证结构探究其典范性。(学生画出思维导图)
明确:
论证结构:
(1)引论——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开宗明义)
分论点一:“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分论点二:“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2—3)本论——论证中心论点,从论证两个分论点来论述。
第2段: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论证方法:例证法(小则获邑,大则得城,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引证法(以地事秦……火不灭)。
第3段: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论证方法:例证法(齐附于秦、燕赵用兵后亡),对比法(附于秦之非——用兵之效)
(4-5)结论——总结六国破灭之教训,劝谕当朝统治者“无使为积威所劫”。
5、明确写作意图,借古讽今。
怎样理解作者的结论?
学生结合注释回答,文中通过议论六国灭亡,批评北宋朝廷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国策,告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补充:
北宋与契丹、西夏地理位置图,补充讲解时代背景:
北宋第一个皇帝赵匡胤是从军事政变中取得政权的。他鉴于唐末五代的藩镇割据,害怕武将拥兵自立,反对中央,因而实行了一系列防范武将军权过重、地方武装过强的措施,但这种做法却削弱了兵力。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并在此基础上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
总结:历史与现实有时候是惊人地相似,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一个“赂”字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复辙,于是写下了这篇醒世文章。
五、课外拓展
我们在学习前人对历史解读的同时自己也要学会总结、反思,《过秦论》、《六国论》都是史论文,试着比较的两者的异同
讨论明确:
归纳相同点:[板书:体裁、题材、创作目的、写作手法]
①体裁:两篇文章作者虽然所处年代有先后的差别,但表达思想都用了史论的方式。
②题材:两篇文章都是借战国时期秦与六国间的战争来议论的。
③创作目的:两篇文章都强调借过去的史实来讽喻当今的最高统治者,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④写作手法:两篇文章都采用了对比的方式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2、。相异点的区分理解。
归纳区分相异点:[板书:主旨、结构、语言]
①主旨:
《过秦论》所体现的意图是分析秦王朝灭亡的历史原因,从反面总结出中心思想,即“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它的现实针对性是指西汉初期的政策,是劝谏西汉统治者要施行仁政。
《六国论》主要是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目的在于讽喻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不为辽和西夏的“积威之所劫”,一味纳币输绢以求苟安,要“封天下之谋臣”,“礼天下之奇才”,奋起抵御外侮以维护统治。(补充: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秦末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他曾向汉文帝反复宣讲仁义之道,认为“德莫高于博爱人,而政莫高于博利人”,“政莫大于信,治莫大于仁”。他认为按照礼的规定,“国有饥人,人主不飧;国有冻人,人主不裘”。他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认为民是国家、君主和官吏的根本,离开了民则国将不国,君将不君,官将不官,谁敢与民为仇,必将为民所埋葬。因此,他极力向汉文帝宣讲仁政的道理。)
苏洵也是一个非常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六国论》是一篇政论文,苏洵从六国破亡的教训立意,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②结构:
《过秦论》的结构
第一步:秦孝公至庄襄王不断扩展疆域,已形成了居高临下、高屋建瓴的架势。秦始皇上台后吞并六国,一统天下。
第二步:叙述秦王朝胜利后所实行的种种错误政策:一为“焚百家之言”,一为实行高压政策,武力防范。
第三步:记述陈涉发难,天下云集响应,推翻了秦王朝。
第四步:在前文叙述的基础上议论,表明作者的政治见解。
《六国论》的结构
第一步: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第二步:将中心论点转化为两个分论点:一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一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第三步:总结历史教训,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四步:讽谏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的覆辙。
补充:这两篇文章的行文思路恰好是相反的,前者是先叙史,后作结;后者是先提出论点,后举例论证。
③语言风格:
《过秦论》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气势磅礴”。用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文章饱满充沛,气势磅礴。第二个作者在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过秦论》的语言如辞赋一般,词采华丽,千变万化,多用对偶和排比句式,长句较多,用语雅而不俗;文章一气呵成,文脉如行云流水,汩汩而出,滔滔不绝,首尾气贯长虹,感情充沛。
《六国论》是语句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句式丰富多彩,交相辉映;论证语言隐、直、正、反相映成趣,行文干练老辣,有“战国纵横之学”。
可以这么说,《过秦论》的语言主要着眼于作者自身的感受,而《六国论》的语言则着眼历史事件的现实意义。前者的感性色彩更浓厚,后者的理性思考更深刻。
篇七:《六国论》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的思想。
2、 结合单元知识短文,学习有关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知识。
3、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方法逐层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以两副对联“:萃父子兄弟于一门, 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八大家。 ”引入对苏洵的介绍。
二、作者介绍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 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 、“小苏”(苏辙) 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右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 《权书》10篇, 《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三、解题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六国论》,谈谈六国灭亡的道理。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四、写作背景
作者所处的北宋王朝,对内专制集权,对外卑躬屈膝,内忧外患,始终不绝。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年年间,宋和辽与西夏开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外交上的妥协投降,北宋为求苟安,年年割地纳贡。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而这样沉重的负担,全落在百始头上。国难当头,矛盾尖锐,苟洵针对这样的现实写作此文,用于讽喻宋王
五、教授新课
1、听录音,校正字音
弊在赂(l ù)秦 思厥(ju é)先祖父
暴(p ù)霜露 如弃草芥(ji è)
洎(j ì)牧以谗诛 革灭殆(d ài )尽
2、把握文章论证结构
第1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本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弊在赂秦”,接着从正反两个不同的角度,即“赂者”和“不赂者”,均受赂秦之害进行论证。“赂秦”的国家因“赂秦”而“力亏”;不赂秦的国家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不赂者以赂者丧”。最后总结,重申论点,“弊在赂秦”。
第2段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
紧承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写韩、赵、魏三国把祖先艰难得到的土地轻易拱手送给秦国,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从而论证“弊在赂秦”的论点。
第3段,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事实,进一步论证“弊在赂秦”。
紧承第2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文中写齐、赵、燕三国虽“义不赂秦”,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而论证“弊在路秦”的中心论点。
第4段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积威之所劫”的劝告。
第5段,借时讽世,借古喻今,讽谏北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
将六国的情况与北宋情况作对比,证明六国力量远弱于北宋,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点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3、研读课文第一段
1)、小组朗读第一自然段
2)、落实重要词句: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互(交互,引申为相伴)丧,率(全,都,一概)赂秦也
盖(副词,表猜测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3)、问题
提问: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问: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A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 不赂者以赂者丧。
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4)、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研习第二段
1、小组朗读第二段。
2、重点词语
秦以(相当于“于”,在)攻取之外
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这)/实(实际上)百倍
思厥(其)先祖(祖辈)/父(父辈) 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至于(到了的结局)颠覆,理固(本来)宜(应该)然
此言得(符合)之(上面的道理)
3、问题
提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明确:A 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B 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三、研习第三段
1、齐读第三段。
2、 重要词句:
义(坚守正义,名作动词用)不赂秦
斯用兵之效(功效)也
至丹以荆卿(表示对人的尊称)为计
始速(招致,动词)祸焉
向(先前)使(假使)三国名爱其地
胜负之数(命运),存亡之理(道理)
当(应当)与秦相较(抗衡),或未易量(估量)
3、 问题
提问: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
明确:“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
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提问: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提问: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 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
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4、 背诵这两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已学知识
二、研习第四段
1、 齐读本段
2、重要词句
并力西向(进军),则吾恐秦人食之(结构助词,无实义)不得下咽也。
为(治理)国者无(不要)使(让自己)为(被)积威之所劫(胁迫、挟持)哉。
3、问题
提问: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
明确:上一段末句从消极方面来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 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训,“有如此之势”——承上启下。 提问: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
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
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
提问: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三、研习第五段。
1、齐读本段
2、 重要词句:
而犹(还)有可(可以)以(凭)不赂而胜之(秦国)之(的)势。
苟(假如)以天下之大,而从(追随)六国破亡之故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
3、问题
提问: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4、背诵这两段
[布置作业]
1、 背诵全文。
2、 完成“思考和练习”。
[教学反思]
[板书]
大欲大患
固不在战 强弱
胜负
赂秦力亏 奉之弥繁 不战 韩 魏 楚
破灭之道 侵之愈急 已判
以地事秦
六国破灭 抱薪救火
非兵不利
战不善 齐人与嬴 终继迁灭
弊在赂秦 不赂秦者 不助五国 势所不免
以赂者丧 燕谴刺客 齐 燕 赵
(盖失强援 始速祸焉 智力孤危
不能独完) 赵失良将 战败而亡
用武不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