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试题精选5篇
篇一:走进文言文 试题 篇一
第十一单元
乌鸦喜谀:广西桂林,附近是荒村,有很多树,树上栖息着很多乌鸦。一只狗抬头看着枝头,一只乌鸦正在它的上方吃食。犬想爬上树,无奈爬不上去,趴在地上喃喃自语,抬头望着乌鸦等待时机,赞叹道:“乌鸦老兄,久仰你的大名,没有亲身体会你的指导,我一直敬仰你的歌声,如果能唱一曲,便抚慰了我的一生,我的心也满足了。”乌鸦听了,十分开心,伸伸腰,展开翅膀,喔喔了几声,食物全都掉进了狗的口中。狗说:“你的歌声我已经听了,我的心愿也满足了,多谢你给的美味,我会终生不忘。”乌鸦惊讶地说:“你并非是为了听我唱歌,而是想夺去我口中的食物。”(乌鸦)后悔莫及。
黠鼠:苏轼夜里闲坐,听到有老鼠咬东西的声音,便拍了一下床,咬的声音就停止了。一会儿咬的声音又响了起来,让书童(即苏轼)点着蜡烛照照看,听到皮箱中发出嘐嘐聱聱的叫声。惊奇地说:“呵!这老鼠被关闭而没法逃跑。”轻轻打开皮箱一看,空空的什么也没有。将蜡烛举起来寻找,(发现)皮箱里有一只死老鼠。童子惊讶地说:“(这老鼠)刚才还发出咬东西的声音,怎么突然就死了刚才那是什么声音,难道有鬼吗?”(童子)将皮箱翻过来倒出死老鼠,老鼠一落地就逃跑了。
子产受骗:从前有人送条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叫主管池塘的人把它畜养在池塘里。那人却把鱼煮来吃了,回报说:“刚放进池塘里时,它还要死不活的;一会儿便摇摆着尾巴活动起来了;突然间,一下子就游得不知去向了。”子产说:“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那人从子产那里出来后说:“谁说子产聪明呢?我早就已经把鱼煮来吃了,可他还说?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所以,君子可能被合乎情理的方法所欺骗,但难以被不合情理的方法所欺骗。
粤令好谀:广东县令喜欢听奉承话,每实施一个政令,他的手下都交口称赞,哄他开心。一个差役想拍他马屁,故意在一旁和人家悄悄地说:“但凡做官之人,都喜欢听人家拍马屁,只有我们的主人不一样,蔑视他人的赞誉!”广东县令听见了,急急把他叫过去,拍着胸口跳起来,不停地赞赏,说道:“理解我的人,只有你呀!好差役啊!”之后就与他越来越亲近了。
狮子王与豺:以前有一只在山上当王的狮子,一天在深山中抓到了一只豺狼,准备吃掉它。 豺狼说:“我将为大王你每月送来两只鹿来赎回我的小命”。狮子王很高兴。 豺狼按照约定时间每月给狮子王送去了鹿。自己也靠捕获狐理,兔子等维生,数年之后,鹿都被吃光了,豺狼没有什么可以送给狮子了。一天狮子遇到豺狼,说“你杀太多生命了!今天轮到你了。你好好考虑这事儿吧!” 豺狼无言相对,于是被狮子吃掉了。
【第十二单元】
鹤亦知人意:卢仁养了两只鹤,非常驯服。后来有一只受伤死了,另一只哀鸣不吃东西。卢仁尽力喂养它,它才进食。一天早上,那只鹤在卢仁旁边边绕边叫。卢仁说:“你要走的话,我不羁留你。”那鹤于是振翅飞上云际,徘徊好长时间才走了。卢仁年老体病又没有子女,过了三年,回到乡间养病,晚景凄凉,拄着拐杖在林间,忽然看见一只鹤盘旋在空中,叫声十分凄凉。卢仁说:“你不是我的同伴吗?如果是,马上下来。”鹤竟然慢慢地下来了,,投到卢仁的怀里,用嘴牵着衣服,旋转飞舞着不停。卢仁马上带它回家。卢仁看它像看婴儿一样,鹤也通晓人的意思,对卢仁像亲人一样。后来卢仁死了,鹤最终因为一直不吃东西而死了,族人把它葬在卢仁的墓旁。
明义法师之鸠:浙江盐官县庆善寺明义法师,退居乡里。有一天早晨出门,走在小路上,看见有一只小鸠掉在地上,便带它回去,亲自喂食。两个月后就能飞了。白天就在林间飞翔,晚上就投宿在法师家屏风和几案间。十月后,明义法师的徒弟惠月主持了庆善寺,迎接他师傅回来。到了晚上鸠回去,屋里寂静没有人,没看见法师,便绕着房间盘旋,不停悲伤地鸣叫。看房子的人可怜它,说:“我送你回到法师那儿。”第二天,他将鸠装在笼子里出发,到法师那儿。从此不再飞出去,天天和法师作伴,(法师)用手抚摸(它)都不动,但当别人靠近它时,就惊慌地飞走。呜呼!谁说禽兽无情?
鹿亦有知:博山有个姓李的人,凭借砍柴谋生。一天,他在山坳里捡到一只鹿仔,就带回家喂养。鹿渐渐长大,十分驯良,见到人就呦呦叫。他们家周围都是大山,鹿出去,到傍晚必然回来。到了秋祭的时候,照常例要用鹿(祭祀),由官府监督,打猎的人很着急,限期要送上,那个猎户十几天都没有打到鹿,就向这个姓李的人请求(把鹿给他),姓李的人不给。猎户一个劲地哀求。姓李的人迟疑道:“等我考虑这件事。”当夜鹿就逃走了,再也没有回来。姓李的人十分后悔。
喜嗔之人:从前,有很多人聚集在一间屋子里,其中有一个人感叹另外一个人德行很好,但就是有两个缺点:一是容易发怒,二是做事仓促不沉稳。这个时候,正好被说到的那个人从门外经过,听到这个话,非常恼怒,就闯进去,抓住刚才说他缺点的人,用手击打他。其他人就问:“你为什么要打他呢?”那个人说:“我什么时候发怒了,又怎么毛毛躁躁了?但这个人却把我说成这种人,我当然要打他了。”边上的人说:“现在你易怒、轻率的样子已经原形毕露了,还企图隐瞒吗?”别人指出自己的过患受不了,以怨恨的心反击对方,结果正好被其他人看出来他的愚蠢和迷惑。这就好比世上有一个酗酒的人,发酒疯后被人呵斥,心里老大不愿意,对前来呵斥的人产生怨恨的心理。还苦苦寻找各种理由,企图证明自己是清醒的。就像上面譬喻中的笨家伙,为了隐瞒自己的过失,看见别人说他的缺点就忍不住打人,结果自然原形毕露。
艾子邻人卖犬:艾子吃完早饭,在门口悠闲地散步,看见邻居用肩挑着他的两条狗向西边去。艾子叫住他问道:“您挑着狗到哪去啊?”邻居说:“卖给屠夫。”艾子说:“这狗是能叫的(看门)狗啊,怎么要杀了呢?”邻居指着狗骂道:“这畜生在昨天夜晚盗贼横行时,(它因为)害怕不开口叫一声。今天开门,也不选择人而叫,咬伤了重要的客人,因此就想杀了它啊。”
第十三单元
越人道上遇狗:有一个越人在路上遇到一只狗,那狗低头摇着尾巴像人一样说道:“我善于捕猎,捕到的猎物和你平分。”那越人很高兴,带着狗一起回家。喂给它精米和肉食,像对待人一样对待它。狗受到盛情的款待,一天天的傲慢起来,猎取的野兽,必定全部吃掉才停止。有的人就讥笑那越人说:“你使它吃饱喝足,捕猎到的野兽,狗全部都吃了,为什么还要养狗呢?”越人醒悟了,于是和狗分野兽的肉时,给了自己多一点。狗很恼怒,咬断了他的头,咬断了他的脖子和腿,就跑着离开了。
张五不复猎:休宁县有一个村民叫张五,以打猎维持生计。张五曾经有一次追逐一只母鹿。母鹿带着两只鹿仔不能快速逃跑,于是被张五赶上。母鹿估计不可能逃脱,看见旁边有一个土堆,于是带着鹿仔到土堆下,用土堆在小鹿身上盖住小鹿,而自己却投入张五的网中。恰好张五的母亲出门,远远地看见了这一切,于是张五的母亲就跑到布网的地方,把所看到的情况全部告诉了儿子。张五的母亲立刻割破了猎网将母鹿放了,连同两只小鹿仔也放了。张五的母亲说:“人类有着母子之情,牲畜也有母子之情。我不忍心看到母鹿被杀死而两只鹿仔变成孤儿,因此割破了猎网放了母鹿。”张五听了母亲的这番话,心里非常感动。自此焚毁了猎网,永远不再打猎。
隋侯救蛇获珠:历史上一位隋侯,有一次出使齐国,途中见一条蛇,被困在沙滩上打滚,头部受伤流血,隋侯怜悯,下马用手杖挑入水边让它游走。一夜,梦见一个山中的孩子拿着珠宝,见到隋侯,一边拜一边说:“当初蒙受你的大恩大德,令我得救,现在用宝珠来报答你,请不要推却”梦醒后,看到床头有一颗珠宝,美丽璀璨,光彩夺目,世称为“隋侯珠”,是世上少有的珍品。
华隆因犬获救:有个叫华隆的人喜欢带着狗四处游玩,于是就喂养了一只,取名叫“的尾”,每次出游都会带上它。有一次,这个叫华隆的人到了一江边,被一条大蛇围困。于是那条狗将蛇咬死了。而华隆浑身僵硬的卧在地上,毫无知觉。“的尾”马上跑回家狂吠,一家人发现这狗奇怪的举止,很是疑惑,便跟着狗一起来到了江边。发现华隆蜷缩着,急忙将他送回家。两天后才苏醒过来。在他还没有苏醒的这两天,那只狗一直都没有吃饭。他知道这件事了以后,从此对“的尾”爱护有加,无微不至,像是对待他的亲戚朋友一般。
齐人有好猎者:有个爱好打猎的齐国人,花了很多时日也没有猎到野兽,在家愧对妻子和孩子,在外愧对(邻里)朋友。他打猎无收获的原因,是因为狗不好。他想得到一条好的猎狗,但家里穷没有钱。于是就回家努力耕地,努力耕地家里就富了,家里富裕了就有钱来买驯良的猎狗,有了好狗就屡屡打到野兽了。因此打猎的收获,常常超过别人。不只是打猎如此,任何事都是这样。
第十四单元
韩信始为布衣时:韩信还没有显达时,家里贫贱,平日也没有什么善行。为了填饱肚子,常在熟人家吃闲饭,所以很多人都讨厌他。有一次韩信在南昌亭长家白吃白住了好几个月,亭长的妻子非常讨厌他,于是每天就早早做好了饭,躲在房间里吃,等韩信来了之后,也不请他坐下吃饭。韩信察觉到他们不礼貌的举动,就调头而去。有一天,韩信在城下钓鱼,有一些妇人在附近漂洗衣物,其中一个见韩信没饭吃,就拿饭给他吃。一连几十天都这样。韩信很高兴,对老妇人说:“我将来一定要重重报答您。”老妇人很生气地说:“男子汉大丈夫养不活自己。我看你一表人才,可怜你才给你饭吃,谁指望你的报答!” 后来韩信显贵后,以千金酬谢那位老妇人。
天下有大勇者(坐筹帏幄):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普通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不值得算作勇敢。天下有一种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的对他施加侮辱也不动怒。为什么能够这样呢?因为他胸怀大志,目标高远(的缘故)啊。
韩娥善歌:从前韩娥东行到齐国,不料缺乏钱粮,(她在)经过齐国的雍门时,以卖唱来换取食物。(她)离开后,那美妙绝伦的余音还仿佛在城门的梁柱之间缭绕,三天不绝于耳,周围的人以为她并没有离开。有一天,韩娥来到一家旅店投宿时,旅店里的人羞辱她。韩娥为此拖着长音痛哭不已。她那哭声弥漫开去,竟使整个村子的人们,大家泪眼相向,愁眉不展,人人都难过得三天吃不下饭。
冯相与和相:冯相和和相都是朝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大臣.一天和相对冯相说:“你的靴子是新买的,它是多少价值?”冯相举起他的左脚给他看,说:“九百个铜钱.”和相的性子比较急,回头对一个小官吏说:“我的靴子为什么要花费一千八百铜钱?”因此责骂那个小官吏,怀疑他有所贪污.紧接着冯相慢慢地举起他的右脚说:“这只也是九百铜钱.”周围的人都哄堂大笑.
南方多没人: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的人,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了到了船就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
第十五单元
公孙仪不受鱼: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时因为特别喜欢鱼,全国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孙仪先生却不接受。他学生规劝他说:“您喜欢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何故?”他回答说:“正因为爱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就会枉法;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虽然我爱鱼,这时候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这样爱鱼,我才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公孙仪懂得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靠别人为自己不如自己为自己。
杨震“四知”:往东莱郡上任时,路过昌邑县,原先他所推荐的秀才王密,这时做昌邑县令,夜里怀中揣着十斤金子来赠送给杨震。杨震说:“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呀?”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这事。”杨震说:“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出门走了。后来调任涿郡太守。为人奉公廉洁,子孙常常吃素菜,出门步行。老朋友中有人想让他为子孙置办产业,杨震不肯,说:“让后代人说他们是清官的子孙,把这个?产业?留给他们,不也是很丰厚的吗?”
迂公修屋:下了很久的雨房屋漏雨,一夜(之间)多次移床,终于没有干的地方,妻子儿子一起骂他。迂公赶忙叫来工匠修理,劳作花费实在辛苦。修好屋子,忽然天晴了,整整一个月晴朗。迂公整天仰望屋(顶)叹道:“我真是命运不好的人啊!才修屋便没有雨,岂不是白折耗吗?”
庖夫:从前有个厨师,很是迂腐。他在集市上买了鸡和肉回来,放在厨房中。恰好这时有朋友来访,于是就进屋和朋友交谈。朋友告辞离去,厨师看见猫、狗正在偷吃鸡、肉。厨师立刻说:“你们怎么这样不仁义?我有亏待过你们吗?”猫、狗好像没有听见的样子,越吃越凶了。厨师又说:“我一向为人忠厚,待你们一向很好,现在你们想欺负我吗?”过了一会儿,满地都是吃剩的骨头,一片狼藉,猫、狗摇摆着尾巴都跑了。有人说:“这个厨师迂腐啊!那是猫、狗,怎么能当作人来对待呢,应该责备自己才对。”
治驼:从前有个医生,自我吹嘘能治驼背,说:“背弯得像弓一样的人,虾一样的人,铁环一样的人,请我去医治管保早上治晚上就像箭一样直了。”有个人相信了他的话,就让医生给他治驼背。医生要来两块门板,把一块放在地上,叫驼背人趴在上面,又用另一块压在上面,然后跳上去践踏它。背很快就弄直了,但人马上就死了。那人的儿子想要到官府去申冤,这个医生却说:“我的职业是治驼背,我只管治人驼,不管人的死活!”现在官府当官的,只管钱粮上缴完成,不管百姓死活,与这个医生有什么不同啊!
第十六单元
一生之计在于勤:谋生的原则,没有比勤更重要的了。因此邵子说:“一天的作为决定于早晨,一年的作为取决于春天,一生的作为取决于他是否勤劳。”说法虽然浅显而道理却很深远。可惜人的一般情况是,喜欢闲散而厌恶辛劳,希望能吃得好穿的好,整天整年的游玩荒废年月。用这种态度去务农,就不能彻底耕种把杂草除尽,以这种态度去当工匠,就不能每日工作有进展,以这种态度去当商人,就不能抓住时机追逐利润,以这种态度当读书人,就不能专心行事。活在世上只知道吃吃喝喝,就是一个蛀虫!这天地变化,每天更新才不显得衰老,因此门轴因为经常转动而不生蛀虫,水因为流动不会腐臭,做人实在是不能够长期苟且偷闲。人的心灵、行为,什么东西不是这样的呢?劳苦才能思考,逸豫就会忘记自己的本分,事物都是这样的。大禹这样的圣人尚且珍惜每寸光阴,陶侃这样的贤人尚且珍惜每一分,何况我们这些贤能不如大禹、陶侃的人呢?
张溥与七录斋:张溥小的时候就很好学,所读的书必定要手抄下来,抄完了,朗读过一遍,立刻将纸焚烧掉,然后又抄,像这样六、七次才算完。右手拿笔管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老茧。冬天手的皮肤都冻皱裂了,每天用热水浸泡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命名为“七录”??张溥作诗写文章思路敏捷,各地有人向他索取诗文,他不用写草稿,当着客人面挥笔写作,马上就写成了。因此,他的名声在当时最响。
用力多者收功远: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 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为者常成:梁丘据对晏子说:“我恐怕到死也比不上先生的学问啊!”晏子说:“我听说,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断地)走的人总会到达目的地。我晏婴没有跟别人两样的地方,只是经常做事情不放弃,经常行动而不休息罢了。”
望梅止渴:魏武帝(曹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渴得厉害,于是他传令道:“ 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听说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办法把部队赶到前方,找到了水源。
篇二:文言文试题 篇二
一、《文征明习字》选自《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 ③或答人简札( )( )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铁杵磨针
【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
去( ) 方( ) 欲 ( ) 还: ( )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 2)学而时习之( )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
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答:
三、日攘一鸡
【原文】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注解】①攘:这里是偷窃的意思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字: 是非君子之道( )( )以待来年然后已( )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译文:
是非君子之道 译文:
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译文:
四、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注解】①讴:这里是歌唱。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郊衢,郊外的大道边。③抚节悲歌:抚节,打着节拍。④薛谭乃谢求反:谢,道歉。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未穷青之技( )②秦青弗止( )③响遏行云( ) 2.翻译: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 译文: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五、六一居士传(节选) 欧阳修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①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②者乎?而屡易其号。??”居士曰:“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注释]①颍水:地名。②逃名:不求名声,避名而不居。
1、“屡易其号”中“屡”的意思是:
2、“六一居士”中“六一”具体指什么?
3、欧阳修为什么在“既老而衰且病”的境况下将自己的号更为“六一居士”?
六、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①,芒芒然归②,谓其人曰:“今日病矣③!予助苗长矣④!”其子趋而往视之⑤,苗则槁矣⑥。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 ①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长(zhǎng)生长,成长,揠(yà)——拔。②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③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④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⑤趋——快走。往——去,到。.去。⑥槁(gǎo)——草木干枯。
1、解释:揠( ) 归( ) 谓( ) 益( )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寓意?
七、打捞铁牛
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注释:1浮梁:浮桥。2维:系,连结。3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4真定:却今天河北正定。5权衡:秤锤秤杆。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一牛且数万斤。 (2)募能出之者。
(3)徐去其土。 (4)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
2、翻译: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3、试说明怀丙和尚是怎样把铁牛从河中打捞出来的?
八、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 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诏
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 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九、有人卖骏马者,比②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⑤而马价十倍。
注释:①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校正编订。共三十三篇,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刘向,除编订《战国策》外,还编有《说苑》等书。②比:副词,接连地。③还:通“环”环绕。④朝:早晨。⑤一旦:一天。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往见伯乐曰
(2)、愿子还而视之
(3)、去而顾之
(4)、伯乐乃还而视之
2、与“去而顾之”中的“去”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去死肌
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则有去国怀乡
D、黄鹤一去不复返
3、从下面选出与“去而顾之”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学而时习之
C、峨冠而多髯者
D、出淤泥而不染
4、本不懂得货色,而“名家”说好就认为好,人云亦云,这样不加分析地盲目地虚推、崇拜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十、《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阅读训练】
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 A.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 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 译文:
②惟读书是务。 译文:
3. 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4. 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
篇三:文言文试题 篇三
八年级期末第六单元文言文诗词专项复习
一、《三峡》
1、注音:
阙(
) 湍(
) 涧(
) 曦(
) 啸(
)
溯(
) 漱(
) 嶂(
) 襄( )
奔(
) 属(
) 2.《三峡》选自___________.三峡是(
)(
)和(
) 的总称。,作者(
),(
) (朝代)(
) 学家。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 ..③绝巘多生怪柏(
)(
)
④沿溯阻绝(
)(
)
....⑤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 (
)
...⑥猿鸣三声泪沾裳(
)
⑦哀转久绝(
)
或王命急宣(
) ...⑧自三峡七百里中(
)
⑨属引凄异( )(
)
...⑩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
)
..4.翻译下列各句。
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⑤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⑥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⑦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5.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6、正确划分下列句子停顿。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用原文语句填空
1)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_______,_________”描写水势盛大,又用“_______,________”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
2)体现三峡长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面写山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侧面写山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表现春冬季水清流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6、第一段写出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9《早发白帝城》一诗中哪两句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一句意思相同:
10.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
11.第3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静景,也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12、写三峡夏季江水暴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14、 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15、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字数在100字以内)
二、《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练习题
1、注音: 颓( ) 鳞( ) 荇( ) 与( )奇者 藻( )荇(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五色交辉( ) 晓雾将歇( ) 夕日欲颓( ) ....沉鳞竞跃(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月色入户( ) 欣然( ) 相与步于中庭( ) .....积水空明( ) 藻荇交横( ) 盖竹柏影也( ) ..... 但少闲人( )( ) 两人者耳( ) ....
3、翻译句子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标出下列句子停顿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解有误的一项(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6、填空: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文章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思想感情。 2)“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3)“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成语________ 可以用来形容这种优美月色。 4)、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运用了_______的表达方式。 6)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它与“ 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7、简答:
1)分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妙处。
2)“欣然起行”“欣然”是什么意思?写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3)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4)《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三、《湖心亭看雪》练习题
1、解释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2)是日,更定矣________ ...(3)惟长堤一痕________ (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________ ..(5)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 (6)及下船________ ..(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 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解释加点的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上下一白________ 长堤一痕________ ..更:是日更定________ 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 ..是:是日更定________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________ ..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 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 ..
4、正确划分下列句子停顿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5、文中写雪景的句子是(
),运用的(
)和(
)相结合的手法。
6、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四、课内古诗词练习题
(一)《望岳》
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春望》1.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人感时伤别、 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石壕吏》1.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______________
3、 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归园田居》
1、表明诗人带着闲适、自豪的心情,写一日的情形,可见诗人勤奋、执著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明诗人热爱田园、怡然自得、不愿在污浊的现实中迷失自我(画龙点睛)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使至塞上》1. 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雄浑景象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六)《渡荆门送别》1.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静为动,表现诗人过荆门入楚地的壮阔景象,含喜悦开朗心情、朝气蓬勃活力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一)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解释下面的词浯。(2分)①历历: ;②乡关: 。 (2)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
(3)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二)送 友 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试分析。
2、颔联写送别之事。其中“别”照应诗题中的“送”,“孤蓬”是比喻手法,照应诗题中的“ _______________”。 “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颈联情景交融,试分析。
4、尾句“班马鸣”犹作离别之声,衬托了 。
(三)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自古“秋”“愁”难离,马致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晴空一鹤排云上”,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四) 浣溪沙 (宋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从表达方式上看,上片写景,描绘清新明丽的春景流露出词人_______________ 心情。下片议论,表达出词人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和 _________________ 的人生态度,
2、同为《浣溪沙》,晏殊却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抒发了词人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伤。
(五)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 。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六)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加点的“割”字炼得极好,试加以分析。
2.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答案
一、《三峡》“猿鸣三声”中“三”的意思是“多次”
5、A 6、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原文填空
1)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2)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3)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5)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7)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8、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第一段写出了三峡山高、峡长,连绵不断的特点。
9、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10、写出了山高峡长,林寒涧肃,渲染了三峡秋天的凄凉、萧瑟 的气氛。
11、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13、抓住了猿,突出了秋天的凄凉萧瑟气氛。
14、突出了三峡山高峡长的特点和秋天的凄凉萧瑟环境。
15、导游词示例:各位游客,欢迎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3分,三峡风光介绍2分,时代变化1分。如语言不简洁连贯,不生动优美,酌情扣分)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二、《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
5、B 6、1)陶弘景 号华阳隐居 信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qǐn 睡或睡觉 废寝忘食
3)月光 竹柏影 比喻 月光如水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议论 6)欣然起行 解衣欲睡 7、1)写出了月光的澄澈和影子的清丽淡雅,描绘出一个空明澄澈,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抒发了作者的豁达乐观心情。 2)高兴的样子 写出了作者豁达乐观的性格 3)超脱世俗,豁达乐观的清闲的人。
4)表达了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被贬的凄凉,人生的感慨等复杂情感。
三、《湖心亭看雪》
5、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水,上下一白。湖上与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6、用白描手法,从视觉上写出了湖心亭雪景风采,感叹人不过是沧海一粟的渺小,抒发了作者孤独寂寞之情。
7、画龙点睛,证明痴人不只作者一人,从而证明了二人的超凡脱俗。
四、(一)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三)
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3、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4、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5、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6、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7、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四)
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五)
1、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茫茫沙漠一股孤烟直上,长河尽头一轮落日徐徐而降。运用对偶形象描绘了落日时静谧的沙漠景象,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六)
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课外一)五
(一)《黄鹤楼》答案:(1)①分明的样子。②故乡 (2)岳阳楼 滕王阁
(3)抒发了作者的寂寞、惆怅之情。 (4)“愁”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二)《送友人》
1、“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诗笔 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2、“友人” 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3、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难舍难分,情景交融。
4、别时的惆怅心情和友人依依不舍之情 五
(三)秋词
1、《天净沙?秋思》
2、描绘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一鹤凌云的开阔景象。
3、诗人以“鹤”自喻,抒发了自己豪迈乐观之情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1、愉快的 老当益壮 积极乐观
2、年华流逝、好景不长
(五)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身体不好,形单影只,显示出诗人当时极为艰难的处境。作用:反衬出作者忧国忧民的崇高风格。
2、表达了诗人尽管年老体衰,闲居乡下,却仍然盼望着为国尽力。
(六)
1、“割”用拟人手法,突出泰山的“高峻奇险”,表现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定要登上泰山顶峰,再看群山就显得矮小了。抒发了作者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雄心壮志和坚定信念。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篇四:文言文试题 篇四
一、选择
1.屈原《国殇》用于祭奠(B)。
A.楚国已故的国君B.为国捐躯的将士C.未成年而死的人D.在他乡死去的人
2.陶渊明《饮酒》中,最富有哲理意味的诗句是(B)。
A.飞鸟相与还B.心远地自偏C.结庐在人境D.悠然见南山
3.杜甫《蜀相》“两朝开济老臣心”中“老臣”是指(C)。
A.曹操B.李斯C.诸葛亮D.王安石
4.屈原《国殇》中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诗句是(B)。
A.车错毂兮短兵接B.旌蔽日兮敌若云C.矢交坠兮士争先D.凌余阵兮躐余行
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A)。
A.慎于言B.慎于思C.慎于行
6.“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出自(A)。
A.《滁州西涧》B.《山居秋暝》C.《春夜喜雨》
7.“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出自(B)的文章。
A.司马光B.魏征C.诸葛亮
8.“己欲立而立人”的下句是(C)。
A.欲立人而立己13.己欲仁而仁人C.己欲达而达人
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的下句是(C)。
A.师不必不如弟子B.师不必如于弟子C.师不必贤于弟子
10.陆游词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写的是(B)。
A.菊花B.梅花C.兰花
11.《陈情表》中“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薄”字意思是(C)。
A.单薄B.鄙薄C.迫近
(二)填空
1.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2.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4.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时初照人。5.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6.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7.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8.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0.诸葛亮所写的《出师表》是上给刘禅的。11.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12.蒹葭萋萋,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二、诗词阅读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①消金兽②。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解释
瑞脑:香料名,又叫龙脑香。金兽:铜制的兽形熏香炉。
2.“东篱”引用了陶渊明《饮酒》诗中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暗香”是指菊花(花名)淡雅的香气。
4.“帘卷西风”是一句倒装,意即西风卷帘。
5.这首词写词人在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孤寂愁绪。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作者字子美,与李白并称大李杜。
2.“却看”意即再看,还看“青春”指明丽的春天。
3.这首唐诗以安史之乱结束为背景,抒发了诗人激动之情,所以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
[中吕]卖花生·怀古
张可久
关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1.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2.首句“美人自刎乌江岸”隐含的典故是霸王别姬,作者以此写楚汉相争相争的历史。
3.诗人选取的三则历史材料,有无辜者的个人悲剧,有战火熊熊中众生的劫难,也有戍边无归的军人的遭遇,虽然角度不同,却揭示了一个共同主旨:不管是哪个封建朝代,民生疾苦更甚于末路穷途的英雄美人。
(二)文言文阅读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有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②先子度其足: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寸③而置之其坐: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了座位上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对待事物要注重实际,不要墨守成规,要懂得变通。
4、文中的 之 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量好的尺码)②至之市(到??去,往)③而忘操之(量好的尺码)④反归取之(尺码)⑤何不试之以足(直接)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 “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 窃(偷)②辄默记 辄(总是)③儿痴如此 痴(入迷)
④恬若不见 恬 (神色安然) ⑤父怒挞之 挞(打) ⑥曷不听其所为 曷(为何)
2、翻译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王冕是诸暨县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 ③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加点字
①席而啖菱 啖(吃) ②欲以去热也 去(的)
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自(从)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这个)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最后一句是(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语言。突出了他糊涂的特点。)
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刻舟求剑。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
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1)众皆弃去(离去)(2)破之(砸破)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从此手里不放下书本,不知道饥饿口渴,寒冷炎热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造纸术
二、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选自刘向《烈女传》)
1、解释下列词语。
A.嬉:玩B.贾人:商人
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列女传·卷一·母仪》 。
三、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 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
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 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
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 止(阻止)(2)遂烹彘也 遂(于是)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向父母学习的,听从父母的教导。
四、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 走(跑)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释(放,放下)
③而身为宋国笑 身(自己)④冀复得兔 冀(希望)
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 。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
答:守株待兔 。不劳而获的人,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
五、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以至于斯也 斯(这地步) ②从而谢焉 谢(不吃)
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不食嗟来之食
3、这则故事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答:为了表示做人的骨气,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的施舍,哪怕是让自己饿死。 。
六、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转身 。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
3、这个故事讲的是叶公好龙成语。
4、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大多含贬义。
七、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邻舍有烛而不逮 不逮:不给他B.衡乃与其佣作 佣作:雇佣劳作C.而不求偿 偿:报偿
D.邑人畏服之如是 邑人:同乡
2、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匡衡勤学
3、本文记述了有关匡衡的几个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感受?两个。匡衡真努力学习啊!
八、尹翁归传
尹翁归字子兄,河东平阳人也,徙杜陵,翁归少孤,与季父居。为狱小吏,晓习文法,喜击剑,人莫能当。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诸霍在平阳,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吏不能禁,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后去吏居家。会田延年为河东太守,行县至平阳,悉召故吏五六十人,延年亲临见,令有文者东,有武者西。阅数十人,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对曰:“翁归文武兼备,唯所施设。”功曹以为此吏倨傲不逊,延年曰:“何伤?”遂召上辞问,甚奇其对,除补卒吏,便从归府。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自以能不及翁归,徙署督邮。河东二十八县,分为两部,闳孺部汾北,翁归部汾南。所举应法,得其罪辜,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举廉为缑氏尉,历守郡中,所居治理,迁补都内令,举廉为弘农都尉。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定国家在东海,欲属托邑子两人,令后堂待见。定国与翁归语终日,不敢见其邑子。既去,定国乃谓邑子曰:“此贤将,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 斗变:斗殴闹事。B。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 秉:执掌。
C。延年曰:“何伤?”伤:伤害。D。汝不任事也任:胜任。
2、对下列句子中的“其”和“乃”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
①甚奇其对 ②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③定国乃谓邑子曰 ④今君乃亡赵走燕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3、从句意关系看,下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D)
①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②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③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④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 C①②?③④D①②?④?③
4、以下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尹翁归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一组是(D)
①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②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
③案事发奸,穷竟事情④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 ⑤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④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C)
A尹翁归通晓法令条文,精于击剑,且不畏权贵,不受贿赂,所以他官职虽小,商人们都很怕他。B得到太守田延年的赏识器重之后,尹翁归表现出很强的办案能力,按罪量刑,依法办案。
C尹翁归第二次为官后,仕途通达,由卒史而督邮,而都内令,又升迁为弘农都尉,最终官拜东海太守。
D尹翁归能取得优异的政绩而青史留名,田延年功不可没。因为尹翁归虽然倨傲狂妄,但田延年不但没有计较他、苛求他,反而采取了宽容态度,并放手重用他。
6、结合上下文翻译文中两个画线句子。
①属县长吏虽中伤。
属县长吏虽然受到他的制裁
②又不可干以私。
他又是不能用私情去请求的
篇五:七下文言文试题 篇五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试题
《狼》
[一]第一组习题:
1.本文选自 代小说家 写的短篇小说集 。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缀行甚远( ) (2)恐前后受其敌( ) (3)其一犬坐于前( ) (4)一狼洞其中( ) 3.下列“其”字均为代词,请选出“其”所指代对象相同的一项( ) ①恐前后受其敌 ②意将隧入以及其后也 ③屠自后断其股 ④其一犬坐于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4.本文段表现狼贪婪、凶恶的本性的句子是 。
5.本文段反映屠户由畏避到醒的心理变化的句子是 。 6.翻译。
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 。 ⑵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译文: 。 ⑶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译文 。 7.结尾一段是什么表达方式?
[二]第二组习题:
1.我能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B.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 目似瞑,意暇甚 D. 止增笑耳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止有剩骨 2.我能指出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久之,目似瞑 ②又数刀毙之 ③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④盖以诱敌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我能用 “∕ ”线为下面两句话画出正确的朗读节奏。 (1)其 一 犬 坐 于 前 。
(2)禽 兽 之 变 诈 几 何 哉 ? 4.我能指出对下列文句理解不准确的一项( )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而两只狼又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B.乃悟前狼假寐:才明白先走开的狼是假装睡觉。 C.弛担持刀: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D.屠自后断其股: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
5.我能根据题目要求填空。
(1)《狼》一文中表现狼“黠”的本性的句子有 、 (两句);表现屠户警惕性很高的句子是 。 (2)写出四个带“狼”字的成语: 、 、 、 。 6.文章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看,它又告诉“人”什么呢? 我认为:
7.阐述本文主旨。
8.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 ,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补充文中空白处。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 )⑵河渭不足( ) ⑶北饮大泽( ) ⑷弃其杖( )
3.翻译下列句子。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⑵未至,道渴而死 ⑶弃其杖,化为邓林
4、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5.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答: 6.从《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愿望和精神?
答: 7.你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答: 8.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1. 翻译下列句子。
⑴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译: ⑵天柱折,地维绝
译: ⑶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 2.“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3、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4、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5、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
6、你认为共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7、 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口技》
[一]阅读全文回答:
1、本文节选自《 》是清代 编选的 小说。作者 ,字 ,
人。
2.给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会宾客大宴( ) A.适逢,正赶上 B.会议 C开会 D.会合
(2)众妙毕备( ) A.毕生 B.毕业 C全、都 D.完了
(3)宾客意少舒( ) A.少量 B.稍微 C减少 D.年轻
(4)不能名其一处也( )A. 名字 B.名声 C. 出名 D.说出
3.把下列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1)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4.“一时齐发”指文中 5.本文写到了口技艺人表演的哪几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
6、文中描写宾客听表演后神态的句子是
,这样写的作用是
7、文中用 写声之远,用 、 和 写声之近,用 写声之大,用 写声之小、夜之静。 8.文章正面描写了 ,侧面描写了 ,都是为了突出 。
9、在听口技表演时,本文居然写道“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你认为这可信吗?谈谈你的独到见解。
10.口技人在表演时,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动动脑筋,想想看,这 有什么作用呢? [二]阅读第二段回答: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妇抚儿乳( ) (2)既而儿醒( ) (3)一时齐发( ) (4)众妙毕备( ) 2.用“//”将本文段分成两层,并概括段意。
第一层: 第二层:
3.这段文字描绘一家人由睡到醒的情况,主要运用了 、 的描写方法。
4.本文段描写听众的情态,有何作用?
答:
5.本文段描写听众表现的文字中,说明听众入了神,唯恐听漏,同时还想了解其中的奥妙所在的词语是 ;表示听众心领神会,感到满足的词语是 ;说明听众为之折服,但又不便忘形叫好的词语是 。 6.翻译: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三] 阅读第四段回答: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 (2) 虽人有百手( ) (3)不能名其一处( ) (4)两股战战( ) 2.直接称赞口技者的句子是
; 从侧面烘托口技者的句子是
。 3.直接表现火势凶猛的句子是
。
4.表现大火中人们行动的声音是
。
5.描写听众表现的句子是
。 6.翻译。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7、按要求填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是 、 ;文中拟声的叠音词是 、 ;文中表示不同声音的动词是 。
《孙权劝学》
1.《孙权劝学》选自 ,该书是 时期的 家、 家。
主持编写的,它是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 2.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初(当初) 当涂(当道,当权) 多务(多事务)
B.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博士(知识高深的人)
辞(推托) C.涉猎(粗略地阅读) 往事(历史) 过(到) D.见事(认清事物) 及(到了??的时候) 非复(不再是) 3.说说下面加点的词表现了说话者怎样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4.翻译句子。 ⑴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⑵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方法: 目的: 6.本文主要通过 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孙权是 ;吕蒙是 。 7.鲁肃的话表现他 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 ;文末“ ”更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8.孙权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答:
9.写出自本课的成语:
答:
10.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11.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答:
《木兰诗》
1.本文《 》选自宋代 编的 一书。这首诗是 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可汗(
)(
) 燕山(
) 胡骑(
) 辔头(
)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⑴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 ) ⑵万里赴戎机(赴: ) ⑶出郭相扶将(郭: ) ⑷策勋十二转(策: ) ⑸著我旧时裳(著: ) ⑹关山度若飞(度: )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
⑴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通,意思是 ⑵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通,意思是 5.翻译下列句子。
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⑷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6.全诗详略得当,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
7.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是什么?
答: 8. “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一句从表现手法上看起了什么作用?
答: 9.木兰到家后的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有哪些动词?
答: 10.画线的第一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写出了 。 11.两组“旦辞??暮宿(至)??”写出了 。 12.两组“不闻??但闻??”写什么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13.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
)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4.画线的第二句是什么描写?表现木兰什么特点?
答: 15.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
答: 16. 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
答: 17.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全诗,你认为是木兰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2).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3).结合具体语句,说说木兰有哪些可敬、可爱之处。
18.按要求默写: (1)、《木兰诗》篇末四句,用生动而通俗的比喻,道出全诗的主旨的句子:
(2)、《出塞》中,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木兰诗》中也含有“胡”字,其意思与“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胡”字基本相同的诗句是:
(3)、《木兰诗》表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
(4)、《木兰诗》中夸张地描写木兰矫健雄姿的诗句是: ;
描写边塞夜景的诗句:
(5)、王翰的《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含相似诗句:
《伤仲永》
一、常识积累 ⑴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 、 、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 ⑵文学常识:
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 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古代随笔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意境隽永。叙事成分较多,是抒情、议论的基础,不追求细节的生动性,力求简约。常常借一件事情来抒写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二、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贤于材人远矣( ) 三、一词多义
自: 1.并自为其名( )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闻:
1、余闻之也久(
)
2、不能称前时之闻( )
其:
1、其诗以养父母(
)
2、稍稍宾客其父( ) 然:
1、父利其然也( )
2、泯然众人矣( ) 宾客:
1、稍稍宾客其父( )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
四、古今异义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2、(或)以钱币乞之( )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4、(稍稍)宾客其父( )
5、泯然(众人)矣( )
五、重点句子翻译。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六、问题探究
1、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 ),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E.“世隶耕”:三字交代了方仲永的身份、家庭环境,既衬托了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3.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4.方仲永变为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
”;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 ”;其三,从作者的看法来看,“ ”。(引号内填原文) 5. 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 6. 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
①从个人情况看: ②从道理上讲: 7.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
答:
8.文章第一段前两句话中交代了方仲永的四个方面的情况,请各用两个字概括? ① 籍贯 ②姓名 ③身世 ④家世 9.“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答: 10.“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这句话表明了什么观点?
答:
11.从最后一段分析,人要成才,是先天的天资重要还是后天的教育重要? 答:
七、句式积累 1.判断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解释: 2.省略句 省略宾语:
“不使学”中省略宾语,可补充为“ ”;“令作诗”中也省略宾语,可补充为“ ”。 省略主语:
“还自扬州中省略主语,可补充为“ ”。 省略介词:
“受之天”可补充为“
”;“借旁近与之”可补充为“ ”。 3.倒装句
“还自扬州”是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 ”。
八、解题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 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 之情。
九、练习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 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 ④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
4、“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答:
5、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
答:
6、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