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论文 合同 演讲 心得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3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内容是牛牛范文为您带来的3篇《拿来主义》优秀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篇一:《拿来主义》优秀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在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正确理解本文各比喻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总体理解文意

2、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设想】

1、学习本文可以从理解文章的观点和结构入手。

2、对语言的揣摩要结合鲁迅杂文善于运用形象说理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透过表面现象的词句,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可通过练习一中的1、2、3题进行。(详见《教师教学用书》P10“教学建议”部分)

3、多用启发性的提问,注意培养学生思维分析的能力。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重点:

总体理解文意,先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初步体会文中一些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显现的表现力。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

1、 题解导入:

“主义”是指重大的原则或主张。“拿来主义”这个提法是鲁迅先生的独创 ,它的题旨是针对国民党政府媚 外卖国的政策和有些人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针对革命文化阵营内部的拒绝借鉴,盲目排斥的错误态度,鲁迅提出既要大胆吸收借鉴外国文化(也包括本国的文化遗产),又要认真的分析精华与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造民族新文化。

2、讲读课文的前半部分(1-4节)(第5五节为过渡节,也可到第5节)

(1)请学生阅读这部分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那些主义?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

学生阅读后作答,教师明确:

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重点在后者。(运用学生粗知的鸦 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等历史知识,加深对“又碰了一串钉子”的理解)。

课文开头两句话从追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入手,非常概括地说明中国近百年来从盲目排外到一味媚 外,从“闭关主义”一变而成“送去主义”,接着举出事实(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从历史,社会根源揭示“送去主义”的本质--媚 外卖国

(2)细读第3节,要求找出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的关键词句,思考鲁迅先生用怎样的笔法来论述这个问题的?

学生找出关键词句,教师补充:

后果是:我们的子孙,“则当佳节大典之际……,讨一点残羹冷炙作奖赏”。卖国的结果是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磕头贺喜”、“讨”等词语描画出所处的地位与神态,描画出可悲的亡国奴景况。“残羹冷炙”、“奖赏”等词感性色彩浓烈,深刻揭露帝国主义榨取中国人民脂膏的吸血鬼本质和恶劣伎俩,寓强烈的愤怒于幽默讽刺之中。

论述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时,作者未直说,而是先用反语讽刺:“送出去”明明是坏,说不算坏事情,以敌人自我解嘲的话鞭鞑敌人;“丰富”“大度”不过是“送去主义”者掩盖媚 外卖国实质的遁词。接着,与尼采自诩为太阳作比较,一针见血地指出“只是给予,不想取得”是发了疯,吹嘘“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的“送去主义”者,势必使中国国事日弱,文化贫乏,最后完全论为殖民地,最后举开掘地下的煤为例引出“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

(3)思考第4小节中“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作者为什么“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或“送来”--指有目的的、带有恶意的输出。

“抛给”是贬义,用鄙视的目光给人,而不是出于善心的施舍。

不想举出实例,是因为“抛给”、“送来”的实例比比皆是,举不胜举,是因为国 民党政府对这一点讳莫如深,这样既写出对卖国政府进行含蓄锐利的批判,又抒发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3、布置作业:

(1)熟读1-4小节

(2)预习课文后半部分,思考文后练习一、 二、 三题。

篇二:《拿来主义》优秀教案 篇二

【设计思想】

经典的杂文,是缜密的思维、深邃的思想与犀利幽默的语言的高度统一,读来促人深思,使人警醒,有极强的思想冲击力,鲁迅的杂文更是如此。教学时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问题探讨中逐层深入思考,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思维训练的体操,精神成长的大餐。

教师宜引导学生从结构入手,细读文本,理清作者思路,探讨作品思想,品鉴作品语言,让学生在感受本文写作思维的严密性、形象性的同时,汲取文章中的精神营养,拓展探究,使学生明白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对话中必须有自主意识,懂得以“拿来主义”的思想选择、接受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根据学生的实际基础,也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善于思考的思维品质。

【教学目标】

1.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理清作者思路,感受鲁迅先生思维的严密。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品析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

3.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与意义,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祖国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方法】

问题探讨

【教学设计】

方案A

一、导入

“主义”是指“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以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鲁迅先生却将“拿来”称之为“主义”,是不是小题大做了?

简介背景。用“主义”表明先生的原则和主张,突出“拿来”之重要,并非小题大做。

二、研读

1.本文是一篇杂文,从题目可以看出文章主要阐述哪几个问题?

讨论明确:

⑴什么是“拿来主义”?(是什么)

⑵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为什么)

2.学生自读,分组讨论;班级交流,教师参与;归纳整理,教师板书。

上述两个问题较大,教师宜引导学生将问题进行分解。

第一个问题可以分解为:

(1)拿来主义的内涵是什么?

(2)拿来主义者应有的做法是什么?

(3)拿来主义者应具备怎样的条件?

(4)拿来主义者不应有的做法是什么?

(5)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作用与意义?

第二个问题可以分解为:

(1)为何从闭关主义写起?

(2)送去主义的表现有哪些?

(3)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4)送去主义的危害是什么?

(5)为何提到尼采与“送煤”?

通过上述问题的探讨,理清思路,引导学生感受鲁迅先生思维的严密与行文的缜密:

针对“什么是‘拿来主义’”,先生描写穷青年的三种错误做法,既全面,又是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与“听凭‘送来’”者的嘲讽与更进一步地否定;对于拿来主义者的正确做法的论述,辩证而全面,尤其是对文化遗产中糟粕的不同处理,更见先生思维之严密。

针对“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重在因果分析,理清“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听凭‘送来’”“拿来主义”四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学习文章由因而果、层层深入的论证特点;理解文章“破”“立”结合的论证结构及其表达效果。(类比论证可视学生基础而具体处理)

3.本文主要谈如何对待文化遗产,但第8、第9自然段只字未提,却大谈“大宅子”以及“大宅子”里的鱼翅、鸦片等,如何理解?

探讨:比喻论证涉及的各喻体的含义;拿来主义者的主张、做法(正确的与不应有的错误的做法);比喻论证的表达效果。(在探讨中强调:好的比喻论证是形象性与严密性的统一)

4.小结:拿来主义的原则与主张;文章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

三、鉴赏

学生书面评点,班级交流,师生点评,在对话互动中赏析。

主要角度:

1.形象的比喻论证;

2.巧妙的破立结合;

3.犀利幽默的语言。

四、质疑

问题:有人说,从文化交流、中外文明对话的角度看,文章对于徐悲鸿、刘海粟、梅兰芳以及法国香粉、美国电影等的论述是错误的,你如何理解?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相关的论述,分组讨论,班级交流,言之成理即可。

探讨:结合背景分析鲁迅狠批“国粹”的真正目的是在打击反动的复古势力,而不是否定传统文化;对法国香粉、美国电影的论述意在突出对于外来文化应主动去拿而非被动地全盘接受。(鼓励学生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肯定学生从弘扬中华文化,接纳外来文明,促进文化交流与文明对话角度所作的思考。在质疑中深化学生对“拿来主义”的理解,对鲁迅写作目的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品质。)

五、拓展

联系实际,分组讨论:近百年来,我们从外国“拿来”了什么?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拿来”?讨论交流之后,写一篇短文,要恰当地使用比喻论证。

方案B

一、导入激趣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纵向的积累与创新,也离不开横向的沟通与借鉴,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对待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便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实,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就对此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这就是他的著名杂文——《拿来主义》。

二、初读,理清思路

1.学生速读课文,探讨下列问题:

⑴鲁迅先生在文中提到了中外文化交流上的哪几种做法?

⑵先生主张哪一种做法?

⑶为什么其他做法不可取?

(侧重引导学生分析“送去主义”的成因、表现、实质与危害)

交流明确:闭关主义,碰了钉子;单纯送去,沦为乞丐;听凭“送来”,深受其害。先生主张:拿来主义。

2.文章为什么从“闭关主义”写起,而不直接从鲁迅先生的主张“让我们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入手?

探讨交流,理清思路:

1.因果论证,破立结合。“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以“送去”之危害突出“拿来”之必要,“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

2.增强针对性与说服力。“拿来主义”的主张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补充背景: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奉行卖国政策,各种错误思潮随之泛滥,封建复古主义、全盘西化等思潮甚嚣尘上,在左翼文艺队伍内部,在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也出现了许多错误观点。)

初读重在快速把握课文主要信息与理清行文思路,重点是因果分析与比较分析(“送去”与“拿来”的对比,尼采与中国的类比),宜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先生将拿来主义与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听凭“送来”放在一起比较,且从闭关主义写起的目的与作用。

三、研读,理解思想

1.何谓“拿来主义”?如何理解?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运用脑髓——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有选择,自己拿。

2.分析“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

⑴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错误的做法有哪几种?

⑵“拿来”之后怎么办?

⑶“拿来”有何作用?

⑷拿来主义者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⑸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何在?

研读重在理解思想,重点有二:

(1)“大宅子”“鱼翅”“鸦片”“烟灯烟枪”“姨太太”等比喻的含义;理解比喻论证形象性与严密性相统一的特点。

(2)论述的缜密。(具体参见方案A)

3.小结:鲁迅的拿来主义,与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剔除糟粕,吸取精华”的主张是一致的,阐述了对待文化遗产与外来文化应有的原则与主张,对当代跨文化交流与文化继承仍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品读,鉴赏语言

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思路与主旨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欣赏的句段品读、鉴赏;交流品读体验。

1.生动形象的比喻。如:作者为何用“大宅子”来比喻“文化遗产”而不是用一些古董或珠宝来比喻?

探讨:“大宅子”是一个整体,里面有许多东西如鱼翅、鸦片等,用来比喻文化遗产精华与糟粕并存,具体形象,从而用简省的笔墨将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样一个复杂的重大问题阐述得轻松自如,形象易懂。

2.犀利幽默的语言。

⑴用词灵活,亦庄亦谐,幽默而极具嘲讽意味:将熟知的俗语、成语加字减字(碰了一串钉子,堂皇);贬词褒用(吝啬),褒词贬用(丰富、大度);语义、风格不一的词前后搭配(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⑵描写形象而极具嘲讽意味,如“挂”“背着周游世界”等。

五、拓展运用

问题:有报刊载文《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洋节入侵与传统节日的不断淡化?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洋节盛行、传统节日淡化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以及我们如何运用“拿来主义”思想对待洋节,传承并发展传统节日。在此基础上针对“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这样的现象写一篇短文,恰当地运用比喻论证,阐述自己的认识。

对待洋节:不拒绝,不崇尚,了解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洋节受青睐的原因以及对于振兴传统节日的可资借鉴之处,接纳而不代替传统节日。

对待传统节日:认识并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义,意识到传统节日淡化的根源在于我们对于自己的节日缺乏真正的“热爱之情”,认识到与传统节日相伴的民俗如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荡秋千、划龙舟、放风筝等,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同时也有与当代社会生活不相适应之处。对于传统节日,我们首先应“拿来”,然后“挑选”“区别”,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创新。

拓展运用重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既检验学生对鲁迅先生“拿来主义”思想的理解程度,又检验课堂教学思维训练的成果。要深刻论述上述现象,离不开层层深入的因果分析。因果分析能够帮助学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预知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

篇三:《拿来主义》优秀教案 篇三

教材分析

现在学生学习《主义》有何意义让学生从文本延伸到生活与社会,延伸到书籍与网络,延伸到个人能力与素养的发展。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该文难以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多阅读,了解国家开放政策,该引进什么,不该引进什么。

教学重点

理解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以及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

如何“拿来”。

教学目标

初步掌握快速理清思路的方法以及;

领略形象化的说理的妙处,品味语言背后的深层意味;

吸取思想精华,学习智慧地“拿来”,尝试理智地“拿来”。

教学基本设计

1、三问贯串——以三个“?”(什么叫拿来主义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怎么样实行拿来主义)为经,以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赏析为纬,构建一个“点面结合”的教学网络。

2、三法突破——将“语言品味”作为重点,运用“形象还原比较法”、自主赏析、质疑解疑来进行突破。

3、三点拓展——思考“拿来”,服务现实;阅读名作,尝试“拿来”;开展辩论,明辨“拿来”。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准备,激趣导入。

鲁迅先生曾说:“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候”,杂文是“匕首和投枪,要锋利而切实”,是“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也“是在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这是他对现代杂文的作用所作的准确而精辟的说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杂文的典型之作《拿来主义》,和作者一起“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

二、:运用方法,巧析思路——什么叫拿来主义

1、标题是“拿来主义”,自读两遍,你能读出什么问题吗

生:拿来主义是什么

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怎么样实行拿来主义

人称杂文是议论文的变体,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是否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结构全文的。

小结:巧析思路方法之一:根据文体

2、文章没有直接的话语阐述何为“拿来主义”,文章哪些段落阐述“为什么拿来”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明确:1-7自然段,根据“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来判断,“所以“,表示前面几段是在阐述原因,这叫因果论证法。

小结:巧析思路方法之二:寻找标志

3、 哪几个段阐述“怎样拿来”,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明确:第8、9自然段。“拿来主义者全不这样的”,“他占有,挑选”。

小结:巧析思路方法之三:抓住关键

合并同类

二、:对比分析,学习论证——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

1、 提出问题:请你速读第一部分,尝试用一句话阐述,作者认为,为什么要拿来

对于这个问题,未深入研读文本的学生可能答不上来,

2、 抛出第2个问题:在阐述拿来主义之时,作者阐述了哪几个主义这几个主义的主体是谁,各有什么表现,实质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危害

3、 文章主体是阐述拿来主义,为什么还要写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与送来主义

明确手法:先破后立、破立结合,形成对比,作下铺垫。

(正因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行不通,都有害于中国文化,甚至导致误国亡国,所以要拿来。)

三、 还原比较,揣摩喻证——怎么样实行拿来主义

1、 齐读第8、9段。

2、 还原。将比喻论证还原为抽象的平实的道理。

(设计说明

①还原目的:一是在师生共同探讨下,明白比喻论证中阐述的道理,二是领略比喻论证的妙处。

②知识基础:学生学过《寡人之于国也》与《劝学》,对“比喻论证”的用法和特色有了一定的认识。

③基本方法:教师引导示范后,小组讨论完成。)

3、对比。

还原后大致如:有人对国内外的文化遗产不敢接触、不敢选择,这样的人是懦弱无能的;有人全盘否定,盲目排外,这样的人是昏头昏脑的;而有的人却全部接受,崇洋媚外,这样的人是废物一个,“拿来主义”是全不这样的。

他先是占有,然后挑选。对于……

比较后明确:比喻论证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即形象突出又耐人寻味,使读者为之折服。

4、创新。

尝试用其他的比喻来说明这些道理。让学生各抒己见,请学生作评委,评出“创意奖”。

抛砖引玉:也可将“对待文化遗产”用“使用大河里的水”来打比方

……

5、 拓展。

用比喻的方法论证下列观点:对外开放,要防止不健康不道德的东西乘虚而入。

抛砖引玉:给窗户装纱窗

给电脑装防火墙。

……

四、 “拿来”精华,延伸拓展。

思考:现代社会“拿来主义”又有什么新的内涵试举一例说明“拿来主义”在个人生活、国家事务中的运用。

教学反思:

一、对于核心价值的突破。我将《拿来主义》的核心价值定位在“语言的形象化表达与深层意味”上,对于“形象化表达”,采用“形象——还原——比较法”进行突破,也就是让学生找到运用比喻论证的句子后,将它们还原成一般的抽象的说法,再与原来的形象化的说法来比较,当然,这不是我的首创,我是从郑桂华老师教《呐喊自序》中得到启发,“拿来”而已。对于“深层意味”的把握,主要采用示范赏析、自主赏析、和质疑解疑三个方法来完成。以“语言”为核心而又不停留于“语言”上,从“为文”探讨“为人”,提倡“语言是胸怀与智慧的表现”!

二、强调生活性。我设计了三道拓展延伸题:思考——阅读——辩论三部曲,从文本延伸到生活与社会,延伸到书籍与网络,延伸到个人能力与素养的发展,目的都是为语文学习引进活水,让学习与生活接轨,让“课本只是例子”。

三、强调预设与生成。过分强调预设,按部就班的教学设计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只会禁锢了课堂,禁锢了思维。在设计中我为学生的生成留出了时间与空间,如探究“删去第2段与第5段可不可以”,对“大宅子”等比喻论证的创新,还有对富有意味的语句的赏析与质疑,为课堂创造“可以预设的精彩”。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