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优秀9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9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篇一:《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 篇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理清作者思路,把握论述的问题、观点,提高对论点的认识。
2、指导学生通过“寻找、替换、更改”等方法理解材料和观点之间的联系,提高对论据的认识。
3、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阐述对文章观点的认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内合作,讨论、比较、辨析关键性的问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提高对议论文的认识。
2、朗读与写作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创造性思维在生活中的意义,增强拥有创造力的自信心,主动地培养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理清作者思路,把握理解作者关于创造性思维的观点。
2、引导学生把握材料和观点之间的联系,准确运用论据证明观点。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把握论点。
2、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生活中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三、教学策略
1、关注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本文的论证特色是逐层深入,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很多,学生容易思路混乱,所以要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判断作者论证的中心内容,形成清晰的逻辑关系,感受议论文的逻辑性和针对性。
2、读写结合,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践阐述对文章观点的认识理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启发学生将创造性思维和日常的学习生活相结合,使他们认识到创造性思维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进而消除对创造性思维的畏惧感,主动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教师出示思维小训练:
(1)一张桌子砍掉四个角,还剩几个角?
(2)1+1=?
导入:小时候,我们常常为知道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而兴奋。现在,我们则要探讨“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背后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打开学生的思维奠定基础。
(二)理解、把握观点
1、读一读,把握观点。
教师导入并通过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章,说一说作者论述了哪些主要的观点,是怎样论述的?
(2)教师出示阅读提示。
提示:阅读全文,勾画关键句子,分清问题和观点,在阐述“作者是怎样论述”时可以用“首先、然后”等词语使自己思路清晰。
阅读时,特别关注关联语、总结性的词语等关键性语句,它们将帮助你快速把握观点。
(3)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要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的关键之处又是什么呢?
教师注意倾听学生发言,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并利用多媒体展示出作者思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准确提取信息,辨析作者论述的问题和观点,理清作者思路。
2、想一想,明确论点。
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明确论点。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思考提示:从作者的思路、论点的定义、写作背景等角度来思考。每个小组任选一个角度,由一个同学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从作者思路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作者通过设问句逐层深入的构思方式,明确作者论述的重点,把握论点。
从论点定义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中心论点是对作者论述的问题的观点和看法。
从写作背景的角度引导学生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把握论点。
经过多方分析比较,学生比较认同本文的中心论点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备几个关键性的要素,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设计意图】因为文章是译作,有一些行文上不太符合常见的议论文表述的特点,所以很多同学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不够突出。此环节的目的是答疑解惑,目的不仅仅是明确中心论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辨析中心论点,体会议论文的逻辑性和针对性。引导学生认识到要想使中心论点明确,必须要做到思路清晰、表述严谨。
3、说一说,拓展延伸。
教师导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就是想告诉我们要有创造性思维,把握创造力的关键因素,我们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在刚才的讨论中,同学们的表现也证明了这一点。现在请同学们在文章的标题下面加上一句话,表明你对作者观点的认识理解或者补充。
教师示范: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改变你的思维,你就能成功。
──我们要学会多角度地看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观点。
(三)把握理解论据
教师导入并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确实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探求、关注、思考”就成为了关键词,让我们在创造性思维的引领下,认真阅读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例子,思考下面的问题:
1、有人认为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例子并没有能够很好地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活用知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
示例:文中提到“古登贝尔克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事物组合起来的做法”,这就是“探求新事物”的表现。同时文中也提到“这是两种毫不相关的机械”,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是对知识的重组过程,是活用知识的体现。
2、下面这则材料能否替换文中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例子?为什么?
教师出示相关材料。
约翰·古登贝尔克制造出了合金活字印刷机,研制成功了油脂性印刷油墨,还设计出了金属活字的铸字盒和冲压字模。约翰·古登贝尔克用这种印刷机,印刷出了《圣经》等书籍。此后,书籍开始大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多的人能够读到书,更加丰富的文化知识通过书籍得到了广泛传播。印刷机的出现大大促进了欧洲的文艺复兴。
教师总结:不能替换。文中列举了约翰·古登贝尔克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印证了发挥创造力的关键在于活用知识。
而给出的材料主要介绍了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的铅活字印刷技术及在欧洲的划时代影响,与课文论点无关。
3、请你想一想怎样能使古登贝尔克这个事例证明“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这个观点。
抓住材料中“半开玩笑、自言自语”和观点中“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之间的联系。
教师总结:
在使用材料的过程中,要注意材料和观点之间的联系,语言要严谨,逻辑要严密。
【设计意图】把握材料和观点之间的联系。
(四)拓展提高
1、教师出示表现生活中创造性的图片。
导入:同学们,为自己加加油吧,展示你在生活中的创造性,结合实际谈谈你在生活中是怎样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的。
2、学生写作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发现自己的创造力,增强创造的信心。同时提高学生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教师出示资料。
据调查,从美国进口一部在中国组装的iPhone手机是178。96美元,实际零售价格要在两倍以上。其中闪存(24美元)和屏幕(35美元)是在日本生产的;信息处理器和相关零部件(23美元)是韩国制造的;全球定位系统、微电脑、摄像机WIFI无线产品等(30美元),是德国制造的;蓝牙、录音零件和3G技术产品(12美元)是美国制造的。除此之外,材料费用、各种软件许可证和专利费用,合起来近48美元。最后算下来,在中国组装环节的费用不过只有可怜的6。5美元!中国人制造了苹果手机,但没有创造苹果手机。
教师小结:我们要从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需要创造性人才,需要创造性思维。从老师我做起吧,当我一味地为了考试,要求同学们按照统一标准统一回答时,让“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句话警醒我重视创造性思维;从同学你做起吧,当你懒于思考,满足于现成答案时,让“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句话激励你通过创造性思维获得新的答案。
(六)布置作业
1、阅读与创造性思维话题相关的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2、推荐阅读:《画家和他的孙女》《智力测验》(人教版自读课本七年级下册)《换个角度》《大小猫洞》(人教版自读课本九年级上册)。
篇二:教学目的 篇二
1、知识目标:学习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进而复习举例论证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三:《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 篇三
大千世界绚丽多姿,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个事物,角度不同,答案也会各有不同。美国实业家罗迦。费。恩格由四个几何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重点论述了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回答了如何培养创造性的问题。
这篇文章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结构严谨。过渡词语和句子的运用非常灵活,几乎每一个段落的第一个词语或句子都是过渡语,而文章的主要内容则用三个问句统帅:“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有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这三个问题并非并列关系,后两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因此文章读来思路明晰,重点突出。
文章先对四个图形进行分析,得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结论,接着指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局限性,从反面证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正确性,紧接着点明“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而“不放弃探求”“有赖于创造性思维”。在此基础上,文章顺势提出创造性思维必需具备的要素:①有渊博的知识,因为知识的组合能形成新的创意。②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③持之以恒的毅力。课文特别提出“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出两个例子加以证明。解答完这个问题之后,又引申出如下问题:“不过,这种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有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作者先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结论,并对这个结论进行分析。实际上,自以为“不具备创造力的人”是自我压制;而“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的人则“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像贝多芬、爱因斯坦和莎士比亚等杰出的人物也都如此。总之,“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就是看他是否“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并“使之变为现实”。
最后一段,课文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备几个关键性的要素,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篇四:《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活思维,激发想像力,崇尚科学。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活跃一下气氛,从而为课堂教学打下情感基础。由歌曲提问: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有什么?进而提问:在同学们的眼睛里春天是什么?在老人的眼睛里春天是什么?真如苏东坡的诗句所云: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以说: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相同。
二、整体感知
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
1、作者提出了哪几个问题?由此你认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为了使论点有力,作者采用了什么论证方式?
2、“用浪线划出引起你思考的警句,并结合自己谈谈会。”
请组长把小组的共同见解作好记录。
学生读书2分钟,然后自由交流:4—5分钟,由组长负责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做好记录,教师可以参与到其中的一组中去。
二、交流见解
第一题
指导回答问题的思路:问题---观点---论证方式
问题一: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观点1、渊博的学识2、有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的毅力)
事实论据: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9自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
问题二:创造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观点411、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创造的意识在自己的思想里。
2、即使是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也并非是轻而易举的获得灵感。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而形成的。
3、区别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的细小的想法。)
事实论据:举例论证: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
第二题
交流引起你思考的警句,并结合自己谈谈会。
教师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三、创造火花(过渡语: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寻求第二种答案,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创造力,下面我们就动一动手,来发挥一下自己的创造才能。)
材料:
3个回形针,一张卡通信纸。在实践中探索回形针的用途。
(夹书、书签、钓鱼钩、女生的花夹子、当拉链坠、门帘、项链)
目的: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使学生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四、本文写法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目的:反思学习过程,学有所得
1、充分运用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有力的证明了论点------事实是证明论点的最有力的武器。
2、引用的成语、典故颇多,增加了文章的语言的气势-------议论文的语言在该简练处简练、该生动处生动。原则是始终为论点服务
作业设计下面就请同学们以课文创造性思维的必须要素之一为论点,充分运用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以及一些成语、典故,给文章添加一个自然段。
要求:紧扣中心,有一定深度;语言简明,150字左右。
奇思妙想(作为机动内容---时间多,当堂交流,时间少,作为作业)
说一说自己想发明创造什么?你准备怎么去努力实现你的发明创造。
总结生活是一个多棱镜,总是以它变幻莫测的每一面,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不必介意别人的观点不同,不必担心自己的思维偏差,坚信你自己的眼睛,因为你用敏锐的视角去注视这个世界,执著于你的感悟,因为你用善于感悟的心灵去体味这多彩的人生,一定能获得丰富的答案。
板书设计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罗迦费因格
中心论点: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1、保持好奇心,积累知识
2、探求新思路,运用所的知识
3、锲而不舍的把小的灵感发展下去
篇五: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两年高考作文题,就是以本文的开头的图形为题,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二、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
因为事物是丰富复杂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是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阐明这一事理的?运用这一论证方法的好处是什么?
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3、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又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证的?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作者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而又确凿地阐明了事理。
4、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5、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三、阅读3—6段,回答问题。
1、第五段中的"这种情况"、"当事人""它"分别指什么?
这种情况: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当事人:富有创造性的人。它:新的创意。
2、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有什么危害性?
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3、选文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段,请指出是哪一段?并说说其作用?
第四段,承上启下,使文章层次分明,又结构严谨。
4、根据选文内容,概括"创造性的思维"所必需的"要素"。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5、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四、小结
本文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论证了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
五、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篇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的]:
一、了解创造性思维的要素
二、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三、鼓励学生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教学设想]:
1、文中关联很多,逻辑关系很强,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淡化分析、强化朗读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议论语言的语感。
2、采用自主学习、共同探究、练讲结合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想来做个测试:请觉得自己聪明的同学举手!(环视教室)请把手放下。看来同学们都很谦虚。我们不妨来做个口头练习,测试一下?请看黑板。
板画:
师:在你眼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发言
师:天那,你们居然这么聪明呀!那在你们的答案中,谁的最正确?(停顿片刻,学生自由回答)不错,谁的答案都是正确的,因为都很合理!看来,我们认识一个事物,或解决一个问题,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答案,因而事物的正确的答案往往不止一个。(板书1~课题)
正如苏轼的诗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皆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什么?
(生: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通过学习,来检测一下,你到底有多少创新能力,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通过举手、口头练习、想象力的测试,鼓励学生要有自信心。同时,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消除了学生学习议论文的畏难情绪,又自然的引出了课题,也为下面学习新课文蓄势。]
二、浏览感知 ——明白文章论述的话题
1、明确话题:
{投影} 浏览1—3段,思考:文章开篇,从分析一个问题的答案入笔,否定哪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端?倡导哪一种思维方式?
{投影} / 学法指导一 / 注意文中的关键词“模式”和“方式”的不同,以理解文段的主要意思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投影} 否定“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
倡导“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
寻找第二种答案
——创造性思维(板书2)
2、在寻找第二种答案时候,可以用两个故事引入:
(1)从前,有个吝啬的财主招不来长工,聪明的倪刚找上门去了。财主提了两个条件。一是“别人不吃的东西你得吃”,二是“别人不做的活你都得做”。倪刚完全同意。中秋节,财主家人将许多肉、果供祖赏月,倪刚去将这些供品吃个精光。春节那天,财主家都忙着拜年,倪刚却去门前挖了坟坑,把财主气得两眼直瞪。想一想,对财主提出的两个条件,财主和倪刚思考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2)三国时,曹操手下有个主簿官杨修,聪明过人。一次,北方有个国家的使节、给曹操送来一盒精制糕点。曹操接过糕点来,随手在盒盖竖着写了三个大字:“一合酥”写完后曹操将糕点放在桌子上就出去了。杨修进来,看见这盒糕点后以及曹操的手迹,灵机一动,就自作主张把这盒糕点分给大家吃了。大家一下子就莫名其妙,只好听从杨修的吩咐。不一会儿,曹操回来了,见桌子上只留下空盒子,便查问是谁的主意。杨修不慌不忙地答道:“________________”。曹操听了这话,连声称赞杨修聪明。请你想一想,杨修是如何回答的?
(学生分析,教师归纳)
师:从刚才的分析中,大家都觉得倪刚、杨修很聪明,其实他们是具有一种什么思维能力?(生答)
师:对照这两个因素,有些同学可能认为自己的才疏学浅,知识不够丰富,思维尚不成熟,对自己的创新能力会产生怀疑。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练习,看看你是不是富有创造性的思维:
练习:创造思维不是名人的专利,让我们大家也来锻炼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吧,请看下面的练习: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请说出下列题目的答案,多说几种。
1+1=?1(里)+1(里)=1(公里)
4+9=?4(点)+9(点)=1点(13点即下午1点)
5+7=?5(月)+7(月)=1(年)
6+18=? 6(小时)+18(小时)=1(天)
师:从课文的第四小节可以看出这一点,我们一齐来读一下。
师:对,那么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必须具备的要素是什么呢?请同桌之间商量一下,试着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师:可见,本文开篇,通过一个现象,来引出论述的话题——那就是创造性思维。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因为课文内容本身十分生动有趣,而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也比较浅显易懂,所以,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够为主,同时,也培养他们浏览阅读的能力]
三、紧扣问题——理清文章的脉络
{投影} 跳读4——12段,思考:围绕“创新思维”,作者提出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投影} / 学法指导二 / 注意设问句在文中出现的位置及其作用
——往往出现句末或句首或独句成段 ,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而后交流发言
明确:(1)产生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板书3)
(2)富有创造力的人(板书4)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语句(尤其是过渡句)来进行跳读从而理清文章脉络的能力,以提高阅读的速度]
四、仔细琢磨——分析文章的内容:
{投影} 轻声朗读4-8段,思考:
1)作者认为产生创新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有哪些?
2)难句理解:“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以后……”。
这种情况”指代什么?“它”指代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质疑,交流
明确1):(板书4)
渊博的知识
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请同学们一起朗读5、6小节
提示:注意长句子朗读的停顿。
明确2)“这种情况”指代“这些知识随时都可以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它”指代“新的创意”。
追问:请你举例证明作者的这一观点。
学生答。
追问:文章举了哪两个例子,请概括。
{投影} / 学法指导三 / 概括事例的方法——谁做什么事?
明确:①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②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
师:请你用简明的语言来另举例子
学生答,教师指导纠正。
师总结:这一部分,作者论述了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必需的要素。你觉得你身上一具备了哪些要素?你觉得自己是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吗?(学生交流,引出下一个环节)
{投影} 轻声朗读9-12段,思考
1)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人心态如何?各自的结果如何呢?
2)从这一部分论述中,你觉得怎样才是富有创造力的人?
{投影} / 学法指导四 / 注意文中总结性语句出现的标志性词语,如“由此可见”“总而言之”“这样”“所以”------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质疑、争辩
投影}
富有创造力的人缺乏创造力的人
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自信)(板书5)
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不自信)
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进行自我压抑
由此看来: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板书6)
追问:他们觉得创造力仅仅是属于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你能一两个例子反驳他们的想法吗?
总结:纵观上述两个部分的内容,请你来说说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学生总结
齐声朗读最后一个小节:
提示:要读得有力、自信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习惯;培养他们敢于发问、大胆质疑的精神;同时,在自我辨析中,实现教学目标中的第三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根据板书,请一位优等学生总结本课内容及课文的议论结构
板书设计:
问题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寻找第二种答案)
↓
创造性思维 ( 论题 )
↓ ↓
必需的要素 ( 论点 )
↓ ↓
自信 渊博的知识 探求新事物并为此活用知识的态度、意识
持之以恒尝试 留意细小的想法
↓ ↓
富有创造力的人 ( 结论 )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认为自己富有创造力的同学举手。(环视课堂)下面,请同学们再来做一次笔头练习,作第二次测试。
[这一环节设计,一来对本课内容作一个较为完整的梳理;二来再次强调富有创造力的人首先要有自信心,其次要有实践的勇气;三来也照应了本课的开头,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四来把课堂学习引入高潮,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五、学以致用——课堂练习
{投影}:
请发挥你的想象,把下列两个图形组合成一段话。
范例:太阳公公如喝醉了酒,脸红通通的,醺醺然
走向西山,挥一挥手,洒下一天的晚霞,
如锦缎一样的绚烂;低一低头,又留下
满山的惆怅:“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学生随意写作,教师巡视,作个别指导。
学生交流、点评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六、结束语:
同学们,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的进化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我们只有勇于和善于创新,才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而这个重任就落在了我们肩上。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培养更多的创新精神,人人都争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七、巩固练习
{投影} 1)词汇积累:
2)大声朗读课文5、6、13段
3)根据下发材料,辨析小偷的行为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通过朗读,增强议论文朗读的语感,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尝试着写一点议论性的文字。]
附:
[辩析题材]
一天夜里,有一个小偷好不容易潜入一间屋子,结果除了一个气息奄奄的老人外什么也没有。他懊丧之极,正准备离去时,老人发现了他。
老人问:“是客人吗?”他慌忙“噢”了一声。老人说:“坐下来歇歇吧,外面很冷的。”他坐了下来。
老人开始诉说孤独,并感谢他深夜来看自己。从来没有受到别人感谢的小偷心中十分感动。
从第二天起,小偷每天中午给老人送吃的去,还送衣服,老人再也不受冻挨饿了。这些食物和衣服是小偷从其他地方偷来的。
有人说,有些行为,评判时很难论其善恶。请你评一评这个小偷的行为。
1、 TRY24点:用2、6、7、8这四个数字,通过加减乘除的运算得出24这个结果,每个数字只能用一次。
2、 先看图形 ,再展开联想
3、 任选26个字母中的一个,展开想象,仿写句子。例:A 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
4、 以“同情”为本体,仿照“同情是一缕春风,让枯秃的枝头绽出新绿。”的句式造几个比喻句。
附:
1.关于“推敲”的典故: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岛(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之尹前,岛具对所得词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
2、 关于“锲而不舍”的出处:
《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行之有效
实行起来有成效。多指方法或措施被实践证明生效。
探 求
探索追求。
渊 博
(学识)深而且广。
一事无成
一件事都没有做成功,形容事业上毫无成就。
毫不相关
一点儿关系都没有。毫:丝毫,形容极细微。
轻而易举
形容事情容易做,不用费力。
关 注
关心重视。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这个词。
(1)根深 固( )____________________
(2) 孜不倦( )____________________
(3) 而不舍( )____________________
(4) 取 ( )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选出一个与其它三个不同的作者,有多种选法,请说出理由。
A. 高尔基 B. 何其芳 C. 冰心 D. 韩愈
(1)选A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B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C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D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用“创意”、“灵感”、“推敲”、“锲而不舍”四个词连缀成一段话(可以打乱词序)。
4、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
5、 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6、 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7、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你对这一观点持何态度,请举例说明。
8、 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
9、 选文主要论证的是什么?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10、 “推敲”这一典故,讲的是贾岛写诗时斟酌字句,反复琢磨的故事。下面是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一诗,请填出空白处的两句诗。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三)1. (1) ,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2) ,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3)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4) ,吸取。
2、 (1)高尔基是外国作家。
(2)何其芳是诗人。
(3)冰心是女作家。
(4)韩愈是古代作家。
3、 略。
4、 如果认为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当你找到某个答案后就会止步不前。
5、 (1)学识渊博;
(2)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
(3)不断尝试
6、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7、 略
8、 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索新的思路,去运用所学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9、 要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10、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篇七:教学设想 篇七
1、本文是学生刚接触议论文不久学到的一篇文章,自读有一定难度。因此,本课将先从本文的议论话题及内容切入,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本文的论述结构和论述要点,进而复习议论文的举例论证方法。
2、采用自主学习、共同探究、练讲结合的学习方法。
3、充分利用多媒体增加课容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八:《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活思维,激发想像力,崇尚科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进人中学以来我们吟诵过不少古诗文,我想苏轼的《题西林壁》大家一定不陌生,谁来谈谈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理解?其中包含着怎样的哲理?
大干世界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个事物,角度不同,答案无穷。美国实业家罗迦·费·恩格由四个几何图形引发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请大家阅读,看看能否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二、研读过程
1、分组自学
要求:
A、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的观点和支撑观点的依据,归纳一下,派代表写在黑板上。
B、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
2、辨析什么是论点、论据及两者之间的
关系。
久明确论点的定义——写出本文的论点
——明白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B、明确论据的定义——归纳本文的论据
——明白论据的作用。
巴将有关系的论点和论据用线连接起来——明白两者之间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3、创造性地设计图表展示作者的思维顺序,文章的结构脉络。
4、动笔练习
A、请把“创造力不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作为一个观点,再举例证明这个观点。(如太空笔的事例等)
B、评议,重点在于事例是否支撑观点,事例与观点之间的衔接是否自然。
三、探讨延伸
1、讨论学生发现的问题。(机智应变)
2、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放赤壁风光画面——请同学说说感受——同一个“赤壁”,为什么苏轼就高歌“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杜牧却低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由此联系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开去。
四、小结
生活是一个多棱镜,总是以它变幻莫测的每一面,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不必介意别人的观点不同,不必担心自己的思维偏差,坚信你自己的眼睛,因为你用敏锐的视角去注视这个世界,执著于你的感悟,因为你用善于感悟的心灵去体味这多彩的人生,一定能获得丰富的答案。
五、网络论坛(课后)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已成为我们的思维定势,学过本文后,联系你的生活。
篇九:《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 篇九
一、 导入:请同学们先来完成一道题目:1+1=?(板书)
学生发言交流,并分析说明
同学们的答案可谓精彩纷呈!那么,从这个小练习中,你们有何启发?
讨论明确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个,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善于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在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只要我们调整思维角度,打破思维定势,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甚至可能有所发明创造。
(板书:答案纷呈 多元思维)
那么,一个人要想拥有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要素呢?今天我们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将揭开其中之谜。(板书课题、作者)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从求答案到谈启示,引出课题轻松自然。简简单单的一个公式,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了阅读课文的兴趣。——转弦拨轴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课文学习研讨
请同学们翻开书本,并自读课文,边思考下列问题,边圈画出相关的语句。
1、文章开头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作者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2、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3、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研讨交流(注意让学生读与思密切结合)
归结: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已解决了这三个问题,从而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整体的感知。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大家要掌握阅读方法,善于抓住关键段落、句子、词语来解读文章。比如:解答第一个问题要抓住第三段的最后一句,这是中心句在段尾的例子;解答第二个问题要抓住第六段的首尾两句;解答第三个问题要抓住第十二段的第一句,这是中心句在段首的例子。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设计三个问题,提挈全文,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不慢待阅读结果,更注重阅读过程以及方法的指导。——轻拢慢撚抹复挑,嘈嘈切切错杂弹。]
三、问题探讨(学生分小组探究交流)
:有人觉得“创造力仅仅是属于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这些名人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最好举实际的例子加以说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予以肯定和表扬)
[第三环节:探究问题。这个问题源于文本,见“探究·练习”。教者顺手拈来,却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也体现了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间关莺语花底滑,大珠小珠落玉盘。]
四、延伸训练:
有人说过:“想像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创造力”。同学们,你们的想像力如何呢?让我们来完成一道思维训练题。
(板书:○ △)
1、先看图形“○”“△”,再展开联想写一小段话。
学生写作交流
教师赞叹归结。 板书:放飞想像 勇于创新
[第四环节:延伸训练。此题设计得好,融思维能力训练和语言表达训练于一体,相当新颖。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课堂的气氛异常热烈,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五、教与学的反思。同学们,上完这节课后,你们有何收获?
学生回答交流
教师归结: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同学们,一位哲人说得好:“人的天职在于探索。”让我们放飞创造性思维的风筝,大胆探索,积极投身于创新的洪流中吧!(掌声热烈)
[第五环节:学后反思。看似节外生枝,体现全新理念。——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六、巩固拓展
请同学们收集与创造性思维有关的故事,并准备举办一场故事会。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最平常的结局,却酝酿着语文与科学的又一次融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