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论文 合同 演讲 心得

思想品德论文2000字范文七篇(6),思想政治论文

第六篇思想品德论文范文:

《试论当前我国家庭教育对幼儿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

  摘 要:家庭对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作为其最重要功能之一,对幼儿思想品德的成长起着最基础的、持久的影响。重视家庭教育,对幼儿良好思想品德形成有着深远影响。鉴于此,本文从家庭教育的内涵、幼儿思想品德特点及其与家庭教育的关系的分析着手,再以我国学者赵忠心的家庭教育诸要素观点为划分维度,进一步分析得出家庭教育各构成要素对幼儿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为以后的幼儿家庭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一些思考。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思想品德;影响

  1、家庭教育及其与幼儿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

  学者赵忠心在《家庭教育学》中的定义 :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也主要是父母,对家中年幼者也就是子女的教育和影响。笔者认为,家庭教育比较完整的涵义是指其并非仅指家长对孩子有什么要求和规范,而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是文化、心理、语言、环境等综合因素对孩子施加影响的过程。

  关于思想品德的内涵,一般表述为 :“个体在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思想体系指导下,按照一定的言行规范行动时,集中表现在个体身上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综合。”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包含思想品德认识、思想品德情感、思想品德意志和思想品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

  弗洛伊德认为,婴幼儿期的生活经验是构成个人人格的主要因素,也是思想品德形成的最重要的阶段。幼儿期的人格发展奠定了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而人在幼儿时期接受的教育中,家庭教育的影响最为深远,是所有教育中最具有奠基性的教育,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则相对较弱。家庭教育的重点首先就体现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要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

  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在内容上应侧重于对孩子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传统美德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本文从家庭教育对幼儿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这一角度分析,认为幼儿的家庭思想品德教育是指通过家庭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以及家长自身素质等家庭教育各构成要素对幼儿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有着直接地、持久地、深刻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的活动。

  2、幼儿思想品德形成中家庭教育的影响

  幼儿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目标,家庭教育也是幼儿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之一。下文将从我国学者赵忠心划分的家庭教育的各构成要素的角度来论述家庭教育对幼儿思想品德形成的作用和影响。

  2.1、家长(主要指父母及养育者)的自身素质,包括言行举止、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等

  (1) 家长的言行举止 : 由于家长在家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其对幼儿的影响力是重大的,在幼儿学前阶段尤为如此。这是由幼儿人脑和心理发育的规律所确定的。幼儿期的人脑和心理发育会出现两个高潮期,在此期间,幼儿对外界事物的接受能力、模仿能力也出现两个高潮期。而伴随着幼儿接受、模仿力强的这一特点,家长又是与幼儿的亲密关系,家庭是幼儿成长的首要场所,父母是幼儿一生中最初的教师,父母所扮演的具有权威性的角色以及父母幼儿之间血缘关系的维系,幼儿对家长的依恋情绪,使得幼儿会不自觉的模仿家长的各种行为举动,所以在一个家庭中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成长中的幼儿,决定了家长必然成为幼儿的第一教育者的角色。在幼儿面前的一言一行都应符合社会品德规范,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榜样。

  (2) 家长的文化素质 : 文化素质指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 , 内在的基本品质 , 表明人们在这些知识及与之相适应的能力行为 , 情感等综合发展的质量 , 水平和个性特点。文化素质是其他一切素质的前提和基础,是提升其余各方面素质的工具性组成部分。教育者的文化素质对幼儿的品德具有重要影响。家长的文化素质高,就具有较为正确的教育观念,能较为准确地把握社会发展对人才思想品德素质的要求,重视幼儿幼儿期的思想品德教育,选择合适的家庭教育内容;家长的文化素质高,就能具有较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及较强的教育能力,通常能正确处理家庭成员间的关系,顺应幼儿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倾向于采取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家长的文化素质高,就能较好地组织家庭生活,有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为幼儿幼儿期的思想品德社会化发展创设良好的家庭气氛,所以也就有利于幼儿思想品德社会化顺利进行,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和良好品德。当然,家长的文化素质与幼儿品德面貌并不是绝对正相关关系。幼儿思想品德社会化发展、品德形成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家长文化素质只是幼儿思想品德社会化发展的外在因素之一,而这个有利因素是否能真实地发挥积极作用,还需要家长有较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和较强的教育素质。不过,总的看来,家长的文化素质同幼儿幼儿期的思想品德社会化发展还是密切相关,家长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会有利于幼儿思想品德社会化发展,有利于家庭教育幼儿思想品德社会化功能实现。

  (3) 家长的思想品德素质 : 家长的思想道品素质主要是指生活中家长在思想品德上的造诣,其中包括家长对思想品德情感、思想品德的认知以及思想品德行为等方面。思想品德社会化发展与品德形成是人们在社会交往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而作为社会初级群体的家庭,是幼儿出生后进行社会交往的第一个环境,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是幼儿最先交往的对象。因此,幼儿在与其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认知模仿、内化机制,形成最初的思想品德意识和思想品德行为。而且年幼的幼儿的思想意比较单纯,行为习惯还未定型,再加之其在生活上与心理上对家长存在特殊的依恋和爱慕,家长很容易成为幼儿的权威。家长的思想品德、言行举止用思想品德标判断无论是正确或错误,幼儿往往都会作为积极的东西加以肯定并学习模仿,最终化为思想品德品质。所以家长是幼儿的榜样,其思想品德素质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引领幼儿思想品德社会化和品德发展的方向。同时,家长的思想品德素质也决定着庭教育的指导思想,影响着家庭思想品德教育目标和方向。

  2.2、家长对幼儿的态度,包括家长对幼儿的关爱程度和教育方式、家长对幼儿的期望

  在家庭教育中,幼儿思想品德的形成受家长教育态度的影响,更鲜明的体现为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两个方面。教育内容是指教育者为促使“受教育者”实现社会性的转化而对其开展的教育影响。教育方式则是教育者为了达至教育目标而采取的教育的方法策略。如果说正确的教育观念把握了教育的正确方向,那么正确的教育内容就是为朝着这个正确的方向前行而扬起的风帆,而教育方式就是推进教育发展的舵手。

  (1) 家庭教育内容 : 家庭教育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教育学,包含各个方面的内容。就目前而言,家庭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孩子身体健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智力发展教育三个方面。思想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中心内容,其他两个方面的教育内容,能够更好的促进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与提升。合理的选择家庭教育的内容,安排家庭教育各内容的比重,能够促进幼儿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反之,则会对此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除了传统的受到公认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教育者在内容的选择上,应更强调开放性、时代性的内容:如关注社会公益、集体主义思想、劳动光荣等内容,为幼儿参与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品德基础。

  (2) 家庭教育方式 : 家长的教育观念只有转化为家长的教育方式、教育期望等外显形态的传递,才有可能对幼儿思想品德社会化发展、品德形成产生影响。家庭教育方式是家长作为教育者将家庭的教育内容合理的传输给孩子的方式与策略。面对教育过程中受教者与教育者这一主要矛盾,如果教育者的教育方式过于简单粗暴,往往会影响受教者对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为了给幼儿提供正确的教育内容,促进他们思想品德的形成与提升,作为教育者的家长应认真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掌握有效的教育手段与方式,给予幼儿正确的教育。培养幼儿终生受用的品质是家庭教育的核心目标,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对这一目标的达成,有着至关重要作用。由于环境和条件尤其是家长的素质不同,具体方式方法的选择和实际运用有所不同,收到的效果也将会不同。从客观效果而言,积极的家庭教育方法,是从教育的规律和幼儿的接受能力出发,以爱为先导,坚持正面启发、表扬鼓励为主,以情感的关怀、精神的鼓励、透彻的道理相结合。并听其言、观其行,循循善诱,坚持到底,抓出成效。

  2.3、家庭生活环境,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生活状况、家庭生活方式

  (1) 家庭成员关系 : 家庭成员关系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的夫妻关系 ( 父母间的关系 ) 与亲子关系 ( 双亲与子女的关系 ) 是家庭人际关系的核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如何,会直接影响家庭气氛以及家庭稳固程度,影响家庭成员特别是孩子的心理健康,从而制约子女的思想品德社会化发展与品德形成。家庭成员关系良好尤其是父母关系良好,父母之间可以根据幼儿的特点,切磋最佳的教育方式,还可以在教育方式上优势互补,以减少教育的盲目性,从而促进幼儿思想品德向理想方向发展。反之,如果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失调,那么就会影响良好家庭氛围的形成,给家庭成员尤其是幼儿带来很大的不幸。家庭人际关系紧张,会对幼儿造成心理压力,易使他们产生焦虑、紧张、挫折感、不安全感、自卑感等消极情绪,影响幼儿思想品德的积极塑造和主动内化。

  (2) 家庭结构 : 家庭结构的含义是“在家庭中家庭人员中的构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的状态,和因为家庭成员的不同配合及组织的关系而形成的联系模式”。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家庭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结构形式。如按照家庭规模可以将家庭结构分为小家庭 ( 核心家庭 )和大家庭 ( 主干、联合家庭 )。据调查,在我国现阶段,家庭存在的主要形式为核心家庭,其次是主干家庭。

  家庭结构的类型不同对幼儿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也是必然产生的,不同家庭结构类型所对幼儿产生的影响也是各不相同的,甚至是相互交错的。如在家庭教育上,核心家庭中要注意对幼儿自主性,互助性的品德培养,主干家庭更应多关注有关隔代教养的问题。家庭结构的差异确实可能会对儿童的道德社会化发展与品德形成产生不同的影响,但它并不必然直接导致儿童道德社会化方向、水平的差异及品德表现的差异。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的各构成要素都对幼儿的思想品德形成产生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影响的侧重不同,方向性也有所差别。本文在前人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性考察在家庭教育影响下幼儿思想品德的形成,为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考察如何使得家庭教育诸要素对幼儿思想品德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提供了更丰富的视角。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 . 教育》[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0.
  [2] 吴奇程,袁元 . 家庭教育学 ( 第二版 )[M]. 广州 :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
  [3] 赵忠心 . 家庭教育学 [M].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4] 赵忠心 . 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 [J]. 河北教育,2005.(12).
  [5] 李阿盈 .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D]. 无锡:江南大学,2008.
  [6] 马晓 . 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德育的影响 [D]. 烟台:鲁东大学,2014.
  [7] 李文丽 . 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及其机制研究 [D]. 海口:海南大学,2011.
  [8]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 关注幼儿父母的教育素质对问题家庭进行社会干预 [R]. 专题研究报告,2003.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