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论文 合同 演讲 心得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

 古代汉语同义词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以王力先生《古代汉语》为主要代表,进入上世纪80-90年代许多学者开始对同义词作为重点研究,以王征白先生《古汉语同义词辨析》为代表。随着研究专项的深入,现已对同义词所涉及的多方面问题进行研究,对研究古汉语同义词及词汇有重要影响。 
  一、同义词界定 
  同义词从名称上看,是指词汇中意义相通的一组词,但是,在语言实际运用中真正意义相同、连同感情和色彩也完全相同的词是很少的。所以张永言在《词汇学简论》中提到“同义词就是语音不同,具有一个或几个类似意义的词。这些意义表现同一个概念,但在补充意义、风格特征、感情色彩以及用法(包括和其它词的搭配关系)上则可能有所不同”。而蒋绍愚认为“同义词只是所表达的概念(即理性意义)的相同,而在补充意义(即隐含意义)、风格特征、感情色彩、搭配关系等方面却不一定相同。所以,‘同义词’不是两个词意义完全等同。如果两个词意义完全等同,就叫做‘等义词’,两个词意义相近而并不相同,就叫‘近义词’。”蒋先生提出“等义词”这个概念来代替我们传统的“同义词”概念。 
  我们认为,同义词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在理性意义上有一个相同或相近意义的词,他们的隐性意义可以不同。例如:“死、亡、卒、崩”这四个词在理性意义上都表示“人死”,但在隐性意义色彩上却存在着差别。“死,是贵族的死亡,亡,是百姓的死亡,卒,是大夫的死亡,崩,是天子的死亡。” 
  二、同义词形成原因及途径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通过对古汉语中具体同义词关系进行考察、分析,可以总结出语言内部发展变化是同义词产生的主要原因,同义词产生方法和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词义的分化、引申 
  词汇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而词汇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词义的不断变化。如有些词本来没有同义词,由于词汇的引申的结果,出现同义词。词汇的引申主要有两类: 
  第一,引申之后,一个词的引申意义与另一个或多个词的本义重合,构成一组同义词。如“箭——矢”,“箭”原义是一种竹子的名字,由于它适合于作矢的杆后来渐渐地被人们用以指称原先由“矢”所指称的那种兵器。扬雄《方言》卷九:“箭,自关而东谓之矢……关西曰箭。” “箭——矢”成为同义词。此外,还有如“皮——肤”,皮原指“兽的皮”,“肤”指“人的皮”,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皮的引申意义不断增加,也有表示人的皮肤的意义,从而二者构成同义词。 
  第二,引申之后,一个词的引申意义与另一个或多个词的引申义重合,构成一组同义词。如“士——卒”是一组同义词。“士”的本义是未婚的男子。《说文·士部》“士,事也。”段玉裁注:“士、事叠韵,引伸之, 凡能事其事者称士。”士成为少男的代称。 《诗·卫风·硕人》:“庶士有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