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路边野餐》中的时间与情感
电影发生的背景在凯里小城,在这里时间与资本的关系没有大城市那么紧密。小城如诗般的自然意象夹杂着90年代的光景,透露出对朴素生活的缅怀。席勒在《论素朴的与感伤的诗》中谈到人与自然的断裂,“诗人或是自然,或是寻求自然。前者使他成为素朴的诗人,后者使他成为感伤的诗人。”[1]由人与自然的二分引出,通过对诗人的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区分,得出了艺术作品的两种性格特征:一种是依靠艺术家的单一印象产生的,称之为素朴的;另一种是因艺术家多个印象的冲突而产生反思的,称之为感伤的。继而席勒提出,“真正的审美标准:理想中的优美人性,即素朴性格和感伤性格的诗的结合。”[2]简而言之,席勒认为感性与理性交织的艺术作品就是美的。正如影片中时间不为人所动地扮演理性角色,与小镇居民之间的情感发生着冲突。电影主要由自然景物和小城人物之间的对比构成,运用景物象征时间,用人物象征情感。这一点符合了同样善于运用象征对比表达观点的德国美学家席勒。
一、时间
时间的行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理性的象征。电影开头显示《金刚经》的经文“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就明确指出时间的主题,具体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段。熄灭的宇宙球灯象征陈升与妻子的过去;长镜头在表达艺术冲动的同时也是体现出一种当下;未来的表达主要为与卫卫同名的“大卫卫”的出现,暗示了他的境遇可能是卫卫长大后的样子。可以这样理解,过去的时间是一种不在场,现在的时间体现为缓慢的叙事,未来表现为一种似是而非的不确定。如同奥古斯丁说,“将来和过去并不存在。时间分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和将来的现在三类,比较确当。”[3]导演想要表达人不能执着于某个特定的时间段,而是要同时把握这三个时间,过去只能成为一种观念,未来实际上要由现在和过去所决定。
根据M
上一篇:偏微分方程数值解法对比研究
下一篇:新媒体时代新型主流媒体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