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论文 合同 演讲 心得

【护理论文】护理风险管理综述(10篇)(共28499字)

第一篇: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在心血管内科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患者24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的方式,观察组的患者采用风险护理。结果两组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血管内科,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效果非常好,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心血管内科;效果

护理风险指的是在护理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这些因素会对患者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而且护理中,存在风险高和各类不确定的因素。心血管内科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而且患者的病情变化很快,常常会出现心功能不全的问题,甚至会出现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威胁着患者的生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患者2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风险因素

1.2.1意外事件因素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器官衰竭的问题,也会出现跌倒等意外的损伤,并且心血管内科的患者的血液循环能力比较差,他们长期卧床,会出现压疮。

1.2.2药物因素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平时要服用不同的药物,所以,在药物控制的环节上会出现药物滥用或者误用的情况。

1.2.3管理因素很多护理人员缺乏相关的护理经验,他们在护理中,各项技能并不是特别的熟练,所以,会导致各类纠纷的产生。

1.2.4人为因素在护理的过程中,有个别的护理人员没有树立较高的责任意识,在对患者抢救的过程中,不能将药物准备齐全,导致患者错过抢救的最佳期限[1]。

1.3护理管理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仅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患者还接受护理风险管理。

1.3.1完善管理的制度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要做好相关的基础工作,防止在护理过程中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按照病房的特征,建立抢救机制,护理工作应该进行规范化的引导,将各类风险事件进行总结。对护理过程中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帮助患者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措施。如果在护理工作中发生了不良事件,应该填写报告单,对患者造成的后果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2]。

1.3.2成立管理小组在心血管内科,应该成立健全的护理质量管理小组,科室的护士长进行全权负责,定期对科室的护理质量进行评估,找到问题,及时的反馈,定期对科室内的护理情况进行综合,完善护理的质量,相关的护理人员应该进行风险管理知识的学习,了解起作用,强化风险防范意识。

1.3.3药物护理在使用药物中,护理人员应该向患者及其家属明确的解释药物的机制,告知患者在使用药物后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在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进行硝酸甘油的注射中,应该对硝酸甘油的滴速进行严格的控制。

1.3.4完善安全管理患者的病床周围应该设计好护栏,防止患者出现跌伤,确保病房内的地面清洁干燥,防止患者滑倒。护理人员应该与患者的家属经常的沟通,应该在患者上厕所的时候陪伴患者。

1.3.5完善业务素质通过对护理人员的实际能力的分析,应该对科室内的护理人员强化培训,尤其是一些年龄小而且经验不足的护理人员,应该强化相关的培训工作,强化专业培训的力度,使护理人员熟练的掌握药物的使用和医疗器械的使用,在发生突发状况后,可以及时的采取应急措施,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定期的考核,完善规范操作技术[3]。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不断完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人们对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风险管理可以对各类风险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提高护理人员防范风险的意识,尽量防止各类安全问题的产生。在心血管内科,进行完善的护理风险管理,可以对患者进行更加有效的干预,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的评分明显比对照组高,所以,在心内科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后,护理人员可以掌握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在工作中可以规避风险,效果很好,防止患者在治疗中出现各类事故。

参考文献

[1]徐小雅,王永生,王效惠,胡敏,江美芳.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四川医学,2012,05:906-908.

[2]韩莹.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01:148-149.

[3]关薇.基于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04:707-708.

作者:谭业菊 李学国 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医院

第二篇:小儿心血管内科病房中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究对小儿心血管内科病房患儿行以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102例小儿心血管内科患儿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常规组患儿行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护理风险管理,对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5护理后,观察组患儿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经过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意义,即P<0.05。结论对小儿心血管内科病房患儿行以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提升患儿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利于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值得推广。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小儿;心血管内科;应用

0引言

小儿心血管内科病房中的患儿通常是因肺部感染影响心脏正常功能而住院治疗,重症患儿会出现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等症状[1]。由于心血管内科疾病诱因多且病情发展快,具有突变性、多变性等特点,因此有较高的猝死率。人们维权意识和健康意识不断增加,无处不在的医疗护理风险已经成为人们了解医护人员工作质量的关键。护理风险贯穿于护理工作始终,包括处置、操作、配合抢救等环节,即便是微小的护理活动都会直接影响患儿,因此如何保证护理工作的质量是护理人员必须要思考的问题[2]。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102例小儿心血管内科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对其行以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102例小儿心血管内科患儿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其中,常规组患儿男27例,女24例,年龄介于0.5~12岁,平均年龄为(5.4±1.4)岁;观察组男29例,女22例,年龄介于0.4~13岁,平均年龄为(5.8±1.3)岁,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可以进行比较,即P>0.05。

1.2护理方法。常规组患儿行以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常规检查、卫生护理等。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护理风险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健全管理制度。按照小儿心血管内科患儿的病情特点,建立并健全病区管理制度、危急病情应急预案、抢救制度、院前急救制度、护理人员缺陷管理办法、考核制度、操作规范和流程等。对于所有制度和规定内容,要求每一位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合格过关。如果出现差错事件须第一时间上报,特别是护理工作中的缺陷问题、投诉或纠纷、意外事件等,应实时呈报。②药物护理差错零容忍。在对患儿行药物治疗时,首先了解注意事项,用药前对患儿心率进行检测,推注速度适中,并对患儿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密切观察,注意观察用药后患儿的不良反应和药用效果,并做好临床记录。③预防意外事件。护理人员须密切配合医生的工作,在病情检查前需要做好沟通,按照患儿病情评估结果做好准备工作,如果患儿有多痰的情况,应先雾化再行吸痰,预防意外事件。④护理人员培训。就小儿心血管内科患儿的诱因、护理关键、护理流程等内容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尽快识别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和薄弱的管理环节,了解产生护理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应对措施,实现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有效控制。

1.3临床观察指标。利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患儿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该调查表采用百分制,分为三个等级:十分满意(评分>90分)、满意(评分介于60~90分)、不满意(<60分),总满意度=十分满意+满意。

1.4统计学方法。本文针对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心血管内科病房中的应用研究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以(n,%)形式表示,通过卡方对其予以检验,只有满足P<0.05时,才可认为差异在统计学当中存在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儿及其家属的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经过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意义,即P<0.05。

3讨论

小儿心血管内科疾病病情变化快且复杂,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3]。由于患儿年龄较小,机体免疫力低,很容易因操作不当而产生一系列的护患纠纷,对于此类问题,可以全面分析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隐患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尽量避免发生风险事件[4]。护理风险管理在临床中的应用,以预防为主,更具科学性和实时性,不仅使护理人员防范和识别风险的能力和意识得到提升,还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但其应用也要求护理人员具备一定的业务水平和法律意识,这样才能保证护理质量,避免风险事件[5]。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心血管内科病房患儿中的应用,随着健全管理制度、药物护理差错零容忍、预防意外事件、护理人员培训等管理措施的落实,降低了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两组患儿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和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及其家属总满意度为96.1%,而常规组为70.6%,两组数据有明显差异,说明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心血管内科病房中的应用提升了患儿及其家属护理满意度。总而言之,对小儿心血管内科病房患儿行以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提升患儿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利于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值得临床中应用并推广。

参考文献

[1]宋敏,吴克念.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心血管内科病房中的应用[J].健康前沿,2016,23(03):86.

[2]鱼秀丽,王小亚.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4,01(26):5939-5939.

[3]润香,汪喜华.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干预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5,02(16):177-178.

[4]王春凤.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患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6,02(02):150-151.

[5]马在萍.心血管内科病房的护理风险管理[J].山西医药杂志,2014,01(02):225-227.

作者:尤艳军 高喜琴 单位:河南省开封市儿童医院

第三篇: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临床实施效果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5015年6月急诊病例12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急诊病例118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安全管理相关指标评价情况进行回顾性比较观察。结果观察组急救用品齐全120例,急救用品齐全率为100%;对照组急救用品齐全109例,急救用品齐全率为92.37%,两组急救用品齐全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在灭菌合格率、导管护理合理率、护理操作合理率、护理文件合理率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在基础护理操作、消毒合理、护理态度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急诊科开展护理风险管理,可显著提高护理情况合格率以及患者对于护理相关操作的满意度,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急诊;安全管理;护理质量

0引言

风险管理为提前预计可能发生的经济损失风险,并对风险的严重性进行评价,通过探讨研究寻找有效的管理方法,已最大程度降低风险的发生[1]。随着风险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入,在临床医院治疗、护理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进一步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临床实施效果情况,本文特对两组患者的相关护理资料及评价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现对相关情况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2015年1月至5015年6月急诊病例12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急诊病例118例作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性78例,女性42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74岁,平均年龄为(42.14±1.14)岁;对照组男性72例,女性46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73岁,平均年龄为(41.54±1.09)岁。观察组、对照组两组患者病例、平均年龄等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护理风险管理,主要护理风险管理内容如下:

1.2.1健全制度:本院领导小组通过研究急诊科室的临床、护理特点,对急诊护理相关制度进行完善,例如:护理操作的基本原则,风险传递途径[2],告知义务以及相关处罚办法等,通过护理制度的实施,护理人员在接诊急诊患者后会将相关需要告知的情况一一进行介绍,最大程度提高了患者的护理依从性,降低了护理纠纷的发生。

1.2.2提高护士自身风险防范意识:结合急诊护理的相关操作流程,对急诊护理人员进行筛查式考核、培训,提高相关护理操作水平,制定急诊护理操作临床路径,最大程度降低人为原因造成的护理风险。

1.2.3提高文件书写质量:结合急诊科实际情况,组织护理文件书写培训教育,注意规范性、及时性、准确性,并根据制度执行相关审核规定。1.2.4急救用品准备:提高急救用品(器械、药品)的准备管理,定期进行清洁、保养,准保急诊的使用。1.2.5提高人性护理意识:加强对于急诊护理队伍的培训,实施人性化护理培训干预,在收治急诊患者后及时、有效的开展心理干预。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急救用品齐全率、护理情况合格率以及患者对于护理相关操作的评分情况。1.4统计学方法。本文所有数据资料均使用SPSS20.0版本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急救用品齐全率、护理情况合格率用百分数形式表示,采取卡方检验,患者对于护理相关操作的评分用均数表示,采取t检验,均当P<0.05时说明两组数据间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急救用品齐全率。

观察组急救用品齐全120例,急救用品齐全率为100%;对照组急救用品齐全109例,急救用品齐全率为92.37%,两组急救用品齐全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卡方=9.5122,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护理情况合格率。

观察组在灭菌合格率、导管护理合理率、护理操作合理率、护理文件合理率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2.3患者对护理相关操作评分。观察组在基础护理操作、消毒合理、护理态度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

3讨论

护理工作为基层医院重要工作内容,随着我国全民法制观念的不断提升[3],越来越多的患者在接受治疗中,更注意自身权益的保护,所以一旦出现护理风险,不断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也会影响到医院的声誉[4],所以提高急诊护理风险管控水平,提高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对于提高医院整体护理质量对于十分重要的意义[5]。本院从2015年起对急诊护理人员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本文研究发现:观察组急救用品齐全120例,急救用品齐全率为100%;对照组急救用品齐全109例,急救用品齐全率为92.37%,两组急救用品齐全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在灭菌合格率、导管护理合理率、护理操作合理率、护理文件合理率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在基础护理操作、消毒合理、护理态度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可见,健全相关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对于护理人员主动识别急诊护理风险的发生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价值。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人性护理干预方法在风险管理中也具有积极影响,护理人员可以站在患者的立场上,充分预计风险的发生,更好的最好相关护理干预。以上所述,在急诊科开展护理风险管理,可显著提高护理情况合格率以及患者对于护理相关操作的满意度,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吴琼,李秋洁,韩影,等.护理风险管理能力概念框架的构建[J].护理学杂志,2015,30(9):53-56.

[2]马桃梅.浅谈护理风险管理与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4,27(5):51-53.

[3]韩彦辉,李海霞.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的应用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9):837-839.

[4]黄朋珠.优质护理应用于急诊患者的临床观察[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6,39(2):149-150.

[5]戚妙芬,周颖.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3):223-224.

作者:杨洋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

第四篇: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

摘要:目的研究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护理风险管理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50例急诊患者,依据随机双盲法划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两组各75例患者。其中参照组的患者进行常规的急诊监护和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急诊监护与护理的基础上同时进行护理风险管理,观察、比较、评价两组患者在护理满意度、护理缺陷率、护理质量评分、抢救物品情况、护理合格率等方面。结果参照组的护理缺陷率要高于研究组患者,抢救物品完好率要低于研究组,P<0.05;研究组的护理合格率要高于参照组的护理合格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症患者安全管理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水平,进而提高急症治疗的水平和质量,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尽可能的减少了在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具有可行性,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诊患者;安全管理;护理风险管理;实施效果研究

0引言

对于急诊科室来说,本身在治疗方面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医护人员的护理水平在治疗效果方面也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1]。我院对收治的急症患者在常规的急诊监护和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临床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取我院在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150例急诊患者,其中男性患者81例,女性患者69例;年龄在16~57岁之间,平均年龄(38.6±2.7)岁;其中有71例为车祸致伤,45例为殴打致伤,34例为意外坠跌致伤。依据随机双盲法划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各75例患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参照组的患者进行常规的急症监护和护理,其中主要包括水电解质平衡纠正、营养支持护理、心血管检测、基础护理、呼吸道管理等常规的监护方案,研究组的患者在进行常规急症监护和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内容包括:(1)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首先护士长需要根据护理安全管理的原则,再结合急症科的特征来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措施,让患者及其家属全面的了解和同意诊疗方案和手续,尽可能的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再根据相应的突发事件来制定应急预案,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顺利开展护理工作。(2)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加强对急症科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使用急救药品的正确率和操作急救设备的技巧能力,并定期的安排医护人员交流经验和工作心得,总结出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和薄弱环节,并及时的加强和完善急救流程,与此同时还需要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和掌握,确保护理工作的规范性。(3)加强对护理文件的记录:一般急诊患者的症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随时都会发生变化,所以医护人员一定要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并对治疗的过程和治疗后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确保其客观性、及时性和准确性,妥善存档留观病历,并对病例进行定期的审查。(4)药品与仪器的管理:医护人员需要加强对急救药品和仪器的管理,最好是进行专人专项的管理,在日常的工作中应该重视相应的保养和清洁工作,在使用的时候做好登记,并及时的归还,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定期的检查和清点,如果出现问题和障碍,相应及时的进行处理和检修。

1.3观察指标。观察、比较、评价两组患者在护理满意度、护理缺陷率、护理质量评分、抢救物品情况、护理合格率等方面。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用(—χ—±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用%表示计数资料行,行χ2检验,P<0.05,表明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缺陷发生率和抢救物品完好率。参照组患者的护理缺陷发生率为16.0%,抢救物品完好率为86.7%,研究组患者的护理缺陷发生率为5.3%,抢救物品完好率为100%,参照组的护理缺陷率要高于研究组患者,抢救物品完好率要低于研究组,P<0.05。

2.2比较两组的护理合格率。参照组的医疗考试、文书记录、医疗操作、导管护理、三基考试、无菌物品灭菌的合格率分别为86.7%、81.3%、78.7%、78.7%、81.3%,研究组的医疗考试、文书记录、医疗操作、导管护理、三基考试、无菌物品灭菌的合格率分别为97.3%、100%、100%、97.3%、100%、97.3%,这表示研究组的护理合格率更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论

在对患者护理的时候,会出现护理风险事故,并具有高风险水平、不确定性、复杂性等方面的特征[2]。一般急诊科的患者都是病情急而重的,在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由于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特别是针对突发事件中的患者来说,风险性更高[3],这也导致急诊科的纠纷事件和医疗投诉事件的发生率更高[4]。因此,这对急症科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强化其风险意识,有效的为患者提高优质的护理服务[5]。综上所述,在急症患者安全管理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水平,进而提高急症治疗的水平和质量,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尽可能的减少了在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具有可行性,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松英.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7:213-214.

[2]付雪飞,宗彩霞,张呈,贾丽亚,李楠.个性化护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评价[J].河北医药,2015,17:2719-2720.

[3]苑俊英.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护理风险管理的开展方法及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59:204.

[4]甫丽,甫凤,曹静.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做法与体会[J].继续医学教育,2016,02:137-139.

[5]张洪艳,修雪莲,杨坤,宋静,赵瑞.急诊血液透析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效用分析[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6,02:10-11.

作者:张雪 单位:吉林省柳河医院

第五篇: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故障发生率中护理风险管理的影响

【摘要】目的分析在老年患者静脉输液过程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对输液故障发生率造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进行静脉输液的老年患者240例作为参照组,对其实施常规责任制护理;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进行静脉输液的老年患者240例作为实验组,对其实施常规责任制护理和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输液故障发生率和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输液故障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患者静脉输液中,加强对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能降低输液故障发生率,同时还能提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老年;静脉输液故障;发生率

在临床护理中,护理风险管理是提前对护理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排除和管理,以免造成护理中出现护理风险事故,进而保证临床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和高效性。老年患者是现阶段医院的主要住院人群,静脉输液是为患者给药的主要措施。但是因老年患者自身体质的影响,使得患者的静脉弹性比较较差,且静脉直径比较小,因而就增加了静脉穿刺难度,进一步增加了患者输液过程的不适感,最终影响了整个输液过程的护理质量[1]。鉴于此,本研究主要分析了在老年患者静脉输液过程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对输液故障的影响,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进行静脉输液的老年患者240例作为参照组;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进行静脉输液的老年患者240例作为实验组。所有患者都使用同一规格和厂家的静脉留置针进行穿刺。其中参照组男103例,女137例;年龄61~82岁,平均年龄(68.17±5.34)岁。实验组男106例,女134例;年龄60~83岁,平均年龄(69.01±5.5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参照组实施常规责任制护理。实验组实施常规责任制护理和护理风险管理,护理风险管理主要是:第一,建立风险管理小组。对输液中心的护理工作进行协调处理,做好值班时间的科学安排,完善护理风险事故的奖惩制度及护理人员的晋升制度,以此激励护理人员认真工作,进而提升护理风险管理质量。在患者入院之后,风险管理小组有效的进行患者病情的评估,记录可能影响静脉留置针输液的因素,加强静脉留置针输液期间的观察。第二,加强护理风险教育。分析静脉留置针静脉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制定相应的处理对策并进行严格的落实,按照无菌操作进行输液,禁止出现不良护理习惯,强化对护理人员的培训,主要培训穿刺技术,使其能熟练应用静脉穿刺技术,培训后进行适当的考核,可以举行静脉穿刺竞赛,结合比赛结果和日常护理工作情况进行合理的奖惩[2]。第三,增强护患沟通。增强护理人员和患者间的沟通,提升护理人员的操作依从性,避免留置针头脱出、输液不畅等故障,以此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另外,输液前还要询问患者的药物应用史,对药物过敏的应及时停药物,并做好记录。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留置针头脱出、输液不畅、疼痛等故障问题的发生情况。另外,对两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也进行比较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输液故障发生率对比

实验组患者的输液故障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对比

实验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临床护理中的护理风险类型比较多,比如并发症、纠纷问题、意外事故等。护理过程中的护理风险不严重仅是影响了整体护理质量,但是若情况比较严重,就有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在日常护理中要尽可能的规避护理风险,提升临床护理质量。在老年患者的静脉输液中,留置针是最常见的输液工具,相对一次性输液针,使用静脉留置针会有多的优势,比如针头比较柔软、对静脉壁造成的影响很小、能实现长期保留以及能减少穿刺次数等,最重要的是还能维持静脉通畅。但因其属于有创性操作,长期放置就会对静脉造成不良的影响,假如操作不当,就可能会造成护理风险事故,但是应用护理风险管理,则能很好的降低输液故障发生率[3]。本次研究的结果也证实了加强对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能降低输液故障发生率,同时还能提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也就是说,在老年患者静脉输液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中的建立风险管理小组、加强护理风险教育、增强护患沟通等使提升了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使护理人员能按照静脉输液的规范要求进行操作,进而防止了风险事故的发生,并提升了护理质量。本次研究的结果和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因而在老年静脉输液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护理风险管理措施的运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赵婷.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护理风险管理的方法与效果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26:4019-4020.

[2]卢文英,江海燕,杨燕梅.护理干预降低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故障发生率的临床观察[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4,08:766-769.

[3]李蓓,全钰平.护理风险管理在老年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的应用效果[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2:1724-1726.

作者:张红霞 单位:吉林省永吉县万昌镇中心卫生院

第六篇: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护理风险管理

[摘要]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和效果。方法以该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5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现有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处理,从而消除护理风险,保障患者饮食、生活、用药、心理等方面的安全。结果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护理满意度上升,50例患者均平安出院。结论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提升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护理风险管理;护理满意度;应用价值

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危重症,以呕血、黑便、周围循环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发病急、病情重、发病率高的特点[1],因此除了有效的治疗,还要依赖于科学合理的护理系统。护理风险管理指的是在医疗护理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和预防给患者造成的不良反应和伤害。为了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效果,该文以该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了系统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该院于2015年3月—2016年3月间收治的5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34~72岁,平均年龄(44.8±2.9)岁。护理人员对该组患者实施了护理风险管理后,50例患者均停止出血,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护理满意度上升。同时,护患关系和谐,未发生护患矛盾,无投诉发生。患者均平安出院。

2护理

2.1急救风险管理

上消化道出血一般发病急、病情重,为了节省急救所用的准备时间,护理人员应该事先将手术室设备、药物和器械等准备完全,做好消毒和清理工作,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参与急救的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一般2~3名即可,避免人数过多造成混乱的情况。部分患者会出现血容量过低的情况,这时护理人员应立即为患者建立2条或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2],帮助患者补血、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于呼吸困难的患者,应立即对其进行给氧处理,保持呼吸通畅,避免出现病情加重的现象。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急救要求合理使用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和吸引器等设备,掌握各类急救措施,能够按照医生的要求提供各类器械和药品,减少急救过程所用的时间。

2.2生活风险管理

对于尚处于出血期间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嘱咐其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量,如出现呕血情况,应去枕平卧,将血吐出,及时清理口腔,防止出现误吸。病情较重的患者,可于病床大小便,护理人员应该详细指导患者卧位排便的方法,使患者能够正确用力,防止再出血。同时,做好皮肤护理,及时清理呕吐物和其他杂物,防止压疮。护理人员应该与患者家属进行适当的沟通,嘱咐其按照医生的嘱托照顾患者,及时记录患者呕血的次数,方便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此外,严格执行护理警示告知标示制度,预防风险事件的发生,约束患者和家属的各项行为,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2.3用药风险管理

临床用药是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护理人员应该多加注意,严格按照说明书和医生的嘱托为患者提供用药指导,控制静脉注射药物的滴速,防止滴注速度过快引发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上消化道出血常用的药物有奥曲肽、奥美拉唑等,其中,奥曲肽血浆半衰期分长短[3],仅为1.1~3.0min,因此应连续不间断给药,换药间隔应<3min。奥美拉唑容易引发不良反应,例如头晕、腹痛、血糖升高等,护理人员应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和面部表情变化,及时处理,防止产生护理风险。

2.4饮食风险管理

临床实践证明,饮食不规律或者结构不均衡是引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对患者的饮食护理。首先,对患者进行一定的健康知识教育,嘱咐患者控制饮食,按照医生的要求进食。其次,出血期间患者应禁食禁水,避免加重病情。待出血症状逐渐减轻后,为患者提供一些流食或者软食,注意食物的温度和数量。患者家属应该进遵医嘱,不能私自为患者提供不符合病情的食物。

2.5并发症风险管理

由于病情复杂,护理过程中患者很容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并发症,护理人员应该树立高度的警惕意识,采用预见性的护理,做好预防并发症的准备。上消化道出血容易引发的并发症有低蛋白血症、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的行为意识、大小便颜色和数量等,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采取紧急处理,避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

2.6心理风险管理

上消化道出血病情复杂,容易复发,患者需要接受长期的治疗,因此容易出现紧张、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严重者还会丧失治疗的信心,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此外,一些抗病毒药物本身也会加重患者的不良情绪[4],产生一些精神上的不良反应,引发失眠、抑郁的情况。护理人员应与患者保持和谐的护患关系,及时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教育,使其了解自身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效果和注意事项,增加依从性,提高治疗的信心。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榜样示范的方法,向患者展示一些已经康复患者的事例,使患者正确看待自身的疾病,克服心理上的压力,积极的面对疾病。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应该践行护理风险管理的理念,加强对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管理,及时完善相应的资料,对患者进行生活、饮食、用药、心理等多个方面的护理,同时赢得患者家属的认可和支持,能够自觉的按照医生嘱托照顾患者,避免产生风险问题,影响患者的身体康复。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提高患者治疗过程的安全性,减少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促进护患和谐,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晓萍,秦丽丽,华东育,等.风险管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刊,2013,11(8):232-233.

[2]王文英.6S管理模式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分析效果[J].中国卫生产业,2016,1(23):73-76.

[3]杨秀梅.护理安全管理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6,16(17):2584-2585.

[4]陈芬芬,叶苏玲,陈梦怡,等.优质护理管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21(5):189-190.

作者:王楠楠 单位:山东省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六病区

第七篇: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的体会

【摘要】把好护理安全关,对护理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是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运用现代合理的管理方法,有效应用现代质量管理办法,让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切实为患者供应快速、安全、方便、优质的急诊护理服务。进行护理的风险管理,使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有效的提升,使医护、护患纠纷的发生率降低,值得在临床普遍运用和推广。

【关键词】急诊;护理风险;管理

1风险原因

1.1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实施力度不够到位

急诊科拟定了很多名目的制度、预案,但最关键的还是实施的力度不够。急诊的特征突出“急”字,常常急诊科护士由于现状而受困于眼前事物。认为简单处置病人之后转送到专科病房就好,所以“简化操作程序”而重业务轻“管理”,常常只顾埋头干自己的业务,把自己的管理职责忘掉,忽视或忘记管理者所承担的任务。

1.2知识薄弱

急诊科的护士大部分是一些年轻的护士,这些护士的工作年限低,经验尚浅,掌握的护理知识不牢固,所以不能够更好的配合医生的工作,也不能够更好的照顾病人。急诊科需要的是一批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照顾患者经验的护士,这些护士都是在医院的第一线工作,假如有一方面发生问题就有可能会给患者带来生命危险,给医院带来不能估量的损失。但是有部分护士不能根据病人的临床反应做出准确的护理判断,或者对于医生的医嘱和需要关注的注意事项没有什么概念,对于患者的过敏史也不知道,药物的配伍禁忌也不清楚,当患者发生病情变化时也不能及时的向医生反应情况,这些都是护理人员知识薄弱的问题。

1.3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差

随着医院人事制度改革的加强,大量增加合同制护士,加上转科等特征,护士流动性也相对大,同时,急诊病人来院时间短,病情危重,要求高,每位病人和家属都希望在第一时间内获得救治,尤其是在遇到节假日、晚夜班这些薄弱的时间段也是急诊病人就诊的高峰时段,因为缺少对繁杂病情的判断能力,缺少和病人与家属的沟通能力,缺少解决特殊事件的应急能力,如果应用洗胃机的经过中突然停电或者洗胃机不可以正常工作造成不可以立即应用洗胃机,遇到这样的状况,千万不可以慌乱,要主动找寻因素,把障碍排除,如果实在不能应用洗胃机时,用人工洗胃法,总之不可以延误抢救,不然会因此而引起护患纠纷。

2管理对策

所有临床活动甚至是非常简单或看似微乎其微的临床活动都带有风险,更何况具有高风险性的急诊护理。患者突然病情改变或突发意外、技术操作过程中的失误、大意,欠缺或应用错误的抢救药品,突发故障的仪器和没有履行告知、知情同意义务,语言不当等构成了风险原因。所以一定要健全、落实护理规章制度、技术规程,培养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提升识别护理风险的能力,使用并进行有效的规避风险方法,确保急诊的护理安全,这是我们护理管理者一定要做好的新课题。下面讲讲风险管理的对策:

2.1健全和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急诊科室要建设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带头,负责拟定风险管理制度,把风险识别与风险监控做好,落实风险分析和汇报制度、增强风险预控,急诊科室护理的信息要及时掌握,把安全隐患查找,提出针对性预防方法。在急诊科室中交接班制度、抢救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要严格落实,要设置专人管理急救药品,对危重病人设置专人护理。在交接班中认真交接当班护理状况,对也许会发生的护理风险要实施交接。

2.2提升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公布,为医务人员供应了自我保护的法律,同时也使医务人员的执业风险增加了。人为主观原因是执业风险能控制的一面,因此护理人员要做的就是从这一方面来使风险概率减少,主动进行护理安全措施。

2.3提高沟通技巧,建立新型护患关系

在急诊护理服务中,患者的服务需求是护士要善于捕捉,使其对服务精细化的要求得到满足。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的心理特征,以关心、认真、耐心的态度和患者与家属沟通,向其说明抢救、护理经过中也许会出现的意外、解决技巧,让其明白每一项操作、检验等护理工作都存在已知或未知的风险原因。

2.4增强患者转运经过中的风险管理

转运前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包含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状况,适不适合转运;转运前把抢救药品和器材备齐;与患者及其家属做好解释工作,知情同意并签字认可;与接收的科室电话联系,使其充分了解病情并做好物品准备;转运前记录最后一次生命体征;转运过程中至少有一名医护人员陪同,途中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呼吸道分泌物要及时清理,心跳骤停者就地实施CPR,同时快速到急诊科持续抢救;转运过程中做好治疗护理工作;与接收的科室做好交接班,并在转运交接单上签字。

2.5增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

急诊护理中,很多风险的产生都和护理技能相关。所以,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要增强,提升护理技能非常关键。特别是在科学日新月异的现在,护理新技术更需要及时掌握,持续充电,更新了解。在继续教育抓好的同时,经过专业培训班、护理研讨沙龙、参与讲座、自学考试等不一样方式,增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提升护理技能。尤其是应急能力的训练要加强。

3结语

总之,在急诊科进行风险管理的经过中,护士长要主动指引护士树立风险意识,在平常工作中经过现实行为来诠释风险管理的内涵和作用;急诊护士要自觉丰富本身素养,严格实施护理重点制度与护理操作规程,在使患者治疗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满足患者基本的、合理的要求和心理社会要求,用心为患者服务,就可以使风险事件的产生减少和有效防范风险事件对患者、对医护人员、对医院的危害。

参考文献

[1]李文英.护士如何防范护理风险[J].中国实用医药,2009,(26):236-237.

[2]陈蓓敏.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9,23(7):573-575.

[3]危丽华,郑焰华.实施批量伤员应急预案演练与加强急诊护理风险管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7):341-342.

[4]刘春黎.护理缺陷和经验分享制度在急诊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3):133-134.

作者:赵俊露 单位:金华市中心医院

第八篇:护理风险管理的思路与方法

摘要:目的对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思路与方法进行分析。方法综述近年来护理风险管理相关的研究文献,探讨护理风险的主要表现,影响因素,以及加强思路及方法。结果护理风险主要表现为护患纠纷、意外风险、以及差错风险这三种类型,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人员、组织、以及设备。结论护理风险管理质量的改善需要从明确管理职责、重视业务质量建设、细化护理过程、以及持续质量改进这四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思路;方法

0引言

护理工作中风险管理的核心定义是:对病患、探视者、以及医务工作人员可能产生伤害的各种潜在风险因素进行准确的识别,合理判定风险的程度与影响范围,并采取正确的风险管理行动,以达到控制并消除风险的系统工作过程[1]。临床护理工作中,各个环节工作均潜在不同类型的风险,因而需要将护理风险管理贯穿整个护理工作的始末。同时,为了能够更好的回避护理风险,使护理纠纷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与减少[2],确保患者所接受的护理服务更具优质性以及安全性优势,就需要重新对护理风险管理的定义进行认识,从护理风险的主要表现入手,探讨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工作力度的思路与方法。综述如下:

1护理风险主要表现

1.1护患纠纷

此类风险因素主要是指在护理工作的开展期间,护理人员所使用的语言比较生硬,或所提供服务期间的态度比较冷淡,再加上对相关临床护理技术的掌握不够全面,故而导致患者及其家属无法满意,并最终以投诉的方式解决。比较典型的护患纠纷包括:由于护理人员在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观察的过程当中不够仔细,导致患者出现部分并发症后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从而导致治疗时机延误等。

1.2意外风险

医院所收治住院患者,特别是年龄较大或较小的患者常常会发生包括滑到、烫伤、以及坠床在内的多种意外事件。而这些意外事件的发生都与护理工作的不严谨有直接的关系。例如,在对患者所处病房进行环境护理的过程当中,没有及时对地面残留的油渍或水渍加以清除,从而导致患者发生意外滑到的事故。又例如对于出现躁动情绪的患者,没有及时增加床旁防护护理措施,看护不够仔细,导致患者发病期间出现坠床等意外事故。

1.3差错风险

由于医院所设置的科室众多,护理工作量始终较大,护理期间所涉及到的技术操作也比较多,若护理人员缺乏严格的责任意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遵循现行标准与规范的要求,则可能直接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不良影响。例如,护理人员没有严格执行“三查七对”的工作制度,进而导致给药的时间、方式、或途径发生变化,或出现漏服药,重复服药的问题。

2护理风险影响因素

2.1人员因素

首先,从护理人员的角度上来说,由于缺乏系统的法律意识,没有在护理工作开展期间按照规定履行告知义务,保护患者的知情权[3]。与此同时,护理期间由于所接手的病区众多,疾病类型多,进而导致护理人员工作的压力相当巨大。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与有限的工作时间影响下,部分护理人员往往对护理流程进行擅自简化,缺乏对患者病情变化的动态观察以及预见性分析,导致最佳的治疗时机被延误,且没有赢得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同;其次,从患者及其家属的角度上来说,由于患者与家属对疾病治疗效果往往抱着较高的希望,即便是在出现正常的不良反应以及诊疗反应后,也将责任归结在护理人员之上,造成了投诉率的居高不下。

2.2组织管理因素

从组织管理的角度上来说,绝大部分医院还没有建设形成系统性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安全管理的把控力度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护理工作者也缺乏对护理安全管理工作意识的培训与加强工作,护理人力资源的调动与配置也不够灵活,高负荷、长时间的运转模式导致部分护理人员产生厌倦、厌烦的负面情绪,最终对护理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2.3医疗设备因素

从医疗设备的使用角度上来说,部分医院临床工作中所配备的医疗设备不够全面,设备性能同样存在一定局限性,部分设备装置不仅规格不符合标准,且物资供应也比较的局限,因而均可能导致护理质量大大折扣,并可能对周边管道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3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思路与方法

3.1明确护理风险管理职责

临床护理工作开展期间,需要以护理部主任作为直接领导,安排专人负责护理风险管理相关措施的实施工作,对护理期间的各种信息数据进行全面收集与整理,通过定期组织召开护理安全管理会议的方式,对一定阶段内的护理工作现状进行总结,汇总在临床护理期间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交流改进护理工作质量,杜绝护理安全隐患的措施方法。同时,在相关措施方法的实施期间,需要对其实施质量进行全面监督与控制,由护士长负责对本科室现存的护理风险信息以及潜在护理隐患进行收集,针对护理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安全隐患加以准确的识别,并及时执行上报制度,使相关对策的执行更加的理想。

3.2重视护理业务质量建设工作

当前护理工作所面临的工作形势在于:一方面,医疗技术以及护理业务的发展速度更加突出,另一方面,医院所收治患者的疾病更加的复杂,对护理的个体性要求更加具体。虽然护理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尝试应用了大量的方法来提高护理安全质量,但仍然可能导致护理问题的频频发生。因此,就需要从质量建设的角度入手,结合护理工作开展实际,制定系统的《病人管理规定》。以皮肤问题为例,通过构建系统制度的方式,使护理人员能够及时识别存在护理高危因素的患者,实施并发症的预报工作制度。对该并发症治疗期间护理技术操作中容易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预警与识别,集中护理人员通过讲课、考试、以及临床提问的方式,使其能够掌握相关的风险防范措施。

3.3对护理过程管理的细化

对护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以及护理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发现以前虽然没有出现问题,但仍然潜在护理安全隐患以及薄弱点的部分,归纳后系统制定《防范意外事件护理预案》等相关规章制度,要求护理工作者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以及风险事实,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护理对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调研与汇报。特别是针对住院患者而言,需要制定系统的安全管理规范,包括对住院期间摔伤、烫伤、坠床等安全事故的防范工作。在此基础之上,还需要进一步对出现输血、输液反应、以及发生护理纠纷后的处理程序进行规范。

3.4落实持续质量改进措施

护理人员需要以月度为单位,对护理过程以及护理环节进行全面分析,对护理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水平进行全面检测与评估,寻找恰当的改进机会与改进环节,并制定行之有效的预防、防范措施。同时,在发生安全隐患后,护理人员需要及时汇同科室工作者共同对产生护理风险的原因进行查找。若科室发生护理差错,首先不能批评出现差错科室的护士长,而应当以一种引导的态度,首先肯定护士长在发生问题后及时上报的处理方式,同时需要与护士长一同对相关的制度规范进行分析,明确发生问题的原因,并予以改进,同时也可对科室现行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与规定进行持续优化。

4结束语

护理风险管理具有长期性以及持续性的特征,在护理风险管理工作开展中,需要工作人员根据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找准相应的处理方法,从而制定行之有效的对策。本文对近年来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思路与方法进行了综述分析,希望能够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戚妙芬,周颖.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4,(3):223-224.

[2]陈殷琴,陈国珍,郑婉婷等.护理风险管理在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期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7):7-9.

[3]陈丹丹,彭洋.探讨护理风险管理与对策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肾脏病杂志,2014,14(2):112-115.

作者:宁剑伟 单位: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二病区

第九篇:神经外科护理风险管理的对策

【摘要】目的:针对神经外科进行护理影响因素、风险因素分析,进而提出对应管理优化方案。方法:针对120例神经外科患者进行资料总结、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并制定对应管理方法体系。结果:风险管理方法优化处理后,对应医护人员的风险认知理念、记录书写质量、护理效果等均实现明显增长;风险管理后对应安全事件发生率下降明显,满意度高达97.92%,与优化管理前的86.67%发生显著提高。结论,针对神经外科进行护理风险管理优化改革,可充分提高管理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神经外科护理;护理风险分析;风险管理对策

神经外科的病患一般具有病情变化快、危险程度高的特点,且极易发生死亡状况,需要引起临床护理人员的关注。临床治疗中,突发状况多、风险较大,护理工作量大且难度较高,极易发生医患纠纷等负面状况,需要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针对护理环节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管理优化方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从研究结果的角度出发,对护理风险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制定了相应调整对策,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该院神经外科住院患者120例,其中,男82例,女38例,年龄40~65岁,平均(51.03±5.98)岁;疾病类型:脑脓肿,脑出血,颅骨骨折等。另选择2014年7月—2015年7月神经外科住院患者作为风险管理实施对象,其中,男88例,女32例,年龄42~61岁,平均(49.82±6.71)岁;疾病类型:头部创伤,颅骨骨折,硬膜外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两阶段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护理风险因素针对前一组病患人员进行临床资料的总结归纳,分析其中的护理风险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管理体系、环境条件、病患素养及护理水平等,进行对应护理风险的制定。

1.2.2护理风险管理分析第一、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制度,包括对神经外科管理的责任制体系、风险防控管理体系、高危特殊人员的管理方法、专科护理流程及紧急处理措施等,保证整体风险防控具有科学全面、切实可行的特点。还需要将风险管理与日常护理人员的考核机制挂钩,并充分体现在对应奖金工资方面,从而提高对护理人员风险管理的实施激励效果。第二、护理环境的优化处理,进行环境风险管理调控优化,如针对病区进行防护栏设置、走廊卫浴处设立扶手、地面污染处和积水处及时清理等,避免患者跌倒引起不必要的伤害。此外,针对病房进行合理的消毒杀菌、通风管理,保证病区的舒适温馨性。第三、加强医患沟通,充分从患者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心理、生理的健康教育,避免其负面情绪的影响,同时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对其生活习性、病史等全面了解,并进行健康宣教,力求得到家属的全面配合与支持。降低患者自身因素导致的护理风险。第四、加强护理团队建设处理,从神经外科护理人员角度出发,对风险护理进行优化。如专家培训,增强相关作业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临床护理技能。并针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全面学习,增加所有护理人员的法律常识,切实实现风险防控的合理化、合法化。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基础、专科、仪器操作等方面的考核培训处理,保证相关作业人员可专业的完成护理工作,并具有熟悉操作相关设备的能力。第五、加强对护理重点的管理,根据病患特点,针对薄弱护理环节进行优化,如午休、交接班操作中,保证高风险患者的特殊护理,如危重患者、新病患、精神障碍患者,加强特殊护理操作的管理流程优化,如颅内压监护、管道护理等,必要时可制定专业的护理方案方法,如弹性排班法、特殊护理方案等,以期充分避免薄弱环节的风险发生。

1.3统计方法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以()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安全事件发生情况

风险管理后护理安全事件的发生率较实施前显著降低(P<0.05),

2.2护理满意度

风险管理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实施前显著提高(P<0.05),由86.67%增加到97.92%。

3结果与讨论

风险管理是针对潜在风险、环境风险等进行管理的环节,主要目的是降低风险发生、避免危害病患的状况发生,需要充分借助企业管理体系制度建设方法的处理。随着近年来医患矛盾的不断升级,对应风险管理已经充分引入到医疗行业,借助护理风险管理可充分实现对纠纷状况的发生。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神经外科病患的风险因素较多,进行针对性的处理控制,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操作,可充分提高医护人员的风险认知能力、护理专业效果、书写记录能力等,护理安全事件较风险管理前显著降低(1.67%-10.42%),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显著提高(97.92%-86.67%),证实了护理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与必要性。

4结语

神经外科的护理风险较多、危害严重,必须加强不安全要素的全面分析、应对处理措施,提高护理人员对患者安全性的关注。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风险管理制度教育宣传、考核管理等,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修养,方可为病患提供安全稳妥的服务,实现良好的护理风险管理控制。

参考文献

[1]雷晓霞,陈劲团.风险管理对提高神经外科护理安全的作用和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9):395-396.

作者:张婷 单位: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苏州市木渎人民医院)

第十篇:质量控制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实施

质量控制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实施与分析近年来,护理安全隐患是患者及医院热议的话题,如何有效地减少护理风险,提高护理安全,成为医院建设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就质量控制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实施与分析进行了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对县级以上医院各个科室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分析总结。共抽取335名护理人员,男6名,女329名。另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选不同科室的80例住院患者作为问卷调查对象,以了解质量控制前后的护理效果。经确认,参与本研究的所有人员均符合条件,不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参与人员的性别、专业、学历、职称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可能导致护理风险原因:(1)医院管理制度漏洞,医院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护理人员职业素养不强;(2)护理工作漏洞,护理人员缺乏专业护理知识;(3)医院环境漏洞,护理用品质量不过关,病房脏、乱、差;(4)患者因素,疾病本身具有高危性、复杂性,擅自进行危险活动。针对以上护理风险,采取措施:(1)建立健全医院管理制度,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培养,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2)护理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念,加强学习,巩固实践技能,积极主动地参加护理课程培训;(3)加强医院的环境建设,对急救药品和物品进行有效管理;(4)对重症患者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体征变化,保持24h内随时待岗。

1.3观察指标

质量控制前后1个月,对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统计护理前后急救用品完好率、基础护理合格率,效果评价每月1次,共12次。

1.4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在护理风险管理中进行质量控制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效果,实行质量控制后,患者的护作者简介:赵丽(女),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护理学。通讯作者:赵丽,E-mail:zhaoli0415@126.com理满意度提高,并且急救用品完好率、基础护理合格率较质量控制之前均有显著提升(P<0.05),

3讨论

本研究首先对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了总结分析,得知医院管理制度、护理工作、医院环境漏洞及患者因素是造成护理风险的主要潜在因素,针对以上因素采取了针对性的防御手段,以提高护理质量为主,减少护理过程中的意外事故,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有建立健全医院管理制度、护理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念、加强医院的环境建设、加大对患者的护理力度等。措施自实施后,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护理风险主要是指医院对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不安全的事件。本研究主要采取针对性的质量管理措施降低护理风险,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适当干预,在干预的过程中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对于部分重点患者要加强查房,并贴上警示牌,表示患者需要重点干预。质量控制在护理风险管理中具有一定的意义,不仅提高风险管理的效果,最重要的是能通过持续的管理进一步促进护理人员护理质量的提高。针对患者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不仅在一定的程度上规避患者发生风险的几率,还能降低患者与护理人员发生纠纷的几率。所以,质量控制在护理风险管理中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能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降低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几率,进一步提高了护理的质量,也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本研究结果表明,质量控制后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控制前,急救用品完好率及基础护理合格率明显提高。

作者:赵丽 陈晓斌 李海燕 单位:安顺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