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论文 合同 演讲 心得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道德情操论读后感(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

  《道德情操论》这本书,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本书指出,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人的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有直接影响。个人的品质,我们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

  一是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

  二是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

  看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在我们国家土地督察部门,一样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国家土地督察办公室推荐这本书给我们看自然有其作用,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启发,让我们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我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体谅,让我们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天工作,面对每天的生活。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无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为他们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苏辙就曾写道:“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这就说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三国诸葛亮文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做;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严于律己,做好每做一件事情,我们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我们要善于由大及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决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细小而不足为。

  共产党员要有"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思想觉悟,始终把党的利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着群众,不搞近水楼台先得月。要做到艰巨任务抢在先,危难之际冲在先,改革创新闯在先。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2

  我只听过《国富论》,《道德情操论》还是头一次听。

  也许是由于作者的缘故,一个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作品应该与经济发展挂钩。但并意味着对青少年毫无用处。譬如,他指出的经营之道要讲诚信,这对我们就有点用了。

  亚当斯密这本书对人类丰富多彩的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说明。本书告诉我们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人的风气和习惯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有直接影响。

  个人的品质,我们应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

  一是他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产生的影响;

  二是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产生的影响。

  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我们的行为,只不过法律有强制力保证实施。

  我是班长,这本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告诉我,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严于律己,做好每一件事情我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我们要善于由大及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绝不要以微小儿而不足道,细小而不足为。班长要有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思想觉悟,始终把大家的利益,他人的'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着大家,不搞近水楼台先得月。要做到艰巨任务抢在先,严控班级整体态势,加紧改革创新。

  亚当斯密耗费毕生心血写成了这部至今唯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他想告诉我们——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到道德的约束,不要伤害别人,而要帮助别人。温家宝总理推荐这本书,我想总理认为这对维持整个市场经济和谐运行,甚至民族强盛是至关重要的。

  亚当斯密在书中说:“如果一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地分到大众手中,那么他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他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对于我而言,我必须考虑到我的计划要符合同学们的需求,不能有偏私的成分。今后,我的第一任务是解决班级较为突出的问题,重视公平与正义。

  亚当斯密作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其功绩是无法衡量的。这本书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不意味着只对经济有用,对任何一个人都有着巨大的帮助。

  到最后我不把这读后感当成累赘了,反而谢谢他,因为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太多,无论是个人还是以后的班级发展。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3

  抱着沉甸甸的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在图书馆啃时,真为自己捏一把汗。我本不喜欢与学术有关的书籍,但慢慢的便投入其中。很多话都生涩难懂,很多句子也都深奥。但不能否认我确实受益匪浅!

  亚当·斯密是这样解释“同情”的: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当成是自己的事情……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正如书中他所举的例子,年轻的诗歌初学者几乎不能确定自己的诗歌是否优秀,常因别人同情后的评论而“喜气洋洋”……似乎同情是与生俱来的特性,与人性的善恶无关。

  亚当·斯密是一个慎行慎独的人。这在他的文字中表现的一览无余。在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的全部合宜性有充分把握前,绝不会轻易这样做。因此,当《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中的某些论点相抵触时,他毅然推迟其出版时间。事情不是一层不变的,正如亚当·斯密所说当人类共有经验或感情转变时,也会重新塑造出新的理由标准和“公正的旁旁观者”。

  从“同情”发展到“公正的旁观者”是《道德情操论》最重要的逻辑转换。读到这里时,虽然亚当·斯密在不断论证,我还是模糊了,或许是我见解不到位,敬请谅解!作者从互利原则中总结出:同情的产生带来被认同的愉悦感,不认同则产生排斥感。累积原则认为由个人经验累积成为人类经验,因为人的天赋保证,使得经验成为理性。认为同情不同情已经不仅仅是人际关系中的和谐或冲突,而是社会仲裁性质的奖励和惩罚了。很显然,这与上文所说的本性偏离了。

  也许是我头脑中的墨水尚浅,还不足以理解。亚当·斯密认为美德“它是理性、道义、良心,心中的那个居民、内心的那个人,判断我们行为的仲裁,强迫着人们尽管在自利的状况下还能维持公利的要求。”对该论点,他依次运用了互动原则、累积原则,以及公正的旁观者的理论,最后指出公平的旁观者保证了社会的价值观,并预言在公正的旁观者的监督下,人类社会的理性标准与道德底线将长期保持稳定,即使发生偏差,也不会完全扭曲。

  读完《道德情操论》已经是距离借书的第四天。在花园里翻完最后一页时。看见坠落的树叶都产生同情心。我有了变化,不知你是否也一样。推荐你也一起欣赏,你绝不会后悔!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