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生态环境保护论文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论文(范文8篇)之第五篇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充分结合新时代背景, 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崭新生态哲学思想, 其哲学内涵十分丰富;对于牢固树立科学生态意识, 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当代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 充分结合新时代背景,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 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思想, 深刻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思想的重要性, 是社会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解决方式和生态哲学思想的有机结合,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具体建设目标相符合的新型生态哲学理论。
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科学生态观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被确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方略, 并创新性地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十分重要的科学论断。不只表明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 更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工业革命后, 人与自然的关系因对人类主体地位过分宣扬和对自然权利与价值不够重视, 使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 对人类正常生活造成不利影响, 这对于人类反思与自然之间的相处关系具有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本质上人与自然是具有辩证关系的一个发展整体, 自然物种与生态系统能进化到人类社会, 健康持续发展的自然界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就是说, 自然界的和谐稳定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稳定, 作为组成自然界生物物种的人类, 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合理利用一定要在自然环境承载力的范围内。社会实践活动一定要紧密联系自然环境, 只有在自然环境中才能确保其完整和可持续。
坚持科学生态观应积极树立科学观念, 根据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和对自然规律的遵循, 使人类与自然实现和谐相处, 使实践活动的开展遵循自然规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人类更需要对自然资源利用进行有效约束, 并以此来免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和破坏自然环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原则, 要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使人类更重视对优美生态环境的保护, 减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只有坚持保护和恢复自然, 同步实施生态环境改善和促进经济发展, 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青山和绿水。
2 绿色发展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种辩证发展观, 绿色发展观对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进行了阐释。一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都需要, 在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间具有共生共荣、辩证统一的关系。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并非要将自然环境牺牲, 对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也并非将经济生产活动停止。二是在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 首要的是资源环境。当二者发生冲突时, 应将生态环境保护置于第一位, 由于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创造离不开生态环境的良好, 但有限的生态环境却无法采用物质财富延续, 所以与金山银山相比, 绿水青山这一财富更基础、更宝贵。三是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协调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最高境界。绿水青山其中蕴含了比较庞大的经济价值, 对生态环境采取的相应保护措施就是对生产力的保护, 只有自然风光保持和谐美丽, 才会使产生的物质财富源源不断。
要想实现绿色发展, 就应在确保经济发展的同时使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老路, 平衡处理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并在此之中积极发现新的经济增长点, 有利于促进绿色生产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绿色发展观的提出, 不仅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所表现出的矛盾及时进行解决, 这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更有利于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打造绿色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
3“如同对待生命一般对待生态环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思想中, “生命”与“价值”是自然界生命物种的共同特征与属性, 并非只属于人类所有。自然界与人类的生命力同样顽强, 可自主实现正常运转, 协助物种的生命繁衍更新, 为生物生存与发展提供保障。只有确保自然界持续稳定的生命力, 才可实现延续生命的目标。大自然早于人类的认识, 无需参照人类, 大自然的价值体现不仅仅体现出工具性的人类资源价值。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内在价值, 不只是多种人类价值的载体, 更是创造人类价值的重要源泉。人类对自然的关怀应采用更高的道德标准, 为自然界赋予道德与价值的意义。“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环境”的价值观, 要求人类向自然物种扩展伦理道德关怀对象, 在生命态度上树立“敬畏生命”, 在价值观念上尊重并善待自然。对自然的价值与权利持肯定态度, 坚持向自然生命物种施予人际伦理道德情感,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实现对生命的爱惜和保护目标。基于此在人与自然之间应承认存在普遍联结的生命意志, 在人类生命意志中融入其它自然界物种的生命意志, 在生命形成共同体验, 进而对自然担负道德义务和责任, 对自然价值进行保存, 对自然界的完整进行保护。这将有利于我国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把生态资本转变为发展资本。
4“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生态整体观
在新时代背景下, 突出了深刻认知“生命共同体”的内涵。生态环境保护在现实中是系统工程, 应基于系统工程思想与生态整体论, 对生态系统各要素深入分析研究。生态系统中的组成要素都具有相互制约、影响及作用, 并表现出要素整体组合性的一个有机复合体。生态系统各要素应互相联结、依存, 将健康与完整的物质能量在各部分之间传递, 使物质维持良性循环,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的生态统筹治理整体观应基于生态系统整体性, 采取整体保护原则, 对生态系统各部分进行统筹考虑, 使生态空间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自然物质能量方面实现均衡发展, 有利于生态环境主体功能区的构建, 进而对各部分功能供给进行调配。
5 生态正义观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千年大计, 在普遍意义上, 生态正义观主要重视维护代内与代际之间的正义。代内正义主要是指在对自然资源利用过程中, 同代人满足个人需求及对良好环境权利的享受具有平等关系, 任何因素及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对其不具有限制作用。代际正义主要是指在利用生态环境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方面, 当代与后代人之间的权利和责任是同等的, 当代人生存发展不可将后代人发展机会断送。对我国目前的生态正义现状进行审视, 代内在生态环境城乡、地域之间存在非正义情况, 生态环境发展与利用自然资源不均衡。代际存在当代人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污染, 而后代人由于缺席时间顺序及滞后导致对生态权益与诉求不能表达, 造成后代人对自然资源只有较少量的拥有。生态责任与权利存在于代内、代际之间的不平等, 在根本上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及延续不利, 需牢固树立生态正义观, 使保护生态环境力度不断加强, 生态正义观对于循环利用及合理配置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6“建设美丽中国”生态审美观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目标,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已经明确提出。增加美丽不仅是表明在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的重要性, 还应对其丰富的内涵提高认识, 对深层内涵深刻理解, 在生态审美方面对其相关知识加深理解, 进一步提高审美能力, 在体验中对生态美感加深体验。这种体验是基于生态审美观念对美丽中国的审视, 而不只是在蓝天、绿水、青山中发现生态美的体验, 更重要的是需要在心灵互动与融合方面从生态角度对美丽中国进行审美。生态审美观中审美主体对客体的态度及体验的重视, 使生态伦理意识在生态深度体验中不断增强, 在伦理道德方面对自然进行关怀, 在生命共同体中对自然生命提高感受力, 加深对生态物质美与精神美的体会。树立“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审美观, 有利于在对“美丽中国”生态美感的体验中对自然存在状态及生成过程提升感受, 在人与自然中欣赏和谐之美, 提高精神境界, 对大自然以生命高度采取爱护及崇敬的道德情怀, 进而提高人们自愿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
总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 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内涵的进一步深化, 使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更准确地把握,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更加丰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 只有加强生态保护,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才有利于全面、长效、完善的环境治理机制体系形成, 才能为经济结构转型和转变发展方式发挥积极地作用。对于牢固树立科学生态意识, 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陶火生.生态实践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
[2]王正平.环境哲学—环境伦理的跨学科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4.
[3]郑必坚.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篇章[J].理论视野, 2018 (6) :7-9, 32.
[4]刘湘溶.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J].理论视野, 2018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