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论文 合同 演讲 心得

超现实主义主要代表作及其风格特点



  众所周知,超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实际存在的时间并不很长,但在艺术领域,其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艺术流派,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超现实主义的核心观点是脱离现实世界,重塑原始,否认理性作用,对人类的下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进行深度挖掘。

  一、超现实主义的发展进程及主要代表作品。

  1.准备时期。

  在1919年至1924年出现了早期的超现实主义,又称达达主义。在文学作品方面,1921年布勒东和苏波合着的《磁场》成为超现实主义第一部实验性的作品,其首次提出了无意识书写的概念。1924年,布勒东发表的小说《可溶解的鱼》也为早期超现实主义的典型代表作品。在绘画方面,1919年杜尚的《L.H.O.O.Q》是对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进行想象的再创作。

  2.发展时期。

  在1924年至1929年期间,超现实主义涌现出一批有理论基础、有发展方向且较为成功的艺术作品。其中,1924年布勒东发表第一篇《超现实主义宣言》,引领了声势浩大的超现实主义潮流。1926年,艾吕雅撰写的诗集《生活的内幕》和《痛苦的都会》是超现实主义优秀的代表作。

  3.鼎盛时期。

  在1929年至1941年期间,人们对超现实主义的认知和超现实主义的作品数量均处于鼎盛时期。1929年12月布勒东撰写的《超现实主义第二宣言》确定了超现实主义的行为准则,即绝对的反抗、彻底的不顺从和突破规章制度。在1936年和1947年两个重要的时间点,阿尔普、克利和毕加索等人在巴黎和伦敦举办了超现实主义画展,广为宣传超现实主义思想。

  4.战后时期。

  1946年至1969年是超现实主义思想缓慢发展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很多艺术家的风格经历了从超现实主义到对人的深层次研究的转变,如战后超现实主义代表雕塑家阿尔伯托·贾科梅蒂的作品《狗》《行走的人》。

  二、超现实主义作品的主要风格特点。

  超现实主义的作品数量众多,但其中心思想都为体现超现实与展现形式各样的生命和故事。文章以阿尔伯托·贾科梅蒂的作品为例,对超现实主义作品的风格特点进行探讨。

  1.掌握事物的整体脉络。

  贾科梅蒂的作品不再局限于事物的表面细节,其对以往的雕塑观察方式进行了突破。在把握事物整体脉络的同时,将事物的主体与环境因素进行融合,力争在视觉上营造出朦胧感。另一方面,其作品也在情感表达上突出了孤独感和寂寥感,这也成为贾科梅蒂作品的风格特点之一。

  2.深度挖掘人生困惑。

  贾科梅蒂后期的人物雕塑作品多表达了人生的困惑,其中多有骨瘦如柴的、憔悴的人物形象,颓废、消极的精神气息弥漫在作品之中。这些对于经历了残酷的“二战”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奋斗无力的表达。如此风格鲜明的雕塑作品很容易引起人们对困惑认识的深度挖掘和对修复创伤的深思。这种带有悲剧色彩的雕塑作品蕴含了两个主要元素,即是对现存困惑生活的惊恐和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渴望。

  3.将艺术与哲学进行融合。

  贾科梅蒂的代表作之一《行走的人》,作品以人物后脚跟的力量来固定重心,但整体上人物呈现一种前倾的姿态。作品表达了在强大的牵引力下,人物在努力抗拒跌倒,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人类面对巨大挫折的无力感。两种力量间的互相牵引也与哲学的某些观点相似。

  4.对空间张力的体现。

  从雕塑的空间存在方式上看,贾科梅蒂很少去迎合主流的雕塑构思,而是独树一帜地以虚化客体的形式进行创作。其充分利用雕塑物体周围空间的无形性和虚拟性,刻画出强烈的人物压迫感。这种体现空间张力的方式在无形中拉大了观者和作品间的距离,使单一的事物形象与虚幻的空间相结合,使观者的心灵得到慰藉。

  5.对现实的理解。

  贾科梅蒂对现实的理解直接影响了其作品的表达和艺术风格的体现,其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诠释着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对现实的理解也是艺术家对现实社会、世界、环境的理解和看法,是一种独特的观察视角。真正优秀的作品应源于现实、立足于现实,最终将对现实的理解进行天马行空的再创作。贾科梅蒂的代表作之一《狗》,就是作者将对现实世界的理解以狗的形象进行表达,狗的身体部位形成的诡异的弯曲与痛苦、孤独的人生相呼应。这种形式和内容相互呼应的表达方式就是超现实主义风格的一种表达方式,体现人类在残酷的现实生活面前不屈的奋斗精神。这种风格在作品形式、主题和材料等方面均有体现。

  结语。

  超现实主义是人类在经历了世界大战后酝酿出来的,其作品和艺术风格体现了一定的悲观主义思想,以及经济、科学迅猛发展下人类的恐慌情绪,是现实世界的伟岸与人类自身的渺小的冲突之体现。

  参考文献:

  [1]丁景欣。探讨超现实主义油画的梦幻世界。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

  [2]徐晓颖。让·科克托的超现实主义戏剧的魅力--《地狱里的机器》。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10)。

  [3]王晶。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超现实主义情结。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4]丛小舟,张修哲。浅析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与米罗作品中的“童年意识”.文艺评论,2012(9)。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