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韫光楼印谱》的特点及许容的印学成就
摘 要: 如皋派对清康熙至道光年间全国印坛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 许容是如皋派的创始人。文章通过对许容代表作《韫光楼印谱》的探析以及对其在印学方面的交游考, 进一步探讨许容的印学成就及其印谱、着作在后世的流布情况。
关键词: 《韫光楼印谱》; 印宗秦汉; 许容; 印学; 古文字;
我国传统的篆刻艺术自明代中叶到晚清500年间, 涌现出诸多风格各异的流派, 如皖派、文何派、徽派、如皋派、浙派、云间派等。其中, 如皋派又称东皋派, 篆刻风格上承汉印遗韵, 旁及同时代文何派诸家, 集徽派、扬州派等各派之长, 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印章, 终于蔚为大观。如皋派的创始人许容 (约1635-1696年) , 清代篆刻家, 江苏如皋人, 字实夫, 号默公, 别号遇道人, 早年师从广陵邵潜学习篆刻。许容善诗文书画, 精研“六书”和古文字学, 印宗秦汉, 用字博探精择, 参以各种刀法, 虫形鸟迹、周鼓秦碑无不涉猎, 极呈天画神镂之巧。许容所刻印谱有《印略》《印鉴》《谷园印谱》《韫光楼印谱》等。其中《韫光楼印谱》是许容“印宗秦汉”治印风格的代表作, 存世稀少。
中国美术学院所藏《韫光楼印谱》是清康熙二十八年 (1689年) 半沤堂刻钤印本, 一函两册, 收录许容摹刻秦汉印共120方, 有名印、雅语、文语、识语印之类, 每页二至四印, 皆有注文, 并注明字体及刀法。前刊朱彝尊等人序, 末刊胡介祉跋、许容自跋, 书品极佳。
明末清初, 由于大量集古印谱印行于世, 始于元代的“印宗秦汉”印章创作观被文人、篆刻家全面接受。从对古代印章原型的简单认识和模仿, 到对“印宗秦汉”创作观精神实质的把握, 经历了150多年。在许容的印学理论和篆刻实践中, 体现出对秦汉印精神的表达, 他有力地推动了印坛对秦汉印传统的复归, 为后人的印学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者叶一苇在其《篆刻丛谈》一书中提到清代篆刻的浙派始祖丁敬早期治印风格与如皋派很接近, 可见以许容为代表的如皋派在中国印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及承前启后的作用。学界过去对许容及如皋派的研究很少, 相关专题研究资料匮乏, 论述也零星稀少。因此, 对许容与《韫光楼印谱》的研究可补清代印论史料之阙。
一、《韫光楼印谱》特点探析
《韫光楼印谱》成书于康熙二十八年秋, 为许容盛年所作的印谱, 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其篆刻艺术成就, 共收录摹刻秦汉印120方, 是许容“印宗秦汉”治印风格的代表作。许容刻印功力深厚、刀法老练, 白文师汉印, 笔划整齐、章法平稳, 印面沉着宁静;阳文喜用大小篆, 布局疏朗、韵味无穷, 印面秀雅隽永。
在其之前的着作《许氏说篆》 (清康熙十四年) 中, 许容对秦汉时期不同的篆刻字体 (计54种) 进行了归纳解说。例如:“大篆, 周宣王太史史籀, 取仓颉鸟迹书之形之意, 加之铦利钩杀, 或同或异, 圆不致规、方不致矩, 转相配合, 而为大篆”;“小篆者, 秦李斯改省籀篆之体, 十存其八, 故谓之八分小篆, 又曰玉着篆, 又曰秦篆, 以其自秦始也。盖古文圆圈圆点, 籀篆稍方其体, 小篆则破圆作方, 悉异古制。然小篆虽兴于秦, 而其法实精于汉” (此印谱中注明的“秦文”即指小篆) 。
在《韫光楼印谱》中, 许容篆刻的字体有切玉文 (图1) 、汉文 (图2、3) 、铁线文、殳书、秦文 、烂铜文、大篆 、钟鼎文 、急就章、鸾篆、满白文、柳叶文、鸟迹文、细白文、鱼书等, 皆为秦汉时期的书法篆刻字体, 其中以汉文、秦文居多。
胡兆凤在《韫光楼印谱》序中言, 在与许容闲谈篆刻之学时, 许容感叹, 篆刻之学, 古制已荡然无存, 如何使前人之精神学术不致泯灭而无传?胡兆凤云:“噫嘻!是子之责也!夫子之镌金石以万计, 所谱仅百分一, 而从俗者有之。何专仿秦汉谱, 为后世法?”虽然当时许容谦虚未应, 但已把传扬秦汉印精神作为一己之责。于是, 他摘往古经史子集之句之类乎箴铭者, 刻得百二十方。胡兆凤认为, 许容的刻印“无苟作, 无混淆, 居然秦汉也”“是诚足以法也”, 对许容“印宗秦汉”的治印风格极为赞赏。
图1 至言无言至为无为 (切玉文)
图2 学则正 (汉文)
图3 至乐 (汉文)
许嗣隆 (许容的堂兄, 康熙二十一年考得进士, 后官翰林院编修) 在《韫光楼印谱》序中云:“ (许容) 章法字法毕臻其妙, 参差妥适, 意到神行”“神矣化矣, 进乎道矣”“目之所成、手之所至、心之所会悟, 惟功力既深矣, 其自化而后得焉”“宜其手目之间, 以古人之心与吾心相证而臻其极哉”。他赞誉许容的篆刻之所以出神入化, 不仅得益于其篆刻功力深厚, 还源于他的心与古人的心合而为一, 能将古人的印学精神传达出来。
二、许容的印学成果及交游情况考
许容自幼家贫, 未走上仕途, 但对篆刻之学十分痴迷, 琴棋书画亦有所攻。他曾在《谷园印谱》跋文中云:“余幼孤, 家贫弃举子业, 默默不自得, 惟于风雨晦明时, 好搜秦汉各篆及钟鼎碑铭诸书以薶其忧, 寒暑无少倦十余载, 辑成《篆海》数十卷, 谋付梨枣而未逮也。”他篆刻得南通州邵潜 (潜夫) 先生指授, 习文何印派。篆学方面的着作有《篆学辨似》《篆海》《说篆》《石鼓文钞》《读史初阶》等;出版的印谱有《印略》《印鉴》《谷园印谱》《谷园印谱续》《谷园印谱三续》《韫光楼印谱》等;诗集有《破难草》《鸥浮集》。据说他兼工山水画, 王石谷题咏甚多。黄仙裳称他“书画琴弈, 无所不工” (《许实夫印谱跋墨迹》) 。可见, 许容是一位才艺甚广的艺术家。
许容在康熙九年庚戌 (1670年) 挟艺游京师, 得到龚鼎孳 (芝麓) 的赞赏。在京晤李渔、徐元文 (立斋) 、黄云 (仙裳) 等人, 并与西泠陈继新 (淡持) 同寓一处。《篆学渊源》中云:“实夫往来京师十年, 王公大人闻其名延致之。”可见, 当时京城知名公卿对他的欢迎与尊重。《东皋印人传》中记有龚鼎孳赠许容诗, 云“寄语黄山程穆倩, 中原旗鼓一相当”, 意思是在篆刻方面, 江苏如皋遇道人许容和安徽黄山垢道人程穆倩为一时之瑜亮。
在与众多名士的交流中, 许容与胡介祉的交往最为密切, 与冒襄、朱彝尊等名流也相交甚密。
(一) 胡介祉与许容
庚申 (1680年) 许容在叔父四山家遇山阴胡介祉 (循斋) , 胡十分喜爱许容的篆刻, 请他刻了百方印章, 刊成《谷园印谱》。胡介祉在《谷园印谱》序中讲到, 他对广陵陈历夫的篆刻之学欣赏有加, 而陈历夫却谦虚地向他推荐了许容。若干年后, 胡介祉与许容相遇, 交谈后对许容钦佩不已, 又云:“实夫名噪海内, 问奇者户外屦常满, 乏寸晷之暇, 或得实夫片石, 争藏弆为异宝。乃谬许余为知己, 屏去百务为余尽所长, 凡七阅月得百方, 既工且富, 余实有厚幸已。”从中可以看出当时许容的名气以及胡介祉对其的赞赏。
壬戌 (1682年) 胡介祉到南方做官, 癸亥 (1683年) 许容亦以一官入闽。甲子 (1684年) 秋, 许容奉命解粮, 舟至黄河, 遭飓风所覆, 一身幸免。乙丑, 许容北上, 时胡介祉已移官督粮山东, 许过平原, 留之旬日别去。丙寅, 许容复至山东, 胡为就署东发园辟屋三楹, 许居其中, 摘《山中白云》词句刻石百方, 成《谷园印谱续集》。胡介祉在《谷园印谱续集》序中讲述了与许容相识7年来的情谊, 表达了对许容所刻印谱的钦佩。
己巳 (1689年) 许容迁寓都下城西胡兆凤 (翽羽) 宅之韫光楼。胡兆凤是胡介祉的叔父, 亦酷爱许容篆刻。这一年许容先后刻成《谷园印谱三续》及《韫光楼印谱》。胡介祉对许容新刻印谱的速度十分惊喜, 只短短3个月即刻好, 且皆为仿古之作, 足以令后人效仿。
《中国篆刻大辞典》中, 对许容的简介中有一句“一生治印, 多为胡介祉作”, 道出了许容与胡介祉相交之密切, 可谓是一生的知己。
(二) 冒襄与许容
许容由京返皋后, 专门拜访冒襄, 赠送了自己的印谱。谈起京师之行, 他出示了“江左三大家”之一的合肥龚鼎孳的题词和赠言。比许容年长24岁的冒襄, 对这个后起之秀的书法、绘画、篆刻及为人赞赏有加。作为许容恩师邵潜夫的挚友, 冒襄也将许容引为知己。在认真研读了默公印谱后, 欣然写下《书许默公印谱后》。在此文中, 冒襄在盛赞许容印谱的同时, 想起了两个人——他的已故好友南海孝廉熊羽人和“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内第一”的刘渔仲。冒襄将许容当做知己, 希望许容牢记古书古篆之精髓。
(三) 朱彝尊与许容
朱彝尊 (竹垞) 是当时京城的名士, 年长许容约20岁。许容曾于康熙二十七年 (1688年) 过访朱彝尊, 并向其出示印谱。朱彝尊在《赠许 (容) 》长诗中有云:“如皋许容近过我, 手出图谱重锦蒙。古文离离杂钟鼎, 《尔雅》一一诠鱼虫。乃知六书得其故, 大小缪篆能兼通。相斯史籀各具体, 左蟠右屈何妍工。合肥尚书最赏击, 纷纷朝士倾诗筒”“容今发白我耳聋, 爪牛舍近地百弓。日长莫学打睡翁, 相邀硬笔写猎碣, 夫岂不如薛尚功”, 表达了对许容的赞誉。
康熙二十八年 (1689年) 五月十七日, 许容为竹垞先生镌“小长芦钓鱼师”印, 并跋语。杨谦《曝书亭集诗注》卷十二曰:容字实夫, 一字默公, 如皋人。实夫曾为先生镌“小长芦钓鱼师”印, 跋云:“已巳季夏望后二日, 勒于燕山之韫光楼, 容分书”。
在《韫光楼印谱》的序言中, 朱彝尊为许容作序一篇, 其中“泥用丹砂, 石以花乳, 秦章汉玺, 靡法不有”“卧以为枕, 行以为符, 又何必三皇之文五岳之图也哉”, 表达了其对许容印谱的赞赏与喜爱。可见, 朱彝尊与许容的交谊不浅。
三、许容的印学成就梳理
古文字学者郭若愚有言:“明清间研究古文字体的篆刻家, 我认为如皋许容最为审慎忠实, 在他的印谱内, 把古文的出处都一一注明。他镌刻的古文印, 秀丽动人, 全无狂态。”郭若愚对许容的治印态度、篆刻风格描述得十分到位。笔者认为, 许容的印学成就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 古文字研究贡献
石鼓文, 即刻有籀文的鼓形石, 为我国最古老的石刻文字。石鼓文集大篆之成, 开小篆之先河, 有“书家第一法则”之誉。清康熙、乾隆皆喜石鼓文, 当时京城文人学士研究石鼓成风。据《石鼓文钞·金德嘉序》记载,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 许容因挂吏议暂居京师, 与许嗣隆同邸舍。许容尝于庙市得石鼓文, 校雠良久, 疑薛尚功、郑樵、潘迪诸家音释微有抵牾, 慨然曰:“百闻不如见!”另据《石鼓文钞》胡兆凤与许氏自跋, 斯时, 朱彝尊撰《日下旧闻考》, 以其中所考石鼓三卷, 嘱托许容缩篆摹刻, 正与许容所思巧合。许容乃躬赴太学, 手搨石鼓原文。许容在满足朱彝尊所需之外, 并就朱氏所考重加校正, 刻以别行, 即成《石鼓文钞》两卷。
朱彝尊在《赠许容》诗中所云“大小缪篆能兼通”“夫岂不如薛尚功”是对许容古文功底的最大褒奖。朱彝尊与王士祯并称清代两大文宗, 得朱彝尊如此评价, 许容在古文字研究上的贡献与地位可窥一斑。民国知名金石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冯汝玠于《石鼓文钞》卷前评价:“其所摹鼓文, 就原石刻处, 审其点划, 以校诸本之讹;所辨阙字, 就原石泐处, 审其地位, 以澄诸说之误, 皆确而可据。”
许容对石鼓文文字研究的贡献包括摹勒存真、字形辨认、音义考订。许容凭借其在古籀篆法上的学养, 对字迹不清或者笔划缺失之字详加审定, 提出全新见解, 皆十分精准;对重要的字词均从音训和释义两方面进行注解, 纠正了很多前贤之误。
(二) 印学理论研究贡献
许容博学多才, 精研“六书”和古文字学。他的印学理论在归纳总结前人的印学成果基础上, 提出了不少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说篆》中, 许容从字法、章法、刀法各方面都论到“自然”。例如, 在谈到书篆时说:“古人书无渴笔, 因力在腕中, 不尽用笔力, 必须笔忘手, 手忘心, 心忘法, 法出于自然, 以尽字之真态, 妙合天趣, 则方圆平直, 无不如意矣”;在谈及章法增减、挪移时说:“挪移之法, 有意无意, 自然而然, 必令字字分明, 人人易识”;在谈到书稿时言:“凡作一印, 先将印文配合, 章法毫发无憾, 写过数十方, 择而用之, 自然血脉流通, 舒展自如”。许容的印学见解, 体现出他“出于自然”的印章美学观。
许容首创的“十三刀法”体现了用刀的表现对象和行刀的方法, 对后人篆刻技法的指导具有实际意义。可惜许容不擅把主次分开, 将一些不太主要的用刀技法充斥其中, 如“埋刀法”“舞刀法”“轻刀法”“平刀法”等;又将相同的表现手法并列, 如“迟刀法”与“涩刀法”几乎没有区别, 在客观上干扰了视线, 造成繁杂之感。由于许容的“十三刀法”既有合理部分, 又有枝蔓部分, 所以许容过后, 毁誉各半。当然, 历史上对许容的“十三刀法”做合理扬弃的印论也并不少见。如嘉、道间安徽印人汪维堂《摹印秘论》改称“十二刀法”, 并详加评述, 其间颇多作者用刀之精微体会和感受;又如民国王光烈的《印学今义》, 专列《运刀》一章, 对许容“十三刀法”去粗取精地加以研究, 而非全盘否定。从历史的角度看, 许容首创的“十三刀法”促进了印章技法论的新发展。
(三) 篆刻创作成就
许容一生勤奋, 创作了诸多印谱。他治印功力深厚、刀法老练、博采众长、刻意创新、独树一帜。在许容的印谱中, 处处体现着“印宗秦汉”的创作观, 体现出对古人印学精神的传达, 有力地推动了印坛对秦汉印传统的复归。许容与同门黄经、童昌龄等开创了有名的如皋印派, 后辈乔林、黄学圯、姜恭寿、邓恒、曹鼎元等皆承其衣钵;浙派始祖丁敬、云间派代表人物王睿章等, 都受到以许容为代表的如皋派的影响。
李渔 (笠翁) 在《许实夫印谱跋墨迹》中云:“许子出其所作印谱示予, 无论金玉水晶瓷石等, 皆能游刃自如, 机神横逸, 而又各有原本, 既博且精。其于印学, 想无复过, 以穆倩相较, 宁独瑜亮并生, 直是尹邢之不可优劣。”
书法家、篆刻家方去疾在西泠印社社庆时做过题为“明清篆刻流派简述”的学术报告, 着重谈及“清初篆刻六大家”, 其中就有许容。书画篆刻家吴颐人对许容的评价更加直率, 他说如皋派主要是指许容的篆刻风格。
图4
四、许容的着作印谱在后世的流布
许容在古文字研究、印学上的贡献及其“印宗秦汉”的创作观等对后世影响很大。许容、胡介祉过世之后, 世事变化, 所刻印章、印谱也逐渐流失。在清乾隆至道光年间, 许容的着作、印章被后人或收录、或再辑印谱、或摹刻。其中, 许容为胡介祉所刻之印, 在胡公过世后, 其后人留滞东昌, 将大部分印石卖给了华氏。清嘉庆十九年, 华克昌欲将许容的篆刻精神发扬光大, 将家中所藏的许容印石辑成《谷园印存》, 封保祺跋云:“经远念其先儒林公欲谱之而未果也, 乃释其文、详其运刀之法付剞劂, 于是实夫之精神焕然复见于世。”
许容的着作、印谱在后世的流布:
1.中科院收藏的清乾隆十二年皋兰常举钞本, 一册 。前为《印正附说》一卷 (甘旸着) , 后为《篆石秘要》一卷 (许容辑着) 。钞者未署名。
《篆石秘要》前有康熙乙卯四山荃漫题于燕寓楼 (其下印文为:“锦江樵子李氏仲子启事之章”, 似为鉴藏印一类, 非序者) , 之《序》即为原序摹影。乾隆己未吴洵之跋当为此钞本所题, 非原书所有。
2.清嘉庆十九年松荫轩藏本《谷园印存》二卷 (华克昌藏) , 二册 (图4) 。华克昌, 山东高唐人, 字经远, 辑许容印章, 印成《谷园印存》, 总录200余印。有贾汝愚序及封保祺跋。
3.扬州大学藏的清嘉庆二十二年印谱《柳舫集印》, 清封保祺辑, 四册 (图5) 。第一、二册分别为封保祺、罗维善摹刻许容《谷园印谱》中印, 计176方。第三册收入《寄亭印课》和《惜分斋印摭》。《寄亭印课》存印83方;《惜分斋印摭》为封保祺摹刻文彭、何震、朱简、吴晋、胡正言、程邃等印作, 计90方。第四册为封保祺刻印, 计200方。
4.清道光二十年刻本《篆学琐着》, 清顾湘辑 。辑录自唐迄明清36家所作篆学与印学论着、论文36种, 其中收入许容《说篆》。
图5
五、结语
通过对许容《韫光楼印谱》的探析以及对其印学成就的梳理可以看出, 许容凭借深厚的古文字功底, 将“印宗秦汉”的创作观付诸实践。在他的印学理论和篆刻实践中, 不是单纯地模仿秦汉印之形, 而是体现出对秦汉印精神的传达。在他的影响下, 如皋派印人继承汉印风格, 浑厚朴茂、不离法度, 既有变革, 又讲求工整和雕凿, 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篆刻作品结体周密、构思巧妙、技法细腻, 注重形式的调和与匀称。如皋派的印学理论和篆刻风格在清康熙至道光年间在全国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 有力地推动了印坛对秦汉印传统的复归, 在中国印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容.许氏说篆[M].清康熙十四年师古斋刻本.
[2]许容.韫光楼印谱[M].中国美术学院藏清康熙二十八年半沤堂钤印本.
[3]许容.谷园印谱[M].清康熙二十五年钤印本.
[4]华克昌.谷园印存[M].清嘉庆十九年松荫轩藏本.
[5]谷粒.冒襄与许容[N].新民晚报, 2015-6-5.
[6]张宗友.朱彝尊年谱[M].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4.
[7]刘江.中国印章艺术史[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5.
[8]黄惇.中国古代印论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4
[9]王树堂.“如皋派”的许容[J].老年教育 (书画艺术) , 2008 (4) .
[10]武蕾, 孙志宜.“印宗秦汉”创作观与明清文人篆刻[J].长江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14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