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及苏式彩画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汇科学性、创造性、艺术性于一体,在世界建筑中独树一帜。无论是秦砖汉瓦、南朝寺院,还是明清故宫、苏州园林……均是由中华民族的智慧凝聚而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宫殿、寺庙,还是园林、宅院都是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技术诸方面条件的综合反映。中国古典建筑往往是审美与实用并具的 建筑彩画作为一种形象艺术在建筑物的装饰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和独特的功能。它既具有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可观性、实用性又蕴含着内在的和形式的感染力 它不仅能够通过油漆对建筑物起到保护作用,延长建筑物的寿命同时还可以勾取物象抒发其特有的艺术感染力。
在我国建筑彩画体系之中,现存最多的是官式彩画,明清时期由于我国封建的礼制教化和严峻的法律进一步结合因此对建筑彩绘纹样、设色方面的格调也就更加制度化、标准化、程式化,彩绘仅用于皇家、寺院、府邸等官方建筑,庶民百姓的住宅只准许油漆门窗不许施以彩绘。清代负责管理建筑的工部按照当时的等级制度和工料限额直接组织官式工匠制作了一种定型的彩画,用于皇家御用建筑、王公大臣府第、敕建庙宇及京城衙署等,这就形成了官式彩画,以北京地区最具代表性。就官式彩画而言,是具有官方的,行业中公认的标准形式的含义。
和玺彩画是彩画中等级最高的的一种,纹样主要以龙凤图案为主,中间为连续的富贵华丽的人字形曲线纹样,是清代宫廷建筑中最华贵的彩画,色彩灿烂辉煌而又亮丽,画面两边用折形框框住,所有花纹均贴以金箔,富丽华贵,金碧辉煌体现了皇族的威严,和玺又分为龙和玺、凤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等形式是皇家专用彩绘,只能用于宫殿、坛庙等高级的官式建筑物上。
旋子彩画因在藻头画旋子得名,旋子即涡卷瓣旋花的简化形式,旋子彩画品种繁多是清代官式彩画中的一个主要类别,根据建筑构件的尺寸不同,使用不同的旋花组合形式,枋心内也可画龙、凤和锦等,旋子彩画的地位仅次于和玺彩绘,多用于皇室、皇家园囿中的次要建筑,皇宫内外祭祀祖先的殿堂,重要祭祀坛庙的次要建筑及一般庙宇和王府等。《清式营造则例》中旋子彩画按照纹饰、设色、做法三方面大致分为七种,即:金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烟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金线小点金旋子彩画、墨线小点金旋子彩画、雅伍墨旋子彩画。旋子彩画中花变形图案,如“一整两破”图案,“喜相逢”图案、“勾丝咬”图案、“金道冠”图案,都是利用了太极图分裂组成的原理进行创作的。道家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太极分阴阳而其,阴阳化合而生万物。
与前两种生于官方服务于官方的彩绘形式不同,苏式彩画则起源于民间,是苏州地区私家住宅与园林的传统作法,故名,俗称“苏州片” 故而得名,是用于园林建筑的一种装饰性较强的彩画,一般用于园林中的小型建筑,如亭、台、廊、榭以及四合院住宅、垂花门的额枋上素以描绘精致、风格秀丽着称于世,色调以红、黄、橙等暖色或黄绿、灰、白等中性色调为主,装饰雍容华贵,布局上多采用分段布图法 , 画法灵活 , 题材广泛。
苏式彩画格式多样,分为三种格式,即包袱式、枋心式和海墁式,其中包袱、枋心式赤字内的纹饰主要以写生画为主。写生画包括故事情节的人物画、绚丽多姿的花鸟画,赋有诗情画意的楼阁画及山水画和水墨画等等,多用于园林建筑。苏式彩画也有明显的等级划分。
其划分规则也是从工艺的繁简。用金量的多少及退晕的层次而定。主要有:金琢墨苏画,金线苏画,黄线苏画,海漫苏画,掐箍头搭包袱,掐箍头等。
苏式彩画源自民间,在题材上和形式上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它即使在官化以后仍然是比较灵活的,尤其是清晚期在苏式彩画的发展中有了更大的融和,苏画还出现了和玺或旋子彩画与苏画的结合体。苏式彩画的题材内容多样、变化空间极大,以北京颐和园长廊中的苏式彩画作品为例,大致可分为四类:
人物、山水、花、建筑。苏式彩画选用题材丰富,绘制生动,是游人注意的焦点。
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分别代表着华贵、素雅、活泼三种不同格调。以光鲜亮丽的色彩和丰富多样的图案受到人们喜爱,大片连续的彩画使人们目不暇接,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而源自民间的苏式彩绘无疑更具特色,他从皇家威严对称而又凝重单调的格局中走出来,带来了苏州古典园林的移步换景,别具匠心。从民间的大俗成为官方的大雅,一定程度上是对清规戒律的一种突破,给程式化和单调机械的重复空间带来了一片清新,一丝生动,一许联想……极大的增强建筑艺术的表现力、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吕道馨:《建筑美学》,重庆大学出版社。
[3] 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