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读《梁家河》心得体会感悟模板
精选读《梁家河》心得体会感悟模板【一】
近日,细读了《梁家河》一书,感受颇多。该书记录了习总书记七年知青的艰苦生活和成长经历,展现了青年时期总书记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为民造福的初心,也给我们基层的党员干部在思想和人格上树立了榜样。
我们党通过97年的奋斗,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面对十九大确定的“三步走”到“两步走”战略,新的征程,路险且艰,我们任重道远。
书中习总书记说,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做为一名乡镇干部,要在新时代伟大的工程中做出大贡献,就必须树立坚定的信心,植根群众,融入农村,把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实干巧干,全面提升农村经济水平和农民生活条件,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开花奠定坚实的基础。
坚定党性信仰,夯实执政基础。党员干部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需要不断升华,坚定党性信仰对其至关重要。有了坚定的信念,武装了思想,才能在真理路上披荆斩棘,直抵彼岸。习总书记在梁家河自学求知提升了自身境界,在担任村支书期间率领群众改变了面貌,完成自我升华,践行了党性信仰。我们也要在不断提升自我的基础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和力量。一要坚持以制度管人管事,不断加强作风建设,让“思想奠基·党性塑造”发挥实效,使镇村干部主动作为。二要借村“两委”换届机遇,选出一支“人品好、素质高、能力强,爱农村、爱农民、懂农业”的农村带头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能人”提供一个平台,为乡村振兴夯实人力资源。
强化责任担当,打赢脱贫攻坚。在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生活中,他把自己看成是黄土地的一部分,与群众融在一起,铡草、挑粪、放羊、修地,一桩桩、一件件都是改变贫困山区、传播知识文化的责任驱使着他,在离开梁家河时他说,我有一种想法,如果将来我有机会从政,我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工作。在全民奔小康的今天,做实事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活是当头大事。一要在产业培育上用足心思,紧紧抓住产业增收这个牛鼻子。围绕全县“两长两短+N个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加大规模打造特色农业品牌。二要加大技术培训和政策宣讲力度,让群众不断加深对各项政策的理解,对现代农业技术的掌握,培育出一批新的农民队伍,示范带领脱贫致富,提升群众自主脱贫意识。
精选读《梁家河》心得体会感悟模板【二】
从贫困户家中返回,已是掌灯时分,翻过《梁家河》的最后一页,我掩卷凝思,青年习近平七年梁家河岁月的点点滴滴,如山涧溪流缓缓流来,直抵心扉;如轻歌细语,不绝于耳,久久回响,他带着浓浓的泥土味儿和特有的微笑,身穿黄军装,脚踩解放鞋的形象,总是跃然眼前,在我面前一次次呈现,一天的辛劳荡然无存。
现实文学《梁家河》用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怀,深情描述了习近平青年时代的七年梁家河岁月,向我们展示一代领袖在青春岁月中的成长、成才、勤学、修德、明辨、笃行的不平凡人生经历,特别是他勤奋好学“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博学探究精神和他“蒸干水分,结合群众”,获取真知的治学态度给以我深刻启迪。
“‘一物不知,深以为耻’我给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梁家河时代的习近平正是具有这种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博学探究精神。
无论是在土窑洞的煤油灯下,还是在挥鞭牧羊的后山坡上,他总是怀揣书本,从《三国演义》《水浒传》到《红与黑》《浮士德》,从卡尔马克思、莎士比亚再到托尔斯泰、柴可夫斯基。
七年的梁家河岁月,青年习近平和众多的乡亲们一样,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但也正是这七年时间,他饱读经典,遍阅名著,“毫不夸张的说,当时的文学经典能找到的我都看了,现在脱口而出的都是那时读到的东西”,书本是他梁家河岁月的忠实伴侣。
庄子有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的时间精力都十分有限,而知识却是无限的,特别是处于今天这样一种媒体日新月异,各类知识海量翻新,一切皆在变化的时代,我们在注重博学的基础上更应注重对经典的学习,应把书当成一面镜子,将书中体现出来的精神、意志、品质来对照自己,激发提升自己,以此作为自己做好工作、服务社会的原动力。
“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水分很多,只有结合群众,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将知识根植于时代,根植于群众,并结合于群众,这是青年习近平梁家河时代最朴素的知识观,也正是这种知识观,奠定了他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政治家品格,铸就了他海纳百川、胸怀天下、忠于国家、心系万民的领袖情怀,凝聚了他登高远望、汇通天下、治国理政、复兴民族的不竭动力。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凡事有所成者,必是悟有所获,悟有所获者,必是读有所得。将读书与求知紧密相连,将求知与为民紧密相连,将为民与济世紧密相连,这是我从总书记梁家河岁月的读书印迹中所得出的深刻启示,也为我们今天青年一代追求梦想,实现梦想提供了有效路径和现实依据。
今天我们正搏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作为纪检监察战线的一名新兵,我应更进一步深刻学习,感悟习总书记的梁家河岁月所蕴含的巨大精神内涵,不忘初心,不弃不馁,不急不躁,以抓铁留痕,踏石有印的工作作风,做好自己的每项工作;以学而不厌的毅力,挤出时间,多读书,读好书;以学而乐思的精神,反复思量,汲取营养,总结心得;以学以致用的态度,学以修身,学以资政,博学多思,乐学会学,为推动“八项规定”“四种形态”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全面落实和持续发展,决胜脱贫攻坚尽一份力。
精选读《梁家河》心得体会感悟模板【三】
读完纪实文学《梁家河》,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艰苦磨砺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窑洞中读书求知、磨砺后脱胎换骨、实干中树立信念,正是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具体体现。作为一名人民警察如何弘扬梁家河精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警察“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总要求?
《大学》说道: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动摇了修身之本,而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是不存在的。又言: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千丈高楼平地起。正心与修身正是人民警察践行总书记“四句话、十六个字”的地基。
(一)正心
一言之诺重泰山,正心首重在诺言。《梁家河》里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1993年9月27日,时任福建省常委、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时隔18年第一次回到梁家河村。当时,他挨家挨户看望了乡亲们并和大家“约定”下次回来一定带着婆姨。22年后的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回到了梁家河村,他用陕北方言向乡亲们介绍:“这是我婆姨,今儿领回来让大家见一见。”22年前的轻轻的一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一直记着,并用行动践行了诺言。我认为作为人民警察,正心首重“诺”。“诺”在入党誓词,“诺”在入警誓词,“诺”在对党忠诚。
坚苦磨砺铸信念,为民服务终不变。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延安的一个小山村---梁家河,生活条件顿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刚开始让跳蚤咬的小腿渗血水,到两年后被跳蚤咬依然酣然入睡;从刚开始吃的玉米面馍馍、豆面馍馍,到七年间吃的唯一一次大米饭;从打不起精神干活,到卷起裤管,光着脚,站在刺骨的冰水里干活。艰苦的生活,并未打倒年轻的习近平,而是让年轻的习近平不断的拷问自己:“生存还是毁灭。”最后,立下了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的信念。人民警察的矢志不渝的信念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习总书记对人民警察提出的要求,更是共产党人经受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
(二)修身
刻苦学习求知识,修身修养在致知。在梁家河插队的日子里,习近平总书记用自制的煤油灯,看书看到半夜,常常都是脸被熏的黑黝黝的。第二天早上,吐出的痰也是黑的。为了一本《浮士德》,跑三十里路借阅。2013年,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媒体联合采访时说:“我爱好很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习近平总书记不但重视学习,而且善于学习。他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读完一本书,有思考、有借鉴、有批判。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学习的重要意义: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人民警察如何才能执法公正?必须知法、懂法,牢固树立执法公正的意识:1、公安民警要加强学习法律法规,不断提高法律水平和知识,才能更好的公正知法。2、公安民警要通过深入学习理解到,维护公正是公安机关“立警为民 执法为民”的具体体现。
实事求是万民连,执法公正在眼前。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乡亲们评价习近平是一个“不撒奸儿”的人。农历二三月,陕北冰雪刚融化,寨子沟打水坠坝。习近平卷起裤管,站在刺骨的冰水里干活,在他的带动下,乡亲们干劲冲天,打成了丰产高产的淤地坝。看到村里吃的是河水,他第一个跳进井里劳动,打出了一口大口井。看到村里缺少燃料,做饭、照明都是问题,他带领乡亲们到十几里外背沙子、水泥,造成了全省第一口沼气池。这种务实担当的品格,充分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彰显了共产党人直面问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担当。人民警察道德规范也说道,人民警察必须坚持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绝不放走一个坏人,也绝不冤枉一个好人,坚持严肃与谨慎相结合的方针。
正心修身何时懂,纪律严明方是本。吕侯生的嫂子高彩梅给习近平一家人送了三双鞋垫,上面绣着“幸福好运”“常回家看看”,她说:“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彭丽媛说:“不能要。”高彩梅急得不知说什么好。彭丽媛见她一再坚持,就收下了,并付了200元钱。滚滚红尘中,诱惑太多,如何才能做到坚守本心,不被所动?古人如何正心与修身?先用规矩约束自己,而后循序渐进,提高自己的德行与修养,最终达到自我完善。
作为一名人民警察,遵纪守法才是根本。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人民警察首先要在“规矩”内办事,不越雷池一步,不为恶小,才能以对党忠诚核心意识,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做到正心。而后以刻苦求知的态度,实事求是的品格,做一名组织和群众信赖的人,做一名同事和朋友敬重的人,做一名子女亲属引以为荣的人,做一名回顾一生问心无愧的人,达到修身。
精选读《梁家河》心得体会感悟模板【四】
梁家河,这是一个座落于中国大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小山村,但就是这个看起来不很起眼的陕北小村庄,却是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
陕北是中国革命圣地,延安是伟大的延安精神产生地,梁家河就成长在这片红色革命圣地上。在延安精神光茫的照耀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梁家河,这是一个能找到初心的地方。
习近平总书记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日起,每名共产党人都把寻求人民解放,为人民谋幸福作为终身奋斗的目标,这就是我们党的宗旨,共产党人的初心。
青年时期的习近平,1969年从北京来到这里当知青做农民,那一年他才16岁,而这一干,他就在这个小村庄当了七年的中国农民。这就是青年习近平,一颗红心永向党,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习近平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今天,我们的总书记带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继续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宗旨,朝着新时代的新征程奋勇前行。让生长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这一代人深受启迪,受益匪浅。
梁家河,这是一个见证艰苦奋斗的地方。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八个红色大字依然在知青窑洞的外墙上醒目所在,窑洞旁边的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就是习近平当年带领乡亲们所建的。
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里,习总书记带领群众开荒山,挖水窑,建沼气,办铁铺,筑淤坝……这充分体现了青年习近平同群众苦干实干的革命精神,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人民情怀。
正如总书记所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梁家河,这是一部中国农村发展建设进步的光辉史。细读《梁家河》,让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真正理解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现实意义,使我真正感受到了人民领袖的伟大风范。这就是习近平,坚定的信念,坚韧的品质,为民的情怀在梁家河的山山峁茆历练了他七年难忘的知青岁月。七年的农民生活,人生的大课堂,造就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坚强意志和优秀品格。
梁家河,陕北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曾经是筑满着美好梦想的地方,如今是沧桑巨变梦想成真的地方。
今天,我们在人民领袖,军队统帅,党的核心习总书记的带领下,正朝着新时代的新征程而奋进!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任务光荣而艰巨。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精选读《梁家河》心得体会感悟模板【五】
纪实文学《梁家河》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回梁家河的生动场景及40多年来对梁家河乡亲们的绵绵深情和关心牵挂,讲述了他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等发展生产的为民情怀以及刻苦学习、不忘修身的励志故事,让读者深刻认识到青年习近平是如何在逆境中成长,在窑洞里读书求知、汲取精神力量,在实干中逐步树立“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理想信念,通过描述梁家河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乡亲们的幸福生活,为读者展现了梁家河村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从“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一声声喊我小名”和“我们走在阳光路上”四个部分中,我读到了天降大任于斯人前的痛苦与磨难、奋斗与拼搏、智慧与担当,更找寻到了作为一名知识青年、一名公务员的职责之所在、使命之所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青年干部就是新时代的新知青,我辈要接好历史的“接力棒”,在自己的基层岗位去施展抱负、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
1955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了这群特殊的存在,为了缓解就业压力,他们的选择不仅仅是一种无奈,更多自主作出这种选择的人体现的是一种无私奉献、一种为民情怀。这点,是我们这些公职人员特别需要学习的。
都说时势造英雄,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背景下,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做贡献的机会。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我身在改革开放以后,没有体验过那个物质极端匮乏的时代。和成长在那个年代的他们相比,物质上我们这一辈有极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也有着更多的选择。我们这些成长在新时代的青年,以什么样的姿态去面对当前这个崭新的同时又充满挑战的新的时代,以什么样的付出去回报这个我们成长成才的和平富足的新时代,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