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论文 合同 演讲 心得

1942延安文学事件中的大历史与小故事_1942年历史事件

  摘要:王实味的命运在1942延安文学事件中有着深长的意味。王实味并不是1942延安“新启蒙文学”的肇始者,他批判的锋芒也没有格外锐利,但他却成为1942年以来第一个为中国文学献出生命的作家。在抗战时期的延安,王实味遭此命运有其特定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他的性格特点,二是他与毛泽东的关系,三是他系统的、与延安文学思想对抗的文学思想,同时,国民党的宣传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延安文学事件:王实味;大历史:小故事
  中图分类号:120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8-0076-05
  目前学术界对王实味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比较著名的有黄昌勇的《王实味传》及宋金寿的《毛泽东与王实味的定案》等,但这些成果,基本是讲述事件的经过,很少涉及对王实味命运的深入考察。王实味的命运在1942延安文学事件中有着深长意味。王实味并不是1942延安“新启蒙文学”的肇始者,他批判的锋芒也不是惊世骇俗,但他却成为1942延安文学事件中的牺牲者。为什么在当代文学生成期间,王实味为什么会遭此命运?这背后有怎样的故事?本文尝试着回答这些问题。
  一
  关于王实味命运的故事是在延安文艺整风的大历史中发生的。1942延安整风初期,很多人,尤其是普通的知识分子对其意图是不清楚的,就如当时的《解放日报》编辑黎辛所说:“事实上,当时一般干部,甚至是一些高级干部对整风的意图、要求和做法也是不理解的。”应该说,整风运动一开始的目的是在于清除有苏联背景的王明等人的力量与影响。当时《解放日报》的“社论”有这样的暗示:“干部名流”、“大师”等要在群众面前“脱裤子”、“割尾巴”。同时,这篇“社论”还说:……“我们自动地主张脱裤子。因为我们有充分的自信,知道自己是基本健全的,只有局部的个别缺点,而且这些缺点是会很快清除的……”也许正是这样的暗示,延安《解放日报》的《文艺》副刊从1942年3月9日发表丁玲的《三八节有感》开始,涉及整风主题。3月11日发表了艾青的《了解作家,尊重作家》,3月12日发表了罗烽的《还是杂文时代》,3月13日发表了王实味的《野百合花》(后半部分发表于3月23日),这些文章,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此外,王实味还在墙报《矢与的》上发表了三篇文章,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我对罗迈同志在整风检工动员大会上发言的批评》与《零感两则》,在第3期上发表了《答李宇超、梅洛两同志》。王实味写道:“……,你是不是对大人物(尤其是你的“上司”)有话不敢说,反之,你是不是对“小人物”善于深文罗织?……”(《零感两则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