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论文 合同 演讲 心得

“小金库”审计问题研究

  目前我国审计机关查处“小金库”的数量与日俱增,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也受到了一定削弱。它的存在不仅使国家财政收入和国有资产的受到损害,扰乱了社会分配的正常秩序,为腐败滋生了温床,更严重的是影响了党风民风的建设,因此本文“小金库”的审计问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一、“小金库”审计概述
  (一)“小金库”的含义
  1995年,国家对“小金库”组织大规模清理,此次清理中,将“小金库”的概念界定为:凡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均属于“小金库”。
  2009年“小金库”的法律概念再次得到了重新界定: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形成的资产,均属于“小金库”。
  (二)“小金库”的特点
  通过对近年来各类“小金库”案例的分析,不难发现“小金库”具有以下特点:
  1.存在普遍性。审计中发现的“小金库”存在于各类组织,从机关单位到企事业单位,从各类团体到历史机构,参与人员从高层领导到下级员工,具有“人多势众”的普遍性。
  2.违法违规性。自古以来类似“小金库”的行为就受到道德的唾弃,随着我国进入法制社会“小金库”行为更是收到了法律的制约。
  3.形式多样性。随着国家有关部门对“小金库”的检查越来越坚决,越来越专业,“小金库”的形式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各种作案手法层出不穷。
  4.隐蔽性。相关人员具有丰富的财务经验,对控制的漏洞了如指掌,使得单位的内部控制手段形同虚设。更有甚者,利用职务之便上下勾结,构造难以发现的复杂交易,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5.挥霍性。“小金库”的存在让相关人员抱着“公款不花白不花”的心态,相当多的人员用来满足私人利益,现在盛行的“公款吃喝”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三)“小金库”形成的原因
  1.管理松散,出现漏洞。“小金库”的存在多是内部控制出现漏洞,被相关人员从漏洞中获取个人利益,例如生活中常见的收取回扣、虚报开支。解决措施就是加强内部控制,即时填补内部控制的漏洞,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2.无视法纪,欺上瞒下。“小金库”的设立往往与领导脱离不了干系,这些领导勾结财务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将法律与道德抛诸脑后,他们欺上瞒下,将不合理的收入出去全部隐藏起来,形成“小金库”
  3.缺乏监督,处罚不力,“小金库”的行为归根到底还是我国的腐败问题。主要原因不外乎缺乏监督,处罚不力,一些财务人员完全忘记了自己的信仰和成为会计从业人员时的誓言,他们滥用职权、同流合污,使财务监督形同虚设。另一方面,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形成的利益共同体很难攻破,甚至有些地方的主管领导也会收到部分好处,这在无形之中加大了审计的难度,经常会出现难以搜寻有力证据的情况,有时即使发现线索也会因为保护主义的关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完全没有体现出法律的作用,处罚不力,因此成了“小金库”无法根治的一个原因。
  (四)“小金库”的类型分析
  对近年来“小金库”案件的分析不难发现,“小金库”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各项其他收入、回扣不入账型。在公司的实际运转中会存在很多其他业务收入,例如房租、包装物、固定资产出租等,这些收入由于比较分散,不经常发生且每笔金额较小,经常会由个别人保管,形成“小金库”。
  2.虚列支出。虚列支出是指在日常业务中具有合法凭证,但虚构业务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平时是经常会发生的,这些虚构的支出便会进入操作者个人的腰包,形成“小金库”。针对这种现象询问很好的办法,可以向相关人员进行询问,了解实际支出,查明“小金库”
  3.利用往来款项设置“小金库”。往来款项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重要一环,包括应收款、应付款、预收款、预付款,在这些科目中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隐患――坏账,坏账是指无法收回或收回可能性较小的应收款项,在会计制度中一般是指超过三年无法收回的款项,这就给一些人提供了弄虚作假的机会,例如虚构坏账,即对于应该冲减应收账款的款项不做冲减,而是等待其成为坏账,导致坏账增多,形成“小金库”。对于这种情况,审计人员可以采取函证的方法,向对方发起函证,以获得书面证据。
  4.固定资产清理不按正常程序,清理收入不入账。在固定资产清理的过程中会出现营业外支出和固定资产清理收入,但是不同公司的原值、折旧方法、市场行情、使用年限不同导致残值有所差异,这样就容易形成“小金库”。
  二、“小金库”审计的难点及审计策略
  (一)“小金库”审计的难点
  1.形式多样,成因复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审计事业的日益完善,“小金库”的形式也在随时翻新,不同的单位各有差异,这使得“小金库”的审查不知如何下手。例如经营收入编入其他核算账簿。随处可见的假发票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相关人员利用非法手段避开会计控制,形成账外资金,这些账外资金就会成为 “小金库”。
  2.手段隐蔽,不易察觉。现很多企业都会存在账外现金账和银行存款账,即使是非财务人员都知道企业的“两本账”,这些在账外账很难被发现。主要表现在:一是体外循环。这些单位的“小金库”活动完全在其自身外活动,与其本体完全没有联系,完全是在其关联单位进行。二是账外结算。这些单位的“小金库”活动与体外循环不同,是将一些收入完全不记录在账簿中,而是在账簿外进行,例如发生业务的两个单位相互串通,在交易中直接收取回扣或者其他利益,这就会导致收入费用不能准确体现在账簿中。   3. 设置秘密,表面合理。“小金库”的相关人员都是工作在财务工作第一线的人,他们对财务系统的漏洞有着充分的了解,这致使审计人员很难在账簿中找到破绽,此时“小金库”的相关人员又会结合成利益共同体,联合对抗检查者,加大了审计难度。
  (二)“小金库”审计过程中的具体方法
  1.函证法。函证是向第三方单位发出询问函,以得到可以作为出面证据的答复。在审计“小金库”时一定不要单纯的检查账目,要针对其业务顺藤摸瓜,调查其关联单位,这时可以采用函证的方法,若函证结果与被审计单位账面不同,则出现“小金库”的嫌疑性增大。
  2.存货监盘法。存货监盘,是审计相关人员亲自到现场监督被审计方的盘存过程,并使用一定的抽样程序进行辅助。由于“小金库”较强的隐蔽性,应当仔细检查,将盘存结果与账面余额进行对比,若出现“账>实际”的情况时,则可能出现“小金库”。
  3.票据抽查法。根据规定单位的所有收支票据凭证应全部记账,且存根联、发票联,有的还有出入库联必须保持一致,并按顺序编号。在审计过程中应仔细检查票据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金额是否相同。若缺少票据或账实不符,则可能出现“小金库”,这时可以考虑进行更深层次的检查。
  4.检查法。检查,是指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生成的,以纸质、电子或其他介质形式存在的记录和文件进行审查,或对资产进行实物审查。在审计“小金库”的过程中,即使其账面做得天衣无缝,也有可能从其记录和文件中找到破绽,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记录和文件的可靠性,其可靠性取决于记录和文件的性质和来源。
  5.询问法。询问,是指通过交流的方法,从相关知情人口中获取与被审计方相关信息,从而获得审计证据的过程。询问作为一种对其他审计程序的补充,广泛应用于整个过程,最主要的是会在审计工作遇到瓶颈时帮助你找到审计方向。
  三、“小金库”问题的治理方法
  (一)对财务人员加强思想教育,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对各种违法行为的鉴别和预防能力
  加强对“小金库”危害的宣传,通过一些案例或者一些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为所有走在这条路上的人敲响警钟。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抵抗“小金库”的急先锋。
  (二)大力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可以很好地控制“小金库”的滋生蔓延,这种制度,将所有的财政性资金全部都收入国库账户体系,以现在的科学技术水平完全可以做到财政收入支出透明化,减少了滞留挪用现金的情况,帮助财政资金物尽其用。
  (三)加强政府非税收收入收缴的改革
  使非税收收入的立项审批管理得到强化。针对国库管理的职能,掌握其非税收收入的源头、变动等一些情况。让资金在国库账户体系中有秩序的运行,减少“小金库”的发生。
  (四)建立有效的监管网,加大处罚力度
  将司法机关、审计部门以及各个监事会全部结合在一起,形成针对“小金库”等违法行为的监管网,还要使群众能够参与到“小金库”的监管中,尽可能地让群众了解财政的收入支出情况,发挥出舆论的力量,尤其是现在发达的网络力量。最重要的是审计人员对于“小金库”的审计力度,因为良好有效的监管机构和监管网的生力军便是审计人员,审计人员应发挥出应有的检查力和威慑力,与监管部门和人民群众共同监督“小金库”行为。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