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论文 合同 演讲 心得

【生态文明论文】生态文明建设思考(5篇)(共15969字)

第一篇:长寿区生态文明建设思考

摘要:本文以重庆市长寿区为研究对象,重点阐述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分析该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的优势,采取的措施与手段,面临的问题与困难,提出对策与建议,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瓶颈问题。

关键词:长寿区;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长寿区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重庆市重要的重化工基地,同时肩负着保护长江流域生态屏障和库区水环境安全的重要责任。2015年以来,长寿区委、区政府按照重庆市统一部署,制定出台了《长寿区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和《长寿区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分工方案》(2015~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年度目标任务,将全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任务分解落实到区级各部门、各街镇和有关单位,举全区之力,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项目标任务。

1主要成果

1.1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

一是不断优化生态格局。全区耕地保有面积达83.1万亩,实现占补平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5.4平方公里,森林面积达到96.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5.1%。长寿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达4677.6公顷,湖泊生境质量持续改善。新增城市绿地198公顷,城区生产、生态与生活空间布局得以优化。启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巩固和提升重点生态功能区主要生态服务功能。二是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长寿经开区为龙头,以长寿工业园区为配套,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将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冶金、汽车配套制造、专业物流纳入鼓励发展方向,大力支持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都市农业,持续推进天赐长寿湖、菩提长寿山、滨江长寿谷三个百亿级旅游景区保护性开发,走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道路。三是加强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2015年,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6.7%。完成区行政中心和区人民医院共76000平方米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积极推进路灯LED节能照明改造项目。全区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均逐步下降。四是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推进长寿经开区循环化改造项目建设和长寿经开区科技创新园建设。着力打造长寿区街镇工业走廊环保与健康科技产业基地、智能制造与新能源产业基地、长江生态环境科创基地和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积极发展区级农业龙头企业20个、家庭农场200家,创办农民合作组织100个,创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5个。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城区清洁能源使用率达98%。优化城市公交线路,引导群众低碳出行。五是加速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十二五以来,长寿区累计完成303个减排项目,2015年,全区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4项减排指标年排放量分别较“十一五”末下降8.47%、8.47%、5.21%、32.37%,进一步为全区经济发展腾出环境容量。

1.2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是深入开展环保六大行动。2015年,长寿区紧紧围绕改善环境质量这一核心和保障环境民生这一要务,全力推进环保“六大行动”。完成5个街镇、23个村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民生实事,并形成长效机制,区级财政每年拨付440余万元垃圾清运专项资金保障整治项目的长期环境效益。积极争取8000万元国家补助资金,持续推进长寿湖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治理。扎实推进长化、重钢等9家化工臭气污染源攻坚整治,臭气扰民投诉率下降7.5%;火电、水泥、钢铁等重点燃煤企业实现在线监测和污染物达标排放;创建5个扬尘控制示范工地;完成4家企业扬尘深度治理和35家加油站油气回收整治;整治餐饮油烟污染12家;淘汰燃煤锅炉1台;淘汰黄标车2741辆。19个街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全覆盖,并委托至第三方统一管理、运输。投入3000余万元建立农村垃圾“户集-村收-区运、区处理”系统,实现全区全域垃圾处理全覆盖。新建1座日处理能力为5吨的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场,全区医疗废物实现“应收尽收”和规范化处置全覆盖。二是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5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40天,实现历史最好。长江长寿段、龙溪河长寿段、御临河长寿段水体稳定在Ⅲ类水质,桃花河水质由劣Ⅴ类提升为Ⅳ类;19个乡镇饮用水源和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合格率实现100%。城区区域环境噪声、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分别为52.4分贝和65.4分贝,噪声达标区实现建城区100%全覆盖。危险废物规范处置率达100%。三是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完善“政府—部门—园区—企业”四级应急管理和污染事故联防联控体系建设以及经开区“装置级、工厂级、片区级、经开区级和流域级”五级事故污水风险防控体系。2015年以来未出现重特大环境安全事故,未出现群体性环境信访事件和赴京、上市等越级上访事件,辖区生态环境安全形势稳定。

1.3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建设步伐加快

一是严格贯彻落实新《环保法》。长寿区环保、公、检、法等部门密切配合、无缝对接,有效打击和震慑了环境违法犯罪行为。2015年初,对环境违法企业开出最严厉罚单3人被刑事拘留;逃避监管非法处置高浓度废水的企业及主要负责人分别被处10万元的罚款。自新《环保法》实施以来,长寿区首次对相关环境违法人员实施刑事拘留,首次对相关企业主要负责人开出经济罚单。二是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2015年,长寿区环保局现场监察企业4000人次、夜间巡查800余人次、走访约谈企业负责人85人次、实施行政处罚53件,移交区公安局侦办案件2件;受理各类污染信访投诉及污染事故纠纷调处917件,处理率和办结率均为100%,回访满意率达95.3%。

1.4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取得突破

一是强化源头管理。严把环境准入关,2015年,共完成建设项目环评审批100个、规划环评33个,环评执行率达100%,豁免环评项目21个,有力地支持了全区经济发展。严格执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充分发挥排污许可证“闸门”控制作用。全区有350家排污单位实现了持证排污,完成100余家工业企业排污权有偿使用交易,涉及交易金额突破3500万元。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在积极争取各级资金的同时,配套投入区级资金1.49亿元,采取“以奖代补”或“以奖促治”的方式,切实将生态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民生。三是不断壮大基层环保队伍。在全区19个街镇设立独立的环保所,配备90名专职环保人员,争取市级专项资金324万元为19个街镇分别配备1台环保执法专用车和必要的环保办公、现场执法设备,建立健全街镇环保工作机制和督查、考核及资金保障机制,真正实现了街镇环保工作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法办事,逐步实现了全区生态环境监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街镇环境一体化监管网络。

1.5生态文化得到培育和繁荣

2015年,长寿区各级媒体播报涉长环保新闻30余件、刊登新闻80余件,网络公开信息已达60余项,长寿环保官方微博、微信粉丝突破7.8万,全区中小学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普及率达96.8%;区文联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创作了20余部歌颂全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精品诗词、散文、美术作品,全社会生态文明氛围逐步增强。以“环保十进”活动、“六五”世界环境日、法制宣传周、生态文明知识竞赛、环境征文活动等主题宣传活动为抓手,加大生态环保宣传力度,让生态理念深入人心。

2建议

1)坚持生态环境优先战略,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解决当前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加大宣传力度,集中全社会力量,认真弘扬生态文化,使生态文明建设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2)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狠抓生态文明建设“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的落实,充分发挥部门联动优势,逐步形成生态文明齐抓共管、统筹推进的大生态格局。

3)统筹规划,高位推动。强化规划引领,推动多规融合,助推特色发展、联动发展和协调发展。及时建立生态文明建设专家库,把生态文明有机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切实改变目前重口号、轻落实的现状。

4)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坚持以环保“六大行动”为抓手,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产业投资禁投清单、总量控制和环保排污许可证等制度,认真落实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等环境经济政策,加快淘汰“两高一低”落后产能,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升重点工业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有效化解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污染物“增减”矛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〇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贺祥,等.贵州省黔东南州生态文明建设浅析:以雷山县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2008(06).

[4]李一含.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J].企业家天地,2012(3).

[5]田文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及其建设探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44).

[6]赵建军.论生态文明理论的时代价值[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4).

作者:杨益 单位:重庆市长寿区环境保护局

第二篇: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维度研究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与法治建设关系紧密,具有其内在统一性。法治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这四个法治的维度展开,能够更好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法治;建设

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它关乎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起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方面。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坚定不移地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因此,运用法治的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时代的诉求,应积极弘扬法治精神,建设美丽中国。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法治建设的契合

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后出现在工业文明时期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它以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为前提,不仅主张人与自然和谐,更加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法治建设,即依法治国,主张树立宪法和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将国家事务、经济事务、社会事务等都纳入法治框架内。法律规定了人最基本的权利和义务,对人的行为具有指引和导向作用,规定了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它具有规范性、强制性和相对稳定性,可以调节社会关系,特别是矛盾和冲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法治建设以人为本,保障公民生存发展的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终建成和谐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法治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

生态文明建设与法治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对法治建设具有影响力,法治建设过程中应始终贯彻生态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统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另一方面,法治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不仅能巩固生态文明建设已取得的成果,更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首先,法治具有规范性。我国宪法和法律是行为准则的根本依据,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明确规定了人们可以、应当和禁止的行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但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环境形势严峻。针对生态赤字问题,国家和党的领导人也出台了一些了与环境、生态相关的政策,只有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通过法律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形成法律规范,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的普遍遵守和严格执行。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的方式,规定人们应当为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做些什么,不应当做什么破坏生态的行为,能够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发展。其次,法治具有相对稳定性。法律条文不是一成不变的,法律作为上层建筑,必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不再适应市场经济或者阻碍市场经济发展时,应毫不犹豫地完善、修改法律条文。但是,法律具有相对稳定性,一旦路线、方针、政策上升为国家法律,便不可随意修改,不可随着领导人注意力的变化而变化,随着领导人看法的变化而变化。我国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法律法规,全体社会成员应严格遵守,齐心协力建设美好生态社会。如果法律法规随意变化,将会大大削减其公信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稳定的法治作为保障,通过法治的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才能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性和连贯性,才能真正彰显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命活力。再次,法治具有强制性。建设生态文明,既需要人们自觉遵守保护生态环境的规定,也需要运用强制性的法律规定。当今社会处于转型期,各种利益主体多元化,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有人不惜牺牲生态环境,一味地追逐经济利益,将保护环境的责任抛之脑后,让环境为自己的私利买单,环境承载着巨大的压力。丧失了良心和责任心的人,如果还仅靠道德是无法保护我们地球的,只有颁布严格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才能对他们起到警醒作用,拾起自己丢弃的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责。最后,法治具有一定的民主性。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利。社会主义法治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法治,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政治。我国的法治建设以人为本,民主是其本质特征和根本属性。生态文明建设是全体社会成员的使命,运用法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增强广大人民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极性。生态文明建设事关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名族,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只有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广开言路,多听取群众意见,才能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三、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可见,国家已重视从法治的维度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运用法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从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这四个方面具体展开工作。首先,要完善生态文明的科学立法。立法是法律实施的前提条件,只有制定出完备的法律,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我国在生态立法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例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但是随着人类对环境的肆意破坏,出现了一些列新的环境问题,在面临这些新问题时要及时出台相关的治理环境的法律法规,以填补环境法律法规的空白其次,要加强生态文明的严格执法。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光制定法律还远远不能解决生态破坏难题。我国大多数环境执法人员素质较高,能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对违反环境法的行为作出处罚,但是仍然存在小部分以权谋私、执法不严的工作人员。必须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将生态指标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将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然后,要增强生态文明的公正司法。司法是保证社会公平正义的法宝,在处理环境纠纷案件时,必须实事求是,根本案件的原委公正审判,切实保障受害者的权益,对违法者做出相应的处罚。倘若做不到最起码的公正,就会丧失法律的公信力,削弱宪法法律的权威。最后,要强化生态文明的全民守法。生态文明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上每一位成员的努力,需要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公民要意识到生态对于人类的重要性,认识到每个人身上都肩负着保护环境的重要责任,同时能够监督和提醒身边的同学、朋友、家人。只有人人都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力量,严格遵守生态文明的法律法规,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才会蒸蒸日上,建成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王曼倩.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

[3]孙佑海.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法治的推进[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1).

[4]孙笑妍,王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思考[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2).

[5]王灿发.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J].法制资讯,2014(Z1).

作者:张玲花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第三篇:生态文明建设下村屯绿化建议

摘要:我国目前面临着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严峻现实,针对这种情况,中央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战略。本文正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探究村屯绿化工作,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村屯绿化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它要求人与自然要和谐,社会要可持续发展,为后人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而村屯绿化工作既是响应党中央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更是提升村屯绿化覆盖率,改善农村居民生态环境的强力措施。

1村屯绿化工作的必要性

村屯环境长久以来一直是污染治理与环境监管的死角,几乎处于“自治”状态,再加上污染治理措施、设施以及公共环境服务远远无法满足村屯现实需要,进而造成村屯环境状况不佳。因此开展村屯绿化工作[1],绿化、美化村屯环境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开展村屯绿化工作,也是各级林业局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地方生态效益发挥的强力保障,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强大助力。

2村屯绿化工作建议

2.1转变旧观念,确立新理念

村屯绿化工作需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按照建设生态良好、生活富足的文明社会要求,将村屯绿化作为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居民居住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农村的重要内容来抓。首先,确立村屯绿化新理念[2],转变传统的植树造林工作注重绿化荒山的观念,充分利用各个村落自身的环境优势,大搞村屯四旁植树等村屯绿化工作。其次,转变绿化美化工作是林业局园林部门工作的传统观念,确立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新的建设理念,将村屯绿化工作作为各个乡村的自觉行动。最后,转变林业局园林部门关于村屯绿化工作的传统观念,切实确立全社会、乡村全员参与到村屯绿化工作中来的新理念。在村屯绿化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不但需要号召乡村全体成员参与到村屯绿化工作中来,还可以让有义务植树任务的企事业单位也参与到农村村屯绿化工作中来。

2.2加强管理,整合资源

在村屯绿化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还要注意加强各项管理,整合各种资源,形成村屯绿化工作合力。比如做好资金预算管理、各项财政资金整合以及保障绿化用地等。首先,各县建设局要切实做好村屯绿化工作的基础服务以及村屯绿化规划的指导工作,各县林业局要确保各个乡村能够选择和栽植适合当地环境的苗木,并协助各个乡村购买种植所需各种苗木、果树等,最后帮助一些贫困的村落合理修复生态环境。其次,建立长效机制以加强管护村屯绿化建设。[3]在设计村屯绿化方案的过程中,应引导全村群众参与到设计过程中来,充分体现全村群众的主体地位,争取他们的意见,确保村屯绿化建设方案更加科学合理,这也有助于吸引全村群众积极参与到后期绿化建设工作中来。最后,要想做好村屯绿化工作,还需要对农村居民开展各种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提升他们的管理技术和技术知识,使他们能够在村屯绿化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3因地制宜,生态优先

开展村屯绿化工作,还需要结合各地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为,采用灵活多样的绿化形式和科学合理的绿化布局,使村屯绿化既能反映乡村特色的绿化风貌,又能反映乡村地形特征和时代特点。对原本存在的绿化成果要充分利用好,做到保护与发展并重,建设与改造并举。比如在开展村屯绿化工作的过程中,地方林业局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既要寻求发展,又要保护好乡村原有的绿化成果、古树名木和森林资源。生态优先则是指要将改善村屯环境作为村屯绿化工作的首要目标。在村屯绿化工作中,要以村屯绿化为主,突出乔木树种的比例,做到乔、灌、花、草、藤的科学搭配,针阔混交,常绿与落叶结合,从而建设一个功能齐备、层次丰富、结构合理的村屯绿色生态系统,构建一个优美的村屯绿化景观体系,将村屯绿化工作的生态效益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此外,还可以尽可能多栽种一些生态经济型树种,大力发展庭院林业经济,最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既美化村屯环境,又能够给乡村居民带来一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何武江,崔巍.辽宁省村屯绿化现状与发展对策[J].辽宁林业科技,2012(06):46-47+57.

[2]黄丽花.浅谈广西省柳城县村屯绿化建设[J].农业与技术,2015(06):60+63.

[3]杨山山,刘林福,宿胜华,等.村屯绿化之我见[J].内蒙古林业,2016(01):28-29.

作者:周小苏 单位:广西省桂林市全州县飞机坪苗圃

第四篇:防灾减灾意识下生态文明建设思考

摘要:分析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阐述了气象事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利关系,提出了强化防灾减灾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气象;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关系

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的资源环境与人口关系变得日益紧张,再加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不断恶化的生态系统等问题,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认真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这四个重点方面建设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促进我国全面又好又快发展。

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仍没有得到满足,仍需要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都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生态文明建设也必须考虑这个实际情况。如果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就无法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也将陷入生存危机,现有的发展成果也必然要落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也将无法实现[1]。因此,就目前我国的发展状况而言,必须努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条件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清新的空气、营养的食物、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等方面的要求逐步提高。在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李克强同志曾指出,不损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环境质量,是最基本的环境质量,是政府应当提供的最为基本的公共服务,是一条人民群众需要生活环境的底线。基本的生活环境质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是政府部门必须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因此,必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环境污染加剧,各种环境问题层出不穷。虽然国家出台了多项环境治理的政策,也采取了一些调控措施,但环境危机的基本状况并没有发生改变[2],对于整个国际社会的环境问题,中国也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另外,中国有必要、也必须为子孙后代保持良好的人口、资源、环境条件,因此,必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使我们的子孙后代保持长远永续的发展。

2气象事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利关系

近年来,气候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损失的70%以上[3]。受到干旱、暴雨、洪涝、寒潮、冰冻等气象灾害的影响,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常会受到严重威胁,国民经济也因此时常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并且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我们必须承认,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好坏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劣密不可分。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好,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气象灾害的发生率,从而减轻各部门应急减灾的工作负担;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做到位,可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更优更快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3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又快又好发展

山西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森林植被较少,土地干旱,水土流失严重,生态问题阻碍着山西省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山西的气象灾害较多,其灾害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气象灾害种类较多。主要有暴雨、大风、干旱、寒潮和霾等。②灾害持续时间较长。山西经常会多年连续出现同一种灾害。例如,山西常会出现连续干旱年或者连续多雨年。③灾害发生频率高。山西地处我国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地带,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十分明显。温度、湿度、降水等气象要素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不稳定,气象灾害出现的频率较为频繁。据统计,1961年~2008年间,山西有18%以上年份存在干早。④气象灾害发生的时空范围广。山西的四季都可出现气象灾害;山西有各种不同的地貌类型,处处都可能发生气象灾害。⑤灾情重。据统计,我省气象灾害及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每年造成超千人死亡,每年遭受的经济损失也非常严重,每年受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557万人次。⑥易引发其他自然灾害。不适宜的天气、气候环境容易导致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产生,造成减产,甚至颗粒无收。面对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灾情重等严峻形势,山西省气象部门认真总结省、市、县各级气象部门多年来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经验,在预测出气象灾害前,争分夺秒地将决策服务材料发送到政府决策部门,通过电视、报纸、短信、大喇叭等渠道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迅速做好应急准备,做好气象服务保障和灾害情况收集。同时,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注重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积极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气象服务保障。

4强化防灾减灾意识,提高气象服务能力

山西省气象部门切实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做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4.1不断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要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而要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则必须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切实提高气象灾害的预报预警能力和应急服务能力,始终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置于首位。提高气象灾害预警的时效性、监测预报的准确性、防范应对的科学性、气象服务的主动性[4]。建立各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共享发布系统,加快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传播速度,以便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及时有效发布。

4.2不断培养气象预报与专业气象服务人才

气象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一流气象人才的支撑。需要不断地投入经费,进行人才培训学习与交流,安装先进的监测设备,结合起来,才能使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更高。弘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推进气象部门的先进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迅速建立起一支高效的专业人才队伍。利用“世界气象日”等节日对民众进行推广宣传,便于各级部门和整个社会认识气象、理解气象、利用气象,切实推进山西省气象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4.3不断研发先进气象服务产品

继续优化山西省公共气象服务系统,为电力、铁路、高速、旅游等各类专业用户研发丰富具体、科学生动、丰富多彩的气象服务产品。努力为电力部门保障电网安全运行保驾护航,保证电网运行中用电负荷的科学调度;增加交通运输线路中的气象监测设备,为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等提供天气实况、实时预报服务和灾害防御提醒等;为旅行社等旅游相关部门及游客提供即时的、实时更新的实况与预报信息,保障旅客的人生财产安全,并为其提供佛光、云海等自然景观预报,以及其他专业的旅游气象资讯。

[参考文献]

[1]张首先.生态文明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

[2]刘延春.关于生态文明的几点思考[J].林业经济,2003,(1).

[3]矫梅燕.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的科学管理[N].学习时报,2011-08-22.

[4]阎立.加强防灾减灾构建和谐社会[N].苏州日报,2009-05-07.

作者:李文娟 单位:山西省气象服务中心

第五篇: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分析

摘要:甘肃提出要坚持“绿色发展”的方向,实施“生态屏障”行动,建设“快乐新甘肃”重大使命,全力配合党的十八大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新甘肃不仅是甘肃的科学发展,更是甘肃的可持续发展,也是甘肃的生态文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一个幸福的新甘肃,这是全省人民面前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对策

1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环境,山区,沙,灾害,森林,土壤侵蚀面积也非常严重,土壤侵蚀面积超过22万8000平方公里,土壤侵蚀量已经达到全甘肃省土地面积的一半。多年来,土地沙漠化也在不断发展。在许多省、县都会受到沙漠的影响,土地沙漠化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草地退化,致使许多物种无法继续生存或存活,物种数量迅速减少,目前,草地退化率已超过45%。各种自然灾害多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甘肃省频繁发生自然灾害。不但沙尘暴时常发生,还危及到铁路、道路等,对各类作物也造成了一定危害。甘肃省是青海西藏高山地区和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的交叉点,分为甘肃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地区和陇南四大生态区。甘肃省黄土高原占人口的75%以上,70%以上的耕地,但土地主要是农田(90%以上),河西地区降雨量减少,生态退化,水资源严重短缺和土壤荒漠化;甘南草原过度放牧,草地退化严重;陇南山区人口高密度、过度开发,交通不便,泥石流严重。不同生态类型,土地条件差,频繁的沙尘暴、干旱、地震、泥石流,足以说明其严重程度。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导致甘肃省境内农作物生产不良,导致本省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特别是东部地区,严重阻碍了当地的经济腾飞。因而,不管是从经济发展还是环境保护来说,甘肃省生态文明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2甘肃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甘肃省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占总用地面积的75%。黄河、长江流域的水自然地形低,自古以来,有一个“看到水的流动,土地干裂缝”的问题。甘肃人均水资源利用率仅为110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7%,居全国二十位,其中黄河流域人均水资源仅为750立方米,接近国际平均水平的500-10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甘肃是一个生态问题,也是一个交织的省份的贫困和困难的问题。“三点,三点,两点,两点,一个森林和一个亚场”的生态格局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全省土壤侵蚀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85%,草地面积占三,草地面积占80%以上。在此背景下,生态敏感性、脆弱性和区域生态退化严重,基本上是国家和省扶贫开发的重点和发展。甘肃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石油化工产业基地。产业结构是传统能源和原材料产业的主体,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资源型产业。2014全省石化、有色金属、钢铁、煤炭、建材和其他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增加值占全省70%以上,全省总利润和税收占80%以上。该省的经济增长高度依赖于资源和市场价格的发展。发展落后。甘肃省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区域市场化程度,区域水平等多个方面在全国排后。

3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若要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效率,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必不可少。因而,不但要对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加以强化和完善,还要针对空缺部分尽快出台政策,从而使节能环保有制度可循。首先,建立一个资源和生态补偿制度的使用制度。其次,要完善干部考核任用机制,把节能减排指标纳入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体系中。最后,建立健全立法和执法机制,将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引入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对生态工程加快开展修复工作,从而提高生态产品实际生产能力。修复工程结合甘肃省境内各区主要生态功能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开展不同的修复。甘南黄河生态功能区的水供应,通过实施以草定畜系统,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区和流域的河流,从生态环境重点县的治理入手,加强实施退耕还林、对荒山荒地开展造林运动、加固陡坡土地进而增强天然林的保护,推动祁连山生态恢复。对祁连山内涵盖的湿地、冰川以及草原和森林等加快抢救工作。石羊河管理区生态保护以移民的方式开展生态施工,加大荒漠治理力度,对敦煌绿洲实施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在区域内不但要开展生态保护,还有对人文遗产实施全面保护,通过开展生态调水工程,管理、结构调整和科学规范用水秩序等措施,控制人工绿洲规模,加强生态保护和文化遗产的环境治理和保护,实现生态恢复;土壤的生态功能和水利工程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保存,通过骨干项目作为小流域坝系建设的实施主体,加强坡耕地土壤侵蚀,促进苏北的生态恢复;对北部荒漠实施生态保护时,应采取建立生物物种仓储基地的措施,保护物种多样性,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区域生态自然修复。以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促进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二次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限制高耗能产业,构建生态产业链。此外,于农业而言,应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采用现代先进科技技术加快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化建设。以现代科技促进农业,发展现代经营,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业效率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卢艳丽丁四保王荣成王昱生态脆弱地区的区域外部性及其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7),P68-P73。

[2]周生贤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J].环境经济,2012,(10),P10-P12。

[3]闫春香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商情,2013,(18)。

[4]张国洲张金海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P43―P46。

[5]杨子荣加强新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9),P14―P15。

[6]邵士庆刘文佳党的人民利益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当代启示[J].求实,2012,(10),P30―P32。

作者:苟永和 单位:中共甘肃省酒泉市委党校政治学教研室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