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论文 合同 演讲 心得

秦兵马俑教案优秀8篇

篇一:《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篇一

本课时的重点就是联系课文资料,体会兵马俑的类型众多,形象鲜明。从而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所以,本课时的教学,我还是以过渡段为中心,由复习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入手,然后自然过渡到重点段落(4―9),引导学生体会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

针对这一教学重点为,我主要设计了三个大问题: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类型的兵马俑?他们有着怎样的鲜明形象?仔细读读课文,选取你喜欢的一个兵马俑介绍给大家,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然后由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保证必须阅读时光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这一部分的教学,学生的兴趣倒是比较浓厚,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可由于交流汇报占了许多时光,学生阅读感悟的时光倒是少了,给人的感觉像是在做表面文章。我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问题设计得不够合理,而且教学没有抓住重点。每个自然段的教学时光几乎是平均分配,教学节奏没有变化。或许,在教学中,我能够先以“将军俑”为例,具体分析一下他的鲜明形象,并指导学生朗读,然后再让学生照样貌来介绍分析其它的兵马俑。这样做才是真正“授之以渔”,而且也不至于让学生的阅读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

另外,秦兵马俑的出土震惊了世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是秦文化的缩影,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我想,仅仅凭书上的介绍和几张图片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肯定是不够的。还就应利用一些教学资源,让学生对秦兵马俑有更多的了解。而在这点上,我做的也不理想,因为课前没有让学生收集更多的关于秦兵马俑的资料,只是教教材,而没有做到“用教材”,没有开发和利用更多的教学资源。

《秦始皇兵马俑》这篇课文写的是古代文物,介绍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地理位置,壮观的建筑物和兵马俑的军阵、神态,指出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是我国考古史上最大的发现之一。这篇课文语言精练、词语丰富、段落清楚,从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来讲是训练学生丰富语言和运用段落大意归纳课文主要资料的好教材。但这篇课文写的是古代文物,对于我们农村小学的学生来说,其见识少,缺少主观性认识,对教材的理解又是一个难点。

我在教学《秦始皇兵马俑》这篇课文是采取了这样的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审清题意,读通课文,给课文分段。2、初步学会本课生字、新词。3、学习第1、2、3自然段,完成作业本上的第1、2题。第二课时:1、了解兵马俑的神态和它的出土在考古史上的价值。2、归纳课文主要资料。3、能用“也许”“似乎”造句。本课的重点是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资料。难点是课文第二段,秦始皇兵马俑军阵这一段的课文理解。所以,我在突破这个难点是作以下尝试,先让学生报名参加:①军事家、②文学家、③美术家、④导游哪个组,并给每个组出了题目:①军事家:你认为秦始皇是怎样安排军阵的?②文学家:作者在观察军阵时是怎样观察的?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下来的?③美术家:你能把这幅军阵图画下来吗?④导游:你能给来兵马俑博物馆参观的游客写几句导游词吗?然后分组进行活动,最后各组交流。由于是大家自我喜欢的题目,讨论时大家十分热烈,交流时也个性认真,其效果也比较好。

透过这一课时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学生喜欢学的,有兴趣的参与其表现也比较用心,受到的效果也比较好。因为,我安排了四个小组,让学生参与到自我喜欢的、感兴趣的小组中进行学习,所以,学生们学得快乐,收到的效果也比较好的。

2、培养了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的潜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课文,培养了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的潜力。

3、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潜力,让学生参与当军事家、文学家、美术家、导游的活动,让他们参与了活动,让他们尽自我的潜力去发挥,去创造,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潜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潜力。

透过本课教学,我体会到语文教学本身是训练学生语言文字,培养学生想象,创造,表达的潜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但如何进行这一方面的训练和培养,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尝试和探索,使自我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使学生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得到培养。我决心今后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不断尝试,是自我的教学业务水平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篇二:教学过程: 篇二

一、复习导入,整体的感知

1、读题

2、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从哪两方面介绍了兵马俑?这一主要的内容,文章的哪一节是直接告诉了我们?

齐读第3节

3、过渡:文章哪一段介绍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二、学习第二段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二段,想一想,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这一特点的?

2、指名交流读书所得。

3、这么气势恢弘的兵马俑想不想一睹为快?放课件。

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一段作者主要通过了列举数字、举例的写作方法向我们介绍了气势恢弘,规模宏大的秦兵马俑。

过渡:文章哪一段又介绍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一特点呢?

三、学习第三段

1、快速浏览第2—9节,课文描写了哪几类兵马俑?

过渡:这么多的兵马俑却个性鲜明,让我们分小组再次读一读2—9节。

2、分四人一小组学习,幻灯出示学习要求:

(1)选择你们小组最感兴趣的兵马俑读一读。

(2)想一想,这类兵马俑有什么个性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学习成果,教师相机点拨,并播放相关兵马俑的幻灯片,加深理解。

引导朗读:你能把这些感受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表现出来吗?

小结:听了你们的介绍和朗读,我真感到了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3、默读第10节。用画出表示神态的`词句,用画出作者想象的词句。想想这样写的好处。

4、出示填空:有的(),好象( );有的(),好象( );有的(),好象( );有的(),好象()省略号是什么意思?

五、回归整体,激发情感

1、如此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兵马俑有什么价值呢

朗读第四段

2、提问: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4、总结课文,小结本课的写作方法。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把秦兵马俑介绍给自己的亲友听。

2、收集有关兵马俑的资料,进一步了解兵马俑。

3、学习课文运用过度段的写法,介绍某一物的特点。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感兴趣的一题进行练习)

篇三:《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篇三

在上《秦兵马俑》一课之前,我和学生们收集了许多有关兵马俑的资料,如秦始皇和秦文化的介绍,如秦兵马俑中一、二、三号坑的介绍和图片,各种神态的兵马俑像,有关兵马俑的录象这一切,都为学生更真切地了解秦兵马俑提供了视觉材料,让学生在看的同时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

上《秦兵马俑》一课时,心中蓦然想起曾看过的一部影片《古今大战秦俑情》。心中涌动着一种莫名的情愫,也就喜欢上了这篇课文。教学中自然多了些想法。

1、创造了看的机会,让学生的眼“活”起来。

我可以利用现在高科技教学资源,把视频情境朗读带入课堂,给学生创造多看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大大增加了语文课堂的信息量。给学生的“看”创造了机会,使学生的眼睛活了起来。

2、创造了小组合作的机会,让学生的嘴“活”起来。

如通过默读课文,让学生合作交流并探究自学问题。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进行详细介绍,真正把网络教学和语文训练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动口说出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要创造表演的机会,让学生全身“活”起来。

有了知识,并不等于有了能力。只有知识内化了,才能说知识就是力量。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大胆想象表演,如:争当小导游这一环节,小组通过合作组织安排学习,自觉地探索知识的奥秘,在表演中学习,在动手中提高综合能力。

4、要创造想的机会,让学生的脑和手“活”起来。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当堂训练中,我善于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奇思妙想”、“别出心裁”去想象的写,这样就能给学生留下最直接、最深刻的印象,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上《秦兵马俑》一课后,我有所遗憾,我的语言表达不太流畅,导致在教学各个环节中过度不太自然,但我会不断学习经验,加强自己的基本教学功,使自己快速成长起来。

篇四:《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篇四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本文是一篇阅读课文,从两方面详尽而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是体会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为了突出这个教学重点,我让几个去过兵马俑的同学各选一个方面自己设计学案,利用当时的照片,当导游给大家讲解自己眼中的兵马俑。边阅读文本边回忆情景,把同学们带到西安,带入那个硝烟弥漫的古战场。同时,我也搜集了几张有代表性的兵马俑照片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为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兵马俑的特点和有效进行学生、文本、教师对话提供了平台。

感受兵马俑的威武气势的部分,课文语言丰富多彩,气势豪放。在欣赏完图片之后,让学生反复品读,细细琢磨,边读边想象,在画面与文本之间感受兵马俑威武凝重的气势。

篇五:教学要求: 篇五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的语文材料,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篇六:《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篇六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我们教师不能一味灌输,我们所需要做的是顺势牵引,体现出学生课堂的主体性。《秦兵马俑》这一课课堂上遵循了这一规律,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收获着成功的快乐。

一、紧扣目标,品词析句,教学目标第三条,要求通过品读关键词语,想象感受兵马俑的神态和气势,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篇课文中出现了大量的成语,在课前我要求学生预习、熟悉,在课堂上,把这些词语放到句子教学当中,帮助学生加以理解,这么做,是为了让学生学生更快捷更真实地理解词语。然后通过朗读再现学生的情感。这也是对教学目标第二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深入推进,让学生在理解中感悟,感悟中体会情感,然后通过诵读,感受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这是一篇说明文,在教学当中,有必要帮助学生了解常用、基本的说明方法,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在第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概括文章写了什么的一段话。不难发现,第三自然段是文章的一个过渡段,“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此找到文章哪些段落写规模宏大,哪些段落写种类众多、个性鲜明,再加上一头一尾,帮助学生理解这篇文章是总分总的构段方式。说明方法的教学渗透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在理解规模宏大时,要求学生读出文章的句子,教师顺势列出句子中的一系列数字,让学生来发现教师列出的是什么,学生很快能发现作者是通过一系列数字来说明规模宏大,学习“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在理解类型众多的时候,课文中有一句“陶马与真马一般大小”,两个词“陶马”“真马”,在这里,为什么还要写“真马”呢?一句话为什么写了两个事物,帮助学生发现把这两个事物”进行比较,能让人感受到“陶马”到底是多大,学习“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一味的灌输与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发现,学生的收获定有所不同,如何让学生能方便快捷地发现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有敏锐的目光,独到的文本解读,精妙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因势而导,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收获,收获着成功的喜悦。

篇七:《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篇七

接到90学时上课的任务,内心多少有些忐忑。但是一路磨课,一路成长!一个人的思考,一群人的打磨,最终成就一台戏。结果是呈现给观课老师的,过程和成长是留给自己的!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这一路的实践与收获。

一、众里寻它,处处皆是它!

其实,和课文的相遇也是一种缘分。浏览了那么多课文,我一眼就相中了《秦兵马俑》,或是文字,或是表达,我就这样与它结缘。仔细走进文本,你会发现它更多的美。难读难理解的字词比较多。总分总的结构让脉络清晰,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概括了的主要内容。作者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写出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作者用了很多的四字词语,其中介绍外貌的一组四字词语很有特色。作者用“观察+想象”的写作方法介绍了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其实在介绍兵马俑类型的时候,作者重观察;在描写兵马俑神态的时候,作者更关注自己的想象。其次,在介绍四种类型和四种神态的时候,一个用了具体描写的方法,一个用了排比进行概括介绍……仔细在文字里畅游,语言点就慢慢浮出水面。

二、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

面对那么多的教学内容,我该如何取舍呢?这是困扰着我。刚开始,我似乎什么都想要。于是,第一次的教学设计,我让学生找出文中评价兵马俑的句子,圈出关键词,完成以下的思维结构图。

我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练习理清总分总的脉络。只可惜现实很骨感,练习耗时且不说,学生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自己该干嘛!似乎把简单知识点复杂化了。

接着我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作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写出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蜻蜓点水讲到了,但是这样的交流和分享意义何在?

感受规模宏大之后,我布置学生默读课文4—8段,小组讨论,作者在介绍兵马俑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也许是问题的指向不明,或者是我的文本解读凌驾在学生的能力之上。学生能零零散散地找到共同点,却找不到文本之间写作上的不同点。

在这尴尬的冷场之后,我又让学生进行了练笔,用上“观察+想象”的方法,用上排比的修辞方法概括介绍的兵马俑的其他类型。我是想让学生感受作者表达的灵活性。

如此一来,教学的点很多,但是没有一个点做大挖深,只是浮光掠影,教与学都是惨淡收场。迷茫之时,团队帮我剔除了细枝末节,坚持一课一得,关注四字词语,把“观察+想象”做足。

三、山重水复,翘首待花明。

虽然知道教什么,但是怎么教却久久难以突破。脑袋里一直有思路,却怎样也找不到出路。如何把想法变成做法,这就是我们不断打磨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我师傅建议我用导游词搭建整个教学框架,王校也希望我不舍弃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把教学新意落实在导游词上。也许是我道行不高,我无法实现这个设想。一时间,我有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无力感。这时候,大家开始在我原来的设计上打磨,尽量给每一个教学环节填补细节。渐渐地,课有了模样。

四、君子一言,受益何其多。

课堂上,我和孩子们都表现不错!有时候,真正投入了,课堂才是真正属于我和学生的地方。曾经站在舞台上执教“公开课”,我总是在意台下观课老师的一颦一笑,忽略了学生。这一次,我似乎忘记了他们,只是我和孩子的互动,这是一大进步!课后,单老师表扬了我和学生!我很开心!单老师的评课,也让我收获良多。这一次上课,我取舍大胆,直接舍弃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抓住四字词语和“观察+想象”的写作方法做足功课。四字词语教学,我层层递进让学生充分经历了学习的过程,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有了充分经历与练习。但是“观察+想象”的写作,我只是通过朗读来展开,没有让学生体会想象是建立在观察得基础上,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联想。单老师建议可以首先让学生找到观察和想象的部分,然后打乱序号连线,说说有了想象的好处,最后再是练习巩固。如果把学习的过程做丰满,学生的收获也会丰厚。

篇八:《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篇八

教研课已经上过好几天了,回想起上课前的准备及上课的过程,心情依然不能平静。这次活动是我们六年级几个老师同题开课,选择的是课文《秦兵马俑》,这是一篇状物类散文,文章条理很清楚。课前,我们一起研究了教材,并制定了教学目的,还制作了一个PPT。

在课堂上,我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生活处处皆语文”。我们如何树立一种大语文观,把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呢?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也做了一些尝试。秦兵马俑的出土震惊了世界,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是秦文化的缩影,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教学目标中说要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想,仅仅凭书上的介绍肯定是不够的。要想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就得对兵马俑有更多的了解。因此,我引导学生收集了大量有关秦兵马俑的资料。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用兵马俑殉葬的原因,从兵马俑的制作工艺到它与汉兵马俑的区别……甚至有学生兴奋地告诉我:“昨天晚上〈探索与发现〉介绍兵马俑了。”他们有的带来了介绍兵马俑的碟片,有的带来了兵马俑的仿制品,有的带来了百科全书……上完课,学生急切地询问我推荐的两个网站,我感到非常欣慰。他们已经把课堂上被动地接受变成了主动向课外延伸。

二、知识与能力发展的联系。

关于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运用,应该促使知识向能力方面转化,特别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即语言直觉。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内涵。另外,我借助PPT,使书面的文字变成活动的影象。我在教学“神态鲜明”这一部分内容时设计了一个练笔——发挥想象,除此之外还会有哪些神态呢?请你模仿课文的句式结构写几句。同学们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秦始皇那支所向披靡的大军。”有的说:“我仿佛听到了古战场那嘶鸣的号角。”有的说:“我好象穿越了时空,来到了秦始皇的大军前面。”……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赫然出现在眼前,那是学生的思维闪现出了智慧的火花。

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虽然还沉浸在那悠悠的秦俑情中不能自拔,但静静想来,本课时的教学,我还是以过渡段为中心,由复习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入手,然后自然过渡到重点段落(4—9),引导学生体会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针对这一教学重点为,我主要设计了三个大问题: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类型的兵马俑?他们有着怎样的鲜明形象?仔细读读课文,选择你喜欢的一个兵马俑介绍给大家,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然后由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保证一定阅读时间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这一部分的教学,学生的兴趣倒是比较浓厚,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可由于交流汇报占了许多时间,学生阅读感悟的时间倒是少了。我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问题设计得不够合理,而且教学没有抓住重点。每个自然段的教学时间几乎是平均分配,教学节奏没有变化。或许,在教学中,我可以先以“将军俑”为例,具体分析一下他的鲜明形象,并指导学生朗读,然后再让学生照样子来介绍分析其它的兵马俑。这样做才是真正“授之以渔”,而且也不至于让学生的阅读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