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论文 合同 演讲 心得

课题结题报告通用10篇

篇一: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

一、课题摘要

年九月我校低年级组向区课题组申请了题为《低年级语文作业设计有效性的研究实践》并于年十月份在区级立项。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不但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应关注语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本文针对传统作业出现的种种弊端,从作业设计的趣味性、个性化、实践性、拓展性等方面去反思现状并根据调查到的几种弊端分析出相应的对策,对语文作业设计有效性进行研究,从而探讨出优化语文作业设计的措施。从年十月到年七月我们课题组成员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本课题总体目标: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积极性;减轻学习上过重、不适当的心理负担和恐惧心理;创设一定的条件关注学生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通过改变作业的组织形式和呈现方式,让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在丰富多彩的作业内容和形式中获得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实现完美人格。 并在实践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学生个性化的作业方式。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创设利于学生发展的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的作业兴趣。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开展他们喜闻乐见的作业形式,让他们在实践中培养其作业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创造、发现,促进学生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阶段,学会创造性学习。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经过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第二阶段:规划设计阶段。第三阶段:教学策略的实践操作阶段。第四阶段:结题推广阶段。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得出结论:在教学班中实行“作业设计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对于推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不可估量的作业。

二、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该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经验,使教师对新课改视眼下语文家庭作业的设计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同时对于学生,好的作业设计对课堂教学的收获是有益的补充,可以更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有利于更好地做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和观察力,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主动积极地学习语文知识的好习惯;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学会创造性地学习。

(二)课题的提出及背景分析:

优化作业设计,实现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既能巩固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意识。《新课程标准》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深化指明了方向,也引领和提升了语文作业设计理念。近年来,全国各地对作业设计方面的研究非常重视。但综观目前作业设计现状:传统作业设计的种种缺陷仍然有目共睹。为此,本课题组通过对大量课堂内外的作业进行调查、反思、分析归类和思考,发现了以下几种常见的弊端。

综上所述:虽然,传统的作业设计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它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却极为不利的,如果不加以改变必将使作业陷入机械重复的误区。学生终日陷于“题海“之中,苦不堪言,身心的发展也必将因此受到抑制。所以本课题在对目前作业的设计进行充分调查之后,吸取国内外优化作业设计的理论精华,提出相对应的对策形成合理的作业机制,从而构建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背景2:教师对作业设计有效性的困惑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常可见这样的情景:快下课了,教师在学生的叫喊声中慌慌张张地进教室布置作业,教师的声音常常淹没在下课的铃声以及学生的喧嚣声中;上完课后让小老师将作业抄在教室的小黑板上,满满一黑板,学生下课急着抄,中午趴着抄,互相传着抄……

为系统了解教师对学生作业情况的了解,本课题组拟定了以下几个问题,并将结果加以归纳,反馈如下:

通过对教师的调查分析发现:许多教师都意识到作业是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少弊端。有心致力于作业设计有效性的教师反应:

1、批改新课程下的作业加大了他们的批改难度:此类作业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思辫能力以及新视点的把握等具有很大的挑战。

2、部分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不管面对学生的层次如何一刀切的实行只有部分优等生能掌握的作业,却忽略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刻意拔高作业难度。

3、批改作业所需的大量时间造成教师无法深入钻研教材,优化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背景3:学生对优化作业设计的渴望

我们课题组拟定了一份低年级学生作业调查表(详见附页)对全校低年级11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做作业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作业形式单一、没有选择的自由,成了压抑学生成长的工具。他们渴望作业形式的多样化和作业内容的开放性,渴望在作业中放飞自己的理想。另外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缺少必要的自觉性再加上教师对作业又缺少必要的指导,使得作业的有效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流于一种形式。

总之在实践中,仍然出现大部分教师对优化作业设计的片面理解和低效操作,对学生缺少必要的指导。本课题在分析这些低效作业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对策进行研究和验证。从优化作业设计的有效角度摸索出可推广的对策。

(三)文献综述:

“任务学习”认为:学生是作业的主体,作业的设计与指导应该围绕学生具体的、个性的学习活动展开,而不应是整齐划一的。作业的设计必须尊重学生的实际,教学活动开展的需要和学生现有的认知特点。它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有效性特指“从一定的标准来看是最好的”,标准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效果和时间,既提高质量,又不增加负担。“有效”不等于“理想”,它是特指一定条件下的最优。作业设计有效性是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点,将作业进行最优化设计,让学生对作业产生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本课题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阶段研究。

调查归因找准切入点

作业形式体现多样性

作业内容突出趣味性

作业评价构建人性化

作业方式力求兼容性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学力差异是颇为复杂且客观存在的,不同学生感觉作业负担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因此作业布置应该“因材而为”,要考虑学生不同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不同的思维和认知特点,不同的基础和潜力后,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内外的学习任务。在考虑适量作业的同时,注意在作业的设计上下功夫。

另外,国内外教学论研究中对作业问题也相当重视如:早期苏联的教学论专家凯洛夫、斯米尔诺夫,他们都将作业与课堂教学视为同等重要,把作业研究视为教学论研究的重要方面;美国学者库柏在世纪八十年代末,出版了专著《家庭作业》对作业的功能与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我国学者吴也显在他的著作《教学论新编》中把教材分成三个系统:课题系统、图象系统和作业系统。

我们课题组成员吸取了任务学习理论的精髓所在,将它与新课程标准下的作业改革相结合,并以此作为我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及依据。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扬长避短。针对目前作业设计现状所出现的种种弊端进行调查,同时结合国内外的理论基础,对调查的弊端反思出相应对策并进行研究,实现作业的优化设计。

(四)研究基础

我们课题组的区级课题《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生活化研究》已于今年上半年完成。在结题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如何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与经验,促进其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学会创造性的学习等。这即是“识字教学生活化”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又是优化作业设计的宗旨,是它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因为优化作业设计的“生命力”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启发和引导,让学生以各种形式的作业设计,在趣味性、个性化、实践性、拓展性的作业中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和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每位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另外,新课程的颁布与实施为优化作业设计创造了重要的契机。学校、家庭、社会已为优化低年级语文作业设计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也将会为此创造更佳的条件。

三、研究构想

(一) 研究内容

1.调查小学低年级语文作业设计现状,从学生作业有效性出发,分析学生作业的兴奋点,寻找有效地激发学生作业兴趣的方法。如利用校园文化资源,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设计创造性的生活化作业等。

2.探寻保持学生作业兴趣的方法。当学生的作业兴趣被激发起以后,为了稳定和保持这种兴趣,也为了获取他们完成作业效果的反馈信息,可以采用竞赛、交流等方法。

3.挖掘教材特点科学地进行作业设计,科学地布置作业。

(二)研究对象

在《作业设计有效性》预试阶段和正式实施阶段,将年级组的几个教学班的学生及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三)研究工具和材料

准备阶段:本课题以调查分析为主要方法辅以文献法、问卷调查法等。调查对象以海门小学低年级语文作业设计为落脚点,分布到各个班的课内外作业设计中去。

实施阶段: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个案跟踪研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课外的作业设计中。根据两位对照班教师对同一课文设计的不同作业进行对比比较,结合课题研究,进行分析和对策归因。保证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个性化让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需要并开展一系列活动,并对几个典型的好、中、差学生建立个案,跟踪研究,以观察此研究的效果。

总结阶段:以经验总结法为主。这阶段教师将以论文,结题报告等形式对这一研究作总结,同时展示学生作业实践、比赛活动等照片。

篇二: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二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心小学,是一所先进学校,1996年3月,我校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的《小学生生活作文研究方案》被列为苏州市教育科研“九五”立项课题,经过几年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生活教育理论为生活作文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广阔的研究天地。陶行知是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内容。作文活动本身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在将来知识经济时代,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基本技能之一。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作文教学可以成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生活的空间有多大,作文的领域有多广,生活作文研究是我们在作文教学领域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写作理论为生活作文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佐证。写作理论告诉我们,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创造,学生的生活内容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内容丰富的作文。教师只有研究、了解、丰富、引导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才能使学生掌握反映生活的本领、才能反映生活五彩缤纷的色彩。

(3)生活作文是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的良好途径。根据活动心理学原理,儿童的写作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写作的内部动力。写作必须激发学生的动机。而语言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社会的交际工具,生活教育理论指出,学生这个名词,就是学习生活,学习人生之道。学会生活,学会交际,是人发展的必须与必然,生活作文是在生活中作文,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动机,使他们乐写、想写,从动机走向目的。

二、研究的理论假设。

生活作文的概念假设。所谓“生活作文”,指的是教师通过研究和实践,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习写作,提高学生认识生活、表达生活、思想、情感的能力。

生活作文研究的重点,是寻找沟通生活与写作的良好途径,即不是一般的生活指导,也不是泛泛而谈写作形式的研究,而是在生活中学写作文,指导学生写出反映生活的作文,并在作文中学会做人。

三、研究的目标。

生活作文研究的双向协调目标假设。生活作文研究树立了做人与作文的协调统一的目标,所谓“双向”,即指向于做人的目标与指向于作文的目标,做人目标与写作目标统一,对各年级段的学生提出了生活目标和写作目标,以期达到生活与写作的同步前进,协调发展,最终为达到生活教育理论求真人的目标服务。

要在研究中,总结出生活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提高教师作文教学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认识生活的能力,使学校成为作文教学特色学校。

四、研究的主要策略与原则。

1、致力于生活教育理论的运用与发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我们的首选策略是通过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来提高教育教学的自觉性,真学陶,得真经,开展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生活作文研究实践,通过生活作文的研究实践丰富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才是深入的实践,没有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的生活作文实践是难以得真效的,肤浅的。

2、着眼于人的整体和谐发展。教育的终极目标应当是人的发展,我们要从人的发展的高度来开展生活作文研究。作文能力本身是生活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命形态的内容之一。我们着眼于人的整体发展,处好育德与育文的关系,特别加强了学校的德育工作,以德育促智育,以育人来育文,以作文来育人,来促进人的整体和谐发展。

3、追求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从教师与学生两个层面达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全体教师协同研究,为完成生活作文研究工作而努力,又要根据自身条件,保持研究个性,寻找能发挥自己所长的又能体现学校作文教学共性的模式。课题组教师开展了《小学生课外阅读生活的研究》、《加强作前指导“点”“面”结合之研究》、《融情感教育于作文批改之中的研究与实践》、《鼓励性、针对性、主体性原则在作文批改中的运用》、《运用综合讲评方式,提高写作修改水平》、《运用迁移原理,提高修改能力》、《自评自改欣赏性作文讲评方法的研究》、《小学生生活作文的个性化指导》、《班队活动与生活作文结合的研究》、《生活作文情境的创设研究》等子课题研究。从学生的层面上说,既要加强学生的作文基础,又要实现在写作中的个性发展,做到“保底不封顶”。

4、语文素养的整体和谐发展。作文教学改革不能离开了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来进行,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表现,我们在进行生活作文研究中,与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相结合,特别是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5、开展作文教学规律的探索。重视规律的探索,从实践中得到经验,从经验中研究规律,规律即科学,寻找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规律与方法。在开展作文教学规律探索中,注意继承传统、借鉴他人与创新,吸取传统作文教学的精髓,认真总结生活作文教学经验,在探索中学会反思,学会从生活教育理论高度反思教学现象,创造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经验。特别加强了对生活作文基本规律的研究,对作文教学相关问题和基本问题的探讨,对作文教学基本过程的研究。

五、主要措施和体会。

我们进行生活作文研究,首先理清的一个思路就是生活与作文的关系,即:作文即做人,教文以教道,生活与作文是统一的,生活作文是富于生活教育之中的。

生活作文的基本做法是:让学生在认识生活中提高写作能力,通过提高写作能力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能力。

生活作文主张:生活有情文有情——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善从文中品生活——指导学生认识生活;能以妙笔绘春秋——指导学生表达感受。

把生活作文置于整个教育观念的改造的系统中来观照。

教育观念是教育工作的理性支撑,我们在生活作文研究中加强教育观念的更新,在更新整个教育观念基础上进行生活作文研究。

在观念改造工作中,我们开展了分层的逐步深入的工作,课题立项后,我们即成立了课题组,并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组成成员。我们又成立了校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每月进行一次学习,编印一期《师陶活页文选》,每学期编印一期会刊《求真》,参加第二、三届全国中青年学陶骨干培训。每学期有计划地对全体语文教师、全体教师进行教育理论的学习、讲座。编印摘编因特网网络教育信息的《他山石》周报,成立教科中心组,定期学习,拓展教师的眼界,用科研的力量团结教师,领导观念。

篇三: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三

一、课题结题报告的结构及写作方法

撰写课题报告有一般性的共同要求。但不同类型的课题报告由于其结构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研究者撰写课题报告,首先必须把握各类报告的特征。

教育技术研究报告是对某种教育现象的调查,经过整理分析后的文字材料。一般由题目、引言、正文、讨论或建议、结论等几部分组成。

教育技术研究报告是教育实验研究之后,对教育实验研究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客观、概括地反映的书面材料。一般由题目、引言、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结论、分析与讨论、参考文献和附录等几部分组成。

教育经验总结报告是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积极探索而积累起来的经验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书面材料。由题目、引言、正文、结尾等几部分组成。

至此可见,课题报告的写作形式是不尽相同的,但可以归结为前言,正文、结论这种三段式的基本格局。一篇完整的教育课题报告。除了上述几个组成部分外,还应有署名和参考资科两个部分。其目的是表示对报告负责并表明对报告的所有权。附录和参考资料是必须向读者交代的一些重要材料,参考文献是指在课题报告中参考和引用别人的材料和论述应注明出处、作者、文献标题、书名或刊名、卷期、页码、出版机构及出版时间。

二、撰写课题报告的基本要求

1、引言

引言是课题报告的开场白。引言部分必须说明进行这项课题研究工作的缘由和重要性;前人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存在什么问题;本研究的目的,采用什么方法,计划解决什么问题,在学术上有什么意义等。要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应该指出的是,有的人在文章中对前人的工作随意否定,或轻易断言此问题前人没有研究过,属于历史空白,这是不妥当的。怎样开头为好,应根据课题报告的内容、各人的写作风格等因素全面考虑后确定。但必须注意防止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等毛病。

2、正文

正文是课题报告的主体,占报告的绝大部分篇幅;是课题报告的关键部分,体现着报告的质量和水平。所以,必须重视正文部分的撰写。各种不同类型的课题报告在

正文部分叙述的内容不尽相同。但要写好正文部分,都必须掌握充分的材料,然后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整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过程,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并以观点为轴心,贯穿全文,用材料说明观点。做到材料与观点的统一,这是基本的要求。对初学者来说。往往易出现两种毛病:一种是只限于表述自己的论点,而缺乏科学的论证;只有论点,没有材料,缺乏说服力。另一种毛病是罗列大量材料,平铺直叙,看不出其主要论点是什么。出现上述毛病的原因就在于没有能以确凿的论据来说明论点,做到论点与论据的统一。为了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研究成果,提高说服力和可信性还应减少不必要的文字叙述,而采用图、表、照片来集中反映数据和关键的情节。当然,选用的图、表、照片也要注意少而精,准确无误。

3、结论

课题报告的结论部分是作者经过反复研究后形成的总体论点,它是整篇报告的归宿。结论必须指出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还有什么问题尚待研究。有的报告可以不写

结论,但应作一简单的总结或对结果开展一番讨论;有的报告可以提出若干建议;有的报告不专门写一段结论性的文字,而是把论点分散到整篇文章的各个部分。不论是哪种类型的科学研究报告。都必须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揭示规律。而不是正文部分内容的简单重复,更不是谈几点体会,喊几个口号。写结论必须十分谨慎,措词严谨,逻辑严密,文字简明具体,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三、撰写课题报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重点应放在介绍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方面。课题报告的价值是以方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为条件的,而这两者又有内在的联系,因为只有研究方法是科学的,才能保证研究结果是可靠的。人们阅读或审查课题报告,主要关心的是如何开展研究,在研究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了没有,是如何解决的。研究结果在现阶段达到什么程度,还有什么问题需要继续解决等。因此,写作课题报告,主要精力应花在方法和结果部分,把研究方法交代清楚,使人感到该项研究在方法上无懈可击,从而不得不承认结果的可靠性。

2.理论观点的阐述要与材料相结合。在课题报告中怎样使自己的观点得到有力的论证,是应该关心的重要问题。论点的证实除了必须依靠逻辑的力量外,还需要依靠科学事实的支撑,做到论点与事实相结合。课题报告一定要有具体材料,尊重事实,从事实中列出观点。首先在论述过程中要处理好论点与事实的关系,要求研究者首先选好事实。

除了要注意事实的典型性、科学性以外,还要善于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来说明问题,揭示普遍规律。其次是恰当地配置事实,用事实论证,主要是用来帮助人们理解不熟悉的论点。

3.分析讨论要实事求是,不夸大,不缩小。在下结论时要注意前提和条件,不要绝对化,也不要以偏概全,把局部经验说成是普遍规律。

篇四: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四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地处甘肃省秦安县兴国镇的秦安一幼,有着数量较多的“留守幼儿”,这些“留守幼儿”中的部分孩子在日常生活、学习、与同伴的交往、自我认同、性格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问题,究其原因是这些“留守幼儿”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教养方式不科学、父母关爱缺乏、祖辈的溺爱等。因此,努力探索符合我园实际的“留守幼儿”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指导“留守幼儿”家庭进行有效家园互动科学育儿,加强我园“留守幼儿”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纠正、防止我园“留守幼儿” 出现心理、行为的偏差,使其健康发展,是解决我幼儿园“留守幼儿”教育问题的重要工作。

二、课题的界定

幼儿园留守幼儿: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异地务工或经商,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由父母一方、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监护且在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的3-6岁儿童。

幼儿园留守幼儿教育:幼儿园留守幼儿由于家长教育观念陈旧、教养方式不科学、父母关爱缺乏、祖辈的溺爱等,出现了性格缺陷、不良行为,针对这种情况,加强对他们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使他们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三、研究的对象

以本园3-6岁的“留守幼儿”及其家庭为研究对象。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力求通过“幼儿园留守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方法和途径”的研究,指导我园留守幼儿家庭进行有效家园互动科学育儿,使在园的“留守幼儿”养成良好习惯和个性品德,促进“留守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内容。调查、分析我园“留守幼儿”教育现状,挖掘、总结和提炼现有的好的教育经验,探索符合我园“留守幼儿”实际的养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促进“留守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组织教师对本班家长开展调查,收集我园留守幼儿在习惯养成、个性品德等方面的现状及留守幼儿家庭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等的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2、观察法:观察、记录、分析和总结我园留守幼儿一学年的行为习惯发展情况,为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3、访谈法:通过走访留守幼儿家庭收集信息,进行分析总结,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六、课题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和课题申报阶段(20xx.7—20xx.12)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立课题方案,明确分工,并成功申报。2.对课题研究人员进行相关的理论培训。3.对留守幼儿基本情况进行摸底调查。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xx.1—20xx.12)课题全面开展,对留守幼儿进行跟踪研究,指导留守幼儿家长科学育儿,家园合力促进留守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第三阶段:反思总结、整理结题阶段(20xx.1—20xx.5)1.对研究的成果进一步完善、验证,撰写经验论文。2.整理、汇编课题研究过程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编辑课题研究成果集,为推广工作和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3、完成课题的结题。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培训学习,提升素质 。

1、为了丰富研究人员的理论知识,帮助他们熟悉课题研究的一般方法,提升他们的研究水平,造就一支具有良好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型教师群体,幼儿园聘请教研室主任潘茂生 和盛万增来园进行课题研究的培训。

2、课题组成员通过自学、集体讨论,交流学习心得,不断夯实理论基础。

3、召开留守幼儿家长会,学习有关的文件精神,介绍现代幼儿教育理念,提高留守幼儿家长配合幼儿园教育的积极性、自觉性,并请他们参与本课题研究的一些活动。

(二)发放问卷,调查研究。

1、对全园36名留守幼儿的现监护人一对一地进行包括留守幼儿的生活状况、教育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家长科学育儿等方面的问卷调查,取得有效的调查数据,分类建档。

2、分析、撰写问卷分析报告及幼儿园留守幼儿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三) 具体实施,深化研究 。

1、首先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对留守幼儿存在的问题有科学的认识,以平和的心态冷静、客观对待,认识到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在成长,有缺点也有优点,不能夸大留守幼儿身上的某些不足。对培养留守幼儿良好习惯有高度的责任感,并努力寻找艺术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是倡导和追求无痕的教育,真诚关爱和尊重留守幼儿,保护留守幼儿的自尊心,将留守幼儿放在与其他孩子平等的地位上来对待,在平等的氛围中实施教育与监护。

2、在一日活动的各环节中培养留守幼儿良好习惯。一是生活活动 养成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环节,我们在生活细节中规范、指导留守幼儿,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二是区域活动 重视留守幼儿参加活动的情况,鼓励和要求留守幼儿更多地去不同的区域进行活动,培养留守幼儿的良好习惯和个性品德。

(四) 整理总结,申请结题。

1、 整理研究资料,对课题研究的整体情况做细致的分析、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2、 积极组织论文投稿。

3、 完成结题报告。

4、 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鉴定。

八、课题研究成果

(一)教师的成长。

1、 教师的观念得到转变 课题的研究首先使教师认识到幼儿教师不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专业,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也不单单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者,幼儿教师应是家园共育的合作伙伴,是幼儿家长教育观念转变和科学育儿的引导者,是幼儿良好习惯和个性品德养成的促进者。其次教师提高了对专业化发展的认识,明确了各自专业化发展的目标,并努力使自己向“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教师转化。

2、 教师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的专业素养明显提高,她们在刻苦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把研究和实践合一,在实践中开展研究,在研究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改善自身的行为,促进其专业化成长。

(二)留守幼儿的发展。

1、 健康方面 性格内向、胆小、怯生、情绪不稳定、爱哭的留守幼儿变得活泼开朗、能大方的与人打招呼、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了;固执倔强、攻击性强、霸道的留守幼儿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能和同伴友好相处、知道谦让、合作、分享了;对各种活动的兴趣不高,平衡能力、动作协调性、动手操作能力等较差的留守幼儿在各方面也有了明显的发展和提高。

2、 语言方面 在课堂上能够较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能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和较清楚地表达,愿意并能主动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能够做到说话文明有礼貌、正确使用“请”“谢谢”“对不起”等、不随意打断别人说话、在公共场所不喧哗等,不再有说脏话、粗话的现象。

3、 社会性方面 留守幼儿开始有事愿意告诉父母或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有高兴的、有趣的事愿意和大家分享了,能够与同伴友好相处,想加入同伴的游戏时能友好地提出请求,不再争抢、独霸玩具,有冲突时能和同伴协商解决,在游戏时有秩序、守规则,开始有经常一起玩的小伙伴了,能够不欺负别人也不让别人欺负自己。

(三)留守幼儿家长的转变。留守幼儿父母及祖辈的观念都有了极大转变,能够主动找老师咨询科学育儿的知识,主动参与或完成班级的一些活动任务,开始规范自己的言行、重视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了。他们由关注孩子的认字写字算算术转变为开始更多关注孩子在园的各种活动和游戏情况,开始愿意交流、分享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或高兴的事了,亲子关系、家庭关系变得更加亲昵、融洽。

九、课题研究反思

本课题研究虽然探索出了留守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方法与途径,但不够深入,比如留守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留守幼儿家庭家园共育的策略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教师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同时工作繁重,倾注的精力有限,影响了课题的研究。针对这些细节我们将不断完善、总结,深入留守幼儿教育问题的研究,促进我园留守幼儿的健康成长。

篇五: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五

一。问题的提出

在英语教学改革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合理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不仅可充分发挥再现性的特点,而且能够增强英语教学的直观性,使知识信息通过各种视听手段,有声有色、有静有动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获得一种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感受,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但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同样不能忽视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不能改变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关系。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已逐渐被英语教师广泛地应用。勿庸置疑,这种教育技术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它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趣味性、直观性,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从而能更容易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实践证明,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产生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二。课题的界定与特点

1、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针对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兴趣既易激发但又消失得快的特点,为保持其学习兴趣的持续性,在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是十分必要的。例如:牛津小学英语4A Unit3《A purse》,我运用课件设计了一段动画小故事,钱包可以说话,有三个小朋友帮助它找小主人,因为孩子的注意力不宜长时间集中,但却容易被形象生动的画面所吸引,使原本生硬的单词很生动的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学起来倍感亲切,兴趣盎然。

2、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口语。

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只能通过教师自己朗读或通过磁带的录音来培养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这种教学方式较单一,不形象,而且受教师个人素质的影响。运用多媒体教学后,学生通过观看专门为课程设计的教学情景时,既可接受标准的读音训练,又能感知对话情境,通过反复看、听、读、说,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口语和听力能力。

3、运用多媒体使课堂教学容量相对增大。

英语对话注重情境,光靠老师设计、动手制作和布置是难以做到十全十美的。耗费大量的精力不说,要找到真材实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是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生动直观,能创设教材难以提供的情景,能提供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世界各国的风情习俗资料只要上网就可以查阅到,学生在大开眼界的同时,于不知不觉中接受和掌握了信息。而字母、单词、句子的游戏设计层出不穷,花样百出,令学生目不暇接,玩的过程也就是学的过程。同时,老师作为指导者也倍觉轻松。

4、 利用多媒体创设巩固课堂内容的情景

在英语教学中,为兼顾语言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们总想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和作业,来巩固课堂教学的内容。在习题的处理上,多媒体为我们提供了条件。从题型设计花样上,想达到的目的上,都可以使用不同的效果显示,这种创造性的、大密度快节奏的课堂结构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教学生动有趣,重点突出,艺术性强,信息量大,同时课堂节奏加快,学生多感官学习,记忆深刻,学习效果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能将学习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如在课文教学中在让学生读完文中故事后,利用多媒体出示一篇小短文,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用适当的单词填空,以巩固学生的阅读能力。随后又利用多媒体显示几幅图片,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和扩展知识面。由此可见,在巩固学习这一阶段中,电教媒体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大大减少写板书的时间,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得以巩固和扩展。这样做,有效地训练和培养了学生正确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研究对象

六年级的学生接触多媒体的机会较多,运用的能力也很强,主要以六年级学生为主。

四。研究构想

现在有些教师过多过滥运用多媒体教学,违背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宗旨,使学生在课堂上走马观花,无意注意远远多过有意注意,而导致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更谈不上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1、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上的师生关系,还应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而不能光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为当屏幕上的内容一幕一幕一闪而过,学生想记笔记恐怕都来不及,那么学生对这堂课的重点、难点又该如何把握呢?更重要的是,对于课堂中产生的突发性问题老师也不能进行启发诱导,错失了很好的机会。只能让学生跟着教师或者说多媒体上的思路走下去,这样就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再说,教师优美的书写对学生来说有着教强的感染力,精美的板书设计是教师教学风格和个性的体现。这些都向学生展示着教师的人格魅力和亲和力,它是师生间一种潜移默化的交流。

2、 不可忽视常规教学媒体和手段,独尊计算机多媒体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许多传统的教学媒体不可替代的,但这并不是等于说,计算机多媒体可替代其它一切教学媒体。一些教师在尝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的甜头后,便将其奉若神明。殊不知计算机多媒体固然有其它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其它媒体和教学手段的许多特色功能是它无法完全取代的,如录音机、教学挂图、实物、简笔画、幻灯等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不可忽视。所以,教师特别是英语教师不要一味赶时髦,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和手段,让多媒体与常规媒体和手段有机配合,发挥其应有的长处。

3、不能一味地追求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展示

这是我们平时使用多媒体教学是时常犯的问题。实践证明,恰当合理地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能给英语课堂教学带来质的飞跃。也就是说,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教师仍应起主导作用,教师在英语课堂上的作用是计算机所不可取代的。比如:英语课堂上开头的导入或课堂中师生的口语交流,是训练学生听说的很好方式,而这一点计算机就无法做到。所以,我们不能为了一味地追求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上的展示,把由教师讲述的课堂内容全部变为多媒体演示。同时,我们必须明确地认识到,英语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语言学科,必须通过课堂上大量的师生之间的英语语言交流,学生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而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师教学的一个工具,因为即使是最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工具,也只能起到为教师的教学服务的作用,它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因此,是否使用计算机多媒体,应取决于英语课堂教学的需要。否则的话,教师一节课只是在点击电脑,如同一个机械的放映。

4、不能一课多用,应鼓励学生参与制作

美学上有个著名的理论:“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是不同的人对同一审美对象有着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他们的水平和能力是有差异的,我们对待课件不能用拿来主义,有些老师喜欢直接从网上下载一些课件或外出听课时带来的课件直接拿到自己授课的班级使用,这纯粹是“以机代人”“以机代教”,由此,由于我们学生的提问、回答与课件设计的程序不同,往往造成课堂教学的中断,英语课会失去原有的流畅、灵动。这也是不承认与尊重学生的课堂劳动,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为制作课件往往会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避免这种情况,也为给学生创造锻炼学习的机会,创设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有时我们可以发动学生自己制作课件,或录制一个场景。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并扫描到电脑中并录制了声音。在课堂上学生看到了自己的录像,听到了自己的声音,倍感亲切、真实,兴致很高,很快便学会了,并要求老师下次一定要带他们也录一录,真是开心极了。

篇六: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六

结题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在搜集和整理资料与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形成某种形式的研究成果,并对这些成果进行完善。

课题研究成果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是对课题研究的最为集中的阐述和说明,是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是专家和上级科研部门鉴定研究成果的主要依据。撰写好研究报告是结题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

撰写研究报告,可以组成“写作小组”,由他们拟出“报告的详细提纲”,提纲经研讨通过后再动笔写出初稿,初稿经过研讨修改后,再成定稿,从而提高报告的质量。

研究报告是整个教育实验结题的理论核心,也是教育实验的价值所在,研究报告的结论将直接影响课题的推广价值。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研究报告的编制,而且必须用科学的、学术的方法来编制研究报告,所以研究报告中措辞应当是高雅而简洁明了,而不能使用抒情式的华丽辞藻。

研究报告的大致结构是:课题的提出、课题的研究目标、课题的研究内容、课题的研究方法、课题研究的结果以及讨论与建议。

—— 课题的提出部分要说明课题的研究背景,尤其要说明其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教育实验课题尤其要说明其教育意义,特别是对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意义);

——课题的研究目标必须具体、详细,但又必须具有宏观指导意义,这样才能保证课题的理论价值;

——课题的研究方法必须具体、科学,必须强调学术研究的必须的应用方法(对于教育实验就必须包括实验的方法);

——课题的研究结果是课题研究报告的核心,也是一项教育实验的价值所在,研究结果将决定课题是否具有推广价值; [以“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为例,可以从“研究中着力培养的习惯是否养成?这些习惯的养成对儿童健康人格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在研究中积累哪些经验?发现了什么样规律?本项研究得出了哪些有价值的结论?本项研究是否有所创新?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思考,用定量分析、典型分析和定性分析“三结合”的方法说明教育的效果,围绕课题研究的假说、行动(培养习惯的方法)、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方法,总结经验、发现规律,并进行理论阐述]

——问题讨论(提出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反思研究工作中的不足);——附件或附录(课题组人员名单、调查数据、问卷等);

——参考文献目录。

(二)工作报告

与研究报告不同,工作报告主要是从课题组织管理的角度写,其主要内容包括: ——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活动(课题研究的方案设计,研究计划执行情况等。如课题形成前的调查,课题的形成,课题形成后的设计,课题的申请与批准,课题的开题,实验教师的培训,实验教学的演示,实验教学的进行,实验教学的研讨与指导,实验教学的总结,课题的阶段性总结,课题的结束等); ——课题成果的出版、发表情况,转载、采用和引用情况等;

——课题成果的代表作等。

如果课题在实施过程中有变动情况,最好把课题研究变更情况(课题负责人、课题名称、研究内容、成果形式、管理单位、完成时间等)也写入。

工作报告应该是课题研究全过程的全面的、忠实的记录,特别是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尤其要全面、忠实地记录。

(三)其它

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包括:

论文和经验总结,其主要目的是就某一方面进行总结或论述,一般不超过3000字(这样便于发表);

教育案例,其主要作用是选取来自教师和学生的典型案例,反映课题研究理念的,每个案例一般不超过1000字;

调查报告,围绕着课题研究所进行的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以不超过3000字为宜;

活动设计,用课题研究理念为指导的活动设计(1000字以内);·校本教材,音像资料等;

问卷、量表、学生作品等。

篇七: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七

近年来,职业院校学生的数量逐年持续增加,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而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不容乐观,社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院校学生要想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迅速适应学校环境向社会领域的转变,需要在学校期间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因此,研究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现状与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研究概况

(一)问题的提出

有关职业院校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的探讨数不胜数,古人曾以“立业成家”作为人一生当中的两件大事,可以看到,职业的成败直接决定着人生的成败。在现代社会,职业的成功与否与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随着近年来职业院校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职业院校学生要想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迅速适应学校环境向职业领域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他们是否具备社会所认可的职业素养。同时需要认识到,这种素养的具备绝不是朝夕可获的,因此,职校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素养从意识层面包括秩序意识、合作意识和尊重意识,从能力方面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通过系统的研究,促进大家从“校园人”向“职业人”的转变。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以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和国家职业教育政策为指导,以现代社会对劳动者职业素养的要求为依据,以培养德技兼备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根据中职教育的实际和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整合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形式,优化教育实践,完善教育评价等活动,探索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多种途径和方法,构建一套切实可行,又高效能的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课程体系与管理模式。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课题研究思路

通过开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企业对人才素养的要求等的调查研究,充分认识提升劳动者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以培养德技兼备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结合本校实际和中职学生的发展需要,通过六项子课题分类研究,探索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以形成科学性与可操作性都较强的基于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中职育人模式。

2.课题研究原则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客观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创新性原则。

3.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调查,了解企业中人才素养的现状和对人才素养的期待,了解当前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和培养方式,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行动研究法。通过开展具体的活动,做到在行动中研究。

(3)个案研究法。以学校各专业为例,把研究点分解到相关班级、学生和相关企业。

(4)经验总结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或成功实例进行系统分析,使研究成果上升为系统、科学的经验和理论。

二、研究内容

(一)学生管理与德育工作模式研究

该模式侧重于通过德育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寓德育于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寓德育于规范的常规训练之中,寓德育于各项实践活动之中。通过课堂教学(职业指导、职业道德教育等)、常规训练(3Q7S管理活动、道德实践周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志愿者活动等),培养学生的职业思想意识、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行为习惯。

(二)学生职业素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及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根据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落实必须开设的系列课程,如《人文素质系列模块》《职业生涯规划》《沟通与表达》《中职生应知应会知识》《礼仪与人生》《艺术欣赏与美育》《健康与养生》《军旅、草原、校园歌曲演唱》等,并能在教学内容(有用、乐学)、教学方式(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教学环境(创设功能复合齐全、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教学环境)、课时比例(调整文化课和专业课、专业理论课与专业实训课的比例)、教材应用(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研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教学手段(构建网络学习平台,创设生产服务模拟场景)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三)校园文化训导模式研究

该模式侧重于通过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需要营造一种特质校园文化,一个深厚的学校文化符号,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包含着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热爱生活、敬重生命的生活理念,不计回报、生机勃勃、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工作态度,不畏艰苦、勇于探索、奋斗搏击、果决刚毅的思想精神。通过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等的建设,营造职业教育和创业创新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开阔的心胸,吃苦耐劳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崇敬生命和敢学、敢做的健康情怀。

(四)心理健康教育推广模式研究

该模式侧重于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它兼有矫治、预防和发展的功能,但预防和发展重于矫治。通过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健康阳光、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五)以综合考评为导向的学分评价模式研究

该模式侧重于通过评价考核的导向作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对学生的综合考评包括学业学分和德育学分的考评,这是融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载体于一体,以学分的形式对学生的品德和行为、知识和技能进行考核的综合评价体系,考评内容体现了学生要努力的方向,考评结果反映了学生的达成状况。通过考评,全面了解和衡量学生的思想表现及其发展水平,职业素养和行为规范达标程度,知识水平和技能状况,促进学生职业思想品质和职业知识技能全面提升。

三、研究的主要结论

(一)职业素养和能力提升是职业教育的最高命题

1.职业素养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最基本要求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越来越被用人单位注重。以前那种一辈子就指望某个专业或一种职业吃饭的观念已经不合时宜了。中职院校必须将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一样重视,全面提高中职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就目前的现状而言,不少中职生存在着集体主义思恕淡薄,责任心差,缺乏合作精神,怕苦、怕累,学习懒惰,纪律松弛,挥霍浪费等不良品质。这些学生的职业素养肯定也会受到影响,最终会被社会所淘汰。目前对中职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还是一个薄弱环节,一些中职生对加强职业素质教育不以为然,不能够认真对待职业技能训练时严格要求,职业素养表现令人堪忧。大众对中职教育的热情,主要是对学生就业期望比较高。如果学生毕业时很难就业,家长的教育投资得不到回报,人们对中职教育的不满势必会增加,这必然不利于中职教育的发展。

2.职业素养教育是职校生就业和创业的深层次需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家长和学生对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赋予了很高的期望。通过学习来改变自身命运和家庭的经济状况是中职生最重要的人生诉求之一。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面临着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校园往往是他们走向社会的最后训练基地。虽然各行业都有各自的行为准则,但各个行业对求职者基本职业素养的要求是一致的。

因此,要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和高尚的职业理想结合起来。通过教育,培养中职生树立敬业精神并且养成奉献意识,使中职生深刻感受到自己的责任感和伎命感。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较快地适应各个职业的要求,进而成长为符合要求的专业人才,为自己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一个稳固的平台。

(二)现状和问题分析和解决思路

1、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与问题

(1)职业意识淡薄,职业道德水平也有待提高

职业意识是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如工作积极认真,有责任感,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

职业意识既影响个人的就业和择业方向,又影响整个社会的就业状况,它包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奉献意识等方面。职业意识是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的总和。有调查表明,目前大量高校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知之甚少,不知道目标公司的选才要求和用人标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未考虑过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些学生入职之后不能很快适应公司环境,组织忠诚度较差,频繁出现跳槽现象。职业院校学生求职过程还存在缺乏诚信的问题,如:夸学校习成绩、伪造各类证书、编造工作经验等。这些问题反映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意识比较淡薄、职业价值观模糊、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状,职业道德水平也有待提高。

(2)职业观念不强

从《职业》杂志等相关的调查来看,有52%的职校生从没有考虑过要找的行业是什么样子;对目标单位的选才要求和用人标准回答“不清楚”的人占23.9%,回答“还行吧,大概能想象”的人占33.9%;同时,有51.4%的人对“你清楚考虑过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吗?”感到茫然。这些问题反映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观念不强,大部分学生在学校还是为顺利毕业拿到文凭而努力,与社会需求脱节。

(3)职业心理素质较差

很多职业院校学生对自己了解不够,不能够很好地给自己定位。有时自视过高,当不能达到既定目标时,就认为自己没用,产生自卑心理。有时又定位太低,目标很轻松就达到了,这使他们又产生了自负心理。工作中遇到问题和挫折是很正常的,但部分职业院校学生不能很好地正视和处理这些问题,抗挫折能力较差,无法承受所遇到的挫折,有些学生甚至会因此走向极端。种种现象,折射出职业院校学生不成熟的心理素质,它与用人单位所需求的员工心理素质相去甚远,已经成为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方面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2、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与问题原因分析

学生自我效能感低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如今,在学校里面,大多数同学失败时会认为是自己不具备取得好成绩的能力,这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由于一次的失败可能导致同学失去继续做某件事情的信心,长期下去大家产生很强的挫败感,以至于有的人在一新事情的之前就会打起退堂鼓。正是这种自我效能感的低下,不少同学产生了对学习的厌恶感,也对自己的未来感到了迷茫。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到社会上必然会影响就业。

篇八: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八

一、课题的立题背景。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倡导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并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性的发挥。其中的合作交流,不仅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也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被提出来了。由于其在改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且具有易操作性,而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热点问题。可以说,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力点。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合作交流这一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并且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

活跃的课堂气氛,激烈的讨论,使整个课堂都活跃了起来,改变了原来死气沉沉的“一言堂”现象。然而,在这看似可毒局面的背后,由于教师对于合作交流缺乏实质性的了解,从而导致合作交流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目标不明,课堂散乱无序,教学效率低下,学习结果评价不当。这种所谓的“合作交流”只是流于形式,只注重合作交流的外在形式,而忽视合作交流的实质,从而导致合作交流的低效和无效。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合作交流的实施,影响教学质里,进而影响了新课改实施的效果。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只有教师对合作交流这一学习方式、教学策略有了清楚的认识和了解才能保证合作交流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施。但是,对于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的合作交流的基本策略,卜匕如如何选择合作的主题和合作时机、如何制定合作的规则、如何激发学生合作交流动机、如何对合作过程实施有效监督和评价等等,大多数教师可能还有误解、困惑,甚至茫然。因此,认识合作交流实施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进而提出有效可行的策略,为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合作交流提供借鉴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合作交流的基本涵义。

本研究中的合作交流即指合作交流学习。合作交流学习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研究历史了。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对合作交流学习进行了实践和研究。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合作交流学习的认识视角和实践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对于合作交流学习的概念化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1 国外学者对合作交流学习的理解。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交流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认为:所谓合作交流学习就是“在教学中采用小组的方式以使学生之间能协同努力,充分地发挥自身及其同伴的学习优势”。杰克布斯等人则认为:“合作交流学习是帮助学生最有效地协同努力的原则和方法。”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交流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得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他认为,合作交流学习的共同特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①小组目标;②责任到人。③公平的成功机会;④小组间竞赛;⑤任务专门化;必适应个别需要。嘎斯基对合作交流学习的看法是,从本质上讲,合作交流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一些由2-6人组成的异质的合作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学生们通常从事各种需要和互动的学习活动。加拿大的文泽认为:合作交流学习是由教师将随机地或有计划地分配到异质团队或小组中,完成所布置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

2 国内学者对合作交流学习的界定。

山东体育学院基础部副研究员高艳认为,合作交流学习就是以小组为基本的组织形式,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活动。内蒙古师范大学杨伊生教授对合作学习的界定是,所谓的合作交流学习指的是一种互动性学习方法,即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对总的学习任务的某些方面负责,最终使本组的每个成员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盛群力教授的理解是,合作交流学习指的是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将6名学生按性别、能力、个性特点、家庭社会背景等混合编组,形成一个异质的学习团体。它具有十大特点,①组内异质,组间同质;②目标依赖,利益一致;③责任明确,义务感强;④参与度大,沟通面广;⑤集体奖励,共享成功;⑥公平竞争,合理比较;⑦角色轮换,分享领导;⑧既有“帮助”,又有“协同”;⑨过程评议,注重实效;⑩学生自主,教师促进。

山东教育科学研究所王坦所长则认为,合作交流学习的内涵至少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合作交流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②合作交流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③合作交流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是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展开的;④合作交流学习是以各个小组在达到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⑤合作交流学习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因此,他将合作交流学习的概念进行如下表述:“合作交流学习”是以合作交流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综合以上各种有关合作交流学习的概念的表述,合作交流学习既是一种宏观的教学策略,也是一种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形式和学习方法。因此,笔者认为合作交流学习的概念应有广义和挟义之分。广义上的合作交流学习就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狭义的合作交流学习,笔者比较赞同王坦的表述,它包含了上面所提到的五个方面的基本内a.本文主要是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研究提高合作交流学习效率的策略,因此主要是针对狭义的合作交流学习进行研究。

(二)合作交流效率的涵义。

效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里。合作交流效率即是学生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自主、合作、交流形式完成的学习任小学生合作交流效率是否得到提高,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合作小组成员的进步与发展。

合作交流效率是否提高,最终将反映在学生身上,如果通过合作交流学习,学生能够在原有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提升或发展,那么这样的合作交流效率就是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了;而如果在合作交流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态度并未得到明显的进步与发展或维持在合作交流学习前的水平上,那么这种合作交流效率就是没有提高。可见,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是衡里合作交流效率是否提高的重要指标。评价是否提高合作交流效率,在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时,应是关注合作交流学习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在合作交流中,如果小组内只有个别学生取得了进步与发展,也不能说是提高了其合作交流的效率。

2 学生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实现。

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不仅是指知识技能方面的进步与发展,也包含学生在情感、态度、意识方面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成功的教学策略,合作交流不仅对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有着明显的效果,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在学习中提高与人交住、团结协作的能力,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因此合作交流的目标不应仅仅局限在促进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与发展,更应该关注学生情感目标的实现。提高合作交流效率就要促使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合作中来,在合作中承担一定的责任,在相互配合中完成学习任务。还能够使学生在合作中体会到成就感,建立起自信心,使学生更愿意学习,更主动地学习。

3 教学效率的提高。

教学效率的高低是指在课堂教学时间固定不变的情况下教学目标实现的多少。合作交流可以通过学习小组成员的相互协作,分角色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的各个部分或是分别完成几个不同的学习任务,再通过交流汇报实现信息共享、知识共享。

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固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由于学生是通过自主、合作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对知识记忆得比较深刻,这也促使教学目标落得更实。提高合作交流效率就应在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而不应出现超时或教学任务未宪成的情况。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在实践研究过程中,针对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组织课题组教师深入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冲和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更新课题组教师的教学观念。对“低段小学生采用合作交流这一学习方式”的现I犬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开展有利于激发低段学生合作动机的主题研究;适合激发低段学生合作动机的时机研究;适合教发低段学生合作动机的形式研究;有利于激发低段学生合作动机的有效评价研究。

在实践研究过程中,针对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组织课题组教师深入学习ff数学课程标准冲和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更新课题组教师的教学观念。对“低段小学生采用合作交流这一学习方式”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开展有利于激发低段学生合作动机的主题研究;适合激发低段学生合作动机的时机研究;适合激发低段学生合作动机的形式研究;有利于教发低段学生合作动机的有效评价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与研究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1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纸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a与外延,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目的。

行动研究法。即围绕合作交流学习实施中普遍出现的问题,以各年级推进实施有效的合作交流为目的,通过教科研人员与一线教师的共同合作,在教学中边实践,边检验,边反思,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借助实验对比,课堂观察,个别访谈,了解本校在该课题研究之初,师生对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的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I犬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依据。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1 前期准备阶段(20xx年10月至20xx年12月)。

(1)确定课题,制订计划,开展课题研究内容、方法的有关理论研究,设计访谈内容。聘请专家论证课题研究可行性、科学性。

(2)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了解支程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体系,明确研究任务以及研究方法。

2 实施阶段(20xx年1月至20xx年10月)。

(1)组织相关人员根据自己的任务进行课堂实践。

(2》每月进行一次交流、反思。

3 总结阶段(20xx年11月至20xx年12月)。

(1)全面总结、系统整理各种材料,通过分析,完成本课题研究论文。

(2)组组成果展示与结题鉴定。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

(一)调查分析了“合作交流”的现状。

笔者采用课堂教学观察和访谈的方式,对本校以及其他学校的部分教师实施合作交流的情况进行了调查。随机听取了48节数学课教学。其结果如下:

1“合作交流”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作为新课程提倡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的合作交流学习,也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和重视。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并运用了合作交流这一教学策略,并希望借助这一教学策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笔者在对48节课的观察中发现,运用合作交流这一教学策略的课堂教学有42节,占被调查总数的89.596,这说明,在课堂教学中合作交流这一教学策略运用得比较广泛。在一些教学比赛、汇报展示课中,合作交流的运用比例更大,几乎每节课教师都要安排小组合作交流的环节。合作交流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使课堂教学的气氛变得活跃起来,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合作,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多了起来,这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整个课堂都活了起来,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无限的生机。

2“合作交流”使教师的教学观念有所转变。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观察研究以及对教师的访谈发现,通过学习“合作交流”理论知识,开展合作交流实践,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正在发生转变。首先,在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环节和教学问题的设计中,教师更加注意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快乐,在交往中有所收获。

其次,“合作交流”使教师关注到学生的交往需要。在课堂上,学生经常会产生与同伴以及教师交流沟通的需要,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这种需要往往得不到教师的关注,更得不到满足。但通过开展合作交流学习,教师意识到学生的这种交往需求,在课堂上创设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的情境,使学生的交往需求在课堂上可以得到满足。

第三,“合作交流”使教师的师生观得到了转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因此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在开展合作交流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占有者,学生也有可能获得比教师更丰富的知识资源,因此教师在合作交流中逐渐意识到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虽然教师对合作交流学习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刻,在实践中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教师这种勇于实践的精神是可嘉的,教师这种观念的转念是难能可蛊的。

3“合作交流”使学生的学习更显主动。

首先,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被动接受,机械训练、死记硬背,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在开展合作交流后,学生的学习更为主动了。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或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解决教师提出的或自己发现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在本次调查中,有95.2%的教师认为合作交流学习是有效的学习方式,81.4%的教师认为合作交流学习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97.6%的教师认为实施合作交流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

总之,合作交流学习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运用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了明显的转变,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死气沉沉的局面得到了有效的改观,课堂教学发生了可毒的转变。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调查及对相关资料的分析,“合作交流”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教师设计的合作主题没有价值。

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很多时候合作交流的要求来源于教师的指令。对于教师设计的合作交流主题,学生不明白为什么非得要小组合作。因此,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合作交流的意义,无法真正体会合作交流的价值。

(2)教师对合作时机把握不恰当。

目前有一些教师因为新课标中提倡合作交流学习,于是就不管教学内容特点,在教学过程的多个环节中都安排了合作交流学习。这种合作交流仅仅流于一种表面形式。

(3)教师创设的合作情境欠要当。

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合作兴趣,往往会绞尽脑汗创设一些教学情境。但在实际操作中,因为一部分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没有充分考虑教材的结构特点,所以精心设计的情境对于学生来说奎无感染力,从而也就导致学生觉得合作交流时机是聊天的大好时机。

(4)合作交流缺少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

其一,对小组组建合理性,组内分工明确性缺乏有效监督和评价。在对课堂教学的调查中发现,小组成员有分工的有35节,占83.396,在这35节课堂教学中,小组成员的分工明确、具体仅有4节,占所有运用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的9.596.由于小组成员没有明确的分工,合作学习时经常会产生只顾自己、各自为政的现象,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其二,对合作学习结果进行的评价缺乏合理性。表现在个体评价与整体评价不能有机结合。有的教师过于关注学生个体的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浓郁的个体表现欲望,所以对合作不重视。有的教师在运用这种评价方式时过于强调小组的整体学习成果,从而使一些一直很优秀的学生由于无法显2个人的成绩,而产生失落感,甚至产生沮丧的情绪,合作的积极性有所下降。其次是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不能兼顾。通过观察,发现教师以合作学习的结果作为评价小组学习优劣的标准,忽视小组成员的合作过程与质里,学生也忽视了合作的过程,“只要我们小组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哪怕由一个人代劳也可以”

的急于获胜的愿望代替合作的意愿。也有少数教师则过于注重对合作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评价,对合作学习的结果无所谓。有的小组得出的结论并不正确,但教师也未加以指出。这样的评价无法保证合作学习有效的实施。

以上诸多原因导致学生采用合作交流这一学习方式多为被动性接受。为了应付教师,学生本着“老师要我合作我就合作”的心态进行合作,行为上缺乏积极性,以至于对问题的讨论与探讨只能是表面、浅显,无法深入下去。致使合作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收效甚微。合作的低效甚至无效,使得合作交流丧失实效性,流于形式化。

(二)研究得出提高小学生合作交流效率的策略。

针对调查中反映的问题,课题组从“合作主题选择”、“合作时机确定”、“教学情境创设”、“监督与评价机制的完善”等四方面进行研究。通过两年的探索,提出以下策略:

1 选择有价值的合作主题。

一般来说,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主题可以是:

(1)探索性的思考题。此类题目要求学生作出某种有价值的预3111发现,难度较大,学生个体解决有难度。

(2)拓展性的训练题。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多方面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思路。而学生个体很难找到多种方法或找全解答的所有答案。

(3)比较性的分析题。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对多种答案进行比较、分析从中选择最佳答案。所以学生只有在相互交流答案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多种结果,从而进行对比。否则无法实现分析、比较的任务。

(4)多步骤的操作题。这种操作题比较复杂,学生个人难以完成,需要分工协作,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里才能完成。

2 确定恰当的合作时机。

(1)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开展小组合作交流。

(2)教学探究时,学生意见产生分歧,从而导致解题思路不统一时,开展,J姐合作交流。

(3)教学内容开放,学生解决问题的答案不唯一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3创设教发合作交流动机的情境。

(1)创设任务情境。

①创设独木难行的任务情境。所谓创设独木难行的任务情境,即教师设计的实践情境必须几个人同时扮演其中一个角色,同时操作,才能完成,缺一不可。

我在执教《简单的数据整理与统计》时,这样要求孩子:“你能统计出1分钟经过上塘高架的不同车型的辆数吗?”

“可以!”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有什么问题吗?”见孩子们没什么动作,加问了一句。

“没问题。”孩子们又一次异口同声地回答。于是,我不再提示,点下了事先准备好的课件播放键。10秒,有孩子拿起了笔;20秒,有孩子皱起了眉;30秒,性急的孩子左顾右盼…0“1分钟后,肃静的课堂热闹非凡,孩子们再也忍不住,纷纷叫了起来:”老师,我连车型都没弄清楚,怎么统计?“”车速那么快,我怎么来得及?“”我才统计了一种车型的辆数,其余的就顾不上了“”二见时机成熟,我及时反问:“那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些问题呢?”沉思片刻,几名孩子大叫起来:“要几个同学合作才行!”顿时,全班学生纷纷起身,自觉地几人a成一组,不一会儿,全班商里出三种合作的办法:“我们可以一人报车型,另外几个人每人统计一种车型辆数”,“我们只需要两个人,一个报车型,一个统计”,“我们四人,每人统计一种车型,统计完毕,四人将各自统计的内容合起来,就行了”。自觉地将任务分工后,孩子们又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第二次统计中。

必创设材料不全的任务情境。创设材料不全的任务情境,即在课堂实践活动中,教师不要给每位学生准备好与活动配套的完整的材料,可以将一整套材料分发给组中的四名学生,活动时,让学生感悟只有通过小组合作才能拥有一套完整的材料。或者,分给每位学生的材料数里不足,学生也只有通过小组合作才能将材料凑足。

黄老师执教《观察物体》时,出示了一个几何形体从不同的侧面观察到的三幅平面图:

教师:“你能根据上面三幅平面图,利用手中的立方体,搭出这个几何体吗?”

孩子们纷纷动手操作。半分钟不到,孩子们发现自己手中的6个立方体,根本无法完成这项任务,于是,孩子们一商里,便主动地采用小组合作,将几人手中的立方体凑在一起,拼出了符合题意的几何体。

由拼搭的过程中发现材料不够,但老师又不可能提供更多的材料。怎么办呢?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利用同学间的材料,来共同完成任务是最佳选择。

所以,合作是自发的,是“我”需要的,从而也是自然有效的。

(2)创设成果体验情境。

公让学生体验方法创新、创优的快乐。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为了集思广益,培养发散性思维,往往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答案的不唯一性。作为学生个体,往往只能运用一、两种方法或只找到部分答案,但是在集体的讨论交流中,个人的思想因为碰撞而产生7智慧的火花,便能产生多种不同的方法或能找到全部的答案。

如在梯形面积公式探究活动中,我先让孩子们独立思考并操作,能通过怎样的方法来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看看有什么新发现。有的用“补”的方法,把梯形“变”成平行四边形再计算;有的用“割”的办法,把梯形“分”成两个三个角形,计算梯形的面积变为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孩子们趣昧盎然,课堂中不时进发出孩子们的惊呼声:“还可以这样推导!”“我还有新发现!”“噢,我成功了!”

必让学生体验成果展示的快乐。在合作探究过程中,通过个性的展示,相互的配合,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通过这种有效的合作交流学习,有利于让小组成员体验成功合作的乐趣。

一次听某教师执教(制作牙膏盒)中,学生通过观察,利用空间想象,判断得出要制作出一个牙膏盒,可设计成以下几个平面图。

教师:如果你是厂家,在制作大批里牙膏盒时,你觉得什么因素是需要考虑的?

生1:我觉得制作起来越简单越好。这样同样时间内可以制作出更多的牙膏盒。

生2:我认为如果是厂家,肯定是要考虑材料要用多少。

教师:看来,这两个因素都是厂家需要考虑的。你会选取第几号方案大批里生产这种牙膏盒?为什么?

生3:我们小组刚好四人,我们可以一人制作一个,然后比比哪个制作方便,时间少,用的材料少,就选用哪个。

这个方案一提出,便得到全班的认可,于是,每个小组便分工合作开始制作。

当孩子们将制作好的作品进行交流,并拿着自己制作的作品进行展示时,我从孩子的脸上读出了一种自豪感、成功感。

4 有效利用监督、评价机制。

(1)合理分工,职责明确。

对合作小组中的每个人确定一个职务,使人人有事做。《组长:分配任务;记录员:记录各种方法;监督员:维持交流时的规则;汇报员:代表小组汇报等》

(2)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给出相应的合作要求。

①低年级:分步提出要求、指令明确、板书简洁。

②中年级:整体给出清晰的操作步骤,指令明确。

③高年级:更多地关注方法的提供。

(3)多渠道进行评价。

评价是合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评价,不仅能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是合作学习得以有效实施的强有力的保证。对合作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既要对各学习小组在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时的情况进行评价,又要对学生个体在参与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进行评价。集体评价关注的是学习小组整体的合作学习情况,如学习小组的观点、结论等。个人评价关注的是学生个体在合作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只有将集体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才更能促进小组成员在积极合作、互动学习的同时,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促使小组学习目标的达成。

②既要注重对小组内合作交流过程做出评价,也要对小组合作交流结果做出评价。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技巧,结果评价则是对合作学习的结果进行整体评价。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够保证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的评价全面而准确。

③多种评价方式互相结合。应当将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仅要对各小组及小组成员参与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而且要注意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小组内的互评和自我评价。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小组内的相互评价,学生可以更加明确合作学习的要求,有利于使学生形成合作意识及人际交往的能力。

这些评价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是互相交织、互相重合、交又进行的,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正确运用评价手段,这样才能够保证合作学习的公正性,激发学生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合作交往的技能技巧,提高合作交流学习的效率。

篇九: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九

我组申报了课题《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经过近一年的实验与探索我们在学生学习小组的培训、小组成员的建设、学习小组的具体运行以及评价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收效。现就课题的实践情况总结如下:

一、背景及意义: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实施,而实施的关键在课堂。受传统知识本位、考试本位的影响,当前学科教学尽管改革不断深化,课堂的人文性有所加强,但学科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变革,“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课堂教学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教师问题意识偏弱,反思意识有待强化。在一种取向于功利,止步于文化的教学生态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力机制仍然缺失,学科的特色难以凸现。

陕西省秋季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可高中学科课堂仍然滞留于传统学科教学的框架之内,未能摆脱服务于高考的惯性思维。在具体的学科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科新课堂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区别,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学科课堂教学的任务,高中学科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目标、途径和方法还不太清晰。在新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中,我们的学科课堂教学面对大量的矛盾和困惑,没有达成实施课程标准的有效路径,因此我们提出“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课题,开展实验研究,探讨高中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形态,以期达成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二、核心概念界定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主要包含三个基本要素:

⑴有效果:教学活动结果要与预期的教学总目标相一致,体现教学的目标达成性;

⑵有效率:师生双方为实现教育目标而投入的时间、精力及各种教育资源,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包括学生知识、技能得到增长,身心素质得以进步、成熟,个性成长,创造力获得培养以及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有了提高。

⑶有效益:教学目标要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且吻合的程度较高。

三、预期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

(1)积极探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互动有效教学的新策略,包括“分层策略”、“训练策略”、“评价策略”等,丰富有效教学理论的内涵。

(2)从实践层面上研究互动有效教学的理念,为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提供有价值的案例。

2.实践价值:

(1)转变教育观念。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学行为转变的前提。本课题研究有利于帮助教师正确认识新课程,正确认识教学,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改善课堂环境。通过有效教学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改变学生传统学习方式,主动参与知识探究,主动合作,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造就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课堂学习能充分满足师生的生活需要,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3)改善评价方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充分体现评价尊重性、激励性、参与性的原则。

(4)提高教学质量。本课题研究将学习的自主性和科学性作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机制的因素,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四、具体内容

1、关于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作为教学的第一个环节,问题情境通常有引入课题、提出问题、生成新知、揭示数学本质、激发学生兴趣等功能,因而情境创没对一节课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服从实际需要。情境的创设不一定都在课的开头,同时一节课中也可能不止一处需要创设情境。控制展示时间。每个情境展示的时间不宜过长,通常在5分钟之内比较适宜,否则有冲淡主题之感。尽量重复使用。为了提高使用率,应尽可能地在不同阶段使用同一个问题情境,必要时可将相关情境适当改造一下。利于教学实效。创设情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便于教学的开展。如果使用某一问题情境有牵强附会之感,或者因为该情境的给出可能会削弱探究活动的思维价值,那么这个情境就不如不用。

案例1:“函数”

初中到高中,初中的函数,教材采用“变量说”,高中提出了“对应说”,人教A版采用了从实际例子中抽象概括出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定义函数的方式介绍函数概念,把“映射”作为“函数”的一种推广,这种安排我在实践中觉得更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理解函数的概念。而具体教学过程,我为学生设计他们熟悉的“行程问题”、“比例问题”、“价格问题”,利用图表、图形(如课本第26页的练习2),让学生探究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从学生熟悉实际背景和定义两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本质。要求学生认识、描绘以及概括。

到了第三章,函数的应用,尽量挖掘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以及实际生活的联系,如电话费、水电费、出租车费与用时的关系,银行利息与存款时间的关系,保险、物价、抽奖、股票、债券等等。引导和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调查和研究,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在情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挥思维的潜能,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提炼数学,应用数学。

2、关于问题探究的有效性

明确问题。要达到探究的效果,首先要引起学生的充分注意,老师可以说“下面请大家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或“请看问题X”;其次,问题的给出要清楚醒目,表达要干脆,尽量不重复,有条件的可用投影显示出来。

充分思考。问题给出后必须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学生思考时,老师尽量不作任何提示,以免干扰和束缚学生的思维。及时评价。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要及时作出评点。

案例2:在学对数的性质时,由小组分工合作,分别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 ①与;②与;③与的图象,让小组的同学一起探究,图形特征,从而得到对数函数的性质。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在列表时不少人自变量取1,2,3,图象自然也只画了第一象限内的一小段;而有的画了一、四象限内的部分,就想当然,也就把曲线画穿过轴,由于是分工,所以学生每人就不需画出所有的图形,有时间指正(或更正)错误,欣赏别人的成功,同时加深对图形的理解,这样既省了时间,又能达到探究互助的目的。

案例3:在研究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时,我讲完课本的例1后,就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在的增长情况进行比较,让学生找出关键点,找出交点,在课内的探究,时间有限,数字运算不可能太复杂。而把课本的例2作为第二节上课时的复习与回顾,让例2复杂的数字的处理简化,直接由学生自己第一节课探究的结果来分析,得到题目想要的结论。

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宗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与动脑,在亲自体验过程中获得发展,而一节课的时间很有限,处理好探究学习的时间与自主技能训练的时间之间的关系,是提高上课效率的关键。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我充分利用教材,同时也大胆地整合教材,使我的课堂教学更适合我的学生。

3、关于知识建构的有效性

依托旧知,在研究讨论中生成新知。新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已掌握的知识,所以结合问题情境,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再度研究与讨论来生成新知识是最常用的一种新知建构方法。

合情推理;在归纳类比中生成新知。根据已学知识,利用归纳与类比等合情推理手段来得到新的命题也能自然地建构起新的知识,这种生成新知的方法在立几、数列、解几等知识块中经常使用。

展示实例,在抽象概括中生成新知。通过多个实例的展示,引导学生从中抽象概括出有关结论,这种新知生成方法比较直观,学生易于接受。

案例4:“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电脑设计情景:正在公路边等公交车的乘客人群与公交车公司出车数量。 实物情景:①课室里正在上课的学生; ②如何用适当的语言,把课室里的同学分成两部分,你有几种分法? 公交车,好多学生每天都要坐,他们常常感觉,要不等了好久,要不好挤,身边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室里的同学,熟悉的人用不同的词汇描述。让学生体会原来数学就发生在身边。

案例5:“函数单调性”,由的图象观察随变化情况。 函数的单调性,教材编写的很好,从图形语言——文字语言——数学语言,一步一个台阶,可在实施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己探究后,犯错、徘徊后才提醒,教学过程中发现,文字语言:“当时,随的增大而增大”,学生在初中里用过,一下就能说出来,而最后一个台阶,学生却很难跨上,即数学语言:“当时,有”。特别是成绩中下的学生,即使上课时用了几何画板展示,我自己教学体会,电脑展示得快,学生好象明白得快,忘得更快。这句“当时,有”,数学老师看似简单,可学生刚刚接触就感到怎么来的式子,以及后来在遇到有关的单调性问题,例如:若函数是定义在上的增函数,求不等式的解集。我把和比喻成戴帽的人与没戴帽的人,两个人比高,要相同条件,要么都不戴帽,要么同时戴帽,增函数可理解为一般的普通的帽子,高个子戴着仍然是高个,矮个子戴着仍然是矮个子,减函数可理解为魔术帽,矮个子戴了变高,高个子戴了变矮。

4、关于例题教学的有效性

例题教学为学生的解题提供了示范,通过例题的讲解既可以帮助学生深悟有关概念与原理,还能进行知识的迁移与拓展。如何有效地进行例题的教学引导学生审题。审题是解题的必要前提,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就应引导学生学会审题,即如何从题目中拎出关键词如何列出重要条件如何分析题目结构如何建立数学模型等展示学生思维。在例题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见解,一位学生谈完后,老师还要问其他同学有没有别的想法,尽量做到一题多解,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进行变式教学。适当改造题目的条件或结论,进行一题多变,做到举一反三。变式时要有明确的意图,要指出它与原题的联系,提炼出学生应从中获得的注意点与启示等。

注重解后反思。及时归纳、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做到能解一道题就能解一类题。对于学生出现的典型错误或共性错误,要引导学生反思出错的原因,并及时进行纠错训练。

改变呈现方式。为了便于学生把握题目的实质,揭示相关题目的解题规律,有时可改变题目的呈现方法。如将结构相同或方法类似的几个题目放在一起以题组的形式出现;或者将静止的题目运动起来,以揭示其变化的规律等。

案例6:让学生用类比两个数的关系思考两个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包含、相等)。 在实际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课外先探究,课内提问完成,让我感到意外的是,第1个问题答得不好,而第2个问题学生回答的较好,学生把“并”类比为“加法”,“交”类比为“多项式的提取公因式的因式”,而“补”类比为“减法”,第1个问题回答不好,问题出在,学生并不理解“且 ,则”中的“”的意思,它代表了“小于或等于”。通过这个类比,修正了学生对“”的理解。

案例7、“二次函数”。二次函数是中学应用广泛的初等函数,曾经是初中阶段的学习重点,由于初中的教学要求仅限于作图,确定函数解析式,随着函数概念和性质学习的不断深入,但是教材这部分的内容没有独立的章节,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二次函数作为载体,把函数的性质(单调性、奇偶性、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学习逐步深入,二次函数的“升级”,正好是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再一次贴近学生的思维过度期。

每天我都上两个班的课,上完一个班,马上反思,如果发现有不合理的(包括教学目标的达到度、教学策略是否得当、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得到足够的尊重、课程资源是否整合、对未预见言行是否处理得当、问题设置是否有意义、情境创设是否到位等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进行思考),如果时间允许,第二个教学班就马上调整自己的教学,如果当天不能调整,记录下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共同开发、创造课程资源活动的小结、思考,使自己的教学更加完善,感觉自己也在进步,也在收获。

5、关于课堂小结的有效性

⑴充分认识小结的作用。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描凤,神在点睛,”的确,一个恰到好处的课堂小结能起到画龙点睛、承上启下、提炼升华、乃至发人深思的作用,它可以给学生留下难忘的记忆,激起学生对后继学习的渴望。

⑵力争做到形式多样。长时间使用同一种形式的小结方式,学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进而失去了小结应有的作用,所以应尽量避免形式单一的小结方式。 “概括总结式、交流心得式、发散引申式、串联归纳式、设置悬念式、表扬激励式、幽默风趣式”等小结方式对新课程的教学仍然适用。

案例8:“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引入,课本设计了鱼化石中碳14的残留量。其中一个班讲课时用课本的引入,得,到讲对数函数时,继续用该引入中的,此时让学生动手探究,学生很不愿意动,原因大概是问题远离他们实际生活,并且数字太繁,当我上另一个班时,我马上把问题改为:如果你爸爸第一个月给你10元零用钱,你爸爸想通过奖励,以你表现好,每月以10%的增长率,问多少个月后你的月零用钱达到1千元?这时学生可来劲了,马上算,还问计算器怎么按,学生所表现出的热情和积极与第一个班我上课时完全不同。

五、方法设计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了解教师、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并总结课堂教学的效果。

2、行动研究法: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和反思,发现、分析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拟定改进计划。

3、观察法:在本课题研究中运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对教学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进行研究。

4、文献资料法:查找高中有效课堂教学课的理论支撑,查阅历年学生成长资料,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可供借鉴的优秀经验,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

5、经验总结法:对高中课堂教学研究进行回溯性的研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由“局部”经验发掘其普遍意义,探索有效课堂教学的规律。

六、存在问题及反思

1.部分教师的观念还跟不上,课堂教学还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2.大班制的现象比较严重,给课堂上学生开展活动、探究、交流和评价改革造成影响。

3.配套的教具少,教辅资料很少,给老师们的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

篇十: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山区学生的家长绝大多数都外出打工挣钱,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绝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于是学生作业出现困难无人辅导。久而久之,他们对作业、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产生厌恶心理。怎样培养学生的作业兴趣、学习兴趣有待解决。

本课题与20xx年9月通过评审,被立项为市级教师小课题。自立项后,在校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课题组成成员围绕课题的研究目标,刻苦钻研,大胆实践,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努力探索培养小学生作业,(主要是语数作业)兴趣的方法和策略。经过课题组成员近一年的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经验,获得了一些启示,引发了一些思考,现报告如下:

一、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校地处较偏远山区,学生父母绝大多数外出打工,他们都由爷爷奶奶或寄养人监管,而绝大多数监管人没有文化或者文化程度较低,没有能力辅导学生的家庭作业,即使有极少数家长就近打工或在家务农,但由于他们没有文化或少有文化或没有时间和精力辅导孩子的作业。所以老师布置的作业他们只做简单的,或干脆不做作业。加之小学生的天性爱贪玩,学习主动性差,久而久之,他们由只做简单的作业到不愿意写作业,进而发展到不写家庭作业。随着写作业的兴趣和学习的兴趣渐渐地淡化,最后导致他们在学校也不愿意做作业。这种现象在我校普遍存在,而且呈日益严重的趋势,所以,开展此课题的研究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问题。否则将直接影响到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乃至生存大计。面对这一严重问题,我们将大胆开展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校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为山区的孩子献上一片爱心。同时,我们认为,如果此项研究有所成功,那将会为有类似情况的学校解决此类问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因为,据我了解这种现象在我国西部经济落后地区是普遍存在的,所以开展此课题是势在必行而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而作业是教师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窗口,也是教师检查课堂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的反馈手段。由于小学生的贪玩天性,对作业尤其是家庭作业有很大的依赖性,往往拖欠作业,所以完成作业需要靠老师的教育和家长的监督与辅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是后天培养出来的。要培养学生的作业兴趣,首先应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从而端正学习态度,知道为什么要做作业,为谁做作业?其次,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布置具有梯度的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不能一刀切,千篇一律一个样,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啃得动、吃得饱”。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教师在客观评价学生作业的前提下,尽可能出现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学生在作业中若出现了较以往有进步的地方时,教师应及时表扬,学生在得到老师的表扬,受到鼓励后,自然就能树立起写好作业的信心,让学生养成自主作业的良好习惯。如果作业出错,切不可语言过激,挖苦讽刺,而是帮助他们分析眼影,指导纠错。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渐养成做作业、爱做作业、自主作业的良好习惯。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新课程下的新课程标准》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都明确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过于强调介绍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转变目前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在课题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按照学生的自然居住区域、年级高低、学习程度把他们编成不同的语数互帮互学兴趣小组,建立组长负责制,作业督查制。课题组定期组织各年级、各学习兴趣小组的语数作业展评,执行激励措施,激发学生自主作业、认真作业、努力探究知识的学习兴趣。又依据《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从不体罚或变相体罚作业出错的学生。

《小学教育学》指出:学生的本质属性是,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是成长中的人。新时代学生的特点是主体意识增强,获取信息的方式多样化,多元文化的冲击比较大,受同等的影响较大。所以,课题全体成员谨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时刻注意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与学生的亲和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进行手拉手帮扶,心与心教流。课题组成员还经常依据《小学生心理学》之《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中指出的认知改变法、心理训练法、心理修养法、情境陶冶法、榜样示范法、心理咨询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矫正,改变学生的作业态度和学习态度。课题组老师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规律,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复习,克服遗忘,从而帮助学生降低了作业难度,增强和提高学生自主作业的兴趣。经过一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校学生的学风明显好转全校教师的明显改观。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新风尚在我校蔚然成风。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本校一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内容是:如何培养和提高本校学生的语数作业兴趣。研究的目标是:通过调查研究,找出本校学生语数作业和学习兴趣不高,作业态度淡化的主要成因,进而改变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使学生能够乐于学习语文和数学。乐于做语文、数学作业,全面改变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教风,全面提高本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对其他具有和我校类似的学校起到一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具体的研究方法是:

调查问卷法:测试学生收集问题。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与20xx年9月对全校学生进行了语数作业调查问卷。共收回调查问卷92张,结果是78人回家不做语数作业,44人不喜欢语数作业。

文献研究法:查阅资料书,找出理论依据和政策依据,进行整理分析。

行动研究法和观察法:关注研究对象的变化与发展。

经验总结法:对活动中取得经验体会进行总结。

此课题大致按3个阶段来划分完成: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此阶段从20xx年5月份起,到8月份止。这阶段小组召开座谈会,确立研究课题。然后,小组成员分头与全校教师进行大交流,大走访,了解他们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方法和批改方式,收集各位老师反映的学生对作业的完成状况,并走访学生及其家长对老师布置作业和批改方式的反馈意见,对全校各班学生通过问卷调查他们完成语数作业的态度和完成情况。通过召开家长会,了解家长对语数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方式的反馈意见,以及了解家长对学生的作用辅导状况。通过上述活动,为实施研究提供依据和措施。

第二阶段为实施阶段。此阶段从20xx年9月份起大致到20xx年5月份止。根据收集到的资料信息,研究小学生作业布置与批改方式优化的方法和途径,通过研究找出适合本校教情、学情的培养小学生作业兴趣的方法和措施,对全校教师起到指导示范作用,使全校学生转变对语数作业的态度和学习态度,全面提升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阶段为总结经验结题阶段。此阶段从20xx年4月份起,对课题研究的全过程进行回顾、反思、总结,找出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撰写论文,为验收结题做准备。

历时近一年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课题组成员共开展各种形式的家长会9次,组织各种形式的语数作业检查与展评12次,召开研讨会16次,上公开课12次,收集各种图片158张,博客点击200余次。

四、研究结果 成效。

通过研究,我们探索出培养小学生语数作业兴趣的路径和方法:

1、首先要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学生平等相处。

2、适当使用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多与监护人沟通。

4。适时适量给不同学生布置不同梯度的语数作业。近一年时间课题组撰写论文8篇,教学案例4篇,教学反思5篇,教育叙事,随笔各5篇。通过研究,端正了全校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全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明显上升,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在全校蔚然成风。

五、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

1、课题自身问题。

随着研究的开展,我们发现课题的研究对象空、大。于是我们及时在研究初期调整研究方案,把课题定位在只研究如何培养本校学生的语数作业兴趣上。但是当今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所以,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接着研究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其他作业兴趣。

2、小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的时间矛盾。

课题研究必然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功在当今,利在长远。我们学校教师人员紧张,这就给开展研究带来了很大压力。

3、区域学习小组成员的安全问题。高年级学生的作业困难解决?在区域小组中,有时可能出现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导致成员之间发生摩擦,轻则影响团结,重则出现人身安全隐患。

4、个别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现反弹怎么办?

解决思路:

1、加强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网络,利用外出听课、校内研讨的机会,多学习,多吸取别人的经验,化解自己的问题。

2、多召开家长会,多进行家访,增进与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消除一切不安全隐患

3、经常与学生交流,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在学习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矫正和帮助。

4、进一步了解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困惑,及时面对面进行辅导。

5、进一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研究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6、继续深入开展对课题的研究,并拓宽研究领域和内容。

参考文献

《新课程下的新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小学生心理学》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