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教学实录(二)】于永正燕子教学实录
[过程勾勒] 一、板书象形字“燕”,引导学生围绕燕子说说自己的见闻和感觉,唱《小燕子》;引导学生逐段读通课文,重点指导学生读正确读连贯。 二、指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先逐句朗读。体会燕子羽毛、翅膀、尾巴的样子和特点,重点理解“翼尖、剪尾”;然后归纳燕子的外形特点,练习背诵。
三、指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围绕“你仿佛看到什么?谁能从文字中读出画儿来?”引导学生朗读交流,重点理解“赶集”;配乐朗读,转化成诗歌形式,要求读出诗情画意。
四、指导阅读第三、四自然段。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浮现当时的情景,边读边用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
五、配乐范读郑振铎《海燕》中的片段,感受乡愁。
[片段回放]
师:小时候,奶奶告诉我,这春天,是小燕子的尾巴剪出来的!小燕子来了,春天也就来了,儿歌不是这么说的吗?小燕子,穿花衣——(师生共诵)小燕子从南方飞来,看到了怎样的美景呢?自己读第二自然段。
师:谁能从文字中读出画儿来?
生:我看见青的草,黄色的嫩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
生:我看到花草生机勃勃。
生:花儿、草儿的颜色很鲜艳,它们都长出来了,很漂亮!
生: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
师:柳枝在于什么?
生:在伸懒腰!
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逐渐点击出一幅水墨画)你们看,柳枝摇曳,鲜花盛开,细雨洒落,一派美好的景象!小朋友,你的脑海中是不是也浮现出美妙的画面?
生:是。
师:美是要仔细揣摩、细细品味的!春天究竟美在哪儿?就让我们去品味课文。请一位女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文中有一个词“赶集”,赶集是什么意思?
生:好像去超市。
师:“赶集”中的“集”不是现代超市,是集市。知道为什么去赶集吗?
生:要把东西拿去卖。
师:拿什么去集市卖呢?
生:青菜、白菜、萝卜。
师:那用不着赶呀!
生:如果不赶,会被人家抢去摊位的!
师:去迟了会卖不掉!农村人带着农副产品去集市卖,就叫“赶集”。文中的景象就像“赶集”似的,谁去赶集了?
生:小燕子,还有花呀、草呀、柳树呀。
师:它们是怎样来赶集的呢?为什么来赶集呢?我们就来做做这些花草树木。让我来问问桃花。桃花、桃花。看你那红扑扑的脸,你带什么来赶集啦?
生:我带着红艳艳的色彩,甜甜的花香来了。
师:柳树呀柳树,你是怎么样来赶集的?
生:我飞快地奔来了。
师:你带什么来了?
生:我带来了动人的舞姿,还有动人的色彩。
师:怎样动人的色彩呢?
生:嫩绿嫩绿的色彩。
师:为什么急急地赶来啦?
生:因为这里很美呀!
师:你的到来使这里的春天更美了。树儿、花儿、草儿都来了。真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呀!
(生有感情地读第二自然段)
师:小燕子看到这么美的春天,会说什么呢?
生:哇,这么美的景色,我要赶快生孩子!(笑)
生:哇,好美啊,我要在这里住下。
生:哇,我们也要赶来,为春天增添一分生趣。
师:小燕子赶来了,也加入到它们这个行列中,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你们瞧(在水墨图上加上小燕子),在柳枝摇曳,细雨洒落,微风轻拂,桃花盛开的画面中,活泼机灵的小燕子飞来,好一幅烂漫无比的春光。让我们再读一读,读出这春光无限。
(生再读第二自然段,配乐)
师: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怎样的生趣?静心阅读第三、四自然段,边读边在脑中画画看到的情景,也可以用手势做做你看到的当时的情景!
(生边默读边思考)
师:(巡视)有些小朋友还在文字旁写下了自己的感想,这种习惯很好!咱们来看小燕子为春光增添了怎样的生趣?来看第三小节,谁来说?
生: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的一声……荡漾开去。
师:你是想告诉大家什么?
生:燕子在飞行的时候很活泼!
师:小燕子的飞不叫飞,作者叫它“掠”,怎样的飞叫“掠”?用手势做做看。(请一生上台演示)
师:“飞”和“掠”有什么不同?
生:姿态不一样,(边说边做动作)斜着飞叫“斜掠”,横着飞叫“横掠”。
师:哪个是说飞得更快?
生:“掠”的速度快,而且姿态动人!眨眼间,就过去了。
师:还从哪里读出“掠”不仅指飞得快,而且飞得美?
生:唧——
师:我来读文章,你们来演小燕子!(师读生演)
师:你们还看到过谁有这样的本领?
生:孙悟空。
生:还有老鹰。
师:它们的飞都不叫“掠”,孙悟空是腾云驾雾,老鹰是盘旋,只有小燕子飞得够轻盈。
师:再读第三自然段,把燕子独特的美的飞行姿态表现出来!
师:燕子一文就是一幅动人的画。如果我告诉你,文中所写的是一段由小燕子勾起的回忆,你相信吗?
生:(点头)相信。
师:本文的作者郑振铎先生是我国非常著名的学者。这篇文章选自郑振铎先生的《海燕》一文。他在原文中有这样一段(配乐范读原文片段),你们听出什么来了吗?
生:我听了好像要哭出来了。
生:我听到了作者看到了故乡的小燕子,他很想念自己的家乡。
师:作者独自一人,离开家乡,漂洋过海,当他看到了在海上飞行的小燕子时,就仿佛看到了老朋友般的亲切。一起读——“这小燕子,便是我们故乡的那一对,两对么?便是我们今春在故乡所见的那一对,两对么?”
师:此时此刻,他是多么的想家、想念亲人和朋友。这时的小燕子已经成了作者的亲人和朋友的化身了。再一起读——“这小燕子,便是我们故乡的那一对,两对么?便是我们今春在故乡所见的那一对,两对么?”
师:古往今来,小燕子常常成为游子想家的寄托。当我们看着燕子,读着燕子,耳畔又响起那首熟悉的小燕子儿歌。(师生齐说儿歌)
师:春天在《小燕子》的歌声中来,我们也在《小燕子》的歌声中长大。现在正是春天,小燕子又飞回来了。从小燕子的身上,我们读出了春光的浪漫,思乡的忧愁,双双飞来飞去的美好,还有珍惜春天大好时光的情感。小燕子不仅是大自然中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它已经成了咱们老百姓寄托感情的象征了。让这个大自然中的精灵一直陪伴我们成长吧。
师生:(齐说)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教者感言]
我以为,语文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变都不能给教学带来奇迹,只有当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同时改进时,语文教育才有希望”。阅读课教什么?当我接受同题课教学《燕子》的任务,并得知这样一个很具研究意义与价值的话题时,首先想到“教学内容”的话题。我一直以为,文化的品质和素养是一个可以让人终身受益的东西,能让语文教育回到其本真状态和原先意义上去。如 何在日常教学中突出语文教学中文化的特性、灵魂和精神?怎样才是真正地让语文回到其本真状态和原先意义上去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设计了《燕子》一课的教学。
《燕子》全文共4个自然段,节选并改编自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的《海燕》。文章语言清新、规范,作者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了小燕子的活泼机灵,给春天带来的勃勃生机,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小燕子的喜爱。如果把全文放人《海燕》原文中去阅读,则又笼罩了如烟般的乡愁。
根据教材本身特点、四年级学生认知水平以及“文化追求”的教学主张,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文章语言表达的规范与灵动,重点体会:“赶集、掠、沾、痕、几对、小圆晕”等词语的精彩与韵味。(3)阅读和理解小燕子给春天带来的无穷生趣,并通过阅读原文片段,初步了解“燕子”的文化意象,留下“燕子文化”的痕迹。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从“文字、文学、文化”3个层面设计教学内容。
文字层面,回归母语的特点。学习作者语言表达的准确、精彩与灵动,体会“赶集”“掠”“沾”“几对小燕子”“小圆晕”“几痕细线”的无穷韵味。
文学层面,回归审美情境。本文用散文化的语言,表现了小燕子的机灵活泼、俊俏顽皮,语言充满魅力。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又与音乐、图画、表演的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按四段结构教学,把文字同图画、音乐融通,让语言本身承载的情境在语言文字和艺术结合上更加生动活泼,让课堂变得生动起来、丰富起来。儿童的文学审美活动,不是某一种感官的投入,而是所有感官都动起来,打破界限,共同协作,获得一种通感。教学中安排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儿童的手势、体态、表情语言共同加入,感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儿歌的多次使用,老师本身生活的回忆,再现了儿时情景,让小燕子飞在儿童的视野,进入课堂生活。
文化层面,回归儿童的精神家园。在孩子眼里,小燕子是活泼机灵的,给春天带来烂漫;在游子眼里,故乡的小燕子带来的是乡愁;年轻人眼里,“双飞燕”是“成双成对”的美好象征;成年人眼里,“年年春天来这里的小燕子”,又会带来“惜春”感觉。这就是中国人眼中的燕子。因为教材本身选自《海燕》,虽然入编教材时文字有改动,但是,放人原文背景中去阅读的课文,仍能让人感受到淡淡的乡愁。所以,教学结尾丰富了“小燕子”活泼机灵的形象,让“乡愁”在原文的片段诵读中变得清晰。让燕子在儿童心中的“飞行”更加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