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论文 合同 演讲 心得

《人间词话》读后感2000字

持平入妙,铢两必较,良无闲然。

——俞平伯

人间词话,词话出于人间,存于人间。由人而感,由人而抒。诗词是诗人感想的文字整合,字里行间都是人生感悟。对词话的品味,也就是对人生的感想。

《人间词话》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的诗话、词话的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有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成为晚清以来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写《人间词话》的时候,王国维29岁。正处在一个学者研究生涯的黄金年龄。他的狂傲、大胆、真性情也在这本书中表露无疑。当时这本书在圈内并没有激起什么水花,但多年以后,随着时间的沉淀,其价值愈发被人所肯定。无论是其写作手法,还是书中带给人的那种美感,都和他投湖的背影一起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一圈永恒的涟漪。

《人间词话》是一部词评,分上下卷。现在我们流传较广、讨论较多的是它的上卷,共64则。众所周知,“境界说”是这本词评的理论核心,也是王国维先生最具标志性的一个原创成果。

王先生认为:一切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而词的境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情、景的统一。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也就是说,“境界”不单是外在真实存在的事物、景物,还有人的内心世界和感受,是真实与虚幻的综合空间。

第二,真实。这里的真实指的是情感的真实。一切文学作品说到底表现的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以,这种感情流露的真假便成了作品境界高下的第一个分水岭。比如同是写月亮,《红楼梦》中香菱作诗“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与姜夔诗“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两相对比境界高低立现。因为前者并没有真情流露,为作诗而作诗,月只是一个物体罢了,和她毫无关系。但后者寄予了家国愁思,失落惋惜之情溢于言表,令人动容。

第三,表达。有了真情感不代表就有了境界,关键还在于用何种方式将情感表达呈现出来。这对境界优劣也有影响。比较著名的例子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和云破月来花弄影。这两句都是有较高境界的。王国维用自己“境界说”的理论标准评价了唐五代到南北宋的诸多词人。

最初接触王国维的是那三句精辟的论断: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阶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此第一阶级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修《蝶恋花》)此第二阶级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此第三阶级也。并不知道是出自他的著作,但已对概括出此三境界的人敬佩不已,便生出急切阅读此书的念头。但因为经验的浅薄,阅读时感到困难重重,比较晦涩难懂,匆匆读了一遍了事。再读之后,对这位天才的敬佩由此剧增。

他有关词的境界的论述确实极为精辟,极为精彩,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引领了一代文学批评的脉搏,引导人们如何去审美,如何在词中品味,感悟,获得美的熏陶。一首词从怎样的角度去鉴赏。例如,他提出了“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有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他提出了这两个重要的概念,引导作者和读者向更高的层次迈步。

《人间词话》中还有一种观点正中我的心扉,让我感受很深。那就是在《乐府诗集》《子夜歌》中提出的:“人用来排遣愁苦的东西不外三样东西:酒、诗和死亡。而人又来享受欢愉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哪里还有功夫来排比字句,搜索枯肠呢?”这话真是说到了点子上。感情就是人心中的境界,只有心中有丘壑,才能写出深刻的作品。文学作品的第一要义就是求真,任何技巧都无法掩饰对真实的敷衍。所以经历苦难才能写出好作品。

说实话,我从来就不认为我读明白了这本书,只是知道这本书开卷便提出了“境界”一词。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意思是词以境界或者意境为最高标准。有了境界就自然形成崇高的格调,自然有名句。而后则是标举“境界”说的一些理论;最后部分则是以“境界”说为基准的有针对性的具体批评。

《人间词话》中每则我都看过,但似乎都没看太明白,也没有自己对它的理解。也只有那么一两则读后,我稍有感受,能让我来谈谈自己对它的想法。第一卷第二十六则,王国维提出了一个论断:古代那些成就大业,有大学文的人,都是经过了三种境界的。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种境界。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我看来,第一种境界是初学者刚入门,摸不着门道,独自向深入进发,有些彷徨和不知所措,却又不曾停下前进的步伐。第二种境界是初学者成为了学者,劳心苦读,孜孜不倦,身体消瘦了,却也不停止日夜苦读。第三种境界则是最高境界了,我理解是学者成为了一代大师,成就了大业,他们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苦学终于有了回报。

这三种境界讲得如此的分明清晰,使我不得不佩服王国维先生的才思与睿智。

最后作者总结到“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中,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一语将境界的本质道破。最终诗词的好坏不在于技巧是否高超,语言是否高明,而是在于作者对世界、生命、生活体会上的思想高度。所谓境界存在着广度和深度。而《人间词话》虽然评的是词,品的却是人生。

建师附小:陈艳芳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