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论文中的文化渗透
很多翻译论文要涉及到翻译中的文化渗透,这是论文中常见知识点,本文对此地总结,以为广大毕业生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一、 文化的重要性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Lyons认为语言系统受两种结构的制约 ,一种是 “地层结构” (structure) ,即人类共同的生理特征和世界的原有结构 ,这种结构使语言趋向一致; 另一种结构是“超结构” 或“上层结构”(superstructure) ,即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结构 ,它导致各民族的语言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各种各样的差异。 “地层结构” 表现语言的一致性 ,使世界人民的交流成为可能;而 “上层结构” 表现语言的多样性 ,使得交流不能顺利进行 ,甚至产生误解和不愉快。有一次 ,有个外宾对接待他的主人说: “您的夫人很漂亮。 ” 主人很客气地说: “哪里 ,哪里。 ” 译员竟脱口而出地译成 “Where ?Where ?” 当然把外宾装到了闷葫芦里。这段轶事从此也成了译界的笑谈。显然 ,翻译只是逐字逐词地机械对应 ,而忽略了中西方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国人向来以谦虚为名 ,而西方人却习惯于自豪地接受赞扬并礼貌地表示感谢 ,说一声 Thank you。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 ,语言中渗透着社会意识和文化传统。如果我们不了解外国的文化传统也就无法真正掌握外国的语言 ,所以我们翻译就要越过社会文化差异的障碍 ,寻找能在读者中产生相同效果的外文。
二、 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1. 文化的定义关于文化的定义 ,迄今为止各国学者对它的解释都不尽相同。但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认为 ,文化 “实指一个社会所就有的独特的信仰 ,习惯 ,制度 ,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 。其 4 个主要特点是:完整性、 保守性、 可变性和主次之分性。了解文化的特点 ,对树立翻译的文化观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语言、 翻译与文化作为记录人类历史及表达人类生活和思想的工具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因此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它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 ,语言的发展常常折射文化的变迁。而翻译是在译语中用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它不仅涉及两种语言 ,而且还涉及两种社会文化。翻译是通过语言机制的转换连接或沟通自身文化和异国文化的桥梁;翻译是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际、 交流思想、 达到相互了解的媒介。3. 文化影响的表现方面(1) 因受不同文化习俗的影响 ,各民族表达相同概念的说法是不相同的。例如: Keep dry !请勿潮湿 ! Wet paint !油漆未干 !在此两例中 ,英语是从正面表达 ,而汉语则从反面表达 ,这是由于东西方逻辑思维的差异导致英汉表达习惯不同的结果。再如 ,汉语说 “一箭双雕” 或 “一举两得” ,而英语却说 “一石打死二鸟” ( 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stone) 。因此在英汉互译时 ,要注意转换表达方法以符合译文习惯。(2) 在各种语言里 ,文化个性反映在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上。同一客观事物 ,在不同的文化里可以包含不同的价值 ,引起不同的联想 ,具有不同的内涵。例如 ,east wind 和 west wind ,英汉两种文化里都有对应的词语 ,所指词语意义相同 ,但内涵却完全不同。在中国人心中 ,东风指春风 ,象征春天和温暖 ,它吹绿了中华大地 ,使万物复苏。东风也比喻革命的力量或气势 ,汉语有 “东风压倒西风” 一说 ,因而中国人偏爱东风。而英国的东风则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去的 ,象征寒冷 ,令人不愉快 ,所以英国人讨厌东风。英国谚语里就有这样的内容: “When the wind is in the east , it’ s good for neither man nor beast .” (东风吹寒风到 ,对人对畜都不好)不过英国人喜欢西风 ,温暖的西风相当于我国从太平洋吹来的东风。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曾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 “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 ,英国谚语中也有这方面的反映: “When the wind is in the west , the weather is at thebest .” (风从西边来 ,气候最宜人。 )(3) 不同文化的人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都有很多不同 ,翻译时必须作等值意义转换 ,如英语民族的人不论在乡村还是在城市 ,见面时喜欢谈天气 ,说: “Lovely weather , isn’ t it ?” 之类的话。汉语译成 “你好哇 !” 也未尝不可。同样 ,在我国早有 “民以食为天” 这一吃饭问题最大的思想 ,因而吃饭问题也就成了人们经常挂在口头的话题。人们见面时爱说 “吃了吗 ?” 之类的话 ,在多数情况下只是一种招呼罢了 ,译成英文只说 “How are you ?” 或“Hi !” 就行了。(4) 由于英汉两种文化传统和逻辑思维上的差异 ,英汉语用不同的顺序来表达内容重点 ,英美人习惯于开门见山 ,先说明重点 ,表明态度和观点 ,然后再叙述事物的原因;而中国人总喜欢先摆明事情的来龙去脉 ,然后再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例如 , “Many thanks for the dinner yesterday , which my wife and I enjoyed verymuch.” ( 我和妻子对昨天的晚宴感到及其愉快 ,深表谢意。 )
三、 文化信息的处理方法和翻译技巧
关于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因素 ,在翻译时应根据原文内容 ,采用适当的翻译技巧 ,以求获得理想的译文。在这里 ,笔者将介绍以下几种方法:1. 直译法:直译不是一字对一字的死译 ,而是按照字面翻译 ,不做太多的引申和注释。例如 ,Easier said than done.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条绳子拴着两蚂蚱 ,谁也跑不了 ! like two grasshoppers tied to one cord : neither can get away !远亲不如近邻。 A relative far off is less helpful than a neighbor.采用直译法一般可以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和形式 ,又保持了原文的文化特色 ,既忠实于原文 ,又生动形象。2. 套译法:套译法一般是在翻译俗语或谚语时多采用的一种方法 ,即用一种语言的俗语或谚语来表达另一种语言的俗语或谚语 ,例如:有钱能使鬼推磨。 Money makes the mare go.人多好办事。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Look before you leap. 三思而后行。turn a deaf ear 置若罔闻。有时翻译典故和歇后语时也可以用套译法 ,即原文和译文采用各自不同的表达法来说明同一事物、 传达统一精神 ,真可谓异曲同工、 殊途同归。例如:What an Arcadia you live in ! 你们住的地方真可谓世外桃源啊 !Arcadia是古希腊的一个高原地区 ,用以比喻田园诗译和牧歌式的纯朴生活 ,与我国晋代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意义上对应 ,不妨借用。肉包子打狗 ,一去不复返。 A dog given a bone who doesn’ t come back for more.3. 意译法:在翻译某些带有浓重民族色彩 ,如牵涉某个国家、 民族或地方所特有的风俗习惯、 人名、 地名时 ,可以采用意译。例如:不要班门弄斧。 Don’ t show off in the presence of an expert .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to show one’ s true value你别狗咬吕洞宾 ,不识好人心。 Don’ t snap and snarl at me when I am trying to do my best for you.…but it’ s as dark as Egypt outdoors. We might go tomorrow if there’ s a moon.…… 只是外头黑漆漆的。明儿个要是有月亮 ,明儿个去也成。4. 解释法:解释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 ,也是揭示源语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 ,它是指在译文里保留原来的文化色彩 ,并加上简要的解释说明以突出其形象性。解释法可以细分为解释性增补和解释性替代两种类型。(1) 解释性增补是指当源语中词语的内涵意义在译语中出现词汇空缺 ,其联想意义也出现空白时 ,译者必须保留源语的词语形象 ,而将其深层含义以解释的形式翻译出来 ,揭示出源语的文化特性或文化背景。如汉语中特有的歇后语在译成英语时 ,可以保留原语形象 ,再用解释性增补以表现其喻意。例如 ,擀面杖吹火 — — — 一窍不通a rolling pin used as a bellows—no good at all再如 ,He was only untutored strength , like a bull in a china shop.他有力气 ,可是没有经过训练 ,像一头钻进瓷器店里的牛 ,一动就闯祸。a bull in a china shop 是英语成语 ,如果直译 “像瓷器店里的一头牛” ,中国读者未必能很好地理解文字的内在含义。倘若完全意译 ,不提 “瓷器店里的牛” 而 直接译成 “鲁莽的人” 则全部摈弃了源文成语所表现得生动形象。因此用解释法翻译既译出源文 ,又进一步作了解释 ,巧妙地逾越了这一文化背景差异的障碍。加注脚也是解释性增补的一种常见方法。例如 ,Why carry coa
一、 文化的重要性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Lyons认为语言系统受两种结构的制约 ,一种是 “地层结构” (structure) ,即人类共同的生理特征和世界的原有结构 ,这种结构使语言趋向一致; 另一种结构是“超结构” 或“上层结构”(superstructure) ,即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结构 ,它导致各民族的语言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各种各样的差异。 “地层结构” 表现语言的一致性 ,使世界人民的交流成为可能;而 “上层结构” 表现语言的多样性 ,使得交流不能顺利进行 ,甚至产生误解和不愉快。有一次 ,有个外宾对接待他的主人说: “您的夫人很漂亮。 ” 主人很客气地说: “哪里 ,哪里。 ” 译员竟脱口而出地译成 “Where ?Where ?” 当然把外宾装到了闷葫芦里。这段轶事从此也成了译界的笑谈。显然 ,翻译只是逐字逐词地机械对应 ,而忽略了中西方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国人向来以谦虚为名 ,而西方人却习惯于自豪地接受赞扬并礼貌地表示感谢 ,说一声 Thank you。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 ,语言中渗透着社会意识和文化传统。如果我们不了解外国的文化传统也就无法真正掌握外国的语言 ,所以我们翻译就要越过社会文化差异的障碍 ,寻找能在读者中产生相同效果的外文。
二、 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1. 文化的定义关于文化的定义 ,迄今为止各国学者对它的解释都不尽相同。但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认为 ,文化 “实指一个社会所就有的独特的信仰 ,习惯 ,制度 ,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 。其 4 个主要特点是:完整性、 保守性、 可变性和主次之分性。了解文化的特点 ,对树立翻译的文化观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语言、 翻译与文化作为记录人类历史及表达人类生活和思想的工具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因此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它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 ,语言的发展常常折射文化的变迁。而翻译是在译语中用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它不仅涉及两种语言 ,而且还涉及两种社会文化。翻译是通过语言机制的转换连接或沟通自身文化和异国文化的桥梁;翻译是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际、 交流思想、 达到相互了解的媒介。3. 文化影响的表现方面(1) 因受不同文化习俗的影响 ,各民族表达相同概念的说法是不相同的。例如: Keep dry !请勿潮湿 ! Wet paint !油漆未干 !在此两例中 ,英语是从正面表达 ,而汉语则从反面表达 ,这是由于东西方逻辑思维的差异导致英汉表达习惯不同的结果。再如 ,汉语说 “一箭双雕” 或 “一举两得” ,而英语却说 “一石打死二鸟” ( 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stone) 。因此在英汉互译时 ,要注意转换表达方法以符合译文习惯。(2) 在各种语言里 ,文化个性反映在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上。同一客观事物 ,在不同的文化里可以包含不同的价值 ,引起不同的联想 ,具有不同的内涵。例如 ,east wind 和 west wind ,英汉两种文化里都有对应的词语 ,所指词语意义相同 ,但内涵却完全不同。在中国人心中 ,东风指春风 ,象征春天和温暖 ,它吹绿了中华大地 ,使万物复苏。东风也比喻革命的力量或气势 ,汉语有 “东风压倒西风” 一说 ,因而中国人偏爱东风。而英国的东风则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去的 ,象征寒冷 ,令人不愉快 ,所以英国人讨厌东风。英国谚语里就有这样的内容: “When the wind is in the east , it’ s good for neither man nor beast .” (东风吹寒风到 ,对人对畜都不好)不过英国人喜欢西风 ,温暖的西风相当于我国从太平洋吹来的东风。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曾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 “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 ,英国谚语中也有这方面的反映: “When the wind is in the west , the weather is at thebest .” (风从西边来 ,气候最宜人。 )(3) 不同文化的人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都有很多不同 ,翻译时必须作等值意义转换 ,如英语民族的人不论在乡村还是在城市 ,见面时喜欢谈天气 ,说: “Lovely weather , isn’ t it ?” 之类的话。汉语译成 “你好哇 !” 也未尝不可。同样 ,在我国早有 “民以食为天” 这一吃饭问题最大的思想 ,因而吃饭问题也就成了人们经常挂在口头的话题。人们见面时爱说 “吃了吗 ?” 之类的话 ,在多数情况下只是一种招呼罢了 ,译成英文只说 “How are you ?” 或“Hi !” 就行了。(4) 由于英汉两种文化传统和逻辑思维上的差异 ,英汉语用不同的顺序来表达内容重点 ,英美人习惯于开门见山 ,先说明重点 ,表明态度和观点 ,然后再叙述事物的原因;而中国人总喜欢先摆明事情的来龙去脉 ,然后再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例如 , “Many thanks for the dinner yesterday , which my wife and I enjoyed verymuch.” ( 我和妻子对昨天的晚宴感到及其愉快 ,深表谢意。 )
三、 文化信息的处理方法和翻译技巧
关于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因素 ,在翻译时应根据原文内容 ,采用适当的翻译技巧 ,以求获得理想的译文。在这里 ,笔者将介绍以下几种方法:1. 直译法:直译不是一字对一字的死译 ,而是按照字面翻译 ,不做太多的引申和注释。例如 ,Easier said than done.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条绳子拴着两蚂蚱 ,谁也跑不了 ! like two grasshoppers tied to one cord : neither can get away !远亲不如近邻。 A relative far off is less helpful than a neighbor.采用直译法一般可以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和形式 ,又保持了原文的文化特色 ,既忠实于原文 ,又生动形象。2. 套译法:套译法一般是在翻译俗语或谚语时多采用的一种方法 ,即用一种语言的俗语或谚语来表达另一种语言的俗语或谚语 ,例如:有钱能使鬼推磨。 Money makes the mare go.人多好办事。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Look before you leap. 三思而后行。turn a deaf ear 置若罔闻。有时翻译典故和歇后语时也可以用套译法 ,即原文和译文采用各自不同的表达法来说明同一事物、 传达统一精神 ,真可谓异曲同工、 殊途同归。例如:What an Arcadia you live in ! 你们住的地方真可谓世外桃源啊 !Arcadia是古希腊的一个高原地区 ,用以比喻田园诗译和牧歌式的纯朴生活 ,与我国晋代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意义上对应 ,不妨借用。肉包子打狗 ,一去不复返。 A dog given a bone who doesn’ t come back for more.3. 意译法:在翻译某些带有浓重民族色彩 ,如牵涉某个国家、 民族或地方所特有的风俗习惯、 人名、 地名时 ,可以采用意译。例如:不要班门弄斧。 Don’ t show off in the presence of an expert .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to show one’ s true value你别狗咬吕洞宾 ,不识好人心。 Don’ t snap and snarl at me when I am trying to do my best for you.…but it’ s as dark as Egypt outdoors. We might go tomorrow if there’ s a moon.…… 只是外头黑漆漆的。明儿个要是有月亮 ,明儿个去也成。4. 解释法:解释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 ,也是揭示源语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 ,它是指在译文里保留原来的文化色彩 ,并加上简要的解释说明以突出其形象性。解释法可以细分为解释性增补和解释性替代两种类型。(1) 解释性增补是指当源语中词语的内涵意义在译语中出现词汇空缺 ,其联想意义也出现空白时 ,译者必须保留源语的词语形象 ,而将其深层含义以解释的形式翻译出来 ,揭示出源语的文化特性或文化背景。如汉语中特有的歇后语在译成英语时 ,可以保留原语形象 ,再用解释性增补以表现其喻意。例如 ,擀面杖吹火 — — — 一窍不通a rolling pin used as a bellows—no good at all再如 ,He was only untutored strength , like a bull in a china shop.他有力气 ,可是没有经过训练 ,像一头钻进瓷器店里的牛 ,一动就闯祸。a bull in a china shop 是英语成语 ,如果直译 “像瓷器店里的一头牛” ,中国读者未必能很好地理解文字的内在含义。倘若完全意译 ,不提 “瓷器店里的牛” 而 直接译成 “鲁莽的人” 则全部摈弃了源文成语所表现得生动形象。因此用解释法翻译既译出源文 ,又进一步作了解释 ,巧妙地逾越了这一文化背景差异的障碍。加注脚也是解释性增补的一种常见方法。例如 ,Why carry coa
上一篇:硕士毕业论文答辩的技巧方法
下一篇:高级会计师论文格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