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当纹饰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意蕴
摘 要: 瓦当作为中国古建筑的构件, 不仅有保护建筑和美化外观的实用作用更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瓦当以其生动美妙的图案或文字饰样, 于方寸间展现了丰富的人文历史和先民的审美情趣。本文试从瓦当的演变展示多彩的纹饰变迁和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
关键词: 图案饰样; 人文历史; 文化内涵;
瓦当, 又俗称瓦头, 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筒瓦顶端下垂的部分。作为古建筑的构件, 瓦当挡住上瓦不致下滑, 遮盖两行瓦的间隙, 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双重作用。在小小的瓦当面上, 古代匠人们用自己的巧思与技艺创造了形制各异的图案, 传承了古代中国的文化精髓, 造就了中国特有的古代文化艺术遗产。
一、瓦当的起源与发展
(一) 早期瓦当
瓦者, 具有圆弧的陶片, 用于覆盖屋顶;当, 底也, 瓦覆檐际者, 正当众瓦之底, 又节比于檐端, 瓦片层压累叠, 从屋脊逐层排列至檐端, 而位于檐头的瓦正处在众瓦之底, 古人以“当”为“底”, 所以得名。瓦当形制多为圆形或半圆, 不仅可用于筒瓦前端, 还可用于板瓦铺设的小式瓦作建筑物上。
我国瓦当最早起源于西周时期, 瓦当的实物最早见于西周中晚期扶风召陈遗址。瓦当在春秋晚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形制, 成为大型建筑的重要构件。早期的瓦当多为半圆形, 这时的瓦当还处在刚刚出现的时期, 人们尚未投入很大的精力去美化它, 装饰花纹为粗绳纹、细绳纹、重环纹。但这些简单的线条已包涵着某种思想, 质朴纯真, 别具韵味。西周后期, 由于瓦在建筑物上的广泛使用, 对瓦当的需求加大, 瓦当上开始出现精美的图案。
战国时期各地所出瓦当纹饰各异, 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洛阳周王城主要是素面半瓦当和以动物纹瓦当;河北燕下都出土的瓦当以饕餮纹和山云纹为多, 还有少量的对鸟纹;齐国流行树木双兽卷云纹半瓦当;赵国以素面圆瓦当为主, 有少量三鹿纹瓦当;燕国多饕餮纹瓦当, 但已简化, 仅突出双目, 后期逐渐转为卷云纹;秦国流行单个动物图案组成的瓦当;楚国以素面瓦当为主;鲁国以云纹瓦当为主;齐国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文字瓦当。
(二) 瓦当形制
就形制作而言, 古代瓦当主要有半圆形和圆形瓦和大半圆形三种。西周的瓦当多是半圆形的,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圆形瓦当。
秦瓦当多为圆形, 直径较小, 边轮也不太规则, 背面略有弧度。此时瓦当多以青灰色为主。汉代随着制陶技术的发展, 瓦当多采用模制, 面径有所加大, 边轮较为规整且边棱较宽, 中央饰以圆乳, 多为灰色。到东汉时, 半圆形瓦当被淘汰, 圆形瓦当成为主流一直沿用至明清。唐代以后出现了琉璃瓦当。琉璃瓦当是在泥质瓦坯上施釉烧制而成的, 颜色有青、绿、蓝、黄等多种, 常见于等级较高的建筑物上。宋元明清时期, 个别建筑物上使用了金属瓦当。金属瓦当有铸铁、黄铜和抹金的三个品种。
(三) 瓦当制作工艺
秦统一六国后, 统治者大兴土木, 营建宫殿庙宇以及陵墓寝堂的现象蔚然成风, 瓦当艺术得到空前发展。这一时期随着制陶业技艺的精进, 工匠用瓦榫头取代了瓦钉和瓦鼻, 使瓦片能够紧密的连接在一起。秦汉瓦当一般为泥质, 烧制温度较高, 在制作过程中, 有着明显的旋切痕迹, 质地坚硬, 呈青灰色, 天然古朴, 雄浑大气。
秦代在工艺上采用先制好当心, 再以泥条盘筑法在当心周围筑起圆筒瓦, 用手覆泥压抹瓦背, 使其紧密结合, 然后在泥坯未开时, 用竹刀或绳子切去一半筒瓦而成瓦当, 工艺繁琐且成品不够规整。而汉代瓦当多采用整个当面一次范成, 然后续接已制好的筒瓦, 无需切割, 背部无切割痕迹, 边轮也相对规整。
汉代瓦当在工艺上达到顶峰。纹饰出现了以瓦当心乳钉分隔画面的布局形式。文字瓦当绝大多数为阳文, 字数从一到数十不等, 内容多为祈愿语, 如“长乐未央”“长生未央”“与天无极”等, 也有标明建筑物名称与用途的。
魏晋南北朝时崇尚自然和佛教文化, 瓦当当面较小, 纹饰以卷云纹为主, 文字瓦当锐减。“莲花瓦当”成为出土最多的品类。它的使用时期在东晋晚期到南朝晚期。六朝瓦当有三个特点:一是泥料淘洗精炼, 烧造火候到位, 瓦面图案采用模印成型;二是瓦边轮廓宽、厚, 瓦面图案面低于边轮;三是纹饰善用线条描述, 边轮与图案之间有齿状纹饰间隔。
隋唐时代出现了琉璃瓦当, 纹样主要有饕餮纹和莲花瓣。宋代纹样形式有整株的葵花、屹立的朱雀等图案。这一时期, 在片瓦和琉璃筒瓦结合的基础之上, 形成了琉璃和砖瓦的标准化制作。琉璃的使用不仅为屋脊增添了一抹亮彩, 更增强了防水功能, 有效避免雨水对房屋木结构的损坏。
明清时期, 瓦当已经成为了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时的屋顶已经随着官品序列分成了“大式”和“小式”两种工艺类型。使用琉璃瓦或是带鸱尾的属于大式, 不带鸱尾的属于小式屋顶。在大式屋顶中, 不同的官职等级又有不同要求:黄色琉璃瓦是专属于皇家建筑和重要庙宇的了;绿色琉璃瓦达标者亲王、郡王;皇家园林与离宫别苑中一般使用黑、蓝、紫、翡翠色的琉璃。同时, 在琉璃瓦的尺寸上也有不同型号与规格。
二、瓦当纹饰的文化内涵
瓦当的造型千姿百态, 它不但是绘画、工艺和雕刻相结合的艺术, 也是实用性与美学相结合的产物, 在古建筑上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瓦当的纹饰取材广泛, 图案生动写实, 布局端庄美观, 特色鲜明、内涵丰富, 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其上的纹饰常以比喻、象征、双关寓意的手法来展现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 反映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 是考古学年代判断的重要实物资料。此外, 瓦当还是中国书法、篆刻、绘画等方面的宝贵资料, 对研究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国最早的瓦当出现在西周。这一时期的瓦当呈半圆形, 除素面瓦当外, 也有部分沿袭青铜器纹饰的风格, 简单的线条纹饰勾勒出古朴的原始风韵。如重环纹半瓦, 模拟西周青铜礼器上的图案, 以天体星象喻示王权思想, 显示着建筑物主人显赫的地位, 同时也充满了威严神秘的色彩。周王将这种王权统治思想用于瓦当之上, 将其置于宏伟的王宫建筑上, 反映了周王王权神授的威仪。至春秋战国瓦当艺术呈现出崭新的艺术风貌, 纹饰图案变化多样, 极具地域特色。这一时期, 正逢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 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的巨大变化带来了艺术上的空前活跃, 艺术对现实的反映最为敏感的, 如战国初期的葵纹瓦当上代表水流漩涡的图案;圆形的云纹瓦当, 当心多为交叉线纹或折线纹, 当心圆为一周凸线纹或绹纹, 纹线优美舒展, 甚至出现了蜻蜓纹瓦当。这样纹饰的变化正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实物映照。
秦代的瓦当艺术是建立在统一的封建王朝之上的, 物质和精神文明得到发展使得瓦当在图案形态和题材内容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它继承了春秋战国以来写实的艺术手法和明快朴素的特征, 另一方面又打破了当时僵化的形式及图案上表现恐怖气氛的风格。秦瓦当纹饰取材广泛, 图案写实, 简明生动。瓦当纹饰构图呈组合对称扇面状, 即以弦纹把瓦当正圆分为内圆和外圆两部分, 再将外圆等分为四个扇面形, 绘以形状相同、姿态逼真的鹿、乌、马等各种兽纹及叶纹、莲瓣纹、葵纹及变形葵纹等植物纹。这些动植物的图案记录了秦作为游牧民族向农业经济社会的转变历史, 体现了社会各阶层的不同诉求和祈愿。龙虎类图案体现了王权的高贵, 鹿鸟鱼类则体现了百姓对于生息繁荣的美好愿望。临淄故城兽树瓦当则反映了当时农业生活中人类对人与自然相互依存, 和谐发展关系的一种思考。
汉代是瓦当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 在继承秦瓦当的形制和纹饰的传统基础上, 汉瓦当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了繁荣鼎盛的极致。汉代图像瓦当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像为主, 并新出现了装饰有篆体文字的瓦当。这些文字瓦当多为小篆书体, 排列组织和谐匀称, 大气典雅, 显示出汉代质朴浑厚的艺术风格。文辞多为一些祈福的吉语, 其艺术观赏性可与精致的印章相媲美,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如属于建筑物专用的有“长乐未央” (系甘泉宫用瓦) ;属于陵墓建筑用瓦有“长陵瓦当”;属于颂扬吉祥语的有“汉并天下”可谓丰富多彩、异彩纷呈。
魏晋时期, 佛教艺术被广泛传播和运用。莲花在佛教艺术中代表“净土”, 寓意吉祥, 象征“自性清净”, 所以这一时期的莲花纹极为盛行, 云纹则简化变形, 逐渐消失。莲花纹瓦当纹饰由素瓣莲花变为复瓣莲花, 周围多饰有连珠纹, 成为魏晋隋唐以至于宋代瓦当的主要装饰题材。
宋代开始, 兽面纹瓦当渐渐取代了莲花纹瓦当的主导地位, 并传播到北方的契丹、女真和西夏, 一直延续到明清。
元明清时期是瓦当发展的低谷。这一时期琉璃瓦主要运用在皇室宫殿、寺庙建筑上, 图案以云龙纹为主。晚期瓦当上常见的有锯齿文和三角形图案。其纹样起于莲花纹瓦当, 这种流行时间很长、随处可见的此类装饰图案更像是一种抽象的符号, 喻示着人间的生死更替。
三、结语
“霜凝南屋瓦, 鸡唱后园枝”刘禹锡的古诗向我们展示了古代田园牧歌的清丽。沧桑千年, 遮风避雨的小小瓦当见证了风起云涌的历史变迁, 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体现着古人的智慧和精妙的巧思, 展现着人们审美意识的变迁, 成为承载古代文明历史的符号, 精美隽永。
参考文献:
[1]金建辉2009《中国古代瓦当纹饰图典》, 浙江古籍出版社。
[2]戈父1997《古代瓦当》, 中国书店。
[3]刘庆柱、李毓芳1998《秦瓦当概论》, 陕西人民版。
[4]村上和夫1996《中国古代瓦当纹样研究》, 三秦出版社。
[5]申云艳2006《中国古代瓦当研究》, 文物出版社。
[6]陈根远、朱思红《屋檐上的艺术·中国古代瓦当》, 四川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