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
【企业管理论文集】摘要: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对传统股东至上理论的挑战,它从全新的角度来阐述企业资源分配和企业所有权问题,为员工参与企业治理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如何全面系统的对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定义和划分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由于理论上的不足以及缺乏有力的实证研究,利益相关者理论目前还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多锥细分法;米切尔评分法;社会责任
20世纪60年代以来,企业理论价值取向的研究领域逐渐分化出两大理论:“股东至上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两者主要分歧在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归谁所有问题上。现代契约理论认为:“由于企业物质资本相对于人力资本更具有专用性,并承担企业经营的财务风险,所以,企业出资者(股东或资本家)应该成为企业所有者,享有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后者则认为:“人力资本所有者有权分享剩余权。其中以布莱尔(Blair,1995)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不只有股东是剩余风险的承担者,雇员、债权人、供应商都可能是风险的承担者。”
利益相关者的定义
“利益相关者”这一词最早被提出可以追溯到1929年,通用电气公司一位经理的就职演说(刘俊海,1999)。此后的数十年,对利益相关者的研究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Penrose在1959年出版的《企业成长理论》中提出了“企业是人力资产和人际关系的集合”的观念,从而为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奠定了基石。直到1963年,斯坦福大学研究所才明确地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利益相关者是这样一些团体,没有其支持,组织就不可能生存。”这个定义在今天看来,是不全面的,它只考虑到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单方面的影响,并且利益相关者的范围仅限于影响企业生存的一小部分。但是,它让人们认识到,除了股东以外,企业周围还存在其他的一些影响其生存的群体。随后,瑞安曼(Eric Rhenman)提出了比较全面的定义:“利益相关者依靠企业来实现其个人目标,而企业也依靠他们来维持生存。”这一定义使得利益相关者理论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理论分支。
在此后的30年间,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达三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多锥细分法;米切尔评分法;社会责任
20世纪60年代以来,企业理论价值取向的研究领域逐渐分化出两大理论:“股东至上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两者主要分歧在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归谁所有问题上。现代契约理论认为:“由于企业物质资本相对于人力资本更具有专用性,并承担企业经营的财务风险,所以,企业出资者(股东或资本家)应该成为企业所有者,享有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后者则认为:“人力资本所有者有权分享剩余权。其中以布莱尔(Blair,1995)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不只有股东是剩余风险的承担者,雇员、债权人、供应商都可能是风险的承担者。”
利益相关者的定义
“利益相关者”这一词最早被提出可以追溯到1929年,通用电气公司一位经理的就职演说(刘俊海,1999)。此后的数十年,对利益相关者的研究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Penrose在1959年出版的《企业成长理论》中提出了“企业是人力资产和人际关系的集合”的观念,从而为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奠定了基石。直到1963年,斯坦福大学研究所才明确地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利益相关者是这样一些团体,没有其支持,组织就不可能生存。”这个定义在今天看来,是不全面的,它只考虑到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单方面的影响,并且利益相关者的范围仅限于影响企业生存的一小部分。但是,它让人们认识到,除了股东以外,企业周围还存在其他的一些影响其生存的群体。随后,瑞安曼(Eric Rhenman)提出了比较全面的定义:“利益相关者依靠企业来实现其个人目标,而企业也依靠他们来维持生存。”这一定义使得利益相关者理论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理论分支。
在此后的30年间,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达三
上一篇:国际法基本原则
下一篇:金工实习之车工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