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论文 合同 演讲 心得

《凌晨三点不回家》引发刷屏因素分析

2018年5月29日,公众号"视觉志"发布一篇名为《凌晨三点不回家:成年人的世界是你想不到的心酸》(后简称《凌》)的文章,讲述了三个不同年龄的职业女性的遭遇,自推出后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形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现象级自来水传播。当天由头条新闻主持的微博话题#凌晨3点不回家#登上微博热搜榜前十位、社会榜前三位,各大媒体官方微博自发转载,5月31日该话题加入百度百科词条。截至6月26日,该篇推文的公众号阅读量已突破10万,点赞数接近5万,文章底部留言精选前五位的点赞数均突破1.5万,微博话题阅读量达到7182万,讨论数达到2.8万。

5月29日上午,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头条转发此文,使文章热度持续发酵,然而事隔一日,人民日报又连发两篇文章批评这篇文章矫情、贩卖焦虑,当日晚各平台也开始出现对立的争议声浪,网民评论呈两极化趋势,一方认为文章及视频真实还原了现代职场中年轻人所承受的压力,另一方则认为推文按照"鸡汤文"一贯套路来贩卖焦虑,宣传无效的努力,内容逻辑存在较大漏洞,至此这篇公众号推文在两日之内便完成了狂欢化理论的加冕与脱冕过程。

一.《凌晨三点不回家》建构要素解析

为了迎合社交媒体传播需求,"鸡汤文"已经形成了特定的行文套路,并且越符合套路的"鸡汤文"更容易引起社群共振的现象。《凌》是社交媒体时代下典型的"鸡汤"产品,在文本范式和情感逻辑上均体现了"鸡汤八股"建构套路,具备了引发社群共振的硬件条件。

1.1文本范式

《心灵鸡汤》指出,鸡汤文作者偏好于虚构背景,并在故事框架中丰富情节和戏剧性,使其具备合理性来传达故事背后的人生哲理,这种范式尔后成为"鸡汤八股"的文本模因。发展至今传统的文本模因已经无法吸引年轻受众,因此网络写手开始改进"鸡汤文"的叙述结构以更好地迎合大众喜好,首先是选择贴近现实的故事进行美化修饰,其次是故事数量增多,写手选取两至三个短篇故事以强调一个道理,增加故事类型以辐射更多社群,同时提升社群情感共振次数。此外,参与体验理论①指出受众的参与投入对保持沟通优势非常重要。信息传播影响力的衡量指标既包含阅读数,还有转发、二次转发、评论数量等指标。在后UGC时代,"鸡汤文"的传播除了文本主体内容以外,读者拓展的信息链条也成为文本重要的内容,并与文本主体共同形成"心灵鸡汤"现象。

聚焦到《凌》,这篇推文基本符合社交媒体"鸡汤文"的文本范式:第一,视频中选取了三个现代女性的职场经历,各主角拥有不同的年龄、职业和遭遇,可以被不同的社群普遍接受且多次传播;第二,故事内容浅显易懂,便于读者快速理解且产生情感互动;第三,故事呈现欲扬先抑的结构,受众在阅读过程中会积累情感能量,而最后三个故事同样的结局使受众情感互动积累至一定程度,然后产生强烈的愿望在社交媒体上评论、转发以推动文本传播和社会互动,希望在社群中达到情绪感染共享和共振。

1.2情感逻辑

社交媒体时代下"鸡汤文"在情感逻辑上主要体现了三个特点,在情节方面,《凌》视频中的三个故事情节如出一辙,情节上的先苦后甜持续推动读者的情绪上升直至在结局处爆发,达到了情感动员的最好效果。以"苦行僧"观念为代表的苦乐观反映了国人艰苦奋斗的传统道德观,因此"鸡汤文"选择这样的情节逻辑来割裂对立苦乐关系,通过欲扬先抑的逻辑对读者起到抚慰作用,说服其相信情节的合理性。

其次,推文取材于现代职场中的普遍现象,映射了当代年轻人承受职场压力和焦虑的状态,营造了强烈的代入感。学者顾明毅在构建公众的社交媒体信息认同评价模型时指出,受众会在某一项具体话题上发现心理距离为0的许多关联者,这些声音会被公众引为知己,并加强选择性关注,②说明心理距离是决定社交媒体中公众关注度的重要因素。"鸡汤文"善于塑造与大众心理距离较近的平常人角色,然后通过小角色的故事来循环论述和证明更大的论据范围。

在价值观方面,《凌》将工作加班与获得他人认可之间简单处理成因果关系,其目的在于通过将个体遭遇上升到社会叙事角度,此时推文才能变得有意义。③根据学者欧文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