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论文 合同 演讲 心得

二十世纪香港竹笛音乐发展史略

  从1953年竹笛大师冯子存在北京“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上成功演奏《喜相逢》和《放风筝》后,中国竹笛从一件民间音乐、戏曲的伴奏乐器转变为独奏乐器。这种民族乐器独奏化是20世纪继民族乐团的出现后,中国器乐的另一种新发展。这种潮流也逐渐影响到香港的中国音乐发展,从以粤乐(广东音乐)为主演变成为以器乐独奏和大型合奏为中国音乐的主流呈现模式。作为民族乐团内不可或缺的乐器,竹笛在香港的发展历程自然不可不提。以香港的中国音乐发展史为纵轴,以竹笛在香港的发展为横轴,论述分为1949年以前、1949至1970年代、1970年代至今3个阶段,试图为20世纪香港的竹笛音乐发展勾画出一个历史轮廓。 
  香港竹笛音乐;香港中乐团;郑济民;香港演艺学院 
  一、1949年以前 
  自19世纪中叶英国对香港实行殖民式统治以后,殖民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领域向香港输入西方模式, 
  但香港以广东人占人口多数,因而中国传统文化仍然继续保留。在音乐方面,除了粤剧、广东说唱等含有器乐成分的音乐外,新界乡村地区也流传着一些传统音乐。“八音班”与“锣鼓柜”是香港早期流行的传统器乐,①粤剧、广东说唱、以及20世纪初流行的粤乐也风行一时。竹笛在这些乐种中都是担当合奏或伴奏的角色。直至1949年后,中国内地对民族器乐有了新的定位,竹笛在香港的发展也有所改变。 
  二、1949年至1970年代 
  1950年代,北派竹笛大师冯子存来港演出引起轰动,亦激发了不少人对竹笛的兴趣,当时就读于香岛中学的温联华②因此而自学竹笛,推动了香岛中学的中国音乐活动。除此以外,不少粤剧、粤曲的伴奏乐师也参与器乐独奏和合奏的演出。1959年,香港著名音乐家于粦指挥了一场筹款音乐会, 
  其中有曾于邵氏电影公司乐队工作的竹笛演奏家应剑民演奏《喜相逢》和《黄莺亮翅》。[1]当时较知名的竹笛演奏家还有于粤剧名伶任剑辉、白雪仙的仙凤鸣剧团任伴奏乐师的靳永棠,靳氏也有参与由粤乐名宿卢家炽领导的香港电台中乐队。 
  60至70年代在港活跃的竹笛演奏家有黄权、刘泽、赖绍恒、刘振词③、林斯昆、赖锦标等。④刘泽、赖绍恒曾在吕培原领导的香港中国国乐团演奏竹笛,两人也曾灌录唱片。[2](图1) 
  图1 《山川的回忆》 
  三、1970年代至今 
  (一)香港中乐团 
  1977年,全职业香港中乐团和音乐事务统筹处(简称“音统处”)的成立,以及1年后“音统处” 下属香港青年中乐团(青中)之组建是香港中国音乐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香港的中国音乐事业向专业化和普及化两方面发展。 
  香港中乐团原是1个半职业乐团,于1977年4月全职业化,由市政局⑤资助和管理, 成为香港第1个由政府支持的现代职业中国器乐合奏团⑥。香港中乐团职业化初期的笛子声部乐师均来自中国内地,如首席乐师黄权⑦、林斯昆来自广东,赖锦标、张泰儒⑧来自福建。林斯昆、赖锦标分别于1978及1980年转职至“音统处”,黄权也于1982年离团。来自新加坡的朱文昌和毕业于广州音乐专科学校的陈鸿燕⑨则于1979年加入香港中乐团。加上同年加入的郑济民、来自福建的李崇吉和来自广东擅长演奏洞箫的谭宝硕,6人组成了香港中乐团笛子声部,郑济民后来更成为笛子首席。6人横跨吴大江、关乃忠、石信之3任总监的时代,直至1996年郑济民离团,由原西安音乐学院管乐教研室主任孙永志继任笛子首席。后来张泰儒、李崇吉也于2000年前后相继离开,由毕业自台南艺术大学的林育仙、香港演艺学院的陈子旭补上。⑩ 2010至2011年乐季后,任职香港中乐团近30年的谭宝硕也宣告退休,由毕业于台湾艺术大学的巫致廷接班。 
  郑济民(图2)曾任香港中乐团笛子首席多年,可说是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后期香港竹笛界的代表人物。他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音乐系,后任教于福建音乐专科学校,曾随南派竹笛大师陆春龄、浙派笛艺宗师赵松庭、北派竹笛大师王铁锤学习。在香港中乐团工作的17年间,演出无数佳作并首演了不少新作品,包括与罗伟伦合作的竹笛协奏曲《白蛇传》、关乃忠的第一笛子协奏曲《蝴蝶梦》、瞿小松的管乐协奏曲《神曲》等,出版过多张CD,其中台湾福茂唱片和飞利浦唱片灌录的专辑更风行海内外。郑济民也是第1位到台湾演出的香港竹笛演奏家。 
  杨伟杰二十世纪香港竹笛音乐发展史略 
  图2 郑济民 
  郑济民曾提到,香港作曲家符任之曾经写过一首竹笛二重奏与乐队《喜相逢》,大约在1983至1985年间由黄权和他两人担任笛子主奏。1983年,俞逊发在其《秋湖月夜》获得当年全国民族器乐作品一等奖后把总谱寄给郑济民,由已故指挥家白德医生(Solomon Bard)指挥香港中乐团于1985年作香港首演,其后由香港指挥家叶惠康指挥香港中乐团与郑济民再次演出此曲。他还把乐曲推介给新加坡华乐团前任指挥顾立民,使该曲开始在新加坡流传。此外,还有一首20多分钟的竹笛协奏曲《长恨绵绵》是由著名作曲家何占豪与郑济民合作谱写的,1989年交稿,由香港中乐团首演,之后作了一些小修改。郑济民带着这首协奏曲与高雄市国乐团在高雄及台北演出,后来因为此曲跟詹永明与杨春林创作的《长恨绵绵》同名,就把乐曲改名为《唐玄宗与杨贵妃》。 
  继郑济民之后出任香港中乐团笛子首席一职的孙永志(图3)为“文化大革命”后中国内地恢复高考的第1批大学生,1977年考入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师从赵松庭的开门弟子元修和,其后更赴杭州随赵氏学习,198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97年来港加入香港中乐团至今。孙永志的演出曲目非常广泛,且风格多样,除了与作曲家周煜国合作谱写的《遐方怨》外,近年还多次演奏程大兆的竹笛协奏曲《陕北四章》、杨青的竹笛与乐队《苍》、顾冠仁的古筝、曲笛双协奏曲《牡丹亭》、陈明志的尺八、筝与民乐团《刮 
  风的日子》和尺八、琵琶与民乐团《听风的歌》等。孙永志兼擅洞箫、尺八、长笛等乐器,在演奏上融会贯通、卓然成家;在教学上则把中西器乐理论相结合,加上近30年来在音乐学院与乐团的经历,使他对竹笛教学有一套独到的见解。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