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文化生态特征及其长远发展策略,民族学论文
一、赫哲族地区文化生态的特征
1955 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斯图尔德首次提出“文化生态(学)”概念,他在《文化变迁的理论》中提出的文化生态是指人类的文化和行为与其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之间互相作用的关系。此后,国内外学者对文化生态概念给出了不同的界定。本文认为赫哲族文化生态是由赫哲族文化、文化所处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所构成,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本民族的文化生态特征。
(一)地域性特征
“民族文化是由它诞生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承载的,不同的地域滋养和孕育了不同的文化。”赫哲族主要生活在黑龙江中下游、松花江下游、乌苏里江三江流域。西南部由完达山环绕,中、东、北部由松花江、乌苏里江、黑龙江流域各级阶地构成三江平原。赫哲族长期以来沿江河而居,这里依山傍水,江河密布,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在一望无际的林海草原和崇山峻岭中,栖息着各种珍禽异兽,如天鹅、白头鹤、海雕、大雁、紫貂、东北虎、梅花鹿、獐子、熊、狍子等等;在江河湖泊中,有丰富的水产品资源,比较名贵的有大马哈鱼、鳇鱼和鲟鱼、“三花”和“五罗”,比较普遍的还有鲤鱼、鲫鱼、草鱼、鲢鱼等等。
赫哲族民众用自己的勤劳和勇敢世代生活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创造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渔猎文化”。但因生活的自然环境不同,不同地域的赫哲族在生活的细节之处也表现出文化特征的差异。以赫哲族早年的衣服原料为例“,勤得利村溯江以上地区的赫哲人主要以狍、鹿皮原料做衣服。所以旧社会统治阶级称这个地区的赫哲人为‘狍皮鞑子’或‘鹿皮鞑子’。八岔村沿江以下地区的赫哲人以鱼皮原料做衣服较多,又称其为‘鱼皮鞑子’”。
(二)融摄性特征
赫哲族先民主要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并依据地域特点形成了以渔猎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外来人口的涌入及与周边地区的频繁交往,赫哲族开始吸纳其他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赫哲族早年不知农业,《赫哲族风土记》:“其地土性寒,春晚霜早,不产五谷,春夏取河鱼为食,秋冬捕野兽为食,鱼干鹿肉,家家堆积为粮焉。”
但随着清政府实施驻防八旗制度,编旗、屯田,以及在汉族流人、流民的影响下,赫哲人逐渐掌握了农耕技术,学会了种田和种菜,形成了农业、渔猎经济兼容并存的格局,改善了赫哲族单一的渔猎经济结构。又如在宗教信仰方面。“赫哲人长期信奉萨满教,随着和满族、汉族交往的密切,所信奉的神逐渐增加,而且多与农业生产有关,如龙王神、牛神、马神、虫神、城隍、土地、山神等等。”
上述例证体现了赫哲人在历史进程中,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兼收并蓄的精神,实现了与周边民族在文化上的交融。
(三)变迁性特征
赫哲族文化的建构是以自然生境为基础,同时受到社会文化生境的影响,在文化的同化和异化中不断发展壮大,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迁的。
渔业经济是赫哲族先民早年的物质来源之一,与的人们衣食密切相关,构成了赫哲族先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经济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作为赫哲族文化特征之一的渔业文化在其生产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丧失,人们以谷物代替鱼肉,以布衣代替鱼皮衣等。这种变化体现了赫哲族文化生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只有在动态发展中不断淘汰、改变、调适,才可以防止现有文化的僵化,使文化生态充满活力。
(四)脆弱性特征
赫哲族是以渔猎文化为特征的民族,打渔和狩猎是赫哲族先民主要的物质来源,但随着人口增长、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野生动物保护法规的出台等因素影响,赫哲族的自然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赫哲人现在过上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生活,渔业现在成了赫哲人的副业,甚至在一些地区仅有少数人从事该生产活动。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赫哲族的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外来文化对赫哲族文化带来很大冲击。以赫哲语为例说明,对于没有文字记载的赫哲族文化来说,语言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所有的文化信息,都离不开语言来传达,许多传统文化的积淀,都集中地保存在语言当中。”
(五)不可再生性特征
人类创造的文化是以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为必要条件的。显然,赫哲族创造的渔猎文化亦与所处环境密切相关。正如工业文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对自然生态破坏一样“,工业文明浸染过的地方,传统文化也在消失。”
赫哲族的民族史诗“伊玛堪”的许多篇目无人会说唱,人们只能从录制的音像资料中去认识、了解。有些民俗技术和民间文艺随着老艺人的离去而销声匿迹,后人只能在博物馆或民间资料中去感受它们昔日的辉煌。
二、赫哲族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借助“申遗”的有利契机,提高社会的关注与参与度
赫哲族文化由于其地域、变迁、融摄、脆弱、不可再生等特征,远离现代化、远离主流文化,其生活方式、生活理念与现代化渐行渐远,正面临着边缘化并逐渐消亡的危险。依据赫哲族文化生态特征,赫哲族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则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参与。
目前,非物质遗产保护已经成为广大民众关注的热点和话题,它掀起了一场社会运动,吸引广泛的社会参与,使长期被忽视、几乎濒于绝迹的少数民族文化,得以重新赋予其价值。所以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为全社会的参与提供了切入点,为赫哲族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在非物质遗产保护过程中,由政府、学界、商界、新闻媒体共同构成保护主体,主要负责宣传、推动、弘扬、研究等工作。传承人构成传承主体,负责本民族的传承和延续。
1.发挥政府的权威性和主导作用
建立、健全黑龙江省赫哲族的非物质遗产保护条例、法规。成立专门由专家学者组成的决策咨询机构,专门负责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确认、评估。对于有关赫哲族的演出、研究、教育等方面予以一定的资金支持。对赫哲族的“伊玛堪”、赫哲语等濒于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签订契约的形式进行重点保护。加大非物质遗产保护的投资力度,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总之,政府通过权威来对赫哲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进行外围的推动。
2.发挥学界的推动和弘扬作用
赫哲族文化是赫哲族人日常生活的文化,体现并刻录了其生存、生产、发展的历史演变轨迹。许多文化遗产,尤其是一些非物质文化缺乏详细的记载。如赫哲族的鱼皮剪纸,并没有详细记录,但从剪纸的花纹、图案中可以研究出,萨满教是赫哲人日常生活中的宗教信仰,是对生殖和神灵的崇拜;也反映了鱼皮剪纸是在独特的地域环境中产发展,揭示了当时的生产方式主要是渔业为主。因此,单从鱼皮剪纸就能为研究赫哲族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很好的例证。所以,学界通过不断地研究,可以推动和弘扬物质文化遗产所独有的历史认识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3.发挥商界的商业化经营和产业化开发作用
“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是文化遗产文化性的动态展现,它借助于一定的载体和机制来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变”,借助一定的载体和机制的主导力量则是商界。将赫哲族的文化借助商业手段形成文化市场产品,如将参杂着现代元素与传统鱼皮质地相结合制成的鱼皮手工制品,即符合现代人猎奇的消费心理,又可以形成产品产业的集团化,既实现经济价值又利于文化的传承。但经济利益与文化的传承又是矛盾的统一体,一定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不能因为过分强调经济价值而使原来的文化失去了“本真”,也不能因为死守传统而与现代化格格不入,最终导致文化的消亡。
4.发挥媒界的宣传和引导作用
非物质遗产保护不仅仅是政府、学者、商人、传承人的事情,更需要媒体的积极参与。媒体的作用就是引导全社会关注、了解、重视赫哲族文化保护的重要价值,知晓赫哲族生态文化的处境,提高赫哲族文化保护的认知度,扩大对赫哲族认知的区域范围,增强对赫哲族生态文化处境的紧迫感,从而将对赫哲族的文化保护变成一种自愿自觉的行为。
5.发挥传承人自主传承意识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与传承者。对于延续本民族的文化,传承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不怕艰苦、甘于寂寞、无私奉献和对民族事业的执著追求和敬业精神,才能将本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依据赫哲族文化生态特征,赫哲族文化可持续发展是需要借助政界的行政优势、学界的学术优势、商界的经济优势、媒界的舆论优势和传承人的专业优势,来帮助、鼓励、推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自主传承。
(二)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保存原汁原味的民族特色
1.建设区域性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在赫哲族行政管辖区域内,建设三赫哲族历史文化数据库、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库,如赫哲族语言、赫哲族舞蹈、赫哲族体育活动等,将原始的或与现代性不相适应并逐渐消亡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予以记录、保存,并为广大用户提供数据导航、信息查询服务。借助信息电子技术,使赫哲族文化得以保存并延续。
2.抢救赫哲族文化遗存
将原汁原味体现赫哲族特色的,幸存于但即将消亡于民族记忆中的文化保存如:建立赫哲族语言有声电子词典;赫哲族依玛坎音像数据库;赫哲族音乐歌舞音像数据库;赫哲族图案服饰影像数据库;赫哲族鱼文化数据库;赫哲族文化遗存研究发掘数据库等,将物质及非物质遗产以图片、影像资料的形式保存、凝固。
(三)借鉴国外文化遗产的传承,寻找差距与不足
1.制订、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
法国是世界上文化遗产保护法制订最多而且是最早的国家,涉及的内容,种类多。对有些物质遗产的保护采取签定契约的方式进行重点保护。希腊很多的艺术精品都以法律的形式保存下来。韩国颁布《韩国文化财产、保护法》,将文化类为四大部分:
有型文化财;无形文化财;纪念物;民俗资料。日本将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登记组册,确认其资格和评估价值,然后制定法律进行约束。
2.设立专门管理部门,负责文化遗产各项工作
日本是由专家学者组成的决策咨询机构即文化审议会,这是一个有正式编制的非行政机构,专门负责申报、确认、评估、资助等工作。法国是由文化部下设的文化遗产局负责全国文化遗产的调查、维护工作。文化遗产的管理分为中央政府管理、市级政府管理和私人管理三个层次,共同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3.国家、地方政府、私人共同参与
意大利,在历史文化中心区居住的居民,有责任和义务对所在区域内的文化遗产进行管理,本着“人与建筑”一起保护的原则,在房屋租金、纳税给予适当的倾斜。法国,政府对大部分保护的项目下放到市级和民间,充分发挥个人和民间的力量。韩国,最著名的是“人间国宝”工程,就是政府对认定的技艺专家或有关团体授予“人间国宝”荣誉称号,规定责任、明确义务,并在演出、研究、教育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随着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变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赫哲族如何能在现代化中延续传统,如何在传统中去旧迎新,是赫哲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而赫哲族文化可持续发展,同时也需要国家、地方政府、传承人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这样才能有利于民族的和谐、有利于民族的团结、稳定,有利于民族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邓先瑞.长江流域民族文化生态及其主要特征[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
[2]舒景祥.中国赫哲族[M].哈尔滨;黑龙江人们出版社,1999:124-125.
[3]《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赫哲族社会历史调查 [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85.
[4]刘魁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享性本真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J].山东社会科学,2010(03).
[5]刘敏.赫哲族历史文化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