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论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10篇(共19729字)
第一篇: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一、应用网络进行历史教学的意义
网络资源具有容量大、更新快、知识范围广、形式多样的特点,能满足不同层次教师与学生的需求,尤其是网络的多样性特点更是同学们进行独立学习、主动学习的好帮手。首先网络资源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因为历史课本的容量有限,因此在教材编排上不可能把某一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及发生发展过程像历史资料一样详尽完备地叙述出来,而教材的这一缺陷恰恰可以由网络资源来弥补,如:一些珍贵的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历史学习网站等都可以通过网络环境来获取和进行相关查阅的学习。历史课本中呈现的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资料同学们只能通过阅读和加以想象的方式来学习并记忆,而通过网络资源则可以生动形象直观地来认识和学习,对提高同学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教师通过网络课件可以将抽象的、过去的历史变成与同学们生活联系密切的且同学们更易于接受的历史知识,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与学生克服新课程专题性过强的特点,进而推动新课程的实施。其次,网络资源还可为学生提供鲜活的历史背景知识和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使同学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转变历史学习就是靠背诵的错误学习理念,为自身独立学习创造有利的空间和条件。
二、应用网络进行历史教学的策略
教师应用网络进行历史教学时,首先要在学生能接受并掌握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前提下来实施。因为网络环境的四大要素是情境、协作、会话与意义,针对这四大要素进行多媒体教学是实施任务驱动与教学的策略,是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的重要方式,所以教师就要首先从教学情境的设置上进行研究和探讨,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教学情境,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在学习方式上打造一种新型得体的教学模式,除了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外,还能学习到更多的历史知识,在不脱离历史教材的前提下,通过网络多媒体等来开阔同学们的视野,增强同学们对知识建构的理解和学习,最为关键的是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培养自己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三、应用网络资源进行历史教学应处理的关系
1.教材知识与网上知识的相互影响
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多媒体授课时,如果只是把历史课本中的内容进行重复与再现就失去了多媒体教学的意义,就成了同学们的观摩课,但如果通过多媒体所教学的内容与教材脱离很远,就背离了教学的目的和教学重点,因此,多媒体教学虽然形象生动易于被同学们所接受和掌握,但教师要明白多媒体教学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它具有促进课堂教学的作用,但不是起到绝对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处理好网络资源与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的关系,把握好这个关系度,才能让网络资源真正成为自己教学的助手和同学们积极学习的教学策略。
2.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新课改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已成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和辅助者,在网络环境下,这种关系仍然应是这样,教师还要充当学生的指挥棒,仍要为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来把握教学重难点和实施课堂教学策略,在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下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和树立学习好历史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参与者。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网络资源,使教师能够充满信心地把握好课堂,使课堂教学更加合乎学生的发展需要。
作者:马丽娜 单位:青海省格尔木市第三中学
第二篇:初中历史高效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历史是一门涉及范围很广的学科,所学的知识也都是过去的,学生没有够感同身受,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对他们的感染力不强,老师应该利用现在的科学手段,进行情景再现,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让他们更容易理解与感悟,还可以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思维得到了开阔,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例如,近代史中有这样一幅插图,讲的是近代的婚姻,这张图展示了很多的知识,比如,当时服饰、发饰的变化,外来文化的进入,由此可以了解到,中国正在一步步的对我开放,中国也在在慢慢的改变等等。由此就产生了问题,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中国的文化为神魔发生了改变?等问题,老师还可以播放一些有关的视频,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样要比单纯的说教、板书效果好得多,学生就会就更多的兴趣来研究学习。良好的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阅读史料,挖掘探究资源
可以用于教学的资料有很多,有历史文物、遗产古迹、文字传记、民间传说等等,老师要充分的利用这些史料,虽然有一些不可能实现现场观看的条件,但是在现在的信息时代下,见到他们并不困难,要善于挖掘史料,利用资源,增加课堂的感染力,引导学生去学习更多的东西,阅读更多的史料有助于提高自身的修养,掌握历史经验,把握规律。在学习历史的时候要不断的追寻史料,在史料里找到历史的真相,从史料里获得结论,由此看来教师要运用合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真正的了解历史,观看对历史记载的资料,可是在历史的记载中也并不是全都正确的,所以并不可以盲目的相信,所以学生要结合问题进行研究。所以,老师要教导学生对史料进行阅读和探究,得出社会文化的历史材料。
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渗透情感教育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除了提高自身的教育理念以及综合素质外,教师还应重视历史课题中改变传统的单一枯燥教学,通过生动的讲课方式,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例如,在讲述商朝历史时可以结合《封神榜》的故事,学生更易于接受,并且更加感兴趣,学生听课效率更高;还可以由学生讲述相关的历史故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扩宽了学生的知识范围。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中除了知识,还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由于教学评价单一,知识被看作为是否实现教学目标的标尺,而情感教育容易被忽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本身就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纵深性和延展性,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爱国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学生不仅更易于接受,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学生道德水平,有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从而促进其它学科的完善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运用多种方法优化探究环境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无论是什么教学方法都会有好的一面也会有坏得一面,但是珍贵的是方法,所以我们应该运用特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下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一个好的教学方法既要有很多教学形式的优点结合也要有各种方法的融合,就像发现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自主学习等。在《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一课中对二十世纪和七十年代我国的外交工作进行了重点介绍,细节在课本中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学生对自己的疑问可以在课本中找到,在笔记本上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外交成就清楚的记录,进行研究和分析再思考取得突出外交成就的原因以及我国在处理对外交关系时一贯坚持的原则。在这个的基础上还要对考核的方式做一下改革,比如在考试的时候不止是考核教材还要和现实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学生联系现实的生活就会更好的对学习加深印象。除了这些之外还要做到多元化、客观化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全面的发展,当学生有好的学习环境的时候,对学生要进行鼓励和帮助,让学生有着自信,让学生有成功的喜悦就会让学生对学习有很高的兴趣。
五、结语
总之,创新是教育的灵魂。初中历史教学需要在变化的实际中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体"教学模式下,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不断研究和探索,最终,找到适合具体时期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历史探究性学习真的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了兴趣,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这样就让学生个性发展,将学生主题性得到落实。
作者:张青华 单位:新疆哈密市第五中学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研讨
—、听课气氛的营造
首先,老师在课堂上应精神饱满。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精神萎靡不振,也往往感染到学生。精神饱满还不够,还要激情飞扬,一节课中,老师的声音、语气、语调应随着不同情况而变化。当讲到我们的民族遭受苦难时我用深沉的语调,当我讲到人类战胜困难时,我就用铿锵有力的声音……这样往往会调动学生的情绪,不仅能引起他们的共鸣,而且能吸引他们听课的注意力。比如,当我讲到中国改革开放这一课时,我先用充满激情的语气朗读“: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熟悉的歌词,激情的语气,引发了学生们的共鸣,调动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又如我讲到八一南昌起义时,我先用低沉的语调讲述背景:1927年,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使得宝山路上血流成河,接着汪精卫发动“7·15”反革命政变,叫嚷着“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反动口号,轰轰烈烈的国内革命失败了,接着我语气一变,用激昂的语气讲: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有没有被吓倒?没有,他们掩埋好战友的尸体,擦干身上的血迹,毅然发动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派的第一枪。先抑后扬,学生精神为之一振,听课效率明显提高。
其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老师要善于用积极的情感调整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内在因素,促使学生不断地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学习情绪,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因此,老师要不时地用激励性的语言来提问和评价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讲出新的设想和构思,允许学生提出与老师不同的看法,这样学生就会在一种受老师尊重,不会因回答错误而被同学取笑,能在积极愉悦的情绪体验下学习。例如对唐太宗的评价,我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有一位学生说唐太宗是个暴君,理由是他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两个同胞兄弟。我首先用激励性的语言肯定了这位同学,接着我列出衡量历史人物的好与坏的标准。这样一来,课堂气氛热烈的情景就出现了,学生的注意力就被吸引了。
二、听课能力的培养
首先,应用问题讨论法提高课堂效率。问题讨论法虽然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它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增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所以最能推动师生双方互动,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我是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
一是问题的设置要新颖。设计出来的问题新颖有趣,就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问题要有启发性。不是问题的问题不要随便问,以免浪费时间,而影响到课堂的效率。三是问题设计难易要适中。过于简单,只要求学生回答是或不是,引不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兴趣,老师应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去读,去想,其主动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习的结果是经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他们的回答才能发乎其心,这是一种成功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会转化为学习的内驱力。四是问题的设置要有梯度。一堂课的问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层次进行设置,请学生回答应因人而异,难、深、繁的由基础好的学生回答,而易、浅、简的由基础较差的学生来回答。五是不要满堂课都是问题讨论。如果一堂课老师像连珠炮一样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提问,作为一个初中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还不成熟,没过多久就会感到疲惫不堪,听课的注意力就不会集中,课堂效率就会下降。
其次,帮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学会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注意历史的纵和横的联系。比如讲述新航路开辟这一目时,让学生联系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让学生对这两个史实进行对比分析。又比如,当讲到中国的改革开放那节时,我就让学生对唐朝社会开放而繁荣,清朝的闭关锁国导致落伍这些史实进行对比。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就不会像以前一样,老师讲什么就记什么,就会变被动为主动,课堂上的思维就会被激活,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第三,指导学生学会记笔记。记笔记要有一定的技巧,听课笔记不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书写能力,而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学科知识以及提炼内容的概括能力。学生记笔记要避免将笔记记成流水账,不加选择地全部记下来。记得多,记得乱,就会与听课及思考产生矛盾。有些学生记的笔记都赶不上老师讲的速度,为记而记,缺乏思考。因此要培养学生记笔记,记重点问题,记疑难问题,书上没有的而老师强调的要记,次要问题,书上有的,易懂的不要记。老师还要和学生达成默契,比如加重语气重复讲的知识点要记笔记。有时要记的内容太长,学生可以用符号来记,课后再去整理,比如有的学生用帝义表示帝国主义,或用字母dgzy来表示,但符号意义自己必须明确,并且要贯彻始终。如果听课、思考,记笔记发生冲突,要先跟随老师的思路去听课,避免对老师讲的内容无法理解,没记好的笔记先写标题或做出标志,课后再补充完整。如果连写标题或做标志的时间也没有,先放着不记,课后找同学或老师,再把它整理出来。
总之,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效率,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无论如何,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是每个初中历史老师追求的终极目标。
作者:林志艺 单位:福建省安溪县第八中学
第四篇:初中历史的情境教学法
一、优化情境教学的探索
初中生年龄多处于12~15岁之间,通常具有较强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十分渴望获得新知识,课堂表现欲也较为强烈,内心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许和肯定。历史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心理智力特点,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在课堂活动中善于创设多种教学情境,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情境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优化情境教学,充分发挥情境教学的功效,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借助多媒体,再现历史情境,激活思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互联网的普及与推广,功能齐全、形式多样的多媒体电教设备应运而生,为历史课堂的情境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现代化教育设备的应用,推动了历史教育改革。借助多媒体图文并茂、声色俱佳等特点,教师利用音乐、图像、电影、纪录片等辅助资料,使学生不出教室却犹如“穿越”回到了历史,在形、声、色的多重氛围渲染下,感知历史,激活思维。如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章节教学中,教师选用我国著名钢琴协奏曲《黄河》中的第三乐章《黄河愤》为背景音乐,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清脆的竹笛声响起,奏出民族风格的主题;随后,钢琴声渐变深沉压抑,和弦与铜管乐的阻塞音越发明显,表现了日寇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践踏,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遭受深重苦难。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之下,学生们身同感受,脸上都表现出悲痛的表情,随着音乐情绪的不断高涨,独奏钢琴奏出了象征民族悲愤的雄伟音调,学生胸膛之中也随之燃烧着斗争的熊熊火焰;再配上屏幕投影中显示的一张张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民众、蹂躏我大好河山的历史照片。此情此境,教师无需任何语言,多媒体已经把每个学生的思绪拉到了那段艰苦的岁月,润物细无声中实现了爱国主义历史教育。多媒体不仅是历史教学的辅助工具,音像资料更是历史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
2.角色扮演,展示自我,体会历史情境中学生表现欲强,英雄意识强烈,历史课程故事性强,结合两者特点,历史教师可在课堂情境教学中鼓励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使学生主动钻研教材、深挖历史,在角色扮演的准备、进行与评价等过程中体验、思考历史,不断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为了获得最佳表演效果,仅仅依靠教材内容是远远不够的,由此又激发了学生寻求新知识的欲望,体验历史学习的快乐。如在“西安事变”一课教学中,采取自主学习、编排历史小短剧的形式。任务布置之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西安事变”的相关知识、素材展开搜集、整理,相互讨论,分配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周恩来等角色,对历史事件进行回顾,再现了“兵谏”的全过程,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真实性。通过类似活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历史理解能力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内在表演潜能也获得了开发。针对表演中所表现出的历史知识理解上的偏差与问题,教师在总结与评价中予以指正,将课堂教学落到实处。
二、结束语
情境教学是最切合历史课程特点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新形势下的历史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创新情境设计,使其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作者:陆秋凤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甪直中学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利弊分析
一、历史课堂现状
历史本来是一门有趣的学科,但是由于教学方法不当、教师自身素质不高等原因,容易使历史课变成历史“填鸭”课。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三点:第一,有些历史教师的基础知识差,知识储备量不足,所教的知识仅限于书本,上课毫无新意;第二,教师备课不充分,讲课随意性强,与考试纲要相去甚远;第三,教师对历史教学不重视,对教学不负责任,只管自己教学,不管学生的学习效果;第四,教师缺乏教学热情,整堂课只知道照本宣科。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它能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自主合作学习的利弊分析
(一)自主合作学习的有利之处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从属地位的局面仍然存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难以形成有效交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严重抑制,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自主合作学习模式能有效改变这一困境,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度,有利于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习是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所以要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就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很多学生认为是教师“要”自己学习,因此在学习上很被动。引入自主合作学习后,教师就可以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开展学习小组活动,不仅增进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而且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如在分析历史人物时,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思考的空间,教师只讲述历史人物的真实事迹,由学生自由评判。
2.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人为本”,但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充当了说书人的角色,学生则相当于听众,即使教师讲得再好,学生也只是图一时耳快,难以形成师生之间的交流。然而,在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而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如在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笔者要求学生提前收集关于二战的一些知识,在课堂上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和角度来讲述,并和身边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虽然笔者只是适当地进行引导,做出总结,并没有过多地干涉学生的交流和讨论,但教学效果非常好。
3.活跃课堂气氛,促进交流
课堂环境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和谐的教学气氛、良好的师生交流、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都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沟通,学生没有主动性,但在自主合作学习的环境下,这种情况将得到大大改善。如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知识比较枯燥,学生往往提不起学习兴趣。这时,教师可以适当地扩展知识,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古代经济和社会生活时,笔者就适当地增加了与当时生活环境有关的人文趣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自主合作学习能充分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意识与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相互学习和帮助下增进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学习历史,不仅是记住历史上发生的事情,而且还要学会怎么看待事情、怎么从中获得认知。如在教学王安石变法时,教师应启迪学生谈谈自己对待变法的态度,或者想象如果自己是王安石会怎么做。这样一来,学生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历史知识,比只记忆书本知识学得更深刻。
(二)自主合作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弊病
1.教学进度慢,教师的教学计划难以完成
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给学生灌输大量的内容,然而在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活动占据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以至于教师难以完成教学计划。如小组讨论往往在十分钟左右,导致教师不得不压缩后面的课程内容或者拖堂。
2.课堂纪律松散,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
课堂上,虽然教师开展了合作学习,但只重形式,只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课堂气氛看似热闹,实际上与学习内容的关联度不高,致使讨论效果大打折扣。其实,很多学生都愿意参与讨论,只是缺少了教师的监管,产生了学习的惰性。
三、结语
从总体上来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自主合作学习是利大于弊的。虽然在教学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但是它们完全可以通过探究和改进得到圆满解决。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坚持自主合作学习是很有必要的。现阶段,教师应努力实施和完善这种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享受历史学习的过程。
作者:张国权 单位:江苏省昆山市锦溪中学
第六篇: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
一、进行多学科结合的创新原则
初中历史作为人文教学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成长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爱国主义的养成具有引导作用。历史学科并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而是一门综合学科,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把握多学科结合的创新原则,发挥出历史教学的综合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历史教学的政治性特点,结合政治理论进行教学;要熟悉历史教学的经济理论,结合数学学科的思想进行教学;要看到历史进程中科技文化进步的步伐,结合物理化学等学科进行教学。多学科的结合的创新原则,就是把历史课程中不同的教学特点与各学科进行结合,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历史教学。从多视角、多思维、多侧面了解历史知识,学习历史知识。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创新原则新课改的实施,其主要宗旨就是让学生从传统的教育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初中历史教学需要学习的知识是多方面,这也就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供了渠道。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各种历史知识的不同性质以及不同特征的学习,让学生自己设置不同的情景模式进行历史情节的再现。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教学设备,比如多媒体等,在课堂上渲染出当时历史朝代的氛围,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历史角色,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表演,从而增加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三、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创新原则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教师是主体地位,属于绝对的权威,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而新课改的实施,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建立学生与教师互动的良好关系。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而学生通过和教师的交流,也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例如,在进行九年级下学期《巴黎——凡尔赛体系》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师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如“为什么在这两次会议中,中国作为战胜国主权却没得到维护?”在学生讨论后得出“弱国无外交,实力是外交的基础,发展才是硬道理”。教师继续引申“那为什么现代我国在世界上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在学生讨论后得出“我国综合国力变强,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四、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创新原则
教育的宗旨重在树人,就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素质是第一位的,能力次之。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也是以此为基本出发点的,重视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就要改变以往唯考试论的教学思想,改变应试教育模式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制约。在教学中,侧重于学生思想教育,用健康向上的思想去影响学生,用正确的理念去教育学生,最终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指路者,使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者。例如,在进行八年级上学期《侵略与反抗》的学习中,通过对鸦片战争发生,了解到毒品对国家、对人民的危害,让当代初中生树立远离毒品、远离不健康生活的人生价值理念。
五、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创新原则
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也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考验,为了适应新的教学时期的教学任务,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素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初中历史创新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创新能力,采取多种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最基本的要求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提高教学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以满足新的教学形式发展的需要。例如,七年级课程有关儒家文化的学习,在给学生进行课堂只是传授的过程中,对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是一种提高。初中历史教师可以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进行领悟和学习,并结合现代教学方式以及新课改的要求,学以致用,融会贯通。从孔子的教育思想,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学到很多现代教育不能学到的教育思想,可以升华现代教师的思想,可以使现代教师从中学习到大爱无疆的爱国主义情怀。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学习,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是有促进作用的。
作者:曾秀萍 单位:广东省龙川县第一中学初中部
第七篇: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情境教学
一、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强是学生的显著特点,并且学生的思维正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信息技术日益进步的影响下,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中。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多媒体教学能够使学生仿佛置身其中,能够创设栩栩如生和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将微机、视频剪辑等多媒体技术形式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比如,教师在讲解抗日战争时期有关内容的时候,可将课前准备好的电影资料通过多媒体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与此同时,教师在播放的过程中,将一系列的背景内容穿插其中,教师通过实施这种情境教学的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要求学生扮演历史人物,再现历史
在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常常是一味地讲解,学生也仅仅是被动地听讲,这样学生缺少参与的机会和热情,课堂教学氛围不够活跃。而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要求学生扮演一些历史人物,从而更加有效地体会人物的心理世界,最大限度地跟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相融合,实现历史的再现。比如,教师在教学课堂上或者是课外,要求学生对历史课本剧进行自导自演,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从而对教材的内容加深理解。如教师在讲解辛亥革命有关内容的时候,要求学生结合自身所编写的剧本,扮演蔡元培、梁启超、溥仪、袁世凯、孙中山等角色,表演的内容是从武昌起义到袁世凯复辟帝制,再到共和革命之心不死等的情境,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加全面和系统地理解辛亥革命,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的策略,意义重大。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能够实现教学目标和育人目标的有效统一;另一方面,能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作者:赵树平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第七十四中学
第八篇:初中历史中考制度下的矛盾与对策
一、初中历史在中考制度下存在的矛盾
1.学科地位低下,历史教学不受重视
在初中教学中,历史被大多数教师当做小科目,对于数学、语文、英语三大科来说历史就属于人们所说的副科,因此,历史学科的地位比较低下,历史学科被绝大多数教师轻视的状况普遍存在。在各个初中,学校的各大领导对历史这样的“小学科”注意力非常少,很少顾及和关心历史课程的教学状况,只是将注意力放在升学率、建立学校的形象和声誉方面。近年来,虽然教育改革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但是却依然将重点放在了三大科上,在历史学科上没有过多的停留,在应试教育中所占的分数比例也相对较低,对于升学来说并不是太重要的目标,所以将历史放在小学科的地位上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2.教学方式死板僵化
由于历史学科并不被学校重视,在这种状况下,教师也并不会做吃力不讨好的力气活,因此,有的教师也就采取应付差事的教学方式。绝大多数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上教师只是拿着教材照本宣科,口头陈述教材中的内容,划概念等,甚至有的教师连课文都不讲,直接给学生划出考试范围,让学生自己找时间背知识点。稍微热心一点的教师,怕学生在课堂上睡觉,避免学校检查抓教师的“小辫子”,教师还为学生讲述一些历史小故事来勾起学生的好奇心,进行兴趣教学。还有的教师打着为学生着想的旗号将历史课堂当成学生的自习课堂,将期末的考试内容一节课搞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学校为历史学科设下“福利”,教师就会对历史课堂应付差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去关心学生的兴趣爱好,不采取因材施教,只是以自己的便利方式进行简单的教学,以死板僵化的教学方式教书育人。这样学生只能对历史失去兴趣,甚至出现厌学、抵触的学习状况。抱有“破罐子破摔”的态度学习。长此以往,教师就会失去对教学的动力,教师的教学方式一直停滞不前,教师的教学质量落后。
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策略
1.转变教师的历史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
由于在中考过程中,有的地区历史只作为统考或者是会考科目考试,所以有很多教师就对历史教学不够认真,在初一初二的教学中,甚至有些教师只是敷衍了事,并没有认真教学,具有恭顺态度的学生也乐得其所,长此以往,历史课逐渐被教师和学生轻视,潜移默化之中历史课就成为学生的自由学习时间,这种虚有其表的课堂只能埋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对历史具有兴趣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热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初三的时候,教师开始带领学生进行历史学习,这也只是应付会考等考试的一种途径。为了得到良好的教学成效,教师只能采用题海战术,让学生翻来覆去地做相同的题型,对于知识点只能死记硬背,学生对于这种枯燥学习方式热情不高,学生也对历史失去了兴趣,因此,历史学科地位低下将会成为一种必然。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历史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例如,在课堂上用一些历史小故事吸引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通过一些小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活动中穿插一些历史知识点来增强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记忆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
2.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课堂,寓教于乐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多媒体已经逐渐渗透到了初中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较符合潮流的教学方式并能够将科学的知识理论融入其中,这是推动初中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可以让教师对教材知识在课前进行精心的设计,制作出详细的、生动的、有浓厚趣味性的历史课件。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形象有趣的人文知识与风土人情等知识以视频、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历史是比较偏文科的学科,学习起来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都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在疲劳地学习了一天之后对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失去了耐心,利用多媒体这个教学辅助工具可以强烈地吸引学生对历史的好奇心,使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为历史教学增添新的活力。
3.重视历史教学,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较低,教师的年龄结构失衡,教师自身的素质比较低,教师的知识储备量有限等很多师资力量的问题仍然存在,严重阻碍了未来历史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所以改变这种状况迫在眉睫。学校要重视历史的教育,加大对历史学科的投资,为教师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从而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这些学校的教师,有许多教师脑袋里仍然存留的是多年以前的历史知识,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的元素逐渐涌现出来,为了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教师提高自身的历史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学校要在一段时间内让教师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有一个更新,或者为教师建设一个历史沟通平台,让表现良好的教师讲述一下自己的教学方式,让教师学会取长补短。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都习惯了课堂上口头传授知识,严厉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很容易对教师产生局促不安的情绪,不敢表达自己的见解,所以只能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形成教师主动讲课,学生被动听讲的课堂形式。长此以往,学生会对这种枯燥的课堂教学形式产生厌倦感,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上课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有的学生甚至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严重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为了改变这种学习局面,教师应该积极调动学生历史的学习兴趣,从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些有趣、符合课堂内容的历史情境,通过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来刺激学生,从而使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历史世界的神秘之处,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状况与接受知识的能力来设置相关历史问题,从回答中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自主性。
三、小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工作和生活,对教育进行改革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教育改革的要求下,教学的目标不但要使学生灵活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还要在此基础之上发展学生的个性,以发展的眼光去学习,在历史课堂上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让学生通过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来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历史能力。
作者:王雪彤 单位:甘肃省嘉峪关市第六中学
第九篇: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一、教师要具备的良好素质
(一)用知识的魅力感染学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教是为了学,教要促进学,教是为了不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教学方法和技巧,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提高自学能力。
(二)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教师的工作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且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三)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师生间的教学过程最初是从情感交流开始的,很多学生是爱屋及乌,因为喜欢这个教师进而喜欢这个学科的。所以教师要在平时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
二、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一直以来,历史教师仅通过黑板、粉笔和教学挂图进行历史教学,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子教学手段逐渐走进了学校,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将枯燥、抽象的知识,通过声音、影像、视频等展现出来,使学生收到生动直观的听觉、视觉体验,将知识化繁为简,容易接受,方便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理解以及记忆,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利用现代化多媒体的教学技术可以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并且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三、激发学生的情感
据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显示,学生的想象思维、记忆能力等都与情感收到的刺激有关。所以,在历史的实际教学活动中,讲授历史事件、人物传记时,可以适时加入一些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样教师不必刻意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反而更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例如在讲授《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介绍我们华夏民族灿烂的文明历史以及为世界的发展贡献出了巨大的力量,通过这样激发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四、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展开教学活动。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性格特点等因素来组建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例如课前复习上节课的重点内容时,可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抢答教师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而且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另外,在教材中有“编历史小故事”这个活动,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课后各组在组长的带领下通过各种方式查阅资料,之后整理、编写,课堂上再派小组代表在进行发言。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习效果。
五、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用正确的方法,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即所谓的“善得其法,事半功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教授书本上的知识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等。教师要针对各个历史背景、线索,从不同的方位、角度巧妙的设计各种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进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例如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课时,教师要带领学生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有的同学会回答说是“萨拉热窝事件”,这时教师要继续追问:“一次枪杀行动会导致世界范围内的大战,这样严重的后果产生吗?”学生也会对自己的回答产生疑问,之后教师再带领同学总结,是帝国主义在瓜分世界时出现了利益纷争,进而矛盾激化,最终酿成大战的爆发。这样学生的思路就会跟着教师的提问走,注意力也不容易分散。另外,由于教材的有些内容概括性强、比较抽象,教师如果只是按照书本的内容教学,必然会使学生感到生涩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效果不佳。所以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的增加一些课外的名人趣事等,来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六、总结
我国的素质教育进行了十余年之久,但效果欠佳,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活动中真正践行新课标改革。不仅要讲授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情感,激发学生的潜能等。教师要根据历史教材,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成为全面发展、有素质的学生。
作者:谷小波 单位:广东省中山市民众镇浪网中学
第十篇:初中历史合作探究性教学
一、初中历史合作探究性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探究性问题的设计缺乏探究性
在平常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所设计的探究性问题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没有思维的层次性和梯度,问题设计得过深或过浅。我曾听过这样一节历史公开课,课堂上师生互动很是热闹,给人的整体感觉很不错,调查发现学生对这节历史课也很满意,可是随后的测试表明大多数学生并没有掌握这节课的基础知识。这个结果让人感到意外:为什么热闹的课堂并没有带来好的学习效果?其实那节课的症结是:教师所设计的多数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的价值,如用抢答的方式进行探究,问的是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学生边看书边抢答,无需进行深入思考,因而在学生的大脑中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
2.讨论过程中重形式轻主体
讨论是课堂生活常态,小组学习或者合作学习是新课改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式,我们教师对讨论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并不陌生,但是经过仔细观察会发现,许多看似热闹的形式下,掩盖的是空洞的教学内容。一般的课堂讨论或合作学习的流程是这样的:首先是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分组讨论,于是,学生便迅速地交头接耳,几分钟过后,教师说停教室顿时鸦雀无声,然后教师叫各组的代表发言,最后教师总结(实际上是公布所谓的正确答案)。这样的讨论或合作学习,其实就是流于形式,绝大多数的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进去,看起来课堂气氛热闹非凡,其实学生的思维却是冷却的。所谓的交流合作成果,也不过是几个好学生在表现他们的口才而已,属于典型的“课堂秀”。
3.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缺乏教师适时有效的指导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为了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过于强调让学生自主学习,却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往往在提出问题后就撒手不管了,致使学生感到手足无措;有的教师没有适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学生自主学习或者探究的过程中常常过早介入,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地探究,使学生失去了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这样的自主、探究学习,只不过是形式主义,并没有从根本上实现教与学的方式的转变。历史课堂中出现的以上几种问题没有达到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要求,是无效的、低效的课堂教学。那么,历史教师应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灵活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真正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二、初中历史合作探究性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1.要实现有效探究学习,就要精心设计探究性问题
开展合作探究性教学的重要条件是选题或学习的材料必须具有一定的难度,探究的问题要新颖,否则就缺乏探究的价值和吸引力。也就是说,探究教学中要求学生探究的问题必须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且问题之间要环环紧扣的。所以,在设计问题之前,要考虑到所设计的问题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以及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所设计的探究性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要有思维的层次性和梯度,问题设计也不宜过深,否则就会因学生的探究能力有限而造成学生无从下手、徒劳无功。
2.讨论或合作学习要注重实质,真正发挥全体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改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格局,将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但是并非只要采用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讨论、自己表演,就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使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参与到讨论或合作学习当中来,教师不能只重视形式,需要讨论或合作的环节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参与率,而不是少数优等生代表集体进行讨论或合作。当然,不需要也不可能所有的课程学习内容都采用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只有较复杂、可以引起学生深入思考的学习内容,才需要采取讨论或合作学习方式。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只有选择合适的内容,创设一种“需要合作”的学习情境,才可以激发学生合作的兴趣。在合作前,应先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时间,让每个学生有自己初步的想法后再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讨论交流。教师还应该设法将合作任务放到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完成合作学习任务。
3.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有效地进行引导
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这对教师而言,最大的挑战莫过于角色的转换。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教学活动的管理者,更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合作者。因此,在课堂设计中,教师要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如何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路线,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能力。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不能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变为让学生“自由发展”,应该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兴趣,启发思维,点拨疑难,指点方法,通过学生自学、讨论,师生交流,学生领会内化等方式,让学生学会、会学。在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对目标问题进行交流、讨论,而不是让学生毫无目标地自由讨论,否则会出现无序而无效的课堂。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探究问题确定之后,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探究,寻求多渠道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探究活动进行不同的指导,同时注意指导要适度并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保证学生有效探究的进行。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既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真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益。
作者:张立翔 单位:广西德保县德保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