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的差异性
1、文化差异性定义
对于文化差异性的定义,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笔者在这里取其中的一种说法。史仲文等主编的《中华文化精粹分类辞典:文化精粹分类》一书指出,文化差异性是指不同文化的民族性的内涵,即是文化的特殊性的东西。人类文化的内容、结构和表现形式既有普同的一面,又有差异的一面。其根源于人类生活的自然生态环境,人的生理的、心理的普同与差异,及人类生存经验、历史文化创造活动的普同和差异。由此可见,文化差异主要强调与其他民族不同的东西,甚至是相互矛盾的东西。比如东方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和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价值观。
文化差异性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除了地理环境的因素外,文化差异性还取决于被孤立的程度。如果一个民族或社团在地理或者是环境上受到孤立的程度越强,那么它同外界接触的机会就越小,从而导致文化信息的堵塞。再加上有些民族本身就有着自身的民族文化导向,在民族文化的长期积累中已经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特色。比如,在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有些民族由于被孤立很少接触外界文化,从而使得本民族文化朝着特定的方向发展。也有些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有着自己的独特导向,如西藏的佛教文化、新疆的穆斯林文化等。而整个中西文化的差异也莫不如此,有着自己的特色。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儒家传统,国家是一体的,是一种集体主义价值观。而西方文化则比较崇尚个性,国是国,家是家,是一种典型的个人主义文化价值观。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在保存自身特色的前提下,中西方国家对文化的包容性也不断增强。随着跨文化传播的发展,中西文化也逐渐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2、电影《推手》中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必然导致冲突,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一直都存在,因此,很多学者都试图在全球背景下探索中西方文化。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导演通过电影的形式对文化进行反思。李安在电影《推手》中就向观众呈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李安出生于台湾,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他日后的《父亲三部曲》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李安于1984年从纽约大学毕业,获电影硕士学位。在美国求学过程中,李安又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体会了中西文化的激烈冲突,从而加深了他对文化多元性的认识。电影《推手》是李安导演《父亲三部曲》的处女作,在这部影片中,李安很好地呈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性。
朱晓生是一位留美计算机博士,他从小在拥有浓厚中国文化氛围的北京长大,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因此,在他事业有成的时候,不忘接父亲来美国养老。这正体现了中国的所谓“百善孝为先”的传统文化。影片中的文化差异主要是从老朱和玛莎展开的。老朱是一个太极拳师父,太极本身就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玛莎是一个自由作家,是晓生的妻子,她是典型的美国文化“代言人”。同处一室,老朱和玛莎各自说着自己的语言,做着自己的事情。老朱吃中餐,玛莎吃西餐;老朱练太极,玛莎跑步健身……这种种的对立与差异正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老朱和玛莎就是两个极端的中西文化的代表,老朱不接受西方的一套,玛莎也不愿意学中文,这种对立和矛盾终于在老朱走丢后爆发。影片的最后,老朱让儿子在唐人街给自己租了房子,在华人中心教太极拳。这些情节均向观众展示了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差异,老朱对西方文化的不适应正是这种差异性的表现。这种差异性的表现使得我们必须思考该如何寻找两种文化的契合点,从而促进文化交流。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xf/9501.html《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