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论文 合同 演讲 心得

当前中国社会道德问题与道德重建

当前中国社会道德问题与道德重建

 中国社会市场经济改革开放至今,变化巨大,但也在发展中出现了诸多社会道德问题,有些问题已相当严重。如何评估当前的道德状况?造成社会道德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如何根治或如何重建?带着这些社会上下都广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人民大学论文网www.LWlM.com伦理学基地于2011年12月17日至18日组织召开了“当前中国社会道德问题与道德重建,,专项研讨会。本次会议邀请的学者覆盖伦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专业领域,周孝正、竹立家、刘光明、杨义芹、张海涛、张傅等一批在各个专业领域各有建树的学者参加了会议,伦理学基地的葛晨虹、龚群、肖群忠、李茂森、曹刚、郭清香、杨伟清、张霄等研究员,部分杂志和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也都参加了会议。会议旨在汇聚各方相关专家,切实“会诊”社会道德问题,集思广益,诊断病根,开出具有建设性的社会道德问题治理“药方”。会议讨论热烈而深入,主要围绕下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展开。
  一、望闻问切:评估中国当前社会道德状况
  专家们数列近年来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隔年月饼”、“掺沙大米”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以及“道德冷漠”、“被卖肾”、“体坛黑幕”、“权力腐败”、“潜规则”、“楼脆脆”等各种热词,这些事件在显示无德行为和缺德事件在社会许多领域普遍存在的同时,也刺痛了人们的良知神经。专家指出,当食品安全、质量信用、责任良知等社会道德底线失守,“缺德”现象频频出现,当逐利成了许多人的行为取向,这个社会一定成“病”!专家们主张要正视现在的问题,充分看到社会道德问题的严重性。当然一些专家也强调,不能由此将社会道德状况简单概评为“道德滑坡”,主张从大历史角度看中国道德,“小悦悦”事件中的冷漠路人有,但“最美妈妈”们也有,后者往往没有报道宣传出来。社会中极端事件多了,但慈善组织、志愿者也是雨后春笋般地生长,助人为乐者及道德激情也在生长。虽然现在道德问题很多,但不要在“滑坡论”、“爬坡论”上争论不休,这种争论本身也有不科学之处——道德状况的评估要量化,对道德冷漠、缺德现象、慈善情况、公民素质、志愿精神、城市文明、职业精神等,要用道德指数来说明和分析。
  二、症结探究:诊断社会道德问题病根所在
  在社会道德问题的成因探究方面,专家提出了若干原因,并指出目前道德问题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是社会问题。
  首先,许多道德缺失问题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专家指出,相对于西方市场经济发展的几百年历史,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才几十年,是“摸着石头过河”探索过来的,制度规则秩序也在建立过程中,许多环节的法律规范、制度机制都有漏洞或缺失,需要进一步完善建构;客观上长久以来市场经济发展中也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效率至上”的追求引导下,社会理论体系、社会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都跟进不够,在张扬个性、个人利益以及竞争理念时,对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强调不够,在强调权利的时候,对义务和责任强调不够,出现了种种为达到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不道德现象。中国社会的转型期中市场经济在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放开后各方面的管理机制和管理能力没有跟上,专家指出这犹如高铁在高速中转弯,而运行管理机制和人的制控能力等软件因素相对缺位,这样的高速发展一定会出问题。专家强调,道德缺失不能简单归结为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但经济活动中客观、自发的规律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往往处在一种自在、盲目、无序的状态,需要道德、法律等理性规则和主体人加以调控规导。中国经济三十多年来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许多管理环节、软件因素没有同步跟上,所以许多道德问题和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阶段有关。学者们据此强调了社会硬件、软件和谐跟进发展的问题。对“我们到底应该要什么样的现代化”等问题也作了探讨。
  其次,许多道德问题和社会管理机制不完善、监管不力有关。如质量安全问题,和无良逐利者有关,和一些管理者的腐败及无能有关,但也和制度机制不健全不完善有关。除了制度设计方面存在问题,社会管理资源优化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许多管理系统中,从产品质量监管到公共领域治理,就存在着多头管理的机制障碍,社会监管成本过大、执行力相对不足等管理规模局限问题,在公共权力的制约和建设方面,也还存在许多漏洞。现行用人体制问题、责权机制不合理不健全等问题,也是造成权钱交易、腐败、渎职、不作为、乱作为等现象的一个重要根源!
  最后,与市场经济社会唯利是图的文化生态有关。专家认为,改革开放后,以往的价值观被放弃了,新的价值文化建构没有跟上。转型期利益与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新旧道德的交锋、中西价值观的碰撞以及道德价值标准多层次和多样化的趋势,导致社会现实中是非模糊,善恶不明,荣辱错位·追求利益最大化往往被人们理解为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气息弥漫,社会现实中的多元价值氛围深深影响了社会主流道德教育。在“利己主义”和“唯金钱论”的社会现实语境下谈论道德素质、道德力量往往显得苍白。专家指出,相对于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而言·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没有完全建构起来,过分竞争扭曲了人际关系,以人为本在许多时候变成以我为本,个人本位扭曲了社会解构,权益概念增长多于责任义务的领悟。市场经济自生出的市场文化、广告文化带有浓重的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物质主义、利己主义价值取向,它们不同程度地导致社会道德失范、社会精神失落。有外媒说,中国目前是经济巨人、道德侏儒,物质财富剧增的同时,道德和精神文化显出短板。
  三、“药方”建议:道德问题重在多维度治理建设
  一是要更加注重建构价值理论及其文化生态。专家们强调指出,价值理论是社会发展的灵魂,拜金主义、物质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理论文化,会使社会放弃、远离对道德精神的追求,会使人唯利是图,忘记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社会中存在的道德冷漠、自私甚至戾气都和利己主义有关;而把人等同于“经济人”的理论,会导致自我逐利是必然选择的价值观思维,导致对人的精神人格和美德人性的不确定。当前在文化大发展的战略部署中,全社会上下尤其是学术界、理论界、决策层,一定要充分认识到价值理论建构是文化大发展的核心基础。与此同时,要继续注重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引领和舆论氛围建设问题,反思社会现行的道德教育方法、机制以及核心价值观如何大众化的问题。
  二是要在经济改革进程中加大政治机制改革的步伐。专家提出,许多年来社会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步伐很大,但在社会运行中关于管理主体人及其责、权、利的机制规导方面建设有限。当前社会中的大量假冒伪劣、坑蒙欺诈等不良现象都和管理监督环节失范有关,而腐败渎职、权钱交易、欺瞒舞弊、不作为或乱作为,也都和公共权力缺乏应有的制约和问责有关。所以,进一步加大以制约腐败和问责为中心的政治机制的完善改革是一个势在必行的问题。
  三是健全并细化各种相关法制及其他管理制度。目前社会上许多问题还存在法律和制度规范缺位的现象。当扶助老人会有被讹的后顾之忧,当选择道德反而会负重“守德成本”,人们的道德热情、社会的道德风气一定会因“伤不起”而发生变化。而一个社会如果做缺德事得不到抑恶责罚,就会助长缺德的生态氛围。利益追求主体在进行“失信”还是“守信”的道德选择中,如果计算出守信成本远远大于失信成本,就会选择失信。如果社会具有对道德失信行为责罚的设计机制,使缺德者在失信、守信“博弈”中深切体会缺德带来的风险和过高成本,就会规导他们放弃选择失信。在一定意义上,是外在强制性的制度和规矩“教育”失信者“学会”选择诚信道德。总之,当社会制度安排不能有效维护道德取向时,不道德现象就会普遍出现。
  四是全社会应该有计划地开展行业、领域的专项调研和整治。与会学者充分肯定了当前我国逐步开展的法制部门“清网行动”、“打黑除恶”专项整治,以及在公安交通领域、广电媒体等行业开展的各种专项行动,提出企业等其他行业领域也应在政府主导下成系统地进行质量安全和企业诚信的重点治理。学者们强调专项整治不是“搞运动”,而是期望集中对目前道德问题严重的环节进行关注,查找漏洞和薄弱环节,进而推进设计完善制度机制的建构工作。
  总之,社会道德问题很大很复杂,上述问题是与会各方专家、学者对道德问题及其治理建设的一些思考和建议,但相当程度上也表达了目前学界对社会道德问题成因的积极思考和“诊治”建议。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