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论文 合同 演讲 心得

十八大以来我党慈善观的主要内容及现实意义,十八大论文



  慈善思想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乐善好施、扶危济贫的优良传统,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慈善事业并未得到长足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多次强调发展慈善事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我国慈善事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明确提出“支持发展慈善事业”[1],奠定了慈善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

  一、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慈善观的思想渊源。

  中国共产党人慈善观具有坚实的思想和实践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开放,为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慈善事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支持发展慈善事业”,以及加强社会治理的观念都为中国共产党人慈善观的形成提供了思想源泉。

  ( 一) 改革开放奠定的基础。

  我国慈善事业在建国初期一直处于冰冻状态,慈善事业真正的破冰期始于我国改革开放。邓小平开启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然也包括在此之前一直被作为资产阶级糖衣炮弹批判的慈善事业。政治体制的改革、经济的发展、社会风气的改善都为慈善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更值得一提的是,邓小平在这个时期提出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战略决策。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个人努力程度的差异,必然会出现新的不平衡和差距。东部沿海地区条件优越,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进一步超越中西部地区,条件优越的城市也会与农村形成发展中的差距。而这一时期政府还没有足够的财力来给予社会各方面充分的救济。在这种情况下,慈善事业的发展就显得非常必要。1985 年 3 月 7 日,邓小平在《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的讲话中指出: “提倡有的人富裕起来以后,自愿拿出钱来办教育、修路。当然,决不能搞摊派,现在也不宜过多宣传这样的例子,但是应该鼓励。”这个讲话为我国今后慈善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二) 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3]21的新任务,提出“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3]21的具体任务。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社会建设主要是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来共同构建全体人民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 社会管理则是对社会运行过程中的各部分内容进行监管,从而使社会有效运转。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同志在总结各国发展经验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上,首次将社会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社会建设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新任务。十七大报告在论述“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任务时,提出了建立“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金、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4]43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一规定,规划了慈善事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表明慈善事业成为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保障,必然会极大地促进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 三)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慈善事业与社会救助体系以及社会福利制度和优抚安置工作放到同一层面来论述,表明了慈善事业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十八届三中全会延续了十八大以来的基本方向,一再强调改善民生、公共服务的提升和制度保障,提出要“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5]4,“社会治理”成了中央处理社会公共事务中的核心理念。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成为重中之重。社会管理面临的不再是过去单一的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完成。

  从传统社会管理到现代社会治理,体现了我国社会建设理念的转变。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就是要激发社会活力,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从而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慈善组织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顺应这一时代潮流,国家先后颁发文件,鼓励民间力量投入医疗、养老、教育、慈善等产业,中央财政继续大力支持社会组织服务,以便使公益慈善机构在各项社会服务事业中扮演重要角色。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